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自然密码:空中的秘密-雨的秘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彩斑斓的颜色雨

    天上下的雨,与纯净水一样,是无色无味的,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时候天上会降下五彩斑斓的颜色雨,令人十分惊奇。

    这些彩色雨是如何降到地面上的?它与一般的雨有哪些不同呢?

    天降黄雨

    2006年4月4日,四川省荣县在经历了一夜春雨的洗礼后,天空放晴,空气清新,春光迷人,但在县城的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地面上有一层黄褐色的奇怪东西,尤其是雨后积水的地方,在阳光的照射下,黄斑显得十分鲜浓。针对这一奇特现象,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在排除黄斑不是污染物的前提下,环保人员初步分析出原因:出现“黄斑”的地方,周围都有绿树花草(尤其是黄色的油菜花),因雨打花瓣(浸透花粉)落地后便出现了这种奇特的“花瓣雨”现象。无独有偶,2001年4月初,雅安市雨城区南郊乡也曾出现过天降黄雨的现象:一夜春雨之后,人们发现村前村后的地面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黄色印斑,有人怀疑是污染物,而迷信者则认为是村中出现了妖魔,黄斑便是妖魔走过后留下的足迹。一时众说纷纭,人心惶惶,最后还是气象人员前去解开了谜团,确认黄斑来自村前村后大片的油菜花地。

    那么,黄色的油菜花粉是如何与雨水混合、又是如何下到地面上来的呢?专家解释:春季,在大片鲜花盛开的地方,空气中混合了大量的花粉,当天气发生变化,将要出现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时,上升的气流就会把花粉带到空中,与空中水汽分子相互混合,并随雨滴下落到地面上来。这种被上升气流带到空中的花粉,下降时的区域有时会离花粉源地较远,因而有些地方周围并无花源,但却出现了天降“花雨”的现象。此外,黄雨的形成,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原因,那便是花源地上空飘浮的花粉,被下降的雨水直接浸润而下落到地面上来,当然,这种现象一般只出现在花源地附近的区域。

    黄雨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在中国的兴安岭地区,每年5月至6月期间,天上有时会落下奇怪的“杏黄雨”。这些黄色的雨水降到地面,使得到处一片金黄,看上去像深秋季节提前来临。

    经过专家仔细考察,发现“杏黄雨”原来是红松树的花粉造成的:每年5月至6月,当红松花盛开时,林海上空便飞舞着无数被风吹散的黄色花粉;这些花粉是一种很好的凝结核,水汽凝结在上面,或者雨滴粘着花粉,它们便随雨降落,从而形成了金灿灿的黄雨。

    不过,有些黄雨却是特例,它们的形成另有原因。1870年2月14日,在欧洲某地曾经下过一场“杏黄雨”。一名叫卡斯特拉的化学家对此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雨水中的含水量仅为6.5%,而沙子和黏土的含量却高达65.5%,此外,雨水中还含有氧化铁、碳酸钙,以及含氮的有机物等。这场黄色的沙雨,原来是龙卷风干的好事,它把地上的黄泥浆卷到天空,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后降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了这场奇特的怪雨。

    天降黑雨

    1979年3月15日晚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的黄花地区迎来了一场春雨,正当村民们为这场及时雨感到高兴时,有人惊奇地发现,落到地面上的雨竟然是黑色的。

    不一会儿,雨水便将大地和屋顶染成了一片棕黑色。这天晚上,在外面赶路的人淋了雨后,身上的衣服也被染成了黑色。同时被黑雨“光顾”的,还有湖南凤凰县的腊尔山地区和贵州省松桃县的瓦窑等地。黑雨停止后的第二天,专家便赶到了现场进行调查。他们将采集到的黑雨样品送去化验,经过光谱定性分析,发现雨水中含有铝、锰、锡、铜、锌等金属元素。专家推测:这场黑雨,很可能是初春的大风将地上的黑色矿土吹到空中,与雨水汇合后降落到地面上,将大地染成了黑色。

    在外国也发生过黑雨现象。1986年4月24日上午,伊朗首都德黑兰上空阴云密布,雷声隐隐,一场暴风雨似乎很快就要降临。但直到中午时分,大雨才姗姗到来。铺天盖地的雨打在行人身上,人们惊奇地发现:雨水竟然是黑色的,一落到身上,衣服上便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和条纹。专家经过化学试验后发现,雨中含有大量的硫黄和磷。根据雨水的性质,气象专家认为,这种雨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大火造成的。原来,几天前德黑兰南部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火灾使得无数烟尘飘到空中,这些细小的颗粒与雨水汇合后落到地上,便形成了黑雨。

    天降红雨

    在众多的彩色雨中,最令人惊悚的莫过于像血一般的红雨了。

    1608年的一天,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下起了一场大雨。雨水从天而降,很快便在大街小巷积起了一个个水坑。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水坑里的水像血水一般,而房顶上滴落的雨水也像鲜血一样红——整座小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屠宰场,让人感到十分恐惧。大雨过后,小镇的人们过了数日仍然惴惴不安,后来他们才知道,导致这场红雨的原来是气旋:庞大的大西洋气旋掠过北非沙漠地带时,猛烈的大风将地面上大量红色和赭石色的尘土带入高空,这些红色的尘土飘过地中海,飘到法国南部,并和空中的雨滴相遇,从而形成了这场令人恐慌的红雨。

    类似的红雨现象在欧洲许多国家也上演过。1903年2月21日至23日,欧洲的许多国家下了一场特大的红雨。经科学家测算,仅英格兰、威尔士两地,从天上倾泻而下的红雨中,所含红色尘土量便在1千万吨以上。不用说,这场红雨的导演也是大西洋气旋。

    形形色色的动物雨

    下雨了,可天上降下来的竟然是青蛙、鲜鱼、泥鳅、鸭子……这种奇怪的现象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出现过的事实。

    下面,咱们就一起去世界各地,了解一下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雨吧!

    天降鲜鱼

    1981年8月的一天夜里,中国河南省林县小店乡盘峪村迎来了一场急风骤雨,粗大的雨粒打在屋顶上噼啪作响。村民王启根半夜醒来后,听到自家窗台上啪的一声,随即院子里响起了跳跃声,他披衣起床,打开门一看,一条半尺长的鱼在院子里跳得正欢。“哪里来的鱼呢?”老王满腹疑惑,他冲进雨中,麻利地捉住了那条胖胖的大头鱼。正当他喜滋滋地往屋里走时,啪的一声,又一条鱼从天而降,一下砸在了他的头上,差点把他打晕。鱼一落地,立即在地上的积水中翻滚起来。“妈呀!”

