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当南北两支红巾军在广阔的战场上同元朝军队和地主武装作战的时候,朱元璋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在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农民战争之后,朱元璋削平了江南群雄,开始发动北伐讨元的战争,推翻了元朝,统一了全国。

    (一)江南政权的建立

    朱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看羊,过着穷困的生活。17岁的时候,父母兄弟相继死亡,由于无依无靠,就到皇觉寺当了和尚。住了五十多天,寺院的和尚因吃不饱而遣散僧人,他没有办法,为生活所迫,当了两三年的游方僧,实际上也就是乞丐,沿途要饭,生活自然十分艰苦。到至正八年(1348年)又回到了濠州的皇觉寺。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他周游了安徽、河南的八九个郡县,熟悉了这一地区的地形。由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了解到了社会的弊病,丰富了社会知识。由于无依无靠,到处周游,自然就要去结识江湖上的朋友,增长了江湖义气。由于离开家乡,到处周游,自然也扩大了眼界,冲刷掉了保守狭隘等农民固有的习性。艰苦的流浪生活,也锻炼了勇敢坚强的性格,但同时这种流浪生活也铸就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猜忌、残忍。所以朱元璋这三年多的流浪生活,对他后来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人民纷纷起义,其中以颍州刘福通的起义影响最大。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自称元帅,攻占了濠州城。元朝政府派彻里不花率领三千骑兵前来镇压,但是元军胆小,害怕打仗,不敢逼近红巾军,远远地离濠州城三十里扎营,只有四处去捕捉老百姓,包上红头巾,充当抓到的红巾军俘虏,向上级去献功。于是,百姓都遭受其害,相继进入城中,去参加红巾军。朱元璋也在这种情况下,前往濠州,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朱元璋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步兵,两个多月后,郭子兴提升他为亲兵九夫长,并且调到帅府去做事。郭子兴看到朱元璋度量豁达,有才智,才能出众,把他视为心腹,并且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从此,人们就叫朱元璋为“朱公子”。

    在濠州和郭子兴同时起兵的孙德崖等四人,名位都在郭子兴之上。他们与郭子兴的意见常常有些分歧,而郭子兴也看不起他们的粗直的脾气,言语之中常常带些讥讽。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军攻陷了徐州,起义军首领李二战死,彭大和赵均用率领余部突围到濠州。彭大和赵均用虽然率领着战败的军队,但兵力仍然要比濠州的起义军强大,因此,濠州的五帅都受彭大和赵均用的节制。郭子兴和彭大一起,赵均用和孙德崖等四人在一起,两方面不断发生摩擦,十分激烈。后来元朝将领贾鲁追击农民军,包围了濠州城,大敌当前,只好暂时把内部矛盾放在一边,共同对付农民军,后来贾鲁死了之后,元兵都离开了。濠州起义的人在五个月的守城作战中大部分死伤,于是朱元璋回到家乡去招募军队,招到了七百人,郭子兴就让他去带领,并且提升他为镇抚。从此,朱元璋成为正式带兵的军官。但是朱元璋感到几支起义军在同一个地方,相互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彭大和赵均用常常以王者自居,部下也都欺凌他人,心里很不满。因此,他决定离开濠州,独立发展。为了不引起其他首领的猜疑和反对,他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六月离开的时候,把原来所率领的七百人的部队让给了其他人去统领,只是从中挑选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带到了定远。这个时候定远张家堡有民兵三千人,因为缺乏粮食,走投无路,朱元璋就把他们招编过来。接着又凭借这一支三千人的队伍,收编了缪大亨在横涧山的义兵两万余人。从此,朱元璋有了几万人的大部队,发展十分顺利。定远人冯国用和他的弟弟冯国胜,都很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当朱元璋统率新整顿好的部队向滁阳进军,路过妙山的时候,曾和他们讨论天下大事,冯国用建议他先夺取帝王之都金陵,然后出兵征伐,提倡仁义、收买人心,不要贪恋美女金钱,天下才能够稳定。冯国用的这一席话,正合了朱元璋口味,朱元璋十分高兴,就叫他在幕府当参谋计议大事。当朱元璋的部队向滁州进军的途中,定远人李善长也到军营中求见,他从小就有智慧及计谋,能够预测事情,都很准确。朱元璋就留他在幕府掌书记。朱元璋有什么问题就去询问他,称其有诸葛亮的才能。此后,李善长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将领之间有摩擦的,李善长为他们调节。对于新来归附的战士,李善长审查他们的才能,建议朱元璋因才施用,并向他们解释朱元璋对他们的诚意,使他们解除疑虑。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七月,朱元璋的部队顺利地攻下了滁州。不久,郭子兴率剩下的部队万余人来到滁州,看到朱元璋的将兵三万多人,号令严明,非常高兴。十月,元代丞相脱脱率师围攻高邮,分兵攻打六合。六合的起义军派遣使者来到滁州求援,郭子兴因为和他们的首领有仇,不肯发兵去救援。但是朱元璋看到了唇亡齿寒的形势,就率兵前去支援,实在抵抗不住了,就组织全城军民撤退到滁州。元兵跟踪追击到滁州城外,朱元璋在涧边设置埋伏,大败元军。这时朱元璋清醒地估计到,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元军还依旧很强,由于害怕元军再来攻打滁州,朱元璋就要城中的父老把战场上获得的元军的马匹之类的东西,都送还给元军,还肯定地告诉元军将领说:“滁州城中的都是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防御盗寇,你们应该去攻打高邮才对,怎么分兵来攻打滁州呢?饶了这一地方的百姓们吧。军需物资是我们情愿供应的。”朱元璋就这样把元军这一股祸水引向了高邮。

