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评论视域中的鲁迅传统-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卫东

    这是学术会议,我不说那么多的套话,说点实实在在的话。

    首先我要诚挚地欢迎大家。各位在国庆节前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来参会,充分表现了对这次论坛话题的兴趣,更表现了对我们二外的关爱,实在非常感谢大家。

    第二层意思,我要感谢在座的各位新老朋友,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我们二外中文学科的关心和支持。

    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我虽然也读过鲁迅的作品,但是自己没有做太多的深入研究。作为校长到这里来,我着重给大家推介一下我们学校的中文学科。

    二外过去一直走在传统的外国语大学的建设道路上,中文学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尽管原来也有很好的基础,但是发展得还不够。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校的学科做了具体调整,调整之后我们把中文学科列为学校的主干学科。

    我们认为任何一所大学,特别是外国语大学,如果没有中国语言文学这样的一级学科作为支撑,那它都不是一所好大学。当然,这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在西方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中国语言文学应该是我们所有学科的一个基础。西方一些教育家的说法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哲学,但是在我们中国的大学里面,我认为中国语言文学才是真正的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全校的主干学科。

    在未来的五年当中,也就是在落实“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会大力地发展我们的中文学科,使它成为既能够支撑全校学科整体发展的坚实基础,更能够支撑我们二外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特色发展的坚实基础。二外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见长的大学,特别是外国语言文学基础雄厚。我们目前已经设立了30个语种,培养了各种小语种人才。但现在国内外语人才培养的现实还存在量与质的欠缺,在小语种方面是数量不足,大语种方面是质量不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的欠缺,实际上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是:在我们对于外语人才培养的惯常模式当中,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功底处于缺失或薄弱状态。

    这是我们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迟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想找一个高端的翻译人才很难。我相信大家在日常阅读和交流的时候都会大量地接触翻译著作,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可是我们现在阅读笔译的著作方面,都有很多“痛苦”的体会,就是看不懂。曾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这么多翻译著作都看不懂。我告诉他:那是因为译者自己都没懂。你相信萨特能那么不知所云地表达他自己吗?一个人既然是大思想家,必定也是语言艺术大家,所以萨特照理应该是写得很好的。但我们的译者力有不逮,驾驭不了他的著作,只能把它翻译成谁也看不懂的样子。

    为了根治这种弊端,我们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来支撑学校所有学科的发展,把中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全校各个院系、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中文学科在二外不仅不应该是边缘,相反必须担当重大责任,既要承担好专业教学,也要承担好通识教学,任务艰巨,意义深远。我希望大家将来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这是我说的第三层意思。

    第四层意思,我在这里要重点感谢一下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过去一年来,在他们的热情支持下,我们共建了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向兄弟院校的基地学习了很多,也从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的基地成立时间不长,起步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开展对国外文艺批评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此凝聚和发挥我校中外语言文学各学科的优势合力。现在已经在各国文艺政策、文艺评价机制的信息调研方面,等等,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离中国文联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拜托各位专家今后能够在支持我们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支持我们基地各方面的工作。

    (本文为2016年9月29日作者在“跨语际对话:文艺评论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