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导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这是2007年胡锦涛“6.25”讲话、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表述。党内民主是政党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和衡量标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重凝聚党员的力量、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发展党的事业。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党内民主的理论研究、强化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党内民主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一、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由来

    民主,在当今世界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中,都是作为一个“热词”来使用的。民主作为反对专制的产物,毫无疑问,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其价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宣扬,甚至作为一种“普照的光”而被几乎所有的人认同和接受。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所使用的“民主”,其内涵、其目的千差万别。民主与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便有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民主与政党政治相结合,便有了政党制度层面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世界就是政党政治的世界,因此,党内民主便会受到政治家、学者以及社会民众,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内外的高度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判断之后,胡锦涛在十七大召开前的“6.25讲话”、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等重要命题。由“坚持”到“尊重”再到“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和愈发清晰。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对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党内民主问题展开了比较广泛地讨论与研究。从总的情况看,党内民主问题研究多,但从党员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研究党内民主问题很少,尤其是把党员主体地位作为一种动力要素来架构以及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研究成果则更少。

    推进党内民主,就有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以制度来保障民主,是比较普遍的观点。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思路。党内民主的发展路径一般来说有三种:先进理念培育民主;完善制度规范民主;加强监督保障民主。三种基本路径,虽然角度不同,但其根本落脚点均是“党员”。先进理念“灌输”的对象是党员,制度规范的对象有“组织活动”更有“党员行为”,监督的重点对象则是党员领导干部。因此,“党员主体地位”是渗透并贯穿于三种基本路径的核心要素。

    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战略部署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被放置于“根本”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时,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举措:“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票决制”,“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公推直选”的民主实现形式等。其原文如下: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党员主体地位”被放置于八项举措的首位,不难看出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愈益成为党建的理论热点问题,实质上也提出了一种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思路,即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立足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基础之上。换个角度看,前述三种党内民主的发展路经,即“先进理念培育民主,完善制度规范民主,加强监督保障民主”,其中,以先进理念培育党内民主,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实践中,科学理论与先进理念“灌输”与“武装”的对象必然是广大党员;以制度规范和推动党内民主发展,这表明制度设计、运行、完善的指导理念已经发生了转移,由过去的“组织本位”向“人本位”、由“组织主体”向“党员主体”的转移;若以监督手段保障民主健康运行,则保障的对象并不是“民主”本身,而是拥有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因为,公权力的公开、公平、公正地有效运行,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主体与党员个体的“主体作用”。总之,党员主体地位,既是一种理念、原则,也是一种动力;党员主体地位既是党内民主制度设计的指导理念、是党内民主制度运行和完善的基本原则,又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以党员主体地位为视角,毫无疑问,是党建理论研究尤其是党内民主发展研究新的视域。

    以党员主体地位为重要切入点加强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认识。

    1.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从世界角度看,政治民主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体现,也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保障人权与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党员主体地位之间,具有逻辑的、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民主、法治、人权等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政治追求的背景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发展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本内容的党内民主,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并促进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国家政党及政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实行党内民主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20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曾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又迫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进行深度的反思与总结。在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原因时,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缺乏、党内权力集中、党政权力腐败等是重要因素,由此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甚至丧失政权。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挫折的原因分析和教训汲取,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必须建立和运行一种力避权力高度集中、合理配置权力、有效监督权力的体制与机制。这种体制与机制,迫切需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以激发和凝聚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党内民主局面,如此,方能利于拓宽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

    3.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法宝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看,中共党内民主的状况同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什么时候党内有着高质量的民主,什么时候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就发展顺利。这既是经验总结,更是一条“重要法宝”。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核心,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并以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和表率行为来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发展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本内容的党内民主有利于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4.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如果从历史方位来看,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但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无论从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国家建设来讲,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和“三大历史任务”,既是成就更是挑战。经受与化解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既是全党的任务,也要依靠全党的力量。因此,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力量为基点,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升党内民主水平,是时代发展与人民事业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党员主体地位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党建理论界的特别重视,从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民主理念、民主原则以及发展动力这个角度来架构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运行方式的相关研究,则更为少见。随着十六大以来“党员主体地位”命题的提出,国内学术界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等方面的论文与论著逐步增多,呈现出“热闹非凡”的研究局面。从“党员主体地位”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来看,整体上还处于“单一内容研究”为主的研究局面,成果则以论文为主。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研究,二是党内民主的制度与机制研究,三是党内基层民主研究,四是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前三者都是以党内民主作为研究主题,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第四个方面把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联系起来进行关联性研究,创新了党内民主的研究视角,拓宽了党内民主的研究范围,但是党员权利并不等于党员主体地位,党员权利只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部分内容。因此,以党员主体地位为党内民主发展的指导理念、基本原则和发展动力,对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进行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的深化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就党内民主的概念、理论范畴、基本原则,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影响党内民主发展的因素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尤其是把党内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观念性因素、理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四块,很有启发意义。关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著作主要有: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刘川生,《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肖立辉,《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徐勇,《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基层民主发展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许耀桐,《加快发展和落实基层党内民主》(《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4期);余金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在改革中演进的三种趋势》(《学习论坛》2010年第6期)。