    元军撤退了,接着张士诚又在高邮大败元军,江淮地区的农民军就活跃了起来。但郭子兴却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觉得自己和其他起义军的首领相比,名声还不够大。当时元朝的军事压力虽然解除了,但是几万军队聚集在滁州这个山城里,军粮却出现了问题。朱元璋建议移兵到和阳。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张天佑和汤和率军攻取和州,郭子兴就任命朱元璋为和阳总兵。当时军队纪律非常不好,朱元璋就通过各种手段去整顿军纪。不久,孙德崖的起义军也来到和阳,郭子兴一听到孙德崖到了和州,他也急匆匆地从滁州赶来,双方发生了一次冲突,孙部抓了朱元璋,郭军抓了孙德崖,结果是双方以相互交换而告终。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死,这个时候刘福通等人已经在亳州建立了龙凤政权,就派人去和阳招人,大家推选张天佑到亳州去任命。四月,张天佑带回龙凤政权的命令:以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妇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是左副元帅。但在实际军事事务中,朱元璋掌握大权,他也是事实上的主帅。因为朱元璋有一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军队,也有和自己患难与共屡经战阵的贴身将领,还有一批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朱元璋对上面的任命实际上是十分不满意的。但是他的部下将领和谋士们提出,光靠自己的力量,确实还不够,不如先接受这个任命。朱元璋这才接受。

    和州(安徽和县)紧靠长江北岸,虽然水陆交通比山城滁州要好些,但是它的前面是长江,后面又是龙凤政权的管辖地区,不利于向外面发展,而且这个时候元军又不断前来攻击,还有孙德崖所部的农民军也总是想来吞并,军粮也成了问题。所以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得到大的发展,就必须打过长江去,这是冯国用、李善长等刚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的时候就已经提到的。现在虽然已经驻军在江岸,但面对着滔滔的江水,没有办法渡过。

