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评论视域中的鲁迅传统-中国价值的人类主体视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庞井君

    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这么多研究鲁迅的专家齐聚一堂,我感到非常荣幸。很高兴能够跟大家有机会一起探讨关于鲁迅的民族魂与世界性这个话题,并生发出一些真知灼见。

    既然和各位专家学者在一起,今天我也想结合这个话题谈一个观点,向大家请教。在鲁迅先生离去八十年之际,大家一起来谈论他和他的精神,不但具有历史的纪念意义,同时对当前时代和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方面的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两条:第一是鲁迅的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发扬,第二是鲁迅他们那一代人所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全面完成,我们还需要为之奋斗。

    所以我想,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面向我们当今的时代,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因此我拟了个题目,这题目比较大,叫“中国价值的人类主体视野”。我是做社会价值论研究的,在这个大题目下,我就从价值论的角度谈一些观点。

    大家都记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鲁迅的观点能够契合。他说:理论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得彻底,要想彻底就必须得抓住事物的根本。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呢?就是表达了人,而人的根本又是人本身。说一圈又回来了。但我们深究这句话,会觉得研究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确实应该抓住人,应该深入地研究人本身。我们回顾鲁迅的精神,他内心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人性本身。当然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人,也包括我们的民族性。但恰恰是如何认识人,这是最难的一个哲学问题。

    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构思非常绝妙,它画了一个人,这个人胖乎乎的,没有脑袋,伸出两只手,感觉好像把自己的脑袋摘下来了,不过他手里捧的是古希腊神庙上的名言,也是苏格拉底曾经引用过的那句话——“认识你们自己”。这人把这句话放在自己的面前,仿佛在审视。这幅漫画深刻地表现了认识你自己的困难,因为要认识你自己,你就要把自己对象化,你把自己对象化之后,你就失去了主体,你又不是那个人了。认识你自己就是主体把自身对象化,这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人类又必须要这样做。

    我曾经跟一个研究俄罗斯的专家说过: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哲学似乎原创的东西不多,但他们的文学给人感觉到处都是哲学。他非常赞同。当然,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概括和说法。今天如果拿这句话来套用鲁迅,我也想也大概一样。鲁迅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虽然他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但我们也看到他表达了很多哲学性的观点。尤其我们从抓住人性根本的角度,就会看到鲁迅的作品当中,处处都是人学,处处都是哲学,他的哲学全都渗透在他的文学里面。

    我们应该继承鲁迅先生这样一种彻底地挖掘和探寻人性的精神。今天,我们的学者、专家,我们整个学术界,对人性、对国民性、对中国文化的特性认识的深度,很难说已经超过鲁迅。读鲁迅的著作,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鲁迅像一部人性的挖掘机,在人性这个神秘、复杂的空间里面,他挖出了很多东西,让我们惊叹不已、回味不已。鲁迅就像人性这个大海的一个潜水员,他潜的深度我们今天很难说有哪个人能赶上。但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和鲁迅那个时代有很多不同,我们继承他的精神,也不是要完全地重复一些过去的话题,停留在旧的思想框架内,而是应该面向时代和未来。

    那么新时代和未来将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呢?我觉得有些是现在这个年代特有的。有些东西还是一直在继续的,有些历史任务还要继续完成,比如说文化的反省、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都是过去的时代和今天的时代一直都需要坚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要比鲁迅的时代复杂得多。比较人类社会转型,单单从中国的社会转型来看,我个人就把它概括为“三种类型社会转型的纠结、叠加和相互之间的激荡”。一个是近二百年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再一个是我们大转型里面套着小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第三就是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些地方也类似进入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这三个转型时间不一样、节点不一样、尺度不一样、目标不一样,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但他们又叠加在同一个历史时空当中。这个复杂性我觉得比鲁迅那个时代要厉害得多。我们需要学习利用鲁迅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当今这个新的时代,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社会复杂转型的任务。容我大胆地说,大概再有二三十年,也可能我们民族就会完成这样一种复杂的、剧烈的、深刻的变革,因为转型已经开始了,它一定会完成。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鲁迅那个时代大不一样的另一点,摆在表面上看来最突出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就是从二十一世纪这十多年推开的,但它的复杂程度,不要说鲁迅没有见过、想过,我们今天的人对眼前这十几年的发展也瞠目结舌。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一场革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背后的实际上是科技的力量。它远不仅冲击了我们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生产的表层,更深入到了价值和主体深处。

