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先进人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系群众情 图书进大棚

    ——记贺兰县图书馆馆长蔡生福

    蔡生福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宁夏回族自治区话剧艺术、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建设以及个人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蔡生福,男,汉族,现年52岁,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职称。自2002年起担任贺兰县图书馆馆长至今。先后荣获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全区文化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入围2013年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名单。专业论文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征文一等奖。

    2011年12月15日,宁夏新闻网有一篇题为《图书馆馆长蔬菜大棚“上班”》的报道。近日,蔡生福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在贺兰县习岗镇新胜村村民刘吉平家的蔬菜大棚里。

    蔡生福是贺兰县图书馆馆长,但经常在蔬菜大棚里“办公”,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蔬菜大棚里的图书馆馆长。

    共享工程落户宁夏后,作为贺兰县分中心负责人蔡生福,通过主动上门、延伸服务,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问需于民,服务于民。

    蔡生福同志担任图书馆馆长后,一心放在工作上,千方百计谋发展。在改善图书馆办公条件、推广利用共享工程资源上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6年6月22日、9月18日,贺兰县图书馆两次代表全国唯一县级支中心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验交流和试点会上发言。8月20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一行到贺兰县视察共享工程工作。2006年9月29日馆长蔡生福同志应邀作客央视新闻频道《决策说》栏目。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于2007年3月19日、4月12日两次播出了贺兰县图书馆开展资源服务的情况,并先后3次作为资料镜头引用,大大提高了贺兰县的知名度。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共享工程网、央视国际网、中华网等多家媒体对贺兰县共享工程资源利用工作进行了报道,创新了共享工程“贺兰模式”,成为全区和全国的亮点。2007年3月,贺兰县图书馆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11月20日,蔡生福同志又荣获了中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服务奖”。2008年5月,贺兰县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一是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在推广“共享工程”初期,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支持,蔡馆长本人自掏腰包6000多元购置了相关设备,将共享资源刻录成VCD光盘,迈出了资源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合当地实际,又让农民群众看得见、用得上、见效快的资源利用的路子。

    二是加大资源利用的宣传力度。根据接收的资源类型,蔡馆长亲自整理了文学、戏剧、音乐、电影、教育、卫生、农村实用技术等分类节目单,资源容量达到300G,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资源编印成节目单,先后在各乡镇集市上发放了5000多份。在贺兰县广播电视台打出标语广告,利用图书宣传周,科技宣传周,平时下乡赶集、赶庙会,县文化馆专场演出等机会加大宣传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主动上门为资源找“对象”。为了把这些“从天而降”的像七仙女似的“宝贝资源”尽快嫁出去,图书馆一改过去坐等上门的做法,蔡馆长带上资源节目单,按照使用对象主动送到有关单位,争取使资源尽快找到“婆家”。2004年底图书馆主动和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合作,把其中的政治理论和农村实用新技术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和第三批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宣传的主要内容,刻录成党员电教光盘分发到基层党支部,依托党员电化教育进行推广。蔡馆长变“三下乡”为“常下乡”,主动深入基层进行推广。他经常带着资源节目单和光盘下乡赶集、进温棚、进养殖小区调查了解农户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先后在各乡镇集市上、庙会上以成本价(2元/张)发出3000多张农村实用新技术VCD光盘,免费给全县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赠送1200张光盘,在种养集中连片的村社和文化中心户免费发放800多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是不断拓展新的服务空间。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共享工程”带来的好处,蔡馆长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2005年12月初与县科技局联系,为自治区科技厅制作“三下乡”农村实用新技术和科普知识光盘3100张,在贺兰县立岗镇文化下乡启动仪式上免费发放1500张。2007年3月,又为自治区文化厅制作农村实用新技术光盘2100张,在全区“文化服务进农家”启动仪式上发放。截至目前,已有学校、农技推广、林业、疾控中心、计划生育、文化、卫生、公安等十几家单位上门刻录了2500多张光盘,农民朋友主动上门刻录所需光盘300多张。利用移动硬盘复制资源累计达到600G,资源利用辐射到周边相邻地区。

