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法国”、“拉丁民族”,还是“酒神”、“日神”,以至“欧洲中世纪”、日本的“物之哀”云云,无不一知半解。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