    一辈子从未见过这种怪事的老王吓得把手里的鱼一扔,赶紧溜进屋里躲了起来。

    天亮后,雨也停了,村民们从屋里出来,眼前的一幕情景让他们惊奇不已:村子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鱼儿乱跳,有些人家的院子里也躺着一些奄奄一息的胖头鱼。“快捉鱼呀!”有人大叫一声,村民们就像听到冲锋号一般,纷纷涌出家门,跑到山坡上去拣拾那些垂死挣扎的鱼儿。老王也从昨晚的惊吓中恢复过来,赶紧把自家院子里的几条胖头鱼捡回了屋里。这一天,村子里几乎家家都在吃鱼。村民们都觉得,这些鲜嫩可口的鱼儿是老天爷送来的,有人甚至还烧香祈祷,感谢老天的赐福。

    鱼雨现象在国外也时有出现。1859年2月9日上午11时,英国格拉摩根郡下了一场大雨,雨下到一半时,人们发现地上的积水中,有许多小鱼在里面跳跃;站在雨中,不时有小鱼落到身上,然后再弹跳到积水中。1949年10月23日早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也下过一次鱼雨,成百上千条鱼落到地上,引得人们争相狂抢。同一年,新西兰沿岸也下了一场鱼雨,几千条小鱼随雨从天而降,令人百思不解。

    天上除了会下鱼雨,还会下泥鳅雨哩。1984年8月6日下午,中国的黑龙江省就曾经下过一次泥鳅雨。当日下午2时起,该省的逊克县干岔子乡东升村开始下雨,1小时后,雨和风力突然加大,紧接着,天上下起了冰雹和泥鳅。雨停后,路上和场院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泥鳅,小孩们纷纷用脸盆装,满村的鹅鸭也都跑出来争食。

    鱼雨是如何形成的呢?难道它们真是老天爷赏赐给人间的礼物吗?当然不是!专家指出,这应该是龙卷风干的好事:龙卷风从鱼塘或河边经过时,强大的风力将鱼或泥鳅卷上天空,偷偷送到别处,当风力减弱时,鱼或泥鳅便随雨水一起落下来了。

    天降青蛙

    青蛙的特点是善于跳跃,它一大步可以跳出身长的数倍远。

    可是,善跳的青蛙也摆脱不了被从天而降的命运。

    1983年5月11日下午,中国河南省桐柏县彭庄村的村民吃完午饭,有的放下碗筷准备去洗衣服,有的躺到炕上准备休息一下。就在这时,好端端的天空突然“变脸”了,太阳躲了起来,刚才还是晴朗湛蓝的天空一下乌云密布,不一会儿竟刮起了七八级大风,紧接着,天昏地暗,雷雨交加。就在村民们不知所措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随着“哗哗”大雨的降落,从浓黑的云层里,落下无数只黑褐色的小青蛙,它们在地上铺了黑压压一层,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米足有上百只。10多分钟后,风停雨住,小青蛙们欢蹦乱跳,争相跃入附近的池塘和水沟。据专家分析,这场青蛙雨的根本原因就是那场突发的大风,它把附近池塘里的青蛙们吹到空中,再随雨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了罕见的青蛙雨。

    1960年3月1日,法国南部的土伦也下过一场青蛙雨。当天下午,当地也是风云突变,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雨水落到地上,突然从中爬出了成千上万只青蛙。事后才知道,这场青蛙雨也是狂风导演的好戏:狂风把别处池塘中的水和青蛙一起卷入天空,“运”到土伦地区上空,然后再降落下来。

    青蛙是不幸的,而它的亲戚蟾蜍也不能幸免。1794年的一天,一场大雨突如其来,降临到法国一个叫拉兰村的地方。当时,村庄里驻扎着100多名法国士兵,天降大雨后,大家赶紧找避雨的地方。当士兵们终于找到避雨处后,才发现从空中落下的除了雨点外,还有一只只残留着尾巴的小蟾蜍,士兵们的帽子和制服口袋中,不断有蟾蜍爬出,大家不禁目瞪口呆。

    此外,青蛙和蟾蜍的死敌——蛇也会从天而降,1877年的一天,美国肯塔基州下了一场大雨,成千上万条小蛇从天而降,它们一落到地上便四处乱爬,使当地人惊恐万分。

    天降鸭子

    如果说青蛙雨和鱼雨还不算太稀罕,那么鸭子从天而降,就真的称得上是一件大怪事了。

    1990年7月29日下午3时许,一场狂风暴雨袭击了湖南益阳地区的南县沙岗乡八一村,令人惊奇的是,随着大雨降落的,还有100多只鸭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鸭子竟然还是活的。它们落地后乱滚几下,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抖抖翅膀呱呱叫起来。有一小部分鸭子被强风骤雨掠到房屋的墙壁上,在风力的顶托下,五六分钟后才滚落到地上……看到这些从天而降的鸭子,村民们争相捕捉,很快,100多只鸭子被大家捕捉一空。

    那么,这些鸭子来自何方呢?原来,当天下午,离沙岗乡不远的大通湖湖面上形成了一个龙卷风,它登陆后,袭击了靠湖畔的沙港乡等3个乡。当时正在湖汊港圳中牧放鸭子的村民吴克郁,看到龙卷风袭来,赶紧把鸭子往回赶。不过,还未等他把鸭群驱赶回港,龙卷风便追了上来,100多只鸭子呱呱叫着被卷上天空,并送到沙岗乡八一村,从而形成了这场罕见的鸭雨。

    钱币雨和苹果雨

    钱币从天而降,天上掉下苹果,种子随雨而落……这不是做梦吧?

    当然不是,下面咱们就去看看这些美梦是如何成真的吧!

    钱币从天而降

    1940年6月的一天,苏联高尔基省的巴甫洛夫区米西里村天空昏暗,黑云堆积,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村民们全都躲进屋里,惊恐不安地等待着风雨的来临。下午2时许,一声巨大的霹雳突然响起,天空被无数火蛇状的闪电撕裂。在耀眼的电光中,大雨倾盆而下。然而,人们发现这场大雨有些不同寻常:与雨一同落下的,还有一串串钱币,它们在电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看上去格外引人注目。钱币落到屋顶上,将屋顶砸得叮当响,落到地上的钱币,则蹦起老高……由于风大雨急,谁也不敢贸然出门去捡拾钱币。几十分钟后,风停雨住,村民们赶紧走出家门,到处去寻找那些落在地上的钱币。不过,大家捡起来一看,发现这些钱币竟然是16世纪末期伊凡五世时的银币,距今已经有将近400年了。由于古钱币无法使用,村民们只得将它们送给了相关部门,仅当地博物馆就收到村民送来的银币数千枚。

    那么,这些古钱币是如何穿越时空来到米西里村的呢?据专家分析,这些古钱币很可能一直埋藏于地下,由于水土流失它们逐渐暴露出来,不料当地遭遇了龙卷风袭击,古钱币被卷入空中,并“运输”到米西里村上空降落下来,从而形成了钱币雨。

    与钱币雨类似的是珍珠雨。在印度中部的马拉杜地区,有一个叫比尤里的村子,每当天上下雨时,许多大小不等、颜色不一样的珍珠就会随雨降落下来,引起人们争相捡拾。更奇怪的是,这些彩色的珠子上都有细洞,洞口刚好能用线穿过。当地的村民将它串成项链,挂在颈上,并称这些珠子为“所罗门王珠”,意思是所罗门王显灵所赐。那么,这些珍珠从何而来?

