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小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日子一天天过得很快,又到冬至的时候了。冬至这个节气,一阳生,春天一步步地走近。在诗中杜甫这样描绘冬至到来的变化,白天一天天长了,刺绣的活儿可以多干一会儿,用于观测节气的葭灰飘舞起来,岸边的柳树也似乎伸了伸懒腰,山里寒意犹存,但梅花已经要迫不及待地开放。这些都是冬至来临之即,诗人细心的观察,这是所谓的物象,它总是按照既有的规律告诉人们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觉与不觉是人的意象,你被触碰到了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反应,如果未被触碰到,物象也会在那里,而你的意象可能是被别的东西带走了。无关痛痒的也就罢了,真要是有个痛痒,那只能怪自己不敏感。

    杜甫对于冬至到来采取的态度是“云物不殊乡国异”,在哪儿都一样,采取的做法是“教儿且覆掌中杯”,酒要喝个痛快。

    对于求知有这样四个层次,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简单来说,第一个层次是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身外的东西很多,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第二个层次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水平,看到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这就有了方向。第三个层次是通过下功夫,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识,具备了相应的才能。最后一个层次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才能,对于大智慧,你可以理解为天生的,对于小事情,你可以理解为无关紧要的,就是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天天就是这样做的,没想过什么知道不知道。

    读杜甫的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看,可能会提出一大堆的为什么,为什么白天一天天长了,为什么葭灰会飞了,为什么舒柳又为什么放梅。而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就是诗情画意,看到这些景物就知道冬至来了,没有谁会提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我倒觉得杜甫诗中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是很中国化的,在哪儿都成,该干什么干什么,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过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