    五是资源应用收到了实效。年生祥同志是贺兰县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第一批资源服务的受益者。2005年,贺兰县支中心为了尽快打开资源应用的突破口,蔡馆长经过调研,决定在习岗镇农业技术员年生祥家建起了第一个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应用示范点,配置了有关农业方面图书和农村实用技术光盘。年生祥带头应用新技术,并于当年种植了一棚油桃,他通过反复观看大棚油桃种植技术的光盘,掌握了油桃种植的关键技术。2007年春季进入挂果期,当年收入7000元。2008年油桃长势喜人,油桃产量达到3000斤,仅油桃一项收入15000元,加上大棚甜瓜、蔬菜种苗,全年收入达到4.5万元。

    年生祥不仅自己带头创业致富,而且利用所学知识,在贺兰县支中心提供的农业种植光盘中,挑选出适应本地生长的作物品种,指导和帮助周边群众发展设施蔬菜。三年来,他通过实地指导、咨询、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大棚种植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大棚种植户,受众达3500人次,培育蔬菜种苗100万株,栽种面积达到500多亩。现场技术指导的覆盖面由本县辐射到周边地区,最远达到宁夏南部固原地区。

    金贵镇保南村的一位种植户王义,2008年冬季在金贵镇集市上看到蔡馆长发放的资源节目单后,挑选了几张他喜欢种植的菠菜等光盘。2009年5月,王义惊喜地告诉蔡馆长,他在光盘中找到了常年种植菠菜的秘密。原来乡亲们种菠菜,每年只能种一茬,用他的技术每年可以种四茬,这个秘密就是他从菠菜种植技术的光盘中得到启发的。菠菜种植的最大难点就是低温发芽,老王在菠菜发芽前,将选好的菠菜种子在自家的冰箱里低温贮藏一定的时间,然后再播撒到田里,并盖上遮阳网。每年4月开始至10月,可以种四茬,每亩地的净收入达到1万元。更为可贵的是,王义把这个秘诀告诉了周围的乡亲们,目前该村的菠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在2010年12月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成果展上听完这个事例后,说:“文化也是生产力”。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落脚点就在广阔的农村。共享工程资源就是基层群众的“科技脑白金”,他们需要这样的“营养”来补充头脑。只要我们主动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农民,文化共享的种子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2009年,借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之际,蔡生福立即着手制订计划,精心编目、上架流通、开展服务,受到了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好评,破例将贺兰县农家书屋计划调整到56个,使贺兰县在全区率先实现2010年农家书屋全覆盖。

    在工作之余,蔡生福同志撰写的《县级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共享工程”资源利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两篇论文先后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第六届全区“群星奖”暨第三届全区群众文化专业岗位技能大赛金奖,文化部《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优秀论文奖;《共享工程促小康》一文荣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2009年7月,蔡生福同志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优秀会员光荣称号;2009年8月,蔡生福撰写的论文《共享文化新资源,共建和谐新农村》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一等奖;同年10月,该文再次荣获文化部《文化大视野》优秀论文最高奖。2010年12月,蔡生福作为特邀嘉宾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成果展开幕式剪彩,并受到中央领导李长春常委的接见。2011年4月,贺兰县图书馆共享工程照片入选国家辉煌十一五图片展。

    奉献青春 舞动精彩

    ——记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局春之声艺术团团长荣丽

    荣丽简介

    荣丽,女,汉族,大学本科。196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原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现为石嘴山联合学院工会副主席、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荣丽同志常年担任石嘴山市健美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神华宁煤集团太西老年大学艺术团名誉团长及健美操舞蹈老师,现任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局春之声艺术团团长、大武口区政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石嘴山市华夏韵艺术中心舞蹈教师。