    2.关于党内民主制度与机制研究。主要就党内民主的结构要素、制度体系,功能目标、党内权力架构、党内民主运作机制等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释,特别是关于党内的民主制度体系与民主运作机制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杨郧生,《党内民主机制论纲》,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李颖,《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与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王长江,《在比较借鉴中探索执政规律的几个问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王贵秀,《民主建设的大视野:党权、政权、民权的消长与互动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肖立辉,《中国民主化改革的困境与路经选择--“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理论与实践”学术座谈会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李锡炎的《发展党内民主的运作方式选择与创新》(《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

    3.关于党内基层民主研究。党内民主,基层先行。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党内民主发展的基本思路。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已经由乡镇党内直选发展到“县权公开”(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阶段。由于基层民主更贴近实际,理论界关于党内基层民主的研究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主要是关于基层“公推直选”个案的实证与理论提升(四川、湖北最为典型),其中关于“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基层民主的核心,实行党务公开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逻辑起点,改革选举制度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环节,完善党代会制度是党内基层民主的主要渠道,健全制度体系是党内基层民主的根本保证,培育民主动力是党内基层民主的基础所在”的观点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针对性。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王勇兵,《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与路经选择--基于基层和地方党内民主试点的实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朱伟,《有序--党内基层民主科学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王长江,《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2期);李禄俊,《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肖立辉,《中国民主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理论与实践”学术座谈会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

    4.关于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研究。立足于党员的角度对党内民主发展进行研究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视角,把党员权力与党内民主进行关联性研究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与突破。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艾国,《党员权力与党内民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杨东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马慧吉,《论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特征、实质和功能》(《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苗伟东,《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探析》(《长白学刊》2011年第2期);黄明哲,《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经验、教学与启示》(《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艾国,《论党员权利的特征、实质和限度》(《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

    5.关于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研究。对于党员主体地位展开研究,较早的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的刘益飞教授,1998年出版了专著《党员主体论》;而近来最新的著作则是河北省委党校的杨东广教授,2009年出版专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研究》。从近些年涌现的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方面的著作与论文看,成果主要集中在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出背景、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课题的重要性。党员主体地位课题的重要性,是展开党员主体地位专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刘益飞,《关于深化党员主体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曾志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理论基础及时代价值》(《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欧阳淞,《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几点认识》(《党建研究》2008年第10期);韦英思,《坚持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桂海论丛》2008年第2期);高丽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石》(《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胡承槐,《论胡锦涛“始终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命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等。这些成果的研究角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党员主体地位的提出和研究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理论创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渠道;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这方面的文章有:刘益飞,《党员主体: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理论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曾志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与增进党内和谐》(《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赖宏,《关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谢忠平,《党员主体地位思考》(《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邸乘光,《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10期)等。这些研究成果集中表现为三个观点: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在党内权力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辨证统一,是双重主体。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代表性论文有:刘益飞,《持之以恒地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3期);李春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马友,《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增强党的创新活力--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增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行使民主权利能力研究》(《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王继元,《试论坚持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邸乘光,《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10期)等。这些成果主要有三种研究视角:从党员主体地位的标准来理解其特征;着眼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具体过程来理解其特征;从学理与法理上认为党员主体地位具有法定性、严肃性、广泛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等特征。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现状分析。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滕振军,《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历程》(《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10期);陈焕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经验总结》(《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2期);储霞,《影响党员主体地位显现的主要因素》(《共产党员》2008年第17期);唐晓清,《以“党员主体”理念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和制度创新》(《长白学刊》2008年第5期)等。这些学者一致认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实践分析,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立。主要表现为党员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没得到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受到侵犯时救济困难:最能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在党的决策上,党员以无条件贯彻执行为主,很少参与党内民主决策;党员基本上是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的对象,以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为主;党员在党内履行义务多、行使权利少;党员在党内的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还没有很好确立的原因分析。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郭群英,《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党员主体意识中的作用》(《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7期);黄明哲,《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黄明哲,《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对策思考》(《理论前沿》2007年第24期);毛栋英,《党代会常任制是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以浦东新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为例》(《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6期)等。这些成果主要体现为三个研究角度:从党员个人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是党员主体意识普遍不强、主体素质不高、主体能力不强等;从领导干部的角度看,一些领导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和利用工具,特权等级思想严重;从党的制度角度看,对党员特别是一般党员民主权利的忽视,党员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权利还不能完全得到制度的保障。

    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贾绍俊,《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双向互动及实现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11期);田久玲,《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新视野》2009年第5期);储霞,《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析》(《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肖剑忠,《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实现途径》(《党建研究》2008年第1期)等。对于保障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建议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要树立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主体理念;要着力提高党员素质,特别要着力培育党员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激发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最核心的是要确保党员的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加强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建构,为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名副其实的政党政治的世界。在国际上,许多政党都在经历从重视国家民主到国家民主和政党民主并重的转型,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已经成为政党政治普遍的热点与重点话题。因此,国际上继续深化政治民主研究的同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撇开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来研究。国外关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相关研究,首先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出现的。西方学者一般都视古希腊雅典民主为民主理念的源头,而作为一种民主思潮,是近代人类政治发展的产物。从斯宾诺沙的“天赋人权”到霍布斯依据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证明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主义,到洛克的权力分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再到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而民主作为一种普适价值观,则是20世纪的产物。1215英国的《大宪章》,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等,是民主作为一种有效统治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取得支配地位的标志性事件。

