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是李白被贬,途经武汉时写的。诗的大意是:一朝被贬,对长安无限留恋,经过黄鹤楼,听到有人在吹“梅花落”,好不伤感。
倒是诗中“长沙”一词,是指汉代贾谊被贬长沙的一个典故,引起我对贾谊的关注,不妨这里说说贾谊。
贾谊成材比较早,18岁即有名气,20岁时汉文帝就用他做博士(博士在古代是官职,有一定的学问和建树,从事文献档案和教育等工作)。一年后他官拜太中大夫。可惜,贾谊年轻不懂事,满腹经纶却不会为人,遭到群臣忌恨,23岁被贬到长沙。后虽被召回长安,也没有得到重用,33岁郁郁而终。
贾谊不幸的人生,不仅仅是反映在被贬和早死。更重要的是,贾谊宏篇大论、高屋建瓴的才华和小肚量、短见识形成极度反差,酿成贾谊令人叹息的结局。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篇篇都精彩。他能针对汉初统治存在的问题,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建议不仅在汉朝逐步推行,即便对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有借鉴作用。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偏偏太过伤感,以至于不仅没有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还断送了性命。
说贾谊伤感,从他写的《治安策》可以看见这样的政论,“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真是个情绪相当激动的人。被贬长沙后,贾谊郁郁寡欢,还写了一篇充满道家思想的《鸟赋》,看似对生命释然的背后,充满了不甘心的悲苦。
有太多的后来人对贾谊做过评价,我觉得最为到位的是苏轼的《贾谊论》,从志、才、量、识几方面剖析了贾谊不幸的人生,写得非常精彩,令人拍案称绝。
人有才不是坏事,但不是有才就万事大吉。你得找到施展才华的环境,适度、能忍,掌握好分寸,上不疑,下不妒,遇到点儿挫折很正常,别气馁,不忧伤,等待柳暗花明的时候。
某种角度上说,谁成就谁是个非常智慧的问题,看似贾谊在辅佐皇帝,但如果贾谊有足够的智慧,就可以通过皇帝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