朱育理文集-附则(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7)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变化国际活动的积极支持者。中国是联合国一系列气候与环境公约的缔约方,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大国,认真履行义务,切实按公约办事,积极履行公约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规定的义务,积极参加公约的各项活动。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活动,参与大型国际科技计划,一些国际大型科学计划,如全球碳循环、水资源、全球变化与食物和纤维3个新的联合计划,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等正在筹划和启动之中。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气候系统作为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清洁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承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国情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应尽的努力。

    大力加强中俄科技合作[9]

    (2006年5月)

    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强国,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俄罗斯科学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取得过众多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俄罗斯至今仍在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在一些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中国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顺利,两国间高层交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日益加深,从而推动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俄科技合作关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深化。建立了合作机制,签订了《中俄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内设立了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签订了《关于在中俄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利分配议定书》。中俄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双方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全球气候变化、工业用粒子加速器、激光物理等高科技研究应用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地方之间科技合作方兴未艾,中俄双方在中国的一些省、市成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或科技园,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创建了中俄科技园。

    中俄双边的科技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具有优势互补性和深厚潜力。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正风起云涌,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俄罗斯面临的严重挑战和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国只有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制定加强两国科技合作的发展战略,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中俄科技合作的合力效应,提高两国在世界市场的科技竞争力,共同打造中俄毗邻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地方经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经济合作,有利于巩固中俄关系的基础、丰富互利合作的内容、拓展双方合作的空间。两国市场容量大,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制定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战略,俄政府批准了《1996至2010年远东与后贝加尔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这些都为两国加强地方经济合作特别是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下面我就加强中俄科技合作,推动双方地方的经济发展提4点建议。

    (一)构建科技合作平台

    积极促进中俄科技园建设,吸引双方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技生产、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联合共建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真正实现零距离的中俄科技合作,形成促进两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廊桥”;组织开展以科学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开发为主的人才交流和培训,具体包括:相互交流科研成果,互派科技人员参与合作项目,开展实习、进修活动。

    (二)推进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合作

    根据各省州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互利互惠,鼓励和支持大项目的合作,重点围绕事关中俄两国长远发展和经济安全方面的能源、矿产资源、重大科研项目、大型投资项目、重大装备以及军事工业合作。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和规模。中俄分别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开发远东及西伯利亚战略,两国在这些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渊源和地缘优势,双方应当抓住机遇,全面提高两国地方经贸合作层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加强高新科技领域合作

    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在许多领域都拥有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双方可在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技经结合、技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争取互利双赢的成果,全面提升中俄两国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增强中俄两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

    (四)实现企业和地区间直接合作交流

    中俄正处于深化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两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都需要突破共性的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难关,应发挥中俄两国企业在科技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各自企业技术难题,采取“共同开发、联合攻关、成果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精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冶金、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医药等领域,协调组织两国相关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使双方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支撑中俄两国企业及产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使企业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服务主体、受益主体,有利于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过渡。

    加强中俄环保合作共同应对挑战[10]

    (2006年11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