    荣丽自幼爱好舞蹈,大学毕业后,就深深扎根于石嘴山这片热土,为石嘴山市的健身和舞蹈事业默默奉献,27年来义务辅导社会健美操上万人,组织100多次各类健身活动。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业务拔尖,荣丽在199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一级健美操裁判员和国家一级健美操辅导员,2003年被评为健身秧歌国家级A级裁判,2005年又获得全国优秀社会指导员、全国十佳社会指导员等荣誉称号。2009年荣丽为星翰集团编排的健身秧歌在广东参加全国比赛获一等奖,其人被评为石嘴山市三八红旗手;2012年,在庆“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全国青少年香港艺术盛典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2年被评为石嘴山市“351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2013年7月被评为石嘴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此外,由她亲自指导和编排的舞蹈,多次在石嘴山市、自治区及全国获奖。2000年荣丽代表宁夏参加全国裁判理论和实践考试获宁夏第一、全国第五的好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备入资料库,从2000年到2013年先后19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抽调到上海、厦门、哈尔滨等省市任全国比赛裁判长、副裁判长和裁判职务,多次评为校、市、自治区先进个人。

    ■体育点亮人生

    体育是荣丽从小至今的爱好,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在参加一次学校运动会时,“扔手榴弹”得了第二名,奖品是一个铅笔盒,她很受鼓舞,以后只要是运动会,她都会积极参加,并且都能取得良好的名次。读初中时,荣丽爱看学校排球队打排球,一次体育老师看见了这个看排球的入迷的学生,就问她:“喜欢吗?喜欢就去练吧!”

    自此以后,她就加入了学校的排球队,在老师的帮助下迅速提高了打球的技术。她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还利用课余时间一个人对着墙练习排球。父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觉得搞体育实在是太辛苦了,也没有什么前途,还是要好好学习功课,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当时,荣丽就一心想考体育学院,父亲认为她这是异想天开,但她坚守自己的心愿。然而,在第一年高考时,由于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训练上,对功课疏于学习,荣丽没有如愿考上体育学院。但倔强的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第二年的复习中,她起早贪黑,刻苦学习。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鼓励下,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1983年的秋天,她等来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体育学院艺术系,实现了她多年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她因文艺功底好和高挑的身材,被选入学院艺术体操队,这为她后来从事舞蹈、健美操的编导和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她是因体育点亮了人生之路,也为她后来的事业指明了方向。

    ■舞蹈装扮人生

    除爱好运动外,荣丽还喜欢舞蹈,她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与舞蹈结缘。在荣丽很小的时候,她和几个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时碰到了一些搞文艺宣传的人在街上演出,出于好奇,荣丽和小伙伴一同加入到围观的人群中。观看中,荣丽感到舞蹈节目是如此的好看,跳舞的人是那么的漂亮,她便有了跳舞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上小学的时候,荣丽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并且和小伙伴一起排练节目,还演出了《一分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歌舞。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荣丽还参加了石嘴山业余艺校舞蹈专业的学习。当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亲是第一代支援宁夏建设的知识青年,全家人仅靠父亲12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但报考石嘴山业余艺校的报名费就要30元,这对一家人来说可不是小的数目。荣丽也不敢向家里要钱,但她实在是太热爱舞蹈了,为了心中的梦想,她不畏风雨,每个周末就趴在石嘴山业余艺校的窗户边偷学,久而久之,业余艺校的老师发现了她。一次,舞蹈老师悄悄来到荣丽的身边,问她:“你为什么经常趴在这里啊?”“我想学舞蹈,但我没钱交报名费。”荣丽说。稚嫩的声音打动了这位舞蹈老师,“你要是喜欢跳舞,以后就跟着他们一起练吧”,于是,荣丽就师从那位老师,在学校免费学习舞蹈,这为荣丽从事舞蹈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时,荣丽说:“师恩难忘,如果没有那位老师,或许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青春奉献健美操

    1987年,荣丽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第一工业学校教学,1988年,荣丽又去北京进修了健美操。那个时候,健美操对大多数的群众而言还很陌生。从北京回来后的一天早晨,荣丽去青山公园晨练时发现大多数的中老年人都在用很单调的方式锻炼身体,这样既枯燥又达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于是,荣丽就萌生了义务教授他们健美操的想法。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起初她还担心有没有人来学习她的健美操,她坚持早晨起床跑步到青山公园教授健美操,渐渐地四十多位中老年人在荣丽的带动下,在欢快的旋律下,跳起了健美操,也是从那时起,荣丽教授健美操的想法和做法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队伍越来越壮大,逐渐发展到一百多人,而她,在这支中老年健身队伍中义务奉献了五年,从未收取过一分钱,不分寒暑、不分节假日,每天组织大家练习。