    从哲学上、从价值论上来讲,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人类主体”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人类也是一个物种,对人类这个物种个体和人类之间关系的界定,是比较清楚的。虽然它这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既不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它是这个宇宙中最复杂的一种关系,但即便是这种关系,我们也还是清楚的。比如说,德国的美学家席勒提出了关于个体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很深刻。他这种深刻的思想影响了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个体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唯物史观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要为人类做出牺牲,只有到了他所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矛盾,才真正得到解决。

    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框架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我们讲价值,讲主体,每一个民族的真实的生命的个人,都是有人格、有生命、有肉体的。但人类是什么,谁是人类?人类的主体在哪里?所以我们讲到主体的时候,无论是家庭、阶级、国家、集团、公司、单位,都可以在主体意义上来使用。不过大家想过没有,这个主体都是一种拟人格化的主体,它并不具备一个系统完整的意识、真实的人格。它都是由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集体形态。从价值论来讲,这叫作拟人格价值主体。谁是人类?不知道,谁来代表人类?也不太清楚。按席勒的说法,就是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客观性的一面。主观性的一面就是个人的一面,你的个性、思想、想法、主张、欲望、需要等等。客观性的一面,就是人类的一面。他说本来在我们这个人身上就有两面,在个人身上展开的这两重性构成了社会。因此在社会当中,这种个体和类型有冲突那是不可避免。

    今天高科技发展冲击的是什么?有两点值得我们从价值论意义上深入地思考。从个体主体来看,极有可能被越来越迅速的科技发展给瓦解掉、肢解掉。个体作为主体的真实性、牢固性、系统性、繁衍性将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家最近谈得最多的,就是Alphago战胜了围棋大师李世石,这仅仅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浅微的表现。美国很多大学建立了实验室,他们在搞合成人,叫作“神经生物合成人”。有机构正在谋划这样的事情,他们甚至预言,我们这一两代人可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两代最纯粹的人,将来人类就不一定像现在这么纯粹了。个人的这种完整性受到的瓦解还在不断发展,现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正在迅速发展,科学家正在研究人脑里面这近千亿的神经元到底都在干什么,它的机制是什么,能不能控制和利用。从我们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来讲,西方神经美学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值得密切关注。

    第二点就是人类主体,我们说人类主体在传统话语下是一个虚拟性的主体。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科学上有了更加深入的判断,比如说人类学家德日进很早就从考古学发现,他说人类发展的意义最终不是一个个体,最终不是要生成什么,比如说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比如说个性的人、自由的人。他认为人类最终的发展目标是朝向着一个类人格的生存状态。这是考古学家的认识。系统论哲学家拉兹洛认为,现在互联网时代,人和人之间的联网,人脑之间的这种联系,越来越有点像大脑之间神经元跟神经元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密切,交互越来越多,趋向于形成一种新人格。以色列的一些历史学家也在研究这些课题。搞技术的人走得就更前沿了,他们认为将来人类就是形成一个点、一个技术的奇点,一切都归结于数据和算法。

    个体到人类这两方面,都在各自发生变化。那么个体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变化了的个体和变化了的人类之间的关系,就要发生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转型,甚至反客为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天方夜谭,可能就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一百年到来。

    如果说这模式、这种框架可能会日渐逼近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回过头来思考我们中国的价值?我这里所说的“中国的价值”是从价值论角度来讲的,不是日常话语体系中的价值观念,而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价值体系。我们未来追求的就是中国的价值体系建构。在建构这样的一个价值体系过程中,我认为应该着眼于人类主体这样一种开阔的价值视野。只有把中国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视野和不断生成、变化的人类主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发展才是有前景的,我们才是有生机的,我们的价值体系才会对整个人类价值体系建设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重要贡献。我愿我们大家能以这样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思想视野来研究鲁迅、理解鲁迅,继承并创新鲁迅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转型做出思想和学术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