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中国梦-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摩纳哥时间:公元1993年9月23日19时30分。)

    历史往往在一瞬间创造辉煌。

    此刻,蒙特卡洛城的霓虹灯光辉映在蔚蓝色的地中海上,流光溢彩,出神人化——这梦幻般的夜幕,却掩藏着一个令全世界都异常焦灼又异常轰动的秘密……

    四年一届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上最具诱惑力的影响最深广、公众最狂热的体育盛典。

    只有国际奥委会有权选择和决定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第101次国际奥委会全委会刚刚闭会——也就是说,会聚在这个地中海岸袖珍国家的91位男女委员,刚刚投票确定了获得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城市。

    风姿绰约的摩纳哥小姐已将一个密封好的大信封交到国际奥委会主席J.A.萨马兰奇先生手中。

    73岁的萨马兰奇先生手捧大信封,正稳健地迈入专设的多功能新闻大厅——在这里,萨翁将亲自开启信封,向全世界揭所这一秘密。

    显然,大信封内装着的只能是北京、悉尼、柏林、曼彻斯特、伊斯坦布尔和巴西利亚六个城市中的一个城市名字。

    也许是北京一那将是东方古老民族的幸运、光荣与梦想。

    也许不是——即便不是,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浃泱大国,以如此巨大的热情参与申办世纪之交的奥运会,也足以表述12亿中华炎黄子孙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美好心愿……

    上篇

    正因为人类的聪慧和才智,才明了如此多彩多姿的点火仪式:

    中国藏族姑娘驻足于念青唐古拉雪山脚下,那般优雅、娴静地引燃了北京亚运会的圣火;

    西班牙男士则开弓搭箭,一簇火矢呼啸飞越茫茫夜空去点燃巴塞罗那奥运火炬;

    姑娘和男士似乎在吟一诗,抑或在作一幅画,其美妙、其神韵都将引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远古先祖钻木引火,从而宣告一个蒙昧时代的终结。

    ——现代火箭引爆升空,又揭开了一个科技革命的新纪元。

    体育——亘古至今——就这样蕴含着一种延绵不止的生命意识……

    显然,藏族小姑娘点燃的是中国人的信心、意志和力量。

    北京亚运会恢弘的规模、强大的阵容、缜密的组织、一流的设施及指挥若定的气度,都令海内外有识之士惊叹不已。

    中国,完全具备了举办特大型国际体育盛会的能力!

    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大潮,是古老东方民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一次壮行,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充满信念的友好对话。

    改革开放的中国期待着全方位与世界接轨,从而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

    竭尽全力将中国引上现代化坦途的邓小平适时指出:北京亚运会之后,应该申办奥运。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端于公元前776年。

    奥林匹亚(OIYMPIA)位于古木参天、神奇幽静的阿尔菲奥斯山山谷之中——在这里,古希腊男性自由公民以炫耀裸体和展示力量的形式,来祭拜至高无上的宙斯神。

    古代奧运会每四年一周期举行跳跃、赛跑、摔跤及投掷标枪、铁饼等项目的竞技比赛——显而易见,这些竞技行为诠释了人类童年时期漫长而艰辛的生命进化历程。

    运动会竞技优胜者被饰以橄榄枝花环,当之无愧地成为和平使者——运动会举办期间,进行中的战争也必须停火。

    历史总是从辉煌走向衰微。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延续了整整11个世纪之后,于公元394年为狄奥多西皇帝所禁止。

    其后,大火、兵燹、地震遂将古代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史册掩埋于岁月陈迹之中……

    人们将永远怀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法国教育家、历史学家P.de.顾拜旦男爵。

    18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并很快席卷法国、德国乃至整个西欧大陆,从而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物质基石。

    正是在人类现代文明车轮飞速运转的驱动下,顾拜旦男爵首倡恢复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并为之奔走呼号。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在巴黎庄严宣告成立。

    1896年4月6日,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人类体育运动的摇篮——希腊的首都雅典城点燃了圣火。

    人类体育史从此揭开崭新的篇章!

    现代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国际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个鲜明特色——国际性决定它必须由一个事先确定的奥林匹克城市来举办——参赛选手不分种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所有为国际奥委会所认可的国家都将受到邀请。

    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的一个奇迹是:全世界172个国家和地区,全都站在了由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联结成的“五环旗”下。

    无疑,它高扬的旗帜所昭示的是人类基本生存准则:和平、公正、理智和共享文明成果。

    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既定的游戏规则。

    国际奥委会开宗明义,这样表述自己的宗旨: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选手们个人之间的竞赛,而并非国与国之间或者地理区域之间的竞赛。

    文学家则评论道:因着精神的昌明和物质的发达,军事战争将减少到最低限度;体育竞技起而替代战争,世界体育大会战将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综合国力相互较量的最佳场所,成为评判一个民族精神和素质优劣的公正仲裁场。

    奥运会为每一位竞技优胜者升国旗、奏国歌,其本质正是倡导通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部国际体育史,实录的不仅仅是人类天才与雄心的史诗,而且还维系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兴衰——