    如今,荣丽已经工作27年,工作之余,她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教授人们健美操上。运动节奏与舞蹈韵律完美融合的健美操,在运动中抒发着美,展现着力与美的完美阐释。现如今,健美操已经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最好选择。荣丽爱好健美操,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在音乐弥漫的空间里舒展身体,那种无以言表的美妙感令她陶醉其中。她想要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带给更多的人,她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健美操套路,并编排各种节目,她所编排的节目频频获奖。

    1990年,她自编自导的健美操在石嘴山市中老年健身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91年,她自编自导的舞蹈《斗牛士》荣获石嘴山市教师文艺会演第一名;1992年5月,她编排的舞蹈《律动》在煤炭系统的“煤城之春”音乐会上获得优秀节目奖;1995年9月,她带领大武口区代表队参加自治区建行系统健美操比赛获得第一名;1992年至1996年间,她带领大武口区供电局代表队参加石嘴山市供电系统女子健美操比赛连续5年夺冠;1998年8月,她带领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队参加西北五省健美操比赛获得二等奖;2000年8月,她编导了石嘴山市建市40周年大型团体操《石嘴山放歌》第四场600人的团体操和第五场800人的健美操;2001年,她带领石嘴山市老年艺术团在苏州参加全国健身秧歌比赛获得二等奖;2003年,她编排的艺术体操《爱无止境》获得一等奖;2004年7月,她带领群艺馆少儿舞蹈班参加全国少儿风采舞蹈大赛,健美操《旋律》获全国银奖;2004年8月,她带领佳艺舞蹈班的学生参加全区首届少儿健美操比赛获一等奖;2004年10月,她编排的健身秧歌在厦门获全国健身秧歌比赛自选动作一等奖和最佳创编奖;2005年她编排的艺术体操《梁祝》参加石嘴山市首届少儿舞蹈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她带领佳艺舞蹈班的学生在北京参加全国少儿风采大赛,舞蹈《感动节奏》获得金奖;2007年8月编导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开幕式《龙腾星海》大型文体表演第一场团体操《青春的活力》;2008年参加全国万人健美操和奥运啦啦操比赛,健美操获得三级比赛金奖,啦啦操获得少儿组金奖;2008年6月参加石嘴山市舞蹈大赛,她编导的舞蹈《探索》获银奖;2008年8月她编导了第二届奇石园林节大型开幕式上的《铸造辉煌》;2009年5月参加石嘴山市少儿舞蹈大赛,编导的舞蹈《康定溜溜情》获金奖,舞蹈《小可爱》获银奖;2009年8月在全国健身腰鼓比赛中,她编排的自选套路健身腰鼓获得银奖;2009年12月她为星翰集团编排的秧歌参加全国秧歌比赛获一等奖;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为神华宁煤集团篮球比赛开幕式编排了大型团体操;2011年编排的舞蹈《献上洁白的哈达》获石嘴山市舞蹈艺术才艺展示大赛金奖;2012年7月编排的节目《欢乐草原》在石嘴山市第七届少儿才艺及主持人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2012年8月在庆“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全国青少年香港艺术盛典中,编排的舞蹈《小骑手》获银奖、《舞动》获金奖;2013年3月参加全国健身秧歌和健身腰鼓大赛,她编排的健身腰鼓获得全国一等奖、健身秧歌获全国二等奖;2013年6月参加全区健美操比赛,编排的健美操获得自选套路幼儿组一等奖,全国大众健美操标准套路二级规定套路儿童组获二等奖;2013年7月编排的舞蹈《快乐的小牧童》获得石嘴山市第八届少儿才艺比赛金奖。

