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秋登宣城谢北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秋季,第二次来宣城时在谢公楼所写。谢朓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的人物,李白欣赏谢朓的诗文,有“一生低首谢宣城”之说,在诗歌等方面李白受到谢朓的影响,这也是写这首诗的原因之一。其实何止是李白受到影响,唐诗本身就是自南朝以来的一个延伸,一切都有个渊源。除了谢朓诗歌方面的成就以外,李白的机遇和谢朓有些相似。他们都是身怀报国之心,却受到佞人陷害,不得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相似不等于相同,他们都遇到“谋反”的事件,谢朓在“谋反”的事件上,以揭发老丈人而至灭族的代价本来自保成功,可惜之后还是因为谋反的事被诬陷而命丧黄泉。而李白投身反王李璘与肃宗争夺帝位,兵败后险些丧命,遭流放,客死他乡。虽然故事不同,但是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这两位都是因为在名利场中没有站对队,不然,或许都还有不凡的业绩呢。

    李白在唐诗方面的成就,除了正常的因素外,多少要归功于仕途不顺。

    李白在没有出蜀谋求发展的成长阶段,与赵蕤有一段亦师亦友的学习过程。赵蕤这个人不得了,传世的作品《长短经》(亦叫《反经》)被称作“小《资治通鉴》”。此书是集历史各家学说和历史功过评价为一体的智慧之书,之所以被称为《反经》是因为相对于正体书而言,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应算是历代帝王用而不宣的伟大著作。正史中没有赵蕤的传记,零星的史料中可以依稀找到一些他与李白的痕迹,李白慕名去找赵蕤学习,赵蕤也非常喜欢李白的才情,于是有了这段情缘。按照赵蕤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如果放在战国时期,一定有用武之地,而李白学习了长短之术后出蜀,遇到的是太平盛世,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济世之才加上怀才不遇竟然出来一个伟大的诗人。

    据说李白的剑术也不错,唐朝三绝中有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舞。论剑,裴旻第一,李白是不是能够排上名次,在此时其实已经并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历史人物身上留下来的闪光点往往是众多才能中最耀眼的那个点,而这个点的亮光,受到时代的制约,同时也被时代所成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