    科学家专门到该村进行了调查,有人认为是龙卷风掠过珍珠养殖场,将珍珠卷到空中再降落下来,不过,由于珍珠上的细洞无法解释,所以珍珠雨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天降种子雨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关于种子雨的记载:东汉建武三十一年的某一天,当时的陈留郡(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人们纷纷进屋避雨,来不及进屋的人惊奇地发现降下来的雨水中混有大量黑色的谷子。人们用各种器具收集雨水和谷子,有一部分谷子竟然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种子。“谷雨”奇闻很快传遍了全国,当时的地方官以为这是一种祥瑞,并向皇帝作了汇报。皇帝听了十分高兴,认为谷子是上天赐给老百姓的,于是专门设坛,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祭天。

    不过,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去分析,这场谷雨应该是大风把某处的一个粮仓刮开后,将谷子卷上天空,并在陈留郡降落而形成了谷子雨。

    与中国古代的种子雨相比,英国的种子雨更具特色。1977年2月12日,英国索斯安普敦城郊区下了一场种子雨,雨停之后,大地铺了厚厚一层芥子种。一个叫罗兰德·穆迪的居民将自家屋顶、花园里的芥子种收集起来,竟然有4公斤多。就在大家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怪雨百思不解时,第二天,当地又下了一场种子雨,无数麦粒、茶豆与雨水一起从天而降,令穆迪和邻居们惊异不已。大家被连续两天的怪雨吓呆了,有人赶紧给警察局打了电话。警察闻讯赶来,见了这种现象也十分惊讶,但谁也说不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71年初,巴西的巴拉比州也下过一场怪雨,无数圆溜溜的豆子与雨水一起降下来,在地面上到处乱滚,人踩上去,稍不留神还会摔倒。据当地的一位农业专家解释,这些豆子应该是远方来客,它们本来是非洲西部农户种植的豆子,采摘后在野外晾晒,不料一场风暴突然袭来,豆子们被卷上高空,然后漂洋过海,最后在巴拉比州随雨降落下来。

    “糖豆”也会从天而降。1857年9月的两个夜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莱克县连续两晚有“糖豆”从天上落下,这些糖晶体大小在0.3厘米至0.6厘米之间。当地的居民不以为怪,一些妇女还用这些糖豆做出了美味的糖浆。科学家称,这些从天而降的“糖豆”,应该也和龙卷风有关,是它将别处的“糖豆”强抢到了莱克县。

    令人惊奇的苹果雨

    2011年12月的一天,英国考文垂市的一段公路曾经出现过离奇景观:天上下起了苹果雨。

    这天交通晚高峰刚过没多久,考文垂市上空突然风云突变,黑云翻滚,地上的落叶被风卷起来,一些垃圾也四处散落。不一会儿,零星的雨点洒在地面上。一辆辆汽车小心翼翼地在马路上行驶。这时,一条交通干道上忽然传来阵阵惊呼,原来,伴随着星星点点的雨粒,一个个苹果从天而降。这些苹果又大又红,它们从空中降下来,有的落到路面上,有的掉在屋顶上,有的直接冲着汽车砸下来。正在道路上行驶的司机们大吃一惊,纷纷紧急刹车躲避,可一些苹果还是砸中了汽车,将汽车前挡风玻璃和引擎盖打得噼啪直响,有的甚至将挡风玻璃砸破。这场苹果雨持续了几分钟,事后,人们清点现场,一共捡到了100多个苹果。

    由于从高空落下,大部分苹果已经体无完肤,但也有一些苹果完好如初,甚至还可以食用哩。

    这些苹果来自何方?因为事发路段附近并没有苹果树,有人怀疑是顽皮孩童的恶作剧,也有人怀疑苹果是从路过的飞机上掉下来的。但英国气象专家认为,这些苹果可能来自外地,它们被气旋或龙卷风卷了起来,随着气流一路来到这里,最后在考文垂市掉落了下来。

    不守规则的怪雨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天上的降雨也是千奇百怪。除了前面咱们讲的那些怪雨现象外,大自然中还有一些不守规则的怪雨。

    下面,咱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些怪雨吧!

    从下往上飞的怪雨

    雨,一般都是从天而降,从上往下洒落。但在有的地方,雨却是从下往上飘洒,令人惊奇不已。

    2004年7月的一天,在江西庐山游玩的一群游人就领略到了这种神奇的怪雨。这天的天气非常晴好,晴空万里,阳光炽烈。站在庐山半山腰,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下很远的地方。游人们兴致勃勃,一边游玩一边向山上攀登。时至正午,一大片白色的云团从山脚缓慢上升。不多时,云团已来至半山腰。只见云团滚滚,势若翻江倒海,仿佛白龙在里面搅动,云中还传来隐隐雷声。由于云团在游人下方,所以人们感受到了隆隆雷声就来自脚下。大家从未见过这种神奇现象,纷纷拿起相机拍摄。

    就在这时,一阵雨滴突然劈头盖脸地砸向游人。

    “好好的天怎么下雨了?”人们迷惑不解地抬头观望,只见头顶上的天空依然晴朗湛蓝,没有一丝云彩。

    “这雨是从咱们脚下的云团中洒上来的。”导游指着云团告诉大家,“赶紧往上爬啊,再爬几步,这雨就追不上咱们了!”

    游客们俯瞰脚下,只见云团滚滚,势如千军万马,那亮晶晶的雨丝正是来自半山腰的云团!大家跟着导游,一鼓作气往上爬了十多米,雨果然无影无踪了。

    “那团云怎么不往上爬了?”有人好奇地问。

    “一般情况下,它只到半山腰,因此雨也只在咱们刚才站立的地方下。”导游回答。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导游向大家讲起了当地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鄱阳湖中有一条恶龙,它经常兴风作浪,掀翻渔船,冲毁房屋,庐山上的一位菩萨看到这种情形后,决定惩治一下这条恶龙。有一天,菩萨来到鄱阳湖边,化身为一颗光芒四射的珠宝,恶龙看到珠宝,立即飞身过来准备吞下。但珠宝却一下飞到了庐山山腰处,恶龙紧追不舍,随后也来到了山腰,正当它准备再次打珠宝的主意时,菩萨现身了,他对着恶龙的脑袋连敲了三下,恶龙一下身疲筋软,再也无法猖狂。

    从此,恶龙被困于庐山山腰处,它经常仰望山顶,吞云吐雾,每当此时,便会出现从下往上飞的怪雨。

    恶龙的传说当然不可信,气象专家解释,这种现象是由于庐山的深谷中,水汽在受热后,常会产生对流运动,形成一股强烈上升的对流云团。而云团中蕴藏了大量的雨滴,为降雨奠定了基础。

    当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托举”雨滴的升力超过了雨滴的重力时,便会将雨滴往上抛洒,从而出现了天空无云却下雨的现象。

    “阴间”打雷,“阳间”下雨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怪雨现象:“阴间”打雷,“阳间”下雨。

    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同时,这座在四川盆地拔地而起的大山有许多神秘之处,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峨眉山中间一条由云形成的“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这里时常阳光灿烂,晴空湛蓝;山上被称为“阴间”,这里时常白云缭绕,愁雾惨淡。