    长跑怪杰努尔米、体操皇后拉蒂尼娜、超级游泳巨星施皮茨的名字永远是芬兰、苏联、美国的荣耀;

    球王贝利已然是巴西国民顶礼膜拜的民族英雄,巴西人时刻不忘将重温世界足坛霸主旧梦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日本大和民族凭借经济大国的雄厚实力,正以精确的电子技术设计每一个项目的比赛和计算每一枚金牌的得失,梦寐以求重新刮起一股“东洋魔女”旋风;

    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里根总统打出“加油!美国”的标语牌,煽动了96.3%的美利坚合众国公民加入如痴如狂的体育热潮;

    中国巾帼英豪荣登世界女排“五连冠”宝座,令北大、清华的莘莘学子激动得热血沸腾……

    毫无疑问,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已牵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神经,从国家元首到市井平民,人人都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神经兮兮的超常状态。

    体育大会战铁的规律是,强者必然征服弱者。

    体育大会战的背后,往往站着政治和经济两个巨人。

    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在国际竞技场上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中国体协”)为中国国家奥委会。

    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阵容引来全场哗然: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一人手执国旗入场……

    这是现代奥运史上闻所未闻的仅有一个运动员的国家体育代表团。

    专程前往洛杉矶观礼的中国体协总干事沈嗣良先生,痛心疾首地向新闻媒体披露:“余之赴美未受国民政府丝毫津贴……”

    更悲哀的是,就连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奥运会参赛的旅费,也是由张学良先生个人捐资赞助的。

    于是乎,中国人从此背上了一个屈辱的骂名“东亚病夫”……

    随着一双巨手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中国这个东方“沉睡的巨人”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体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骏马奋蹄的新时代。

    容国团无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随后,中国乒乓球运动全面崛起,威慑四海,长盛不衰,令外国人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的胜利是令人信服的……在运动场上看到了旭日东升般的新中国,中国人率先登上地球之巅,有征服珠穆朗玛峰的壮举;中国人漂母亲河——黄河,有壮士舍身虎跳峡的豪气;在那个魂牵梦萦的“519之夜”,北京工人体育场8万观众发出惊天动地的号哭声……这些不都在传递着一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古老民族的心声么?”

    中国田径走在亚洲前列;

    中国篮球向世界水准进军;

    中国羽毛球称霸世界羽坛;

    中国武术造势雄健,风靡环宇;

    中国女排锐不可当,勇夺桂冠;

    中国体操技压群芳,饮誉全球……

    历史的演进充满戏剧性效果。

    1984年7月一也就是距第10届洛杉肌奥运会半个多世纪之后——当组成人员达350多名的庞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再度踏上太平洋东海岸这个天使之城,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一展大国风采时,全世界都投来了火热的注目礼!

    西班牙《阿斯报》评述道:“一个伟大的形象:中国谦逊地抵达洛杉矶,胜利地离去……现在中国参加比赛,预示着一个新的力量分配的开端。”

    日本《读卖新闻》出惊呼:“十亿人口的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亚洲的德国’,亚洲体育界的首领。”

    美国奥委会主席威廉·西蒙先生则预言:“中国人向未来跨出了一大步……从现在起,他们将成为奥运会强国之一,将被所有的国家算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中国人在国际竞技场上显示了实力,同时也意识到了所肩负的义务。

    当20世纪的大幕徐徐落下、新世纪的朝阳冉冉升起之际,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将力争在北京点燃奥运圣火。

    如是,则将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编年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丰碑!

    下篇

    北京,这座煌煌古都,历经六朝沉浮,阅尽人间沧桑,既浸润五千多年华夏文化之灵气,又独领开放改革之风骚,传统与现代、往昔与未来,就这样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犹如一部卷帙浩繁、精美绝伦的历史大书。

    这座栉风沐雨五百余载,由三层圆形屋檐堆叠而成,顶端中央冠以巨大镏金宝柱的塔式坛庙建筑,是中国历代皇帝祭天之所,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和黄河文明的象征——而当它与“2000”及“五环”组成一幅奇妙的图案时,又预示着什么呢?世界——将给予北京一次机遇。

    未来——将给予北京一个梦想。

    北京——翘首企盼成为2000年的奥林匹克城!

    北京——将撩开神秘的面纱,向全世界展示她的万千风姿!

    奥林匹克精神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为申办1988年第24届汉城(今译为“首尔”)奥运会立下汗马功劳的韩国总统卢泰愚,曾说过一句至理名:“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界的喜筵和盛会,归根到底也是经济的奥林匹克和文化的奥林匹克。”

    首先是申办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

    发达国家总是把举办奥运会看成是国力强盛的象征。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年历史上,美国已经取得了四次奥运会举办权,德国、英国和法国均取得了两次奥运会举办权,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苏联、日本、西班牙等经济发达国家都举办过奥运会。

    经济实力不啻为决定申办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中国家则往往把申办奥运会看作“走向强国的催化剂”“建设发达国家的划时代的跳板”。

    卢泰愚运筹帷幄,化险为夷,正是在国际奥委会投票的最后时刻击败汉城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日本的名古屋取得了第24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其结果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帮助韩国改变了整个国家面貌。

    显而易见,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体育的盛会,它的影响力远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国民心理等诸多方面!

