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评论视域中的鲁迅传统-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呈现在这本文集里的,是2016年深秋召开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跨语际对话:文艺评论国际论坛”的研讨实况。

    成书过程中,各篇论文或发言稿,以及与之匹配的现场评议记录的底本,都曾交由作者过目。大多数作者都及时返回了细加完善的修订版。而全部书稿最后的整理、润色和统合,自然责无旁贷落在了当初邀集大家来开会、会后又坚持编成这部文集的主编这里。所以,假使因为统稿阶段的处置有所不当,造成了某些细节偏差,一方面要诚恳地请各位作者谅解,一方面也必须实实在在地承认这是编者的责任。

    把这几句看起来公事公办、实际上却也是理所应当的声明文责自负和交代本书来由的话,先说清楚之后,从编者的角度,更想说的是:时断时续地编订这本文集的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和当初参加论坛的那两天一样,充满了愉快、充实、新鲜的收获感。以至于接连好多次,面对着眼前的书稿,我都很想隔着纸面和时空,对在论坛上发表了这些精彩而又富含启益的观点和见解的可敬可亲的师友们,道声“谢谢”,谢谢他们在一个场面并不显赫、层次也不算特别高大上的学术交流场合,真心实意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专注投入地进行了对人对己和对论坛议题的学术质地都抱持极度的庄重、虔敬之心的学理切磋。

    筹备论坛之初,为了在“跨语际对话:文艺评论国际论坛”的框架下,拟定一个尽可能具体切实的议题,费过不少心思。后来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庞井君主任的支持下,才确立好“世界性与民族魂:当代文艺评论视域中的鲁迅传统”这个议题,并且为此特意决定邀请鲁迅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和作家三方代表,来多面合围、共同探讨,既各抒己见,又相互对话。若真能形成这样场景、达到这样的效果,固然最好。但也担心:如果事与愿违,会上出现三国演义式的局面——要么各据一方彼此虎视眈眈,要么唇枪舌剑撕扯作一团,岂不是弄巧成拙、自找麻烦了吗?

    这貌似有理的担心,事实证明纯属多余。论坛的实况和从论坛实况得来的这本文集,点点滴滴都有力地显示出:与会的各位可敬的师长和朋友们,无论是从鲁迅研究的角度持论,还是从文艺评论或文学创作的立场发言,在现场的交流中,都一致展现了乐于对话、善于对话,进而享受对话的和谐、坦率与热情。

    对此,虽然在会上就已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更细致、更强烈的感触,还是来自一边编订、一边通览这本文集之际。这不仅是因为限于时间,论坛上最热烈的研讨环节是分成两个场地平行展开的,所有的与会者当时都不可能亲身感受全部的研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场的言来语去,给听者造成的即时印象,与同样的信息变成安静、服帖、明晰、确切的文字形式之后所产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有本质的区别。

    一次学术会议,总是因与会者投入真思考、真表达而获得学术上的真品质,又总是因这些真思考和真表达之间的真碰撞和真对话,而呈现它作为一个知识生产和思想运演过程的精彩。通过这本文集,希望“跨语际对话:文艺评论国际论坛”现场对话的精彩和论文成果的厚实,都能得到清晰的定格、长久的留存。这也是身为论坛主办者的我们对各位认真与会的朋友们唯一可行的一点事后的报答。

    “跨语际对话:文艺评论国际论坛”的圆满举办,首先必须感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从始到终的指导和帮助。2015年9月,当曹卫东校长决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申报中国文联在全国首批建立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时,就得到了他们热忱的肯定和扶持。北二外获准建立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两年来,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关怀下,凝聚全校中外文学和传播学共七个语种、八个学科与文艺评论相关的三十余名中青年教师,组建起了以共同承担中国文联委托课题和设立校级科研立项为基础的学术团队序列,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打开了进一步发扬自身特色、争创更多实绩的通途。其次,论坛的一切收获,还应归功于中国鲁迅研究会的协力合办、二外科研处和国交处的管理保障,以及文学院和文艺评论基地师生同仁的辛劳付出。

    这次论坛,是北二外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建成第一个年度中的一场标志性的学术活动,也是下一步文艺评论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在北二外继续深入推进的新起点。在校内外各方师友一如既往的关切和指教下,今后我们有信心也有责任做得更多更好。

    李林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