    早晨,游人从山下的“阳间”出发,只见天空晴朗,初升的太阳光洒下来,到处一片金灿灿的景象;沿途流水淙淙,空气清新,房舍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一路往山上攀爬,下午时分到达半山腰的“阴间”时,景况完全变了:头顶上是厚而密实的云,天空被遮盖得严严实实,置身云雾之中,能见度极差,更兼四周茂林修竹,阴暗潮湿,其景象恰似传说中的“阴间”。穿过云层的包围,进入峨眉山最高峰金顶时,这里又是另一番天地。虽然这里也属于“阴间”的范畴,但天空却万里无云。此时站立金顶之巅,只见江山如画,山腰云遮雾裹,景象十分壮观。

    站在金顶之上,有时会听到下面的云层中传来雷声,每每此时,山下的“阳间”多半会降下瓢泼大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阴间”打雷,“阳间”下雨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原来,早晨太阳升起后,在热力作用下,饱含水汽的热空气开始往山上爬升,当它爬到半山腰时,由于温度降低,水汽饱和凝结而形成积云。积云是低云族,它只萦绕在半山腰一带,从而将峨眉山从山腰处划分成了“阳间”和“阴间”两个区域。下午时分,积云发展到最旺盛阶段时,就有可能出现打雷、下雨现象,因此,处于云上方(即“阴间”)的人能听到雷声,但却感受不到下雨,而“阳间”

    的人正好在积云的笼罩之下,所以常会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

    无穷无尽的雨

    在南美洲的巴拉圭,有一个颇为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天空永远有下不完的雨。

    这个神奇的地方位于巴拉圭和巴西的边境上,一条叫巴拉那的河流沿着边境蜿蜒流淌。在河流的一个拐弯处,游人来到这里,只见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但站在河边,却有纷纷扬扬的雨丝扑面而来。不一会儿,游人的衣服便会被雨丝浸湿。雨丝无穷无尽,永无止境,令人十分惊奇。不过,要找到雨丝的来源也很容易。原来,在巴拉那河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这就是瓜伊拉瀑布。河水从很高的地方直冲而下,飞溅起万千水花,这些水花形成连续不断的雾气。在风力作用下,雾气被刮到河谷地带再降落下来,于是便形成了无穷无尽的雨丝。

    但一些无云也下雨的现象至今无人能解其中原因:1991年10月30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宝塔村,天空万里无云,突然一束雨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落在一米见方的地方,且连续好几天都是这样;1991年11月6日下午5时10分,安徽省肥东县上空晴空万里,没有一丝雨云,可奇怪的是,天上突然下起米粒大小的雨,并持续了1分钟左右。

    天上飘的“魔鬼雨”

    明明看到天上有雨在飘,但地面上就是一滴雨的影子都看不到,这种现象是不是太奇怪了?

    这种只见其影不见其身的雨,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曾出现,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人们管这种雨叫“魔鬼雨”。

    吐鲁番的“魔鬼雨”

    中国最有名的“魔鬼雨”,常出现在新疆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大部分是沙漠地区,虽然盛产葡萄干和哈密瓜,但吐鲁番的降雨量非常少。不但降雨少,下雨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数,吐鲁番每年平均只有15天下雨的日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仅能淋湿地皮的小雨。

    在吐鲁番,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天空布满了乌云,狂风怒吼,亮起了耀眼的闪电,眼看着一场雷雨就要来临,但常常等了半天,天上的云却散了,一滴雨都没能降下来;有时天上乌云翻滚,但地面上仍然热尘沸扬、毫无雨水淋湿的情景,此时你若举手在空中左右晃动,竟能触摸到雨丝,感觉到丝丝凉意,令人十分怪异。因为不理解,所以当地人把这种现象叫做“魔鬼雨”。

    关于“魔鬼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呢。据说很久以前,吐鲁番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好地方,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有一天,一群沙漠魔鬼来到这里,它们看到这么美的地方,立即住下不走了。这些魔鬼十分贪婪,它们张开大嘴,不但吸干了吐鲁番的河水,还把天上的降雨也吸走了。

    没有了雨水滋润,吐鲁番变得又干又热,成了今天的沙漠地区。

    而人们也把这种下到半空便被魔鬼吸走的雨称为“魔鬼雨”。其实,这种雨并不是魔鬼在搞鬼,它在气象学上被称为雨幡。

    “魔鬼雨”的前世今生

    雨幡是指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因为悬挂于云底的丝缕状条纹雨滴或冰晶,随云飘荡,形似旗幡,所以被气象专家取名为雨幡。

    那么,雨幡是如何形成的呢?气象专家指出,尽管沙漠里空气干燥,但在夏季,空气的上下对流非常强烈,因此有时也可以在云中生成极大的雨滴。这些雨滴有时也能下到地面上来,但很多时候,雨滴在半空中便被蒸发而成为雨幡。

    你可能会问:雨滴怎么会在半空中就被蒸发了呢?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地区的炎热干燥情况。气象部门经常用相对湿度来衡量空气中含水汽的多寡,相对湿度100%就表示空气饱和了。沙漠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午后经常会低于10%。有时,在气象记录里,还会发现有0%的记载,也就是说空气中一点水汽都没有,至少是仪器测不出来。在夏天相对湿度很低的情况下洗衣服,如果你一件一件地洗,一般来说,你洗到第三件时,第一件就已经干了,真是立等可穿。

    沙漠的中午,地面上的温度究竟有多高呢?在我国,70℃的纪录是不少见的。吐鲁番地面温度表的最高刻度是75℃,可是有好几次水银柱已经远远超出了75℃。在吐鲁番盆地南部沙丘的表面,曾经测得过82.3℃的高温——这么高的温度,可以将鸡蛋在短时间内烤熟,当地人也经常在沙地里烤鸡蛋吃哩。

    地面温度高,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又干又热的空气里,天上的雨滴能顺利下到地面上吗?当然,除了少数大雨滴能下到地面上外,大多数雨滴在空中便被蒸发了,这便是“魔鬼雨”形成的基本原理。

    攀西“魔鬼雨”

    除了吐鲁番,在中国川南的攀枝花等地,有时也能看到“魔鬼雨”的身影。

    2006年8月初,有个姓刘的驴友和几个朋友一起到攀枝花市去游玩。一天中午,他们在盐边县城附近的山头上拍照片,不知何时,晴朗湛蓝的天空被厚厚的云层遮盖起来,眼看就要下大雨了。为图个凉快,他们干脆把衣服脱了,准备洗个雨水澡。哪知过了好几分钟,身上一点冰凉的感觉都没有,再看地面,连一滴雨都没见到。“难道是雨停了?”他们又抬头望向天空,却分明看到雨丝在天空飘飞,几个人被惊得目瞪口呆。

    刘先生很快将这种现象告诉了报社记者。记者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攀枝花市气象局。一位名叫郝培的气象观测员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被称为雨幡,但她还从没观测到过这种现象。郝培称,这种现象在攀枝花很少见。