    2.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理论思潮与流派纷繁复杂,大致经历了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第三条道路”等。而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则大致可以分为七种:①古典民主制或者叫雅典民主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和波里塞尔;②保护型民主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詹姆斯·麦迪逊和詹姆斯·密尔等;③发展型民主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约翰·密尔等;④精英民主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的约瑟夫·熊彼特等;⑤多元民主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罗伯特·达尔等;⑥合法民主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美国的罗伯特·诺茨克等;⑦自治民主制,代表人物是戴维·赫尔德等。

    3.注重政治实践中的民主模式研究。《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征服绩效》([美]利普哈特著,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在考察1945-1996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民主新论》([美]萨托利(Sartori%·G))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则在平息“规范性民主”与“描述性民主”争论的基础上,指出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核心在于政治权利,同时否定“直接民主”而推崇“有效制约统治的少数”的“被统治的民主”。《民主的模式》([美]赫尔德(Held·D))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一书从民主理论与民主历史发展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民主的古典模式、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竞争性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民主等作了纵深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商务印书馆,1999.)一书更从马克思的学说谈起,在对现代以来资本主义民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民主及社会主义政党作了深入分析。《民主理论的前言》([美]罗伯特·达尔著,东方出版社,2009.)一书的突出亮点在于对麦迪逊式民主、平民主义民主和多元民主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论民主》([美]科恩著,商务印书馆,1988.)基于西方政治实践,对民主的目的、前提、手段、条件以及前景等作了系统论述。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构建与研究,无论是国内研究成果还是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均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的领域和空间,主要表现在:第一,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有些学者虽然对此问题有所涉及,但其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还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总结他们的党员主体地位思想,同时要更完整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最新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研究。第二,影响党员主体地位的因素研究还不够。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成果很多,但是有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人和制度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三,对于如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对策性研究还不够。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但总的来看,这些对策还比较零散,并不系统。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制度建设这个角度进行全方面的研究。第四,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的关联性研究不深,尤其是动力角度研究明显乏力。以上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相关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论题在借鉴西方思想政治体系关于民主思想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内民主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对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实践进行历史考察,给党员主体地位以当代解读,并从主体地位动力源角度,对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的互动关系、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作进一步研究,力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本论题除导论部分外,主体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八章)部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与展望”的思维逻辑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二)研究方法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属于政党政治的范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本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思想政治体系中关于民主问题的文明成果,依据中国国情及中国共产党建立与发展的历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望问题”的思维逻辑,渐次展开论题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历史进程中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党到执政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紧密相连的重要问题。因此,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运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式,从动态上考察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互动及演变的轨迹,才能更好地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现实,才能比较准确地探究影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要素。运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党员主体地位发展演变以及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坚持、尊重与保障的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其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得出规律性认识。

    2.制度分析方法

    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状态的反映,是党内民主的基本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动党内民主发展,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制度保障,即党员主体地位主要由党章以及其他党内法规所确立、坚持、尊重和保障。通过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党的历史上党章以及其他党内法规、党内文件中涉及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相关内容进行历史分析与制度考证,同时对党内各种非制度形态存在的观念、准则以及习惯等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对事关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有清晰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发展在制度设计上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

    3.实证分析方法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近年来,中央提出并促进的党内基层民主的试点与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存在不少偏差性问题。面对大量生动的民主实践,只有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才可能掌握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实际,才能看清党员主体地位的状况,也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发展进行严谨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系统。深入解析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系统,揭示党员主体性动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根本动力”的地位。第二,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也是党员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不断增长与发挥的历史。科学总结党内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工程。

    难点:第一,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的制度安排。党员的主体性动力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以党员主体地位为动力改革与完善党内的各项民主制度,必须结合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实践,进行大量的基层实践调查,探寻合理而科学的解决方案。第二,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与实现,从规律层面把握和预判长期执政的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必然存在着研究的复杂与难度。

    (二)创新之处

    第一,选题的创新。政党民主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对于执政党而言,党内民主更是关系着执政水平、执政能力、执政效率以及执政地位稳固等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把“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结合起来,既是深化理论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是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在党的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政党民主可以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研究样式,以“党员主体地位”为重要切入点深化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研探,无疑是一种新的独特研究视角的尝试,并由“党员主体性动力”为基点探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党内民主经验总结、党内民主发展趋势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论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党的建设及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和制度,深入解读党员主体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党员主体地位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与党内民主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地位,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理论、党内民主理论。第四,内容的创新。论文提出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互动互促的动态统一关系,其中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发展动力、衡量尺度;论文提出并阐释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及特征、党员主体性动力等重要概念;论文论述了党员主体性动力与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关系、党内设立“中央决策委员会”实现党内权力合理配置与有效制约;论文认为党内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持,并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党内选举、决策、监督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等等。这些观点,就目前党内民主研究现状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创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