    朱元璋正在发愁没有船只渡江的时候,巢湖水军俞通海前来请求支援。原来,汝颍红巾军起义之后,俞廷玉和他的儿子通海、通源以及赵普胜等,三次派人到和州请求支援。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亲自率兵去巢湖,正赶上大雨,巢湖水军的船只顺利驶入长江,除了赵普胜在途中率领他的部队彭莹玉以外,其他的水军和船只都到达了和州,于是军威大振,这时常遇春和邓愈也都归附了朱元璋。六月一日,朱元璋率领部将渡江。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先攻取了牛渚,再向外发展,攻下了采石镇。江东地区的太平比较富裕,当时将士和士兵都已经很饥饿,看到粮食和牲畜,都想抢回去。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徐达说,现在大军渡江,比较幸运的能够打败敌人,就应该乘着这个时候夺取太平,如果军士夺取财物就回来,再去攻打恐怕很困难,江东就不是我们的了,大好的形势就失去了。于是朱元璋就下令把船的绳缆全部砍断,把船推到江心,顺流而下。这样一来,就断了士兵返回北岸和州的念头,军士们都很吃惊。后来朱元璋夺取了城池,不许将士们夺取百姓的财物,只是把有钱人献出来的金帛,分给将士们。

    当农民军进入太平城的时候,儒士李习、陶安等率领人们出城来迎接,陶安见到了朱元璋,就说:“我们已经等你很久了。”朱元璋就问他:“我想夺取金陵,请问您认为如何?”陶安说:“金陵是历代帝王的都城,龙盘虎踞,又凭借着长江的险要,如果想要夺取它,根据它的地形,出兵来攻克它的四方,则没有什么破不了的。”陶安的这一建议,和以前的冯国用、李善长所说的基本相同,很合朱元璋的心意,就任命陶安为参幕府事。并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任命李习为知府。大家推举朱元璋为元帅,朱元璋又任命李善长为帅府令使。移用宋龙凤年号,旗帜和战衣都用红色。朱元璋的江南政权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

    这个时候,太平周围的元军向没有稳定的红巾军反扑过来。元朝的右丞相、中丞相和义兵的元帅分为水陆两道,直接来攻打太平城。朱元璋亲自督兵进行作战,郭天叙和张天佑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二人死后,朱元璋就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这个时候,蛮子海牙的水军还在采石江上截断太平红巾军和北岸和州等地的联系。由于红巾军将士的家属还留在和州,没有办法互通消息,人心都很不安。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军进攻蛮子海牙的水军,蛮子海牙逃进集庆城里,从此南北可以进行沟通。三月一日,朱元璋亲自率领大军,三次攻打集庆,从太平水陆进攻。三日到达江宁镇,破了陈兆先的营寨,得到了降兵三万六千人。十日,攻破集庆城,元军守将行台御史大夫战死,蛮子海牙逃跑投降张士诚,水军元帅投降,得到了军民五十多万。第二天,朱元璋巡视了集庆城后登上城楼,对他身边的徐达说了这个大好形势,只要同心协力,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当天就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建立统军的大元帅府。到七月,又置办了行中书省、枢密院、理问所、提刑按察司、营田司等机构。朱元璋很快就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机构建立起来,俨然是一个政府。

    (二)江南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1.周围的形势

    朱元璋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渡江建立江南政权的时候,张士诚也在这年的二月攻下了平江,建为国都;徐寿辉的蕲黄红巾军也东山再起,迁都于汉阳。而刘福通、韩林儿龙凤政权所派遣的西征军,也在这年的九月攻下了军事重镇潼关。整个农民起义的形势十分喜人。但从朱元璋江南政权来说,形势却十分严峻。东南方向的张士诚的势力已经从平江伸展到常州;西北方向,徐寿辉的红巾军已经扩充到池州。这些虽然都是农民起义部队,但是彼此之间也是水火不容的。而元朝的军队也紧紧地包围着江南政权。