    难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偶然?带着疑惑,记者赶赴攀枝花市。晴朗的攀枝花市此时虽已入秋,但室外的阳光仍很炽烈火辣,空气比较干燥。说起雨幡,市区里的不少居民们都摇头称不知。而在盐边县,不少当地人却称见过类似的奇怪天气现象。一个李姓的当地人告诉记者,他今年见过好几次雨幡,每次都是在田里劳动时看到的。老李称,他记得上一次遇到雨幡时天气非常热,忽然间,万里晴空陡转一变,几声闷雷响过,顿时黑云压顶。不一会儿,天空中开始飘下雨丝,然而,雨下了好几分钟,地面却毫不见湿,路面仍烫得人脚底生疼。“那雨丝就在天空和头上晃动,就是落不到地面上来。”他说,整个空中飞雨过程差不多持续了10分钟左右,很快便云散雨收。根据老李的说法,这种现象一年难得看到几回,因为非常怪异,所以一些迷信鬼神的当地人都叫它“魔鬼雨”,说是天上落下的雨被看不见身形的魔鬼吸食了。

    那么,攀枝花的“魔鬼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川西南河谷地带气候比较干热,酷暑季节气温最高可超过40℃,地表面温度更是高达70℃左右。全年的降水量只有600毫米至7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300毫米至1400毫米,比降水量高1倍多。正因如此,所以天上的雨在下降过程中,还来不及落到地面上,便被地面上方干热的空气蒸发完而形成了“空中雨”。

    因为造成降雨的只是过路的积雨云,所以,“空中雨”一般维持的时间都较短。

    地球“雨极”大比拼

    天昏地暗,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江河陡涨……气象学上,在同一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50毫米便被称为特大暴雨。

    这种猛烈的天气发生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但你可能无法想象:日降雨量达到1870毫米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降雨量这么大的地方,能称得上地球的“雨极”吗?

    地球“雨极”在哪里

    “雨极”指下雨最多的地方。说到“雨极”,咱们先从中国日降雨量最大的地方说起。四川西部的雅安市虽有“雨城”之称,但日降雨量与台湾的新寮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1967年10月中的一天,新寮在24小时内下了1672毫米的雨水,据气象专家分析,这次暴雨是由于热带气旋引起的:巨大的热带气旋携带大量水汽,在经过新寮地区时,受地形影响,将其中的水汽以暴雨形式倾泻在这里,从而创造了中国24小时暴雨极值。

    放眼全球,暴雨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一个名叫“开密尔”的飓风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时,5小时里下了787.4毫米的雨量,形成了美国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顷刻之间江湖泛滥,大片的土地变成汪洋。

    但是,世界日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却是一个不太著名的小岛——留尼汪岛上的塞路斯。留尼汪岛位于非洲南部的印度洋上,面积为2510平方千米,属热带海洋气候,那里5月至11月为冬季,12月至次年4月为夏季。夏季一到,印度洋上潮湿的气流源源而来,加之岛上有一座海拔3069米的山峰,潮湿气流遇上高高的山脉,气流的上升运动异常激烈,因此常常形成罕见的大暴雨。其中,1952年3月15日至16日,那里24小时内下了1870毫米的惊人雨量。

    留尼汪岛上的“世界末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留尼汪岛上的那次惊人的暴雨吧。

    1952年3月15日至16日,大片乌云铺满了整个小岛天空,白天变得几乎和黑夜一样,天上的雨水不是在下,而是在倒,房屋的顶部被猛烈下倾的雨水冲击得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地面雨水来不及流走,导致岛上积水达数米,陆地与大海几乎分不清界限,整个小岛就如飘浮在海洋中的一片菜叶;人们四散奔逃,不知道哪里是陆地,哪里是大海……当地人用“世界末日来临”来形容当时的情景。这场暴雨,堪称是地球上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而留尼汪岛也因此赢得了地球“雨极”的美誉。

    短短的一日,留尼汪岛为何降下了如此多的雨水?据气象学家分析,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留尼汪岛地处热带气候带,且位于印度洋热带风暴的主要通道上,当时,这个小岛受到了持续不断的热带风暴袭击,风暴携带上亿吨水汽,为特大暴雨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留尼汪岛的地形大半由火山喷发形成,所以岛上大部分为高原山地,但在沿海地带有狭窄的平原。岛上的高原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中西部断层块有几座海拔较高的山峰,其中,位于全岛中心的内日峰海拔3069米。该岛之所以在短时间内降下了如此大量的雨水,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岛地形复杂,山脉纵横,高峰林立,大量水汽遇到高山阻挡后便急剧上升,使得湿热空气遇冷凝结成云,从而导致了特大暴雨发生。

    乞拉朋齐降雨之谜

    除了留尼汪岛,地球上还有一个“雨极”,这便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

    如果说留尼汪岛以日降水量多闻名,那么乞拉朋齐则是以年降水多著称。据气象资料统计,1861年,乞拉朋齐全年降下了20447毫米的降雨量;而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由于西南季风特别活跃,使得乞拉朋齐再次刷新了保持近百年的世界雨量记录,年降雨量高达26461.2毫米,平均每天降雨量70多毫米,按日降雨量达50毫米便是暴雨的标准,这里几乎天天都在下暴雨,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雨极”。

    乞拉朋齐为什么能下这么多的雨呢?首先,这是因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湿的地区,那里是湿空气的“仓库”,当著名的西南季风从孟加拉湾吹向青藏高原时,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让它越过,湿润空气被逼产生上升运动,凝结成大量雨滴,瓢泼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齐,使它成为世界“雨极”。其次,这是由于乞拉朋齐的特殊地形决定的。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卡西山地的南坡海拔1313米处。卡西山地东西走向,长约250千米,高约1500米,东端与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相接,形成一个宽广的向南敞开的漏斗状谷地。当夏季风源源不断涌入后,便被阻挡在这里,尤其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从印度洋吹来的湿热气流,使得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常在这里凝结形成倾盆大雨。

    有趣的是,印度洋暖湿空气特别“惠顾”乞拉朋齐,但却对处在南亚西北部印、巴边境的塔尔地区“不屑一顾”。塔尔地区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空气干燥,夏季则形成低压中心,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塔尔地区几种气流相互影响,再加上地形阻滞,因此空气上升冷却形云致雨的机会极少。

    从年降雨量极值来说,乞拉朋齐算是“冠军”,但从年平均降雨量来看,这个冠军应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岛上瓦埃莱尔山的东北坡,1920年至1972年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1458毫米,是地球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据专家分析,造成该岛多雨的原因,是岛上如“屏风”般耸立的高山:高山挡住了东北信风的去路,使得湿润的海风被迫在山坡绕行,冷热空气经常交汇,因而使得岛上全年降雨不断。

    揭开人工增雨面纱

    《西游记》里有一个故事:

    天竺国在祭拜天神时,因一时疏忽,惹怒了玉皇大帝。玉帝一生气,就使那个地方三年没有下雨。旱灾使得人们无法生存,后来唐僧师徒取经路过,孙悟空上天找玉帝论理,玉帝自知理亏,才下令降下了大雨。

    下雨,难道真的是玉皇大帝的专利吗?神话传说当然不可信,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咱们人类早就掌握了“呼风唤雨”的奥秘。

    高射炮向天“要雨”

    “轰轰轰……”走进气象局,正赶上工作人员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只见两个工作人员站在一门高射炮上,一边瞄准天上的黑云,一边猛踩发射器。一发接一发的炮弹瞬间钻入云霄,过了很久,才听到空中传来沉闷的爆炸声。“1、2、3、4……”

    工作人员一边数数,一边在本上快速记着数字。咦,他们在数什么呢?原来,工作人员在数炮弹的爆炸声。一般情况下,发射了多少发炮弹,就应该有多少爆炸声。如果炮弹没有爆炸,落到地面上就比较危险了。

    向天上打炮,老天就会下雨吗?原来,工作人员用的可不是一般的炮弹。这种炮弹里面装了一种叫碘化银的催化剂。炮弹一爆炸,碘化银便在空中像仙女散花一样,四散播撒开来。

    由于碘化银有结晶作用,会在云中不停吸引水汽,像裹雪球一样越长越大,当它们长大到一定程度,云的浮力托不住时,就会坠落到地面上,从而形成降雨。

    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用高射炮发射催化剂外,还可以利用火箭播撒催化剂、飞机播撒催化剂、气球播撒催化剂,以及地面烧烟法等等,其中,最常用的三种人工增雨方法是使用高射炮、火箭和飞机增雨。

    火箭弹上天“催雨”

    咱们再去看看车载火箭是如何进行人工增雨的吧!

