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武
值此沈阳化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在化大学习工作的三十八年,见证化大的发展与变化,给人以借鉴。
一、学生时期
1974年10月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迈进了沈阳化工大学的前身抚顺化工学院,在化工机械7403班学习。当年全校仅有化工机械、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和石油炼制四个专业,共招生两百人。校园内的路均为土路,一遇雨天就是两脚泥。接受入学教育后,就参加了学校一万平方米教学楼的建设。
在校学习期间,我兼任化工机械系团总支副书记,是学生中唯一的副书记,负责学生团的工作。因为我们入学时学生党员比较多,团的工作比较少,但做团支部副书记工作给了我接触系领导的机会,让我了解到化工学院的历史。学校于1970年由沈阳搬迁到抚顺,与抚顺石油学校、抚顺工学院等合并组建成抚顺化工学院,原沈阳化工学院的教师占多数,他们家住在沈阳,每天沈抚两地通勤,很辛苦。
我们班同学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大家都很努力。还记得当时学习最好的同学不仅勤学,还特别好问,只要有问题就不失时机地请教老师,直到学懂为止。这种求实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在班里也是学习比较好的,我参与了学生上讲台的活动,给同学讲机械制图课的有关章节,受到同学和任课教师的好评,为我日后留校工作埋下了伏笔。我们的实践教学比较多,我参加了辽河化肥厂进口设备的测绘工作,从不会使用各种量具到能够画出合格的机械图,真是一个飞跃,这些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8月,我们即将毕业,我十分渴望到工厂工作,将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但学校根据我的表现决定让我留校工作,当时我还有点想不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能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开始了在学校的工作。
二、工作初期
留校后,1977年9月,我在教务处工作,因为初来工作,学校也没给我安排实质性工作,每天就是取报刊和看报。当时的日报大多为四版,我每天上午将报纸的所有版面全看一遍,下午再重看一遍。我感到年轻人这样下去,就是虚度时光。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我被学校抽调到省招生工作组,参与在辽阳市的高考招生工作,吃住在辽阳三个月。我坚持每天早晨到辽阳白塔公园跑步和学习,充实自我。
1978年5月,经过全校老师的不懈努力,辽宁省决定化工学院迁回到原址办学,恢复沈阳化工学院校名,抚顺校址成立抚顺石油学院。回沈阳的老师和学生无不欢欣鼓舞,留校的年轻人,可申请到沈阳,也可留抚顺。当时抚顺的条件差,我又与沈阳的老师接触的多,决定申请到沈阳,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
我参加了学校回迁沈阳工作。学校雇用解放牌大卡车,搬运回从沈阳搬到抚顺的各种教学仪器、模型、书籍等物品。我们年轻人负责装卸和押车,车行走沈抚公路,时速达六十公里,这是当时最高时速,沈抚公路也是最好的公路。
学校刚回迁沈阳,百废待兴,实验用的玻璃器皿大多破碎、桌椅讲台损坏、各种教具模型残缺不全……原校址的两座宿舍楼,其中一座被当年的辽宁省化工设计院占用,校园内仅有东、西教学楼及办公楼。当年学校领导确定办学规模为八百名在校本科生,专业仅有: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化工机械、仪表自动化。学校没有争取硕士研究生招生权。
由于我不适应机关工作,通过申请,学校领导同意我于1978年9月到化机系零件教研室做教师。零件教研室有九位教师(我是最年轻的),负责化工机械专业每年三个班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一人主讲,多人助课,不经过多年助课,是不能走上讲台的。我担任化工机械系77级三个教学班机械原理课助教时,每天晚自习,必须到教室答疑,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课内的、课外的,有其他参考书上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能回答学生提问80%的助教就是好助教了。有时候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需要次日到图书馆查资料、找理论依据,晚上再回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助教不好做,但必须过这一关。
1983年我到了唐立夫老师领导的分离机械研究室工作,当时的研究室仅为一间办公室,别无他有了。我们到学校淘汰的废旧物品堆里捡来破旧桌椅,修理后使用。因为唐老师在全国分离机械行业有较高威望,所以分离机械研究室的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分离机械研究室承担了中国科学院资助的“筒式压榨过滤机研究”项目,该项目后来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也是我校第一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该项目中,我是主要成员之一,付出大量心血,也得到了回报,我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各项荣誉接踵而来,1985年我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经学校同意我参加了全国出国人员资格考试,并获通过。经过培训后,于1990年10月初,由我国公派,我走出国门,东渡日本,来到日本中部著名大学——名古屋大学进修学习。在进修学习期间,我刻苦努力,完成了三篇专业论文,受到导师和日本同行专家的好评,也给学校及祖国争了光。
1992年4月回国,回国第五天,我就参加了学校的职称评定。当时报评职称需在大评委会上述职十分钟,我述职仅用时九分钟,并接受了评委的提问。这次我很幸运,被评为副高职,后又被任命为分离机械研究室主任。
三、化工机械系工作