    从当时朱元璋的战略形势来看,镇江是应天的大门,如果张士诚占领镇江,则东边的门户就被打开了,张士诚随时可以进攻应天。宁国和广德则是应天的南大门,这两个地方如果长期为元军所占,或者被徐寿辉攻占,那么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应天,使得江南政权不得安宁。要确保应天的安全,就必须尽快占领这几处地方。因此,朱元璋在占领集庆的当月,就派徐达攻下了镇江。到了六月份,又派邓愈攻下了广德。这样就保证了应天的安全。宁国则是因为元军派有重兵驻守,徐达、常遇春都没有把它攻下来,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才把它攻了下来,俘虏了朱亮祖,得到将士十余万。朱元璋原来想占领镇江以后,与在平江的张士诚采取保境相安的策略。派遣杨宪到张士诚那里去通好,但是张士诚非常不高兴,拘留了杨宪,并且派兵到镇江,被徐达、汤和所打败。朱元璋感到张士诚既不愿通好,然而双方所占领的地盘又是紧紧相连的,就下决心先攻打张士诚,以安定自己的大本营。在打败了张士诚进攻镇江的部队之后,立即派徐达进攻常州。到了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攻克了常州。同时派耿炳文、刘成从广德攻克长兴。六月,攻下了江阴。七月,徐达攻下了常熟。这一系列的胜利,对于朱元璋而言,意义重大。朱元璋在攻下常熟之后,就停下了对张士诚的攻势,把矛头转向了浙东方向的元朝统治。因为张士诚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强,暂时不容易拿下。

    朱元璋在攻占了广德和宁国路之后,不仅保障了应天的南大门,而且还打开了向浙东发展的道路。于是朱元璋就派他的得力亲信将领耿炳文守住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而他自己则亲自指挥大军向浙东进发。先后攻克了皖南诸县。朱元璋把浙江的金华县改为宁越府,后来又改为金华府,并且在这个地方安置了浙东行省。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江浙省西部的元朝统治地区大部分被朱元璋所攻克。朱元璋江南政权的辖区扩大了。从此,这一带成了朱元璋补充兵源和军需物资的基地。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攻占浙东地区,是因为当时元朝在这里所管辖的州县,都是一个个的孤立据点。另一个原因就是浙东地主和元朝政府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元朝政府当农民起义军高涨的时候,曾经表示要放宽对汉族地方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民族歧视政策,但当这些地区的农民起义形式一度低落的时候,元朝政府和蒙古、色目官僚又继续对汉族官僚和地主武装进行排挤,如最初组织地主武装协助元军镇压方国珍的几家豪族。所以朱元璋的军队一到,不少地主知识分子就投向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军队纪律很严格,每每攻克一地不杀不掠,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2.推行的政策

    朱元璋对地主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在没有渡江之前有李善长、冯国用等一批文人参加了他的起义军,渡过长江以后,随着统治地域的扩大,地主文人更是纷纷地向他靠拢。当时的浙东文人叶深、章溢、刘基都被聘召大应天的时候,朱元璋还特地为他们盖了一所礼贤馆。朱元璋到处搜罗地主文人学士,但是也不是随随便便地任用。一方面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另一方面怕他的部将一旦与文人结合,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在元朝民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投向朱元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多是没有功名的,或者只是在元朝地方政府任低级官吏,一生也很难有大的成就。如李善长只是里中长者,陈遇是温州的教授,陶安是明道书院的山长,刘基的官职较高,由进士而被任命为元帅府都事,但后来也不做官而去种田。这一批封建士大夫认识到天下瓦解的趋势,他们也自称是胸中有国、有远谋的有识之士。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确实是治国安邦的杰出人才,对于朱元璋的事业起了不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选择金陵为根据地。渡江前的冯国用、李善长和渡江以后的陶安,都向朱元璋提出建议,先攻占金陵为根本,然后出兵再去攻打四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金陵北面以长江作为屏障,南面有吴会,从长江下游形势来说,确实是向外发展的理想地区,为朱元璋以后向外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提供斗争的策略。在朱元璋的部队攻克徽州之后,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斗争策略。朱升这一建议,是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提出来的。高筑墙,就是要朱元璋巩固自己的管辖地区;广积粮,就是要朱元璋准备应付长期战争的物质条件;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实事求是,不图虚名,尽量不使自己成为大家厌恶的对象。这样的斗争策略,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朱元璋完全采纳了这一建议。