    接到增雨任务后,气象工作人员立刻驾驶一辆敞篷汽车出发了。用于增雨的火箭发射架固定在车厢里,三枚近1米长的火箭弹已经装上了发射架。火箭弹的头是尖尖的,后面有螺旋桨式的尾翼,它的飞行高度比高射炮弹高得多,而且携带的催化剂也比炮弹多,因此,用火箭弹增雨的效果比高射炮更好。

    汽车驶出城郊,在一个比较空阔的地方停了下来。一下车,工作人员便忙碌起来。他们把电线的一端连接在发射架上,另一端和遥控器连在一起,然后大家赶紧往后退。由于火箭发射时震动很大,为了确保安全,工作人员必须远离发射架进行遥控发射。一切准备就绪,但操作人员仍迟迟没有按下发射按钮。

    他们在等什么呢?原来,为了飞机飞行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征得空域管理部门的同意,只有管理人员说可以发射了,操作人员才能开火。

    “准备发射!”随着一声口令,操作人员迅速按下了发射按钮,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烟雾弥漫,火箭弹拖着一道火光向天上飞去。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火箭弹也腾空而起。过了差不多1分钟,空中才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火箭上天后不久,原本淅淅沥沥的雨突然大了起来。

    飞机穿云“播雨”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这是因为晚上云层稳定,天气条件更适合开展增雨作业。

    傍晚7点多,气象人员早早来到机场,远远便看到一架增雨小飞机停在机场上。在飞机的两扇机翼后端,各挂着一个架子,每个架子上都装满了碘化银,远远望去就像两个蜂巢式火箭发射筒。一切准备就绪后,在螺旋桨的轰鸣声中,飞机向漆黑的夜空飞去。飞机不断爬升,不一会儿便一头扎进厚厚的云层之中,这时四周一片白茫茫的,舷窗外只看到一缕缕的云丝从眼前飘过。

    开始进行增雨作业了,操作人员一摁控制器上的按钮,安装在飞机两侧机翼下的碘化银便开始自动撒播。那些碘化银就像一粒粒细微的种子飘散在云层之中,它们不停吸收云中的水汽和小云滴,不断使自己成长壮大,并最终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

    在整个增雨过程中,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他们有的观测云层状况,及时撒播碘化银;有的负责信息传输和接收,时刻和地面上的指挥中心进行联系。这时,地面上的指挥人员通过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对天气进行监测,并结合空中云的状态,及时向飞机上的人员发出指令,指挥操作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增雨作业。

    增雨整整进行了2个多小时,携带的碘化银撒播光了,飞机才平稳返回机场。这次增雨十分成功,增雨范围达数万平方千米,不少地方都降下了大雨,增雨的效果是高射炮和火箭弹远远不能相比的。

    人工增雨的用途

    说起人工增雨的用途,那可真是太多了。

    人工增雨的第一种用途,是抗旱解渴。干旱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大旱发生时,往往数月滴雨不下,赤地千里。在这种情况下,增雨作业人员抓住稍纵即逝的天气条件,通过开展增雨作业,迫使“吝啬”的老天降下甘霖,从而缓解旱情。

    人工增雨的第二种用途,是消除污染。随着现代城镇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居住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差。如何才能让大家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呢?专家们想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招数:利用人工增雨增加城市降雨,从而消除污染。

    这一招还真灵,通过常年增雨“洗天”,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的身体也越来越健康了。

    人工增雨的第三种用途,是森林灭火。每年冬春季节天气干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期。这时期的森林一旦着火,扑打起来十分困难。怎么办?专家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利用人工增雨,请老天爷帮助扑灭森林大火。

    除了上述几种用途外,人工增雨还有许多好处,比如增雨可以增加水库蓄水量,缓解枯水期电力不足的困难。同时,在利用高射炮、火箭增雨作业时,发射上天的炮弹、火箭弹还可阻止冰雹生成,使人类免受冰雹的危害呢!

    神山挡雨之谜

    仅仅一山之隔,山前山后的气候和地貌却迥然不同;只隔着一个小山峰,但山前大雨,山后却晴空万里……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神奇的“神山挡雨”

    在中国西南的汉源县与荥经县交界处,有一座叫泥巴山的大山,山峰海拔3000多米。炎炎夏日,泥巴山北面山麓下的泗坪乡经常遭大雨肆虐,积水四溢,而南面半山腰另一个叫清溪的地方却晴空朗朗,滴雨全无,尘灰飞扬。

    人们乘车翻越泥巴山,常常会看到十分有趣的一幕现象:

    车行驶至泗坪乡一带时,天空黑云翻滚,惊雷震天,转瞬之间,豆大的雨粒噼里啪啦地砸下来。一路冒雨前行,越往山上走,雨粒越稀,降雨强度越小。当走到清溪镇境内时,雨粒不见了,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来,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地面干得尘灰飞扬,连一滴雨的影子都见不着。此时回望山下,泗坪乡仍然笼罩在哗哗大雨之中,轰隆隆的雷声不时传来,令人十分惊异。有人因此将泥巴山称为神山,将这种现象说成是“神山挡雨”。

    为什么会出现一山之隔降雨却相差殊异的现象呢?气象专家解析,这是降雨的性质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共同造就的:生成暴雨的重要条件,一要有充沛的水汽,二要有强有力的动力抬升作用,当暴雨云团遇到山脉的阻挡时,其迎风坡就会给暖湿气流以很强的抬升作用,从而凝结成雨粒降到地面,而云团一旦越过山脉后,气流会迅速下沉,云中的水滴因增温而蒸发掉,不易凝结成雨,所以降雨就会马上减弱甚至停止。泥巴山的北面即泗坪一带水汽充沛,而且处于迎风坡,所以翻山云团常在此降下大量雨水,而南面的清溪一带因处于背风坡,不但鲜有雨水光临,而且还会受翻山气流下沉增温的影响,常遭干热风的袭扰,使得当地的气候变得十分干热。

    一山之隔两重天

    但“山高万丈”,而且还因地形复杂奇特,造就了诸多的气象景观,其中,“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奇特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沿着川藏公路翻越二郎山,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仅仅一山之隔,东坡和西坡的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却天差地别。