    众多的殊荣离不开荣丽辛苦的付出和她追求完美的精神。在石嘴山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湖泊节开幕式开场的大型团体操《祝福奥运》上就可见一斑。《祝福奥运》是荣丽为开幕式专门编排的节目,这个舞蹈是开幕式中的一个亮点,跳动的音符、炫动的舞蹈,使大家记忆犹新。在最初策划时,这个大型团体操中,前方72米宽的场地上是500名身穿五环颜色的福娃利用队形摆出不同寓意的造型,而在后场,才是团体操的表演主场。但是由于资金预算上出了问题,最终确定开场团体操主题为奥运,其余具体创意全部交由荣丽老师负责,这就给了荣丽足够的创意空间。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了能够圆满完成一个500人参与的大型团体操,在创编阶段,荣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为的是能够让整体队形效果炫而不乱。每到夜深人静时就是荣丽工作之时,因为只有这时,她才能不被打扰,才能集中精力画图构思。许多人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如此卖命地工作,包括她的亲人、朋友、同事,荣丽说:“我也有心烦抱怨的时候,但是每次排练完成,节目演出获得成功带给我的喜悦和激动,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也许这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最终呈现的《祝福奥运》大型团体操旨在利用各种体操动作表现石嘴山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个团体操中最具亮点的就是穿插其中的钢管操了。不仅加入了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更重要的是演员在钢管上的动作都是模仿体操动作。由于参加本次大型团体操的都是来自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没有一个是舞蹈专业或者是体操专业出身,所以在排练场,荣丽就必须自己亲自示范。由于一直是晚上编动作、白天排练,缺乏足够的休息,刚开始示范,荣丽就不慎从钢管上掉下来,磕到了膝盖,不一会,膝盖就肿得像个馒头,但是荣丽并没有因此放弃指导队员排练,她还是坚持每天现场指挥。她的这种精神也感染着每一位队员,从那天起,队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都认真排练舞蹈,最终给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体操盛宴。

    ■爱心浇灌教育

    荣丽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一直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学校同事眼中,她是一个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团结同事、有上进心、热爱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人,她还在学校通过不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在学校除担任舞蹈(包括健美操、礼仪、形体)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组织并编排了学校50多场舞蹈表演。在学校里她的工作和成绩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可,2004年至今3次被宁夏第一工业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至今3次被评为宁夏第一工业学校优秀班主任。

    在学生眼中,她既是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好“妈妈”。2005年,荣丽担任宁夏第一工业学校05级机电班班主任,刚开学时,班上的几个男生把头发弄得十分“哈韩”,看上去就像是“小混混”。荣丽严令这些男生将头发恢复原状,然而在规定的时间里,这些男生的头发依旧如故。看到这种情形,荣丽拿了一把剪刀强行为这些男生理了发。这几个男生心里不服,很生气地对荣丽说:“不就是头发长点,父母都没管过我们,你怎么那么多事!”荣丽严厉地回答:“只要你们一天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你们负责,就不允许你们留着长发走进班里。”几个男生在荣丽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最终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荣丽老师非常严厉,但我们非常感激她,因为她教会了我们许多课堂之外的东西,要是没有遇到她,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会怎样呢!”一位学生这样说。荣丽当班主任时,在学生毕业那年,同学们准备请荣丽吃顿饭,可是荣丽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同学们还没有赚钱,花的是父母的钱。到了第二年,同学们再一次邀请荣老师,这次荣丽才答应了。饭桌上,一位同学对荣丽这样说:“荣老师,我们现在才明白,您对我们严厉是对我们好,从今以后,您就是我们的‘荣妈妈’。”自此以后,这个称号就成了同学们对荣丽的昵称。

    ■志愿服务群众

    工作繁忙的荣丽,热心公益事业,在业余时间还是大武口区文化馆的一名文化志愿者,她总会抽出时间为群众指导健美操和舞蹈,下基层、进社区,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荣丽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在群众中间,我是快乐的,我要把我的所能所会和群众一起分享。”不仅如此,荣丽老师还发动她的队员,也担当起文化志愿者的义务,下基层为群众送文化,在大武口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这就是荣丽,一位为体育、舞蹈、健美操和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优秀教师,她用舞蹈、健美操优美的动作舞动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她用27年来的奉献告诉人们,把自己的爱好同大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不畏艰辛,甘愿付出,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努力追求完美,将酸甜苦辣化作成功的动力,并品尝这其中带来的喜悦。