    整顿军队纪律。不要随便杀人,也不要贪图女子和玉帛,这是投向朱元璋的封建文人,共同向朱元璋提出的强调军队纪律的两条建议。朱元璋在行军作战中也十分注意军纪的整顿。朱元璋军队进入太平,进入建康都进行了整顿。军队纪律,是军队在战斗中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所到之处,均受到人民的拥护。

    过了长江之后,局面打开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量涌进农民军,对朱元璋加速封建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对元朝统治者失望之余,急切希望能找到一个重建封建秩序的“明主”,当时竭力要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从安丰救出小明王,迎接到滁州。刘基非常生气,他看清了形势,要朱元璋撇开小明王,建立新王朝。朱元璋本来就怀着帝王的欲望,自然就很快就领悟出来了。这样的一个事例说明刘基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引导促使朱元璋与红巾军决裂和转向封建化的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朱元璋在江南政权所推行的政策,既具有反封建王朝的一面,又具有维护封建秩序的一面,这是农民政权的特点。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了婺州,开仓济民,很多人都想去归附。这说明朱元璋农民军是受广大农民群众所欢迎的,是把它看成农民自己的队伍的。虽然朱元璋的农民军没有提出类似“摧富益贫”的口号,也没有在统治区实行调整土地的措施,但他们对当地农民反抗地主夺取土地的斗争是支持的。江南政权对农民起义战争中所获得的土地是给予承认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江南政权推行的政策也有维护封建制度的一面。朱元璋攻下集庆的时候,向人们宣告各自做好他们自己的职业,只是对元朝的“旧政”有不便的地方加以改革。所以在朱元璋江南政权的统治区内,封建生产关系并没有变动。

    (三)平定四方

    1.陈友谅政权的灭亡

    蕲黄红巾军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再次崛起,到十七年,占领了湖广以及川蜀等广大的地区,这时军队中发生了内讧。原来蕲黄红巾军初起的时候,徐寿辉被推荐为首领,他对起义的事业并没有太多的贡献,也没有太多的才干。从彭莹玉牺牲之后,天完政权实际上被丞相倪文俊所控制。后来,倪文俊想阴谋杀害徐寿辉,被发现后,就率领部分军队逃奔黄州。黄州当时是由倪文俊部将陈友谅驻守。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渔民的家庭,参加了徐寿辉的红巾军,最初是倪文俊的部下,后来因为立了战功,成了领兵的元帅。当倪文俊去投奔他的时候,他乘机杀害了倪文俊。于是天完政权的大权又转到了陈友谅的手里。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要挟着徐寿辉,向朱元璋的统治地区进攻。五月,攻下了太平。陈友谅以为攻占应天指日可待,心满意得,急于想当皇帝,派人杀了徐寿辉,在大风雨中,把采石五通庙作为行殿,当了皇帝,国号为汉,改元为大义。陈友谅称帝之后派人到张士诚那里,想和张士诚一起攻打建康。面对强敌压境,应天的文武官员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跑。刘基说:“主张投降或者逃跑的人,应当斩首。”朱元璋采取刘基的建议,积极做好战斗的部署,一方面让胡大海出兵去打广信,用来牵制他们,扰乱敌人的后方。同时又利用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的关系,约定假装去投降,引诱陈友谅来到应天。陈友谅受骗上当,在龙湾遭到朱元璋水陆伏兵的侵袭,被打得大败。朱元璋俘虏了陈友谅军队两万多人,并且获得了他的很多军舰武器等等。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的时候,龙兴、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等州县,都被朱元璋所占领。