    在东坡的山麓下,只见公路两旁草木葳蕤丰茂,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茫无际涯,近处青绿苍翠欲滴,溪流纯白如银,水声潺潺,入春后,更显山花烂漫,处处鸟语花香——这里的景色可谓妖娆迷人,可气候却实在不敢恭维,不是霪雨霏霏,就是白雾迷茫。

    当汽车一翻过垭口,开始下坡后,呈现在眼前的却又是另一番天地:蓝天无垠,艳阳朗照,朵朵浮云洁白无瑕,空气透明清新,放眼能看到前方耸入云端的冰山雪峰,俯视脚下的大地,则见高低不平的黄土地上一片荒凉萧瑟,这里群山裸露,土丘寸草不生,而且气候异常干燥,热风劲吹,溪水断流——谁能想到,仅仅一山之隔,东坡和西坡的气候差异却如此之大,难怪当地有这样的谚语:“过一山,另一天”、“一山之隔两重天”。

    二郎山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殊的气候差异呢?气象专家分析,这跟它复杂而奇特的地形条件有关。二郎山的山体呈有秩序的南北走向,这使它的东坡处于迎风面,大量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因抬升作用而凝结成雨滴下降,因此东坡雨水偏多;西坡因高大山体阻挡,暖湿气流在跨越时几乎丧失殆尽,再加上西坡一带地形闭塞,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很难形云成雨,因而西坡一带的气候干燥、少雨。

    奇特的“阴阳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所提到的西岭雪山,也是一个典型的一山之隔两重天景观。

    西岭雪山距成都市区95千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数百座峰顶终年白雪皑皑、晶莹闪耀,晴日在成都市区清晰可见。景区的奇山异水在大自然的长期雕琢下,形成了“九瀑一线天”、“飞泉洞”等10余处景点,其中的绝妙景点“阴阳界”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阴阳界”一带海拔3000余米,山体逶迤千米,呈南北走向,似一条长龙横卧在西岭雪山大雪塘东侧,在川西山地间蜿蜒盘旋。放眼望去,山间嶙嶙的白云岩,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耀人眼目。山体壮观奇特,而山巅两侧的天气更是令人叫绝:山的西面,艳阳高照,晴空万里,万象争荣,生机蓬勃;而山的东边,晦气弥空,若明若暗,混混沌沌。伫立留神,会看到东边山体下的万丈深渊不时冒出一团黑雾,飞速升腾扩散,随即乱云飞渡,阴霾狂舞,毛毛细雨或大滴阵雨随之而来。而不管东边的天气如何骤变,西面的天空始终晴朗高远,艳阳四溢,云淡天高。如果刻意观察,甚至会看到西面有一股光亮、温热而蓬勃的气流循着白沙岗走向排成长阵升腾,而东面也有一股晦暗、阴湿而狂浪的气流上升。两脉气流升腾在山巅上空,列阵抗衡、抗压,乃至搏斗,出现了奇妙的光影,彩虹横跨山巅两侧,横贯南北,令人惊叹叫绝。

    西岭雪山之所以出现奇特的“阴阳界”现象,与山体的高大和山形的排列走向密切相关:山体高大,使得东面四川盆地内的暖湿气流无法逾越,而西面青藏高原的干冷空气也被挡在了山的另一侧,两股气流因山体的阻隔而无法“会师”,只能遥遥相对,各自为政;山体呈有秩序的南北走向,使得其东面的山坡处于迎风面,盆地内的大量暖湿气流在这里因抬升作用而凝结成雨滴下降,因此东面一带常云雾缭绕,天气变化莫测,雨雹无常;西坡因高大山体阻挡,暖湿气流在跨越时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过山后的温度也较高,导致剩余的水汽蒸发,很难形云成雨,从而形成了奇特的“阴阳界”。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我国古代描写儿女情长的诗,但在现实之中,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天气并不鲜见。

    神秘的雨线

    咱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书生进京赶考,中午时分行至一个村庄,见村民正在扬麦打场,并利用当空烈日翻晒存麦。

    此时雷声隐隐,天边的黑色云团迅速发展壮大。书生不禁失声叫道:“大雨即至,你们还不赶快收麦?”一村民回道:“我们早就知道午后大雨将临,但它只到前面即止,不会降至麦场。”书生哪里肯信,为看个究竟,他干脆就地而坐,细看云天。果然不到一个时辰,哗哗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但只到晒场前便停了,麦场滴雨未沾。书生惊讶不已,感叹道:“真乃神奇也!”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典型。现实之中,我们经常可以在高速路上看到这样的景象:同一条高速路上,路的一面干爽洁净,天空不见一丝雨星;而另一面却路面湿泞,天上霪雨纷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你乘车从全国闻名的“雨城”雅安出发,天空经常愁云笼罩,千丝万缕的雨线飘舞不断,地面雨水积聚,光亮一片。

    汽车沿着成雅高速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经过名山县,驶到与之接壤的蒲江县石象湖一带时,路面突然变得干燥了,这时你抬头望向天空,发现天上云淡风轻,根本就未下雨。同一条高速路上,一端湿,一端干,令人十分惊奇。而有时从成都到雅安,这种景象又完全相反:成都方向下雨,而雅安却无一点雨丝。

    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流的相互作用。而这条神秘的雨水分界线,便是这种作用的产物。专家介绍,名山县是蒙顶茶的故乡,全县降水丰沛,草木茂盛,境内的蒙顶山素有“雨城天漏,中心蒙顶”之美誉。而蒲江县境内也是云丰雨盈,充沛的雨水造就了郁郁葱葱、自然环境极好的生态蒲江。虽然“雨神”格外垂青两县,但在蒲江县境内,自然分布着一些南北向的山丘,这些山丘和东西相向的山体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地理地形,使气流的流动发生了变化:从雅安方向流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的阻挡,一般在名山县境内便因抬升而凝结下雨,所以名山县境内有雨,而蒲江县无雨;而从成都方向过来的小股暖湿气流,也多在蒲江县境内便因地形抬升而凝结成雨下落,造成蒲江县有雨,名山县无雨的现象。

    一城冰火两重天

    像这种神秘的雨线,在南方一些大城市也可以见到:盛夏季节,天空突然风起云涌,有时西城大雨如注,雷鸣电闪,而东城却依然阳光灿烂,雨丝全无。不过,这种雨线与上面所说的雨线有本质区别,这种雨线,是由于天空对流云的发展形成的。对流云虽然强度剧烈,瞬间便可致雷布雨,但范围一般不大,只有十几千米甚至几千米的范围,因此,当西城笼罩在滂沱大雨中时,几十千米外的东城仍然可以享受到明媚阳光的“垂青”。

    2007年8月21日,成都市天气晴好,碧空湛蓝,炎炎烈日烤得人们汗流浃背。时近中午,突然阵阵闷雷滚过城市上空,接着一股股黑云从东边涌来,不久后,成都市的天空中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天气:城东、城南一带,狂风骤起,豆粒大的雨铺天盖地袭向行人,人们惊慌失措,被逼到跨线桥下、街沿处避雨,城东地区甚至还下起了蚕豆大小的冰雹;而在城北、城西一带,天空只阴了不到半个小时,星星点点的雨草草飘洒一会儿便鸣金收兵了,大部分时间里,该地区艳阳高照,闷热难耐——一座城市,一边被冰雹砸得冰凉,另一边却被太阳烤得火热,市民们着实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