    民间文化入社区 巧剪窗花传手艺

    ——记国电大武口热电有限公司退休职工鲁卫东

    鲁卫东简介

    鲁卫东,男,汉族,1958年5月出生,国电大武口热电有限公司退休职工。1975年至1979年在银川郊区大兴乡塔桥村插队,鲁卫东就把绘画剪纸作为一种消遣,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绘画和剪纸。1979年知青返城后,鲁卫东到银川市油裱社(现银川市建三公司)工作,就是在银川市油裱社工作期间,鲁卫东学习了大量的民间技艺。因为他虚心好学、腿脚勤快,师傅们都很乐于帮助他,使他很快成为同期工作中最有才能的年轻匠人,人称“鲁画家”。

    ■热爱艺术,热心创作

    鲁卫东热爱美术创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从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1985年,鲁卫东调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发电厂后,因爱好美术创作,任厂工会美工、厂对外装潢营业部经理,一直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作。在工作期间,鲁卫东多次被厂里评为优秀职工志愿者,组织各种大型节日庆典活动,设计和制作大型花灯参加灯展,为大武口森林公园墙壁油漆彩绘30多幅风景人物画。每逢寒暑假,鲁卫东都为职工及子女教授剪窗花和有机玻璃塑料造型工艺品制作方法,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剪纸艺术、学习剪纸艺术。自1985年起,鲁卫东就义务为新人剪喜字,25年来,他陆续剪了上万幅喜字,厂里无论谁家办喜事准少不了请鲁卫东剪上几个大喜字,这些喜字,形态各异,既有传统的龙凤呈祥样式,也有嵌合时代特色的新型样式,这些喜字全部都是他自己创意的作品,不仅构图精美,而且主题多样,画面精致。

    退休后,鲁卫东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他经常参加石嘴山市及自治区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剪纸、口技表演、群众演员、自主拍摄搞笑短片,都是他的强项。因为他的多才多艺,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怪才”。谁家有喜事、哪里有重大艺术活动,都少不了鲁卫东的身影。生活中,他热爱剪纸艺术,不断创新剪纸方法,他热心艺术创作,并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融入了他的剪纸作品中。2008年6月,鲁卫东被全国“西风烈”剪纸大赛评为传承奖;2008年10月,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剪纸艺委会举办的中国(北京)笫三届剪纸大展在北京庐浮宫举行,鲁卫东创作的剪纸作品《雷锋》在本次活动中获得银奖,剪纸作品《庐浮宫全貌》,获得了现场命题剪纸大赛十佳荣誉,捧回了命题剪纸大赛奖杯;同年12月,全长5.12米、以“灾后四川、汇爱成川”为主题的大型剪纸作品《汶川5.12》,反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总理、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援助灾区的场景,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举办的首届手工艺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010年创作的剪纸作品《传承文化添喜庆巧妇妙手迎世博》获得“迎世博大型公益剪纸艺术展”金奖,不仅在上海世博会的展台上展览,还被送往国外巡展,他本人也被授予“共和国杰出剪纸艺术家最高荣誉成就奖”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中国诗词剪纸艺术名家。

    ■艺术人生,多彩多姿

    “给我一把剪刀,我能给你一个世界。”这是鲁卫东在接受宁夏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一把剪刀、一张平淡无奇的彩纸在鲁卫东的手下不到3分钟时间就成了一只神形具备、展翅欲飞的凤凰。