    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着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围攻洪都,士气也很浩大。但是都督朱文正和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等率洪都军民坚决誓死地守护。陈友谅八十五天也没有攻下,到了七月中旬,直到朱元璋亲自率领十万兵力来救援,才前去鄱阳湖应战。朱元璋的军队在七月十六日到达湖口,后来又由松门进入鄱阳。七月二十日两军相遇在康郎山,鄱阳湖的战争从这个时候开始。到了八月二十七日,在混战之中,陈友谅中箭而死。他的将领张定边乘着小船趁黑天把陈友谅的尸体和儿子陈理送到武昌,立陈理为皇帝,改元徳寿。这一次,朱元璋、陈友谅两军在鄱阳湖的水战长达三十六天,时间很长,战斗打得也十分激烈,陈友谅的部队几乎全部覆灭,而朱元璋方面的伤亡也很大。朱元璋怕张士诚乘虚而入,自鄱阳湖的战斗结束之后,命令常遇春去攻打武昌,自己率领军队回到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因为武昌围了很久也没有攻下,亲自出马,陈理和太尉张定边投降,汉政权结束。朱元璋在这个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进行管辖。

    蕲黄红军所建立的农民政权,最后被朱元璋消灭了,但它在元末农民斗争中的辉煌业绩,却是不容抹杀的。陈友谅虽然在击杀徐寿辉的时候有他的缺点,但他坚决反对元朝的反动统治,从不屈服地进行斗争,也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他的坟墓,今天还保存在武汉长江大桥下。当年他活动过的地方,至今还有关于他的传说,可见人民是怀念他的。

    2.张士诚的灭亡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灭了汉政权之后,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轮到了张士诚。张士诚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一月在高邮打败元军以后,向外发展。张士诚率领军队由通州渡江,攻占了平江、湖州、松江和常州等路。改平江为隆平府,在平江建都。张士诚自从进入江南地区以后,就和朱元璋成了邻居,双方斗争不断,后来朱元璋攻占了长兴、江阴等地,堵住了张士诚西进的道路。南面又有苗军元帅的驻守,在至元十七年(1357年)八月,张士诚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张士诚虽然接受了元朝政府的官爵,但是依然在自己的土地上驻兵。后来张士诚又乘着江浙右丞相和杨完者的矛盾,派兵占领了杭州,以后势力不断扩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张士诚全盛的时候,他所占领的土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张士诚所统治的地方,盛产粮食鱼盐,又有蚕桑,物产十分丰富。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善于战斗,有谋略,为人正直,很得人心,浙江西部的地区大部分都是他打下来的。张士德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常州被徐达抓获,到了应天之后就自杀了。之后张士诚的三弟张士信,贪婪无能,日夜都以歌舞娱乐,疏离以前的老将,上下关系处理得很不好。由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张士诚也养尊处优,不管政事。

    朱元璋对于张士诚,首先是扫除他在淮水流域的据点。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命令徐达出兵,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攻占了通州、兴华、盐城、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等州县。接着,朱元璋就全力转向张士诚的政治中心江南地区。还写了声讨张士诚的罪状。朱元璋在这一篇檄文之中声讨了张士诚的八条罪状,除了两条是指责张士诚侵占朱元璋的地盘和诱导朱元璋的部将以外,其他六条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政府的罪状。这说明朱元璋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来声讨张士诚的。

    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军队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先攻取湖州,让张士诚的军队疲于奔命,然后再把军队迁移到姑苏。同时任命朱文忠攻打杭州来牵制敌人。到十一月就攻下了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地。扫清了外围,从四面包围平江,张士诚几次想突围出去,都被朱元璋的军队堵了回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六月,张士信在城楼被飞奔而来的大炮的碎片打死。九月,徐达和常遇春又攻下许多的地方,张士诚在仓皇之中,打算自缢,但是被解救,做了俘虏。徐达几次派张士诚的部将劝他投降,张士诚闭着眼睛不回答,后来被压到了金陵,最后自杀而死。于是朱元璋改平江路为苏州府,任命何质为知府。平江固守了十个月,才被攻破。

