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这首诗本是一组十首,这是第二首。只从诗的字面看,就是一首描写闲居生活的诗。躺在床上睡了一觉,看的书散落在一旁,起来一笑,好不悠闲。当了解了蔡确这个人,那些事,再看这首诗,就没有这样的轻松,而且,还要长叹一声。
下面说说蔡确与王安石变法的事。蔡确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坚力量。在史评中曾说到,王安石变法时用人不当,恐怕就有蔡确这个人。他政治手腕强硬,使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变法的对立面,得罪了不少人,其中涉及苏轼的“乌台诗案”就是其中一件,因为写写诗,说说自己的意见,就被抓起来,还差点儿丢了脑袋。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变法的所有事,都是给神宗办事,这个历史上已有评论。当然参与变法的蔡确也是如此,不过是为皇帝实现“富国强兵”的想法。“变法”这个词历来在历史上比较刺耳,总是掺杂着政治斗争,新旧势力的较量。神宗在位,王安石变法,蔡确采取的所有措施,无论得当与否,都不能完全归罪于蔡确一个人。但蔡确之后是被写进《奸臣传》的,而且自己也受到打击。
神宗之后,英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他们并不愿意变法,变法逐步走向失败。王安石回到南京,只有蔡确还在坚持变法的政策。从这一点上说,蔡确就不是小人,始终坚持己见。也正因为不服软,随着司马光等一系列反对变法的大臣回朝理事,蔡确受到排挤,因主动承担了变法的所有责任,所以被贬。
在被贬之地,蔡确写了《夏日登车盖亭》这组诗,这跟苏轼、司马光当时谪居的心态差不多,谁还不为自己的境遇感叹几声。可是不行,另外的几首诗中,被演绎成不满朝廷,把高太后比作武则天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都是曾经受过蔡确打击的那些人报复蔡确。于是蔡确再次被贬,郁郁寡欢,早早就死了。
蔡确因变法得势,又因变法失势,因为诗整过人,也因为诗被整。拿他当奸臣看的话,这真是报应。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变法前后涌现出的众多人物,也是对国家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做事的。问题是出现了两个立场、两种观点的时候,大家没有采取政治合作,形成合力把事办好,相反形成政治斗争和相互打击,由事及人,大家都成了牺牲品。这种内耗,令人惋惜,也令人觉醒。
当有人跟你说,为了工作争论,不伤个人感情的时候,你千万别信。因为肯定伤,还很要命。我们应该有更为智慧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意见,但这确实是需要修为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