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年文萃:帝王将相论时事-平步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平步青(1832—1896),字景荪,号常庸、霞偶等,笔名有霞外、侣霞等,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平步青家庭以仕宦闻名,祖辈曾经出过四个进士。他也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为进士,授庶吉士、翰林编修等职。1867年得受江西督粮道,因不习惯官场生活,1872年辞官归隐。平步青自述不喜做官,也不惯与名士交游,所喜者,惟有隐居读书,以学术自期,希望继承黄宗羲、章学诚等人的浙东学术传统。平步青家藏书有2万卷之多,他平时即浸隐在这些书中,读书写笔记。但由于他对读书治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些书并没有大量传播到世面。平步青的笔记,有《霞外捃屑》等。他的笔记学术性强,其目的则在于经世致用,被誉为“句句可宝”。

    安南四臣

    《汉学师承记》卷四:“嘉庆五年,京师亢旱。上因久不雨,减释军、流。不雨。朱文正秦称:安南黎氏二臣,忠於其主,而久系狱中,请释之。”

    庸按:《啸亭杂录》卷九《安南四臣》条:“乾隆己酉,福文襄王既受阮光平降,乃迁安南故王黎维祺宗族入京,入镶黄旗汉军旗分。其陪臣黎倜(原本作马同,误)等四人,不肯剃发改服。上怒,置诸狱中。及今上即位,命移居火器营。四臣欢然就道,吟咏不辍。及嘉庆癸亥,农耐国长阮福映灭阮光平裔(应作‘子’),献表称臣。上受其降,改封越南国王。因放四臣归国。亦蛮夷中俊杰之士也。”

    《小岘(注:岘:音xiàn,岘山,地名,在湖北省境内。)山人集•书安南黎倜事略》,同。江《记》作“二臣”。殆偶笔误耳。

    《和珅传》风波

    朱文定公(士彦)纂《顾通副传》略云:今上登极,擢君侍讲学士。君复上书论事,上韪之。会前大学士松筠由滴籍,起总宪,复出为都统。君疑有间之者,遂疏陈其事。坐是,降编修。

    初,君在国史馆,为《大学士和珅传》,详载乾隆年间获咎旨。未上,而出督学。后来者悉删之。上震怒,命严治,遂委罪於君。门人谢学士阶树,为白之当事者,求得君手稿。得不坐。道光中,上阅《实录》,知君贤。九年,擢中允;十年,复擢翰林学士。其明日,君即上疏言事。

    呜呼!翰林以记载、文诰为职,苟少知文之模范,行己无大过失,委蛇棲迟,率可致尊显。君独勤勤恳恳,以建言为务。虽遭摈斥,不少悔。忠爱之性,实有过於寻常者。

    庸按:《和传》一事,为学士大节所系,文定言之不详。据学士《思无邪室全集》卷下《陈雪香先生(希曾)双帆使节图遗照二首》自《注》:“壬申岁,莼撰《和珅传》后,即督学云南。同馆者删去罪状数条进呈,仁庙怒其不实,祸且不测。师承命核办。司事者匿莼稿本。师疑其诬,与潘芝轩师至馆穷诘之(按:陈本史馆副总裁,潘则是年五月丁巳充正总裁),始得出。遂据以入奏。乃坐删改者罪。莼得无恙。”事之颠末方明,而不言删去之同馆姓名。

    恭读《仁庙圣训》,载嘉庆十九年五月丁巳上谕:“《和珅列传》,但将其官阶、履历,挨次编辑,篇幅寥寥。至伊一生事实,全未查载。惟将逮问以后各谕旨,详加叙述。是何居心?不可问矣。”寻奏删纂《列传》之编修席煜,请革职审讯。上谕:“顾莼原纂《和珅列传》稿本内,本载有事实四条,皆和珅罪状。葛芳晋节去三条,席煜节去一条。”乃知删去者,为葛、席二人。

    合之文定《传》:初则谢向亭白之陈雪香。继而,雪香与潘文恭求得手稿入奏,顾乃得白。此事距今七十年,而读文定文者,已疑不能明。必考之学士《集》,并得读中秘书,参互考证,其事始悉。然则,居今之世,而尚论三千年以上之经、史疑义,辄据己说臆断,与夫单证孤文,辄曰:“古人之事,如是,如是。”呜呼!岂易言哉!