    张士诚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自称为诚王,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就投降了元朝。后来又自立为吴王,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士诚和他的将领,只知道修府邸,建立园池,吃喝玩乐,十分腐朽。当时的吴政权只不过是一个封建割据政权而已。只知道固守自己的那块地方,而不去争取更大的天地。当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张士诚竟然不出平江一步。但张士诚在刚起义的时候,在高邮会战中大败元兵,在元末农民战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方国珍的投降

    当平江即将攻破的时候,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又派遣兵去攻打割据在浙东的方国珍。原来,以前与方国珍接境的时候,朱元璋曾将派刘辰去招抚方国珍。方国珍看到朱元璋兵力强盛,很难与其进行争斗,于是派使者随着刘辰向朱元璋奉送金银绸缎,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攻打张士诚,又申明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的时候,就献给他三个郡县。但同时,方国珍仍然不断为元朝海运粮食去大都。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方国珍害怕被吞,就和元朝一起与朱元璋相对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的部将朱亮祖率领军队攻下台州,接着又攻下温州,十一月,朱元璋的另一部将汤和率军进攻庆元,方国珍逃入海岛,又被朱元璋的部将所击败。方国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向朱元璋投降。

    4.闽广的平定

    朱元璋在攻克平江以后,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从江西率军队进攻福建。当年的十一月,方国珍投降,于是朱元璋又命令汤和、廖永忠率领水师在明州从海上进攻福州。当时陈友定盘踞在福建。陈友定虽然是贫苦的农民出身,但是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却站在与农民军对立的位置。因为他为元朝统治者卖力,得到赏识,一直被任命为福建行省的平章政事,占据了福建八个郡的地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胡廷瑞由江西进入,连续攻克了邵武、建阳。同时,汤和和廖永忠所率的水军也攻下了福州。第二年正月,汤和和廖永忠攻下了延平,陈友定在应天被处死。明军从出师到攻下延平一共四个月,接着又攻克了福建的其他地区,平定了福建。

    福建的平定,为明军向两广进军打好了基础。当胡廷瑞攻向福建的时候,朱元璋又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和左丞相周德兴等率军队由湖广夺取广西。第二年二月,汤和、廖永忠攻下福建的延平后,朱元璋又令廖永忠和朱亮祖率军取广东。后来朱亮祖率师到广西,到六月才攻占了靖江城,接着南宁、柳州等州县都投降明军,广西平定。

    5.北伐中原

    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之后,并没有在胜利面前停顿,休整了一个月之后,就立即准备向北方进军,在至正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军队二十五万,由江苏进入河北夺取中原。对于北伐军的进军路线和战略部署,朱元璋作出了审慎的筹划。朱元璋提出了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略。

    为了向北方人民说明北伐的道理,朱元璋让宋濂撰写了一篇告北方人民的檄文。这一篇檄文表现了汉族主义思想,把国内少数民族一概称为“夷狄”。少数民族只能接受汉族的统治。他还极力强调天命论,这样,红巾军打击元朝统治的事实被一笔勾销,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另外,它还明确表示要维护封建纲常。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说明,朱元璋是以封建君主的立场来宣告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未来国家的希望。这对于元末的农民军起义来讲,自然是一种无形的背叛。但这一篇檄文所提出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主张,在当时元朝统治者对于广大汉族人民实行压迫政策的情况下,又有一定的反民族压迫的正义性,其中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斗争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都是颇有号召力的。后来还被孙中山先生所应用。

    由于朱元璋北伐军队纪律严明,战略部署正确,以及北伐檄文在安定民心和瓦解敌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北伐进展得十分顺利。先后攻占了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军已经到达通州。元顺帝感到大势已去,决定离城北逃。临走的时候,命淮王和丞相留守,元顺帝自己则在七月二十八日和后妃太子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八月二日,徐达等到齐化门,将留下的淮王和丞相斩首。从此,正式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