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这首诗还有个名字叫《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有一说作者是韩愈。题目中“张十一”即为张署,是唐朝人,曾与韩愈一同被贬,哥俩同病相怜,互诉衷肠,倒是符合这首诗表达的意境。
火红的五月,石榴盛开,色彩夺目。枝间有子似有所成之象。可惜的是没有人欣赏这美好的一切,无奈的榴花终是散落在苍苔之上,虽然不再成花,但其炽烈的色彩在苍苔的映衬下,仍然卓而不同。
初看到这首诗,作者是朱熹,心里就纳闷,朱熹也有还才不遇的时候?其实纵观朱熹的一生,还是挺顺利的。18岁考中进士,几年后辞官。拜师学艺,自成一个学派,自己也成了“朱子”。与孔子相比朱熹要幸运得多,孔子是属于不得志而做学问的,朱熹是屡次辞官做学问的。一辈子著述颇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我曾去过周文王推演《周易》的地方——羑里城。在介绍《周易》发展史的展览室里,看到朱熹的塑像。从古至今多少大家发扬光大了《周易》,其中朱熹的功劳可谓不小。我背过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卦序歌,记住卦序之后,再听相关的讲座,很容易把《周易》系统地串起来。历经几千年,每个时代卓有成就,大家持续地诠释和推演,现在《周易》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用途也很广,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多少了解一些《周易》是应该的。
再说说怀才不遇。相信很多人都有或有过怀才不遇的想法,但是世界上有没有怀才不遇呢。首先说有没有“才”怎么判断,自己说,自己感觉,别人说都不确切,谁也看不到的才,很难说是真的有才。其次,如果真的有才了,必定是施展并验证过的,那就不存在“不遇”了。所以,怀才一定有遇,重要的是才大才小和在多大的范围内使用,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失度则心理上就会产生小人得志和怀才不遇的想法。
要使自己不产生怀才不遇的想法,我觉得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才干,包括应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人和事的能力;二是认清自己,缩小自以为才干的使用范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