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诗的题目是“秋月”,但全诗没有一个月字,历来被世人称道。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稀奇,文学作品表达的是景物带给作者的信息,是意象、缘分,甚至感悟。至于表达的手段,就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锦上添花更好,如果不是,也别忽略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这首诗单从字面看不好理解,水怎么会流过山头呢。所以程颢写给我们的是一种意象。他是说,月光像水,笼罩天地,隔断红尘,优哉游哉。红尘是什么,是道家所不齿的功名利禄,世俗生活;是佛家要求摈弃的人世间的各种欲望。
程颢是一个儒家的学者,写诗却会说出道家、佛家的意境。下面就说说宋代的理学是怎么产生的。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代十国虽然只有短短的72年,但这72年却是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朝代不断更迭的时代。作为历史主角的人,不仅生活上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同时精神上道德沦丧、廉耻尽失。
可是,作为正统的儒家思想,遇到了日益发展的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挑战,人们因为困苦,在精神上需要道家和佛家的东西来麻木。为什么说麻木呢?因为道家和佛家说的事对人们来说是寄托,比如道家的成仙、佛家的来世。而儒家就没有这种寄托。儒家只说应该怎么做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做好的又会怎么样没说清。在动荡的时代,儒家的做人标准受到质疑,甚至颠覆。
针对儒家的缺陷,该怎么入手呢?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源。儒家加一个“理”,叫“天理”。这样儒家解决了从哪儿来的问题,你不按照我说的做,“天理”难容。佛家修行要四大皆空,跳出三界外。儒家加上,人不能有欲望,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做就行,其他的什么也别想,想了你就出格了。
这样一弄,三教合一,既符合你对道家的需求,也一块儿修行了佛家,儒家就这样丰富起来,形成了“理学”。
回头看这首诗,程颢传递出来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天地月光这是自然的东西,亘古不变,只要你隔断红尘,就可以悠然自在。说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