    碎石治河

    梁茝(注:茝:音chǎi,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邻中丞《道光癸未冬日河上杂诗》云:“防河用碎石,浮言多和附。谓此前无仿,厥病后将痼。我昔直枢禁,频读河臣疏。一官虱其间,目击甫有悟。河身本隆起,浩浩沙所注。埽根刷始深,石质重乃固。刚柔互为制,水土永相护。断无外游虞,倒埂中泓路。试看冬水落,两岸轩豁露。溅溅未停流,粼粼总如故。比来久澜安,借以杀河怒。上节府库縻,下减茭薪数。石菑详班书,激堤备郦注。古昔有明征,莫缘防口误。”

    自《注》:“《瓠子歌》曰:‘阝贵林竹兮楗石菑。’师古《注》‘石菑者,渭臿石立之,然后以土就填塞。’贾让《策》曰:‘为石堤,激使东。’师古《注》:‘激者,聚石於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水。’并见《汉书•沟洫志》。又,《水经注》曰:‘汉永初七年,令於石门东积石八所,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皆可为碎石坦坡之缘起。”

    庸按:梁此篇,盖为黎襄勤公作。石菑,颜《注》明云“臿石立之”,即今之石堤,与坦坡不同。惟贾《策•注》“聚石”及郦《注》“积石”,似可援为缘起。不知此法国朝已有之。

    《四知堂集》卷二十六《巡抚山东蕙圃李公(清时)墓志铭》云:“为运河道。孙家集决后,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以西为亟。议用桩埽,费六十万石,堤费三百万。公忆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用碎石抛积水中,渐积而高。潮退,则以木栏之,填土其上。坚筑之,遂成堤。因度山石远近、价值,与土木船载远近、多寡,计需银止十四万两。总河张公(师载)等上闻,得旨:‘如议。’公董其役,始事於戊寅二月,至五月竣。稽天巨浸,忽成坦途。”

    是襄勤碎石、坦坡之议,实本安溪。戊寅距癸未,六十六年。李事,已无知者,或知之而匿不以闻。廷臣及侍襄勤者,并勤悫《志》亦忘之。至援汉事相比,无惑附和浮言沮止者之纷纷也。

    汉臣居满前

    乙亥正月十四日《申报》曰:“旧岁《邸钞》,知合肥李爵相由武英殿大学士,授文华殿大学士;湘阴左爵相授东阁大学士。无识者谓:‘文华,向授满人;东阁,未经开过。’不知国初时无论,即乾隆朝朱文端公、蒋文恪公,汉人,皆授文华;陈文恭、张文和,皆授东阁。略述掌故,以解其惑。”

    庸按:殿阁之衔(《茶余客话》卷二云:“首中和,次保和,次文华,次武英,次文渊,次东阁、体仁。”按:乾隆十三年十二月甲申奉旨:“中和,未有用者,去之;加体仁。以三殿、三阁为定。”吾山说,未核),惟上所授。由阁晋殿,亦无孰满、孰汉定例。

    乾隆朝,以汉人而授文华者:朱文端、张文和、蒋文肃(廷锡)、嵇文敏(曾筠)、赵泰安(国麟)、于文襄(敏中)、蔡文恭(新),凡八人;授东阁者:梁文庄(诗正)、张文和(允随)、蒋文恪(溥)、刘文正(统勋)、杨秋水(廷璋)、陈文恭、梁文定(国治)、王文端(杰),亦八人。《申报》述之不详,且误蒋文肃为文恪。嘉庆时,董文恭(诰)后,汉人无充文华殿大学土者。合肥得之。

    而朝会班次,诏:文祥居李后,宝鋆又在左后。本朝官制;满、汉并设者,皆满居汉前(考雍正五年九月乙亥《谕内阁》:满洲居首之大学士,在前行走外,其余大学士行走班次,应按其补授之日前后行走,不必分别满、汉。张廷玉,著在孙柱前。嗣后,补授大学士时,著将班次先后,请旨具奏)。近日,合肥、湘阴两公,则居宝、英二相之前,人以为异。

    按:张文和公《澄怀园语》卷二云:“本朝定制:各部满官尚书,在汉尚书之前。延玉以大学士管吏部尚书事,特命在满尚书之前。雍正六年,公富尔丹管部条,富以公爵兼尚书,非他人可比。玉逊让再四,上仍命余居前。又朝会班次,大学士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上命玉在公、侯、领侍卫内大臣之上。皆异数也。”

    庸按:文和所言“管部务”,即令之“总理”;理藩院、光禄寺、国子监、太医院,则称“管理”;鸿胪寺、太仆寺,则称兼官;銮仪卫,亦称“总理”。即非阁臣,亦列于满员之前,然皆满洲人。若同一殿、阁大学士,而汉居满前,则二公以前未有,洵二百余年之旷典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