    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其实并不奇怪,气象专家解释,成都地区由于连续多日的高温高湿天气,大气能量很不稳定,云层中冷暖气流上下对流十分强烈,形成了局部强对流天气,这种强对流天气的范围并不大,只在城东核心方圆5千米的地区活动,因而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无独有偶,2007年8月26日,在山东五莲县也出现了类似的天气现象。当天,五莲县天气十分闷热,天空中零散漂浮着花椰菜般洁白的云朵,下午2时,云块渐密渐暗,不多久,县城以南下起了阵雨,而城北虽风吹云动,却滴雨未落。站在城中央的百货大楼处,只见南面的天空乌云密布,而北面却能见到青天,阳光从云隙散射下来,一道雨帘将县城分成两边,形成城南城北两重天的奇异景象。据专家解释,这种现象也是对流云作祟的结果。

    冷热两重天之谜

    此外,还有一种“两重天”也十分奇异。2007年5月30日傍晚,一件怪事吸引了上海市民的注意,有人从城东到城西,感觉两边的温度相差比较大:城东比较凉快,而城西却显得炎热。根据气象观测,当天上海东面沿海地区最高气温为20.6℃,而西边内陆地区最高气温却达到了29.6℃——在东西宽度不到100千米的城市里,温度却相差9℃。究竟是观测数据出现偏差,还是遇到了罕见的气象事件?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最后还是气象专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专家指出,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创造巨大温差的前提条件,上海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春末夏初遇到高压入海,天气晴朗,内陆地区温度迅速升高,海水比热较大,升温速度远不及陆地。5月30日当天,上海东面沿海地区由海上输送来了凉爽的偏东风,而西面却受到内陆热气的影响,吹起了温度较高的西南风。于是,整个城市气温自东向西明显递增,从而使得东面和西面的温差达到了9℃之多。

    雨城“天漏”之谜

    雨是上天赐予大地的甘霖,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地方雨越下越少。

    但在其他地方喊渴的同时,“雨城”——四川省雅安市依然云丰雨盈,天漏不休。

    雨城“天漏”由来已久

    雅安雨多,可追溯到远古。自古以来,雅安便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唐代诗人杜甫诗曰:“地近漏天终岁雨”。诗人李商隐亦感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雅安民间也历来有“雅无三日晴”之民谚。

    雅安多雨有三个特点,据气象专家介绍:一是降雨日数多,一年365天,雅安雨雾笼罩的日子便有200多天;二是雨量大,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在内地实为罕见;三是降水时数长,全年降水累积时数高达2319小时———有此三多,雅安可谓名副其实的雨城。但与降雨量最大的地方相比,雅安之雨不算最多,比如台湾的基隆市号称“雨港”,全年降雨量多过雅安。

    雅安“雨城”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地处内陆,在水汽不如沿海充沛的条件下,每年却降下了比沿海许多地方多得多的雨水。雅安多雨,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夜雨多。

    雅安的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是暴雨多。暴雨一般在夏季发生,年均暴雨次数在8次左右,最多年份达到15次。

    雅雨孕育一方水土

    多雨,淘洗出了雅安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奇异景致。外地人一进入雅安境内,便见群山葱葱郁郁,处处青绿滴翠,旖旎多姿;大小河流碧水长淌,秀媚无限。

    雅安的雨还下出了蜚声全国的“三绝”雅雨、雅鱼和雅女。

    最美的雅鱼佳肴,当属“砂锅雅鱼”鱼端上桌,一道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挟起一块鱼肉送入口中,顿感满口生津,唇齿留香。吃过雅鱼,站在大街上看来来往往的雅女:个个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迷恋间,天空倏地又被灰白的云层遮挡起来,纷纷扬扬的雨丝不期而降。在雨中,仰看万千丝绦直垂脸面,肌肤清凉,舒畅无比。

    从因果关系来说,是雅雨造就了雅鱼和雅女。气象专家解释,因为雨多,所以雅安的河流众多,水质很好,像流经雅安市区的青衣江和周公河,除汛期下暴雨涨水外,其他季节基本上都保持着一定水位,而且水质纯净,因此生活在这里的鱼肉质细嫩,鲜美异常;同样因为阴雨多,雅安的日照相对较少,空气湿润,对人的肌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雅女肤色白。

    雅雨不仅造就了雅鱼和雅女,而且还使雅安生长的茶叶颇有名气。有一副对联人人皆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讲的便是蒙顶茶天下闻名。据史载,几千年前的茶祖吴理真,便是看中了雅安这块多雨之地,在蒙顶山潜心种植茶叶,成为种茶始祖。

    揭开“天漏”之谜

    那么,雨城何以“天漏”呢?

    在雅安,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上古时天被苍龙撞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当别处都已补全,仅剩雅安一方天空时,女娲筋疲力尽。她勉强托起最后一块五彩石飞临雅安上空,几番努力,终因劳累过度坠于雅安地界,呕血而亡。从此雅安便被霪雨笼罩,而女娲也化为雅安的一座山峰,怅恨地守望在碧波翻卷的青衣江边。

    传说虽不可信,雅安人对女娲却是尊崇有加。雅安市的音乐广场旁边,矗立着女娲补天的石雕像:女娲双手托石,仰望天穹,一副即将飞升补天的姿势。“女娲虽然没有把雅安的天空补好,但她为补天吐血而死,所以雅安人永远把她当成雨城的守护神。”一位上了岁数的雅安人如是说。

    传说归传说,雨城“天漏”,其实是由雅安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的。据专家分析,雅安的西侧,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而东面则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雅安处于这两种天壤之别的地貌环境之间,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再加上从印度洋来的南支西风挟带大量暖湿气流,常被迫绕高原东移进入雅安境内,这几种气流相互作用,致使雅安不但雨日多、雨时长,而且雨量大。从地图上,确实可以清楚地看到雅安处在高原和盆地的夹缝之间,即使是外行也能想象到:一旦高原和盆地上空的气流有什么“风吹草动”,雅安都会饱受降雨之苦。

    雨城“天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雅安别具一格的地理形状。气象专家指出,只要看雅安四周的山脉就不难发现,雅安好像是一个受气的小媳妇,其人身自由完全被“丈夫”和“公婆”控制了:它的西面是高大雄峻的二郎山,好比是它的丈夫;西北方是险峻的夹金山,南部有大相岭横亘相向,这两座山恰似它的“公婆”;只有东面一个出口,可以供它自由活动。这三座大山构成“喇叭”地形,造成东来暖湿气流只能进不能出,一到夜间,四周山上的冷气流下沉,冷暖气流一经交汇,雅安这一受气的“小媳妇”就只能以泪洗面,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来了,这同时也是雅安为何夜雨较多的原因。此外,专家还指出:

    雨城“天漏”需要大量的暖湿水汽,从大气环流形势分析,为雅安输送水汽的大气环流有太平洋副高和偏南气流。有它们的帮助,雅安的天空因此长漏不休。

    雨城“天漏”,可以说是因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只是,类似雅安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全球独一无二。

    所以,“雨城”之名也只能非雅安莫属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