1992年12月化机系领导班子调整,学校党委以化工机械系为试点,推进系领导班子自荐推荐工作。部分老师推荐我做系副主任,在推荐自荐会上我也做了简单的自荐,全体老师画推荐票。后来我得知,我的信任票第二多,所以被任命为系副主任,主管系行政和科研工作。
为了给系里老师提供科研机会,我与有关老师一起找科研项目。从盘锦找来科技资料翻译。春节前两天,我们去盘锦提交翻译的第一批资料,并接受甲方的翻译质量审查。返沈时已经没有大客车,只能挤火车。由于是春运期间,我们在火车上仅有立足之地,一直拥挤站立五小时才回到沈阳。虽然很苦,但能为老师们争取科研工作,我感到十分高兴。老师们通过外文资料翻译,提高了外文水平,也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老师们将部分收益留在系里,作为化工机械系活动经费。
随着学校招生连年增多,1994年学校原有的校舍不够用,当年入学的新生被安排到西院。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西院学生住宿处(现在的1号教学楼)的自来水没接通,没办法,学校连夜将新生送到辽阳军训,即借用辽阳的一所学校,请来军训教官对新生进行军训。新生的两周军训结束,西院的自来水系统也修好了,学生才返回西院上课。西院地处农村,条件艰苦,楼上是宿舍,楼下是教室,外出没有公交车,学生思想很不稳定,老师做了大量工作,稳定学生。之后的几年里,我校的条件差影响了招生,成绩好的考生报我校的少了,生源质量下降。
1996年我担任化机系主任,后改为机械工程系。因为系发展了,原来只有化机一个专业,后增加了机制和热能专业。1998年初我还兼任系总支书记,一身数职。在此期间,系里申报了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申报过程很艰辛,首先是收集准备申报材料,当时的材料有限,需要整理编辑,书写上报材料是第一关,再到全国联系评委,争取评委的支持。1996年年底,我校的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通过国家学位委员会审批,1998年9月招收第一届两名硕士研究生,我是导师之一,从此开启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历程。
1999年我不任系主任,仅任总支书记。在做总支书记期间,我深知,总支的作用是保证监督,作为总支班子的班长,应团结班子成员,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系里工作顺利开展,让教职工心气顺、干劲足。我也有较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这期间,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因招生人数剧增,教师数量不足,所以我先后承担了机械原理、机械基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药机械、过程装备管理、专业日语等本科生的课程,承担毕业设计,还为研究生讲授固液分离、分离机械新技术课程,承担了相关企业的科研工作。于2000年8月,我被评为教授。
四、工会工作
2002年底,学校党委调我到校工会工作。在上级工会指导和监督下,我被补选为工会委员,又被选为工会主席。初到工会,我对工会工作几乎是一无所知,于是,学习《工会法》、《工会管理条例》及工会基本知识,开始依据《工会法》开展工作。同时参加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我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春季植树,体育场外围的杨树、后山上的各种树,校门前的行道树是我组织教工植种的,这些树已绿树成荫,绿化美化了校园。每当我看到茁壮成长的树木,内心就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为化大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感到满足和自豪。
在化大的民主建设进程中,我积极研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教代会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会议。以前教职工普遍认为教代会是走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教代会不满意,有意见。而在最近几年的教代会上,以表决的形式通过了全员聘任方案、教师公寓出售方案等,提高了教代会的威望,充分体现了教代会的作用,也使学校的工作有序开展,促进了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教代会提案的处理。首先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就是要写涉及学校发展建设的大事,涉及大多数教职工利益的事件,不要写发牢骚的提案。积极促进提案落实,能马上落实的提案马上落实,不能马上落实的要说明情况,使件件提案有着落,这样保护了提案人的积极性,起到了向学校建言献策的作用,也协调了干群关系,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向上了。由于教代会标准化建设工作突出,我校工会被沈阳市总工会评为教代会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工会中各协会的培养与发展。积极培育爱好者组建协会,工会提供支持,帮助协会解决问题,保护协会的健康运行。学校现有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自行车等协会运转正常,为学校工会文体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促进了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由于我校工会工作比较突出,多次被市、省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
化大建校六十周年,也是我人生的六十年,我和化大同生,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化大。我在化大三十八年,我眷恋化大,我期盼化大明天更美好。
(作者系原校工会主席,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