    鲁卫东是多才多艺的,不仅剪纸技艺精湛,还是一个DV爱好者,他经常走街串巷,捕捉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生活趣闻,并通过纪实的方式感受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几年前,宁夏电视台“新时空”栏目推出“我的DV日记”,鲁卫东看到后先后向栏目组寄去了30余部DV作品。不仅如此,他还把镜头伸向了家乡,2008年汶川大地震,鲁卫东回到家乡四川,看见满目疮痍的震后灾区,采访了“帐篷幼儿园”“百姓领取和发放物资”“灾区百姓生活”,拍摄了《灾区见闻》DV日记短片,受到大家好评。DV拍得多了,大家也都知道鲁卫东DV拍得好,亲朋好友家中办喜事的总会找他帮忙,记录下甜蜜时刻。创新,是鲁卫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拍DV的这条路上鲁卫东也一直在探索。最近,不甘于只采取纪实方式拍摄的鲁卫东又萌生了拍摄情景短剧的想法。有一次全家人去银川西部影视城游玩,出发之前,鲁卫东特地找来道具,根据场景现编现导了DV短片《捕狼行动》,回来后又把拍摄的片段剪辑好,并配上旁白、字幕和音乐,编辑成一部活脱脱的谍战片。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现在每次和朋友出去游玩,鲁卫东都会想到利用场景拍DV短剧,不仅让大家过了一把演员瘾,鲁卫东也感受到了导演、编剧的风采,让他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除了剪纸、摄影、拍DV,鲁卫东还热爱收藏,2002年石嘴山市成立了收藏协会,喜欢拍DV的鲁卫东经常拍收藏协会中的人和事。拍得多了,鲁卫东也渐渐喜欢上了各式各样的烟标,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经过11年的搜罗,到目前他已收藏了3000多种烟标。不同年代的、不同主题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是绝版的珍品。鲁卫东认为,每一张年代久远的烟标保留到今天都非常不易,他不仅把收集到的烟标整理成了一本本集锦,还给每个烟标“穿”上了塑封外套,烟标也被分门别类地排列整齐,有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分为早期烟标和现代烟标,还有按内容分为纪念烟标、军事烟标、体育烟标、文艺烟标、民俗烟标、名胜烟标等;有以地名命名的,有以旅游景点命名的,也有以动物命名的,还有以植物、数字、人物等命名的,让人目不暇接。鲁卫东在对烟标的排列上也下了一番工夫,经过奇思妙想,他把各式各样的烟标按主题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其中一本《恭贺新禧烟标巧串联》就是把各种有关恭贺新禧的烟名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与烟盒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道,鲁卫东自己却从不抽烟,所收集到的烟标大多是在旧货市场上淘来的。为了扩大自己的藏品量,他从不放过任何收集烟标的机会。平时遇到有抽烟的亲朋好友,鲁卫东总会向他们索取身上的烟盒,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得知他喜欢收集烟标,都十分支持。在他的影响下,其家人和许多亲友也对收集烟标产生兴趣,成了他收集烟标的好帮手。如今,朋友和同事出差时,只要买到新牌号的卷烟,就把烟盒留着,带回来送给鲁卫东。

    对于鲁卫东来说,烟标的设计、印刷、制作水平和风格是主要的,一个稀奇烟标在他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过香烟本身。他说:“我收藏烟盒,不是为了赚钱。烟盒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还反映着香烟文化发展的历程。”

    ■志愿服务,传递爱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志愿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专长为群众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局扎实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人才的资源优势,经常组织音乐、美术、书法、剪纸等方面的文化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工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群众中间,根据群众的需要提供服务,进行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展示。“剪纸艺人”鲁卫东就是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局的一名文化志愿者,他带着他的爱心和技艺,深入基层,面向群众传授辅导,引导和教授基层群众创意剪喜字、剪图案。鲁卫东每到一处,都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在农村,村民们向他请教老辈们教的传统剪纸技艺;在社区,群众围坐在他的周围,用心倾听着他讲的作品如何创意,如何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剪纸作品;在学校,孩子们围在他的身边,认真地跟他学习剪纸。鲁卫东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一丝不苟地示范,把每一个细节向群众展示,一遍遍示范,一笔笔勾画,让群众领会、学会。

    鲁卫东的爱心无处不在,他在九竹社区教授剪纸时,一个残疾人非常喜欢剪纸,学习得也很认真,鲁卫东当场将自己上千元的剪纸专用剪刀送给了这位残疾人,残疾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鲁卫东说:“残疾人都不容易,既然他喜欢剪纸,我又有能力帮助他,就让我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只是鲁卫东志愿服务的一个点滴故事,他总是在别人不经意间传递爱心,感动他人。

    这就是鲁卫东,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民间剪纸艺人,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人,影响着周围的人,弘扬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用自己的技艺为别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带来享受艺术的快乐,用爱心凝聚力量,在文化艺术创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