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山亭夏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先说这首诗,再说高骈这个人。

    我觉得这首诗读后很享受。诗之所以是诗,关键得有味道。第一句“阴浓”一词像水墨画的渲染,把春生夏长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曾经我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从春天看着路边的各种树木、花草一天天长大,却忽略了某种变化。不由得想起诗中的意境,突然觉得树叶大了,花草茂盛了,连小路也被这些花草树木簇拥着变窄了。这就是作者的功力,让你把熟视无睹变得清晰可见。

    全诗四句可归纳为绿、水、风、香。前三个字性凉,对应题目的山亭,后一字性暖,对应题目的夏日,冷暖交织,有绿树的色彩,有倒影的虚实,有帘动的悦耳,有扑鼻的芬芳,你看,是不是好诗一首!

    高骈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断片”的。从中国的正史和史评看,高骈这个人很离奇,出自名门,年轻的时候,勇冠三军,多次平乱,为末代的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雄踞淮南,成为实力最强的唐末节度使。但后来,他不服朝廷节制,被认为割据一方。黄巢攻打长安时,高骈却未出兵堵截,此后直至长安收复,他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令自己的一世功名尽毁。对此,韩国人崔致远,一个在唐朝科举中及第,并在唐朝做过官的人,给出了不同说法。他曾给高骈做过四年幕僚和秘书,写过令黄巢心生胆怯的《檄黄巢书》。他唯一存世的诗文集叫《桂苑笔耕集》,记录了很多与《唐书》和《资治通鉴》不同的史料,也正因为这些史料,使众多学者对高骈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上面的“误解”也有新的解释。一是高骈要皇帝去淮南是觉得淮南富庶,有利于挽回晚唐不利的局面,比皇帝到四川好,这是忠臣的表现。二是黄巢北上时,由于受到周围藩镇军事力量的牵制,高骈不能出兵阻击黄巢,属于无奈。

    理解与误解要看站在谁的立场,正史与野史相参,高骈这个人就更加丰满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