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作者杜常,《宋史》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中说,他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族孙,非常喜欢读书。传里有两个细节的描写,体现他读书专注的程度。一是骑的驴走错了路,他不知道;二是驴撞到树上,他摔下来磕破了头。其官至工部尚书,治水有功。
这首诗虽没有说什么史实,但读者会嗅到一声叹息。说到华清池,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感叹过,当时的亭台楼榭,如今只剩几个池子做遗址,“安史之乱”、玄宗西逃、杨贵妃自杀,唐朝由盛转衰,一系列的故事都让人联想到华清池。
诗中用到一个词叫“残月”,如果不深究也就算了,深究起来还真是有的一说。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那么月亮从哪里升起,什么时间升起,形状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知识分子眼里并不是问题,那时候我们的历法和文化都和月亮有关。初一是新月,叫朔,全黑的,看不着。初三开始在西北角有个月牙,叫蛾眉月,月面向西,然后每天亮面越来越大。到半圆时,是初七、初八,这时的月亮叫上弦月,往后亮面更大,叫凸月。到十五、十六,月亮全亮,叫满月,也叫望。朔望是指月亮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阴阳转换的过程。从满月往后,再到看不见月亮,经历之前相反的过程,先是满月缺了一牙儿,形成凸月,然后至二十二、二十三形成下弦月,半个月亮,一定要注意,从满月开始,月面不再向西,而变成向东,至二十七、二十八亮面越来越少,又形成蛾眉月,这时的蛾眉月叫作残月,残月之后又回到看不见月亮的朔,轮回与新生,阳极阴生,阴极阳生。
前一段时间读《易经》,记那个先天八卦的位置挺费劲儿的。通过月亮望朔变化的联想,正好与八卦的位置相同,这样就不用死记硬背了。朔为“坤”,一阳生,为“震”;两阳中有阴,为“离”,两阳一阴,为“兑”;到满月全阳,为“乾”;之后满月变亏,一阴生,为“巽”;月出在晨,两阴中有阳,为“坎”;至残月,阴盛阳衰,为“艮”。
有记载说,杜常的这首诗是刻在华清池周边的,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元丰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这个时间,月亮正好是残月,所以“晓风残月”应该是作者所经历的自然现象,而并非是作者咬文嚼字故弄风月。
于是想到,古人自然而然抒发情感的诗句本是平淡的,我们如果了解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感觉本应亲切的东西像是粉饰,“残月”有特指的时间,别用错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