    显然,申办奧运会是“巨人之争”——堪称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1991年3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申委”)。

    北京奥申委委员达50名之多,囊括了国家计委、体委、体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经贸部、邮电部、广电部、文化部、民航局、海关总署、新华社、北京市等政府官员及优秀运动员、港澳知名人士,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矣。

    1991年12月4日,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张百发专程飞抵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正式递交了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

    中国希望主办2000年奥运会的愿望是强烈的,理由是充分的:2000年奥运会是开创新世纪的奥运会,放在拥有12亿人口、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日益在世界上产生巨大政治、经济影响的中国举办,对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无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992年4月15日,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名截止,中国的北京、德国的柏林、巴西的巴西利亚、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英国的曼彻斯特、意大利的米兰、澳大利亚的悉尼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八个城市被确定为候选城市。

    随后,当全球体育巨星齐集在奥运会五环旗下、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成为全球的聚集点时,八个申办城市也在战云密布的奥运赛场上频频展开公关活动,公开向全世界亮相。

    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序幕一拉开,立即呈现群雄争强,各使绝招,志在必得的激烈竞争态势。

    澳大利亚人显然对布里斯班和墨尔本在申办1992年和1996年两届奥运会角逐中被判出局耿耿于怀,此番悉尼已是第三轮出击,大有成败在此一举的悲壮之势。

    悉尼果然出手不凡:悉尼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驰名全球,适逢大桥建成60周年纪念日,1万名悉尼市民手持“分享奥运精神”的小旗徒步走过悉尼港大桥,队伍浩浩荡荡持续达5小时之久,引起世界舆论沸沸扬扬,为此悉尼赢得不少分。

    柏林打出的王牌是:德国统一后的柏林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高智商的日耳曼人使出的招法确也新奇独特:邀请柏林市荣誉市民、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及现任德国总理科尔,三人联袂出席推倒柏林墙两周年纪念大会,以壮争办之声威。

    然而,德国的一块心病是:纳粹势力死灰复燃,袭击外国人的暴力案件急剧增加,必然会给柏林的申办前景投下一道浓厚的阴影。

    巴西利亚建都已届33周年,它是当今世界现代化都市中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市。巴西利亚在陈述其申办理由中特别阐明:在近代奥运会100年的历史中,南美大陆尚未举办过奥运会。

    巴西奥委会负责人若译·达席尔维拉先生表示,巴西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巴西利亚和北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倘若巴西利亚在轮投标中落选,巴西将全力支持北京争得举办权。

    曼彻斯特是英伦三岛上一座古老的工业城市,为申办1996年奥运会曾耗资1000万美元,最终却因基础设施不足败于美国的亚特兰大。英国政府痛定思痛,已拨款6000万美元推动曼彻斯特东部地区的开发,准备再搏上一次。

    首相梅杰表示要亲自“当好推销员”,既率领政府要员前往巴塞罗那展开一系列游说活动,又飞抵瑞士洛桑拜访萨马兰奇主席。首相阁下大胆预测:曼城地处欧洲、北非、中东、北美适中位置,最适合举办2000年奥运会,很可能会中标。

    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大陆,它提出的申办口号颇具煽动性:奔向2000年奥运时,“让我们相会在欧亚两大洲的交接处”。

    土耳其人的公关项目是举办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展示伊斯坦布尔融会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借此提高该城的知名度;另一主攻方式是将伊斯兰国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游说。其官员宣称:“不要低估了土耳其人……究竟谁执牛耳,等着瞧吧!”

    众所周知,塔什干和米兰已先后自动退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角逐——八城竞争遂成六城角逐。

    随着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奥委会选址投票日期逼近,六城竞争日趋白热化。

    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

    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原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公安部部长陶驷驹、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北京市前市长陈希同及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等均在北京《申办报告》中签署了保证书。

    1993年6月2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致函国际奥委会各委员时,又进一步重申:“我本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京市的申办……我真诚地期望着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和朋友,在2000年一同妖聚于开放的北京。”

    中国人以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坚毅性格和不屈信念,脚踏实地地实践着奥林匹克精神。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工厂、机关、团体、校园、军营、商场、街道、城镇、乡村……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向往,决心支持北京登上2000年“国际奥运列车”——

    一支由18名运动员组成的“奥运希望之火”自行车队,痛饮壮行酒,高唱《万里行之歌》,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起程,跨黄河、越长江、过珠江,一路风尘地驰往中国最南部的天涯海角三亚市。

    素有“世界屋脊”美称的西藏布达拉宫前,万人签名,载歌载舞,一条洁白的哈达上缀满由藏、汉、英等文字书写的姓名,表示“百米哈达寄深情,高原众人盼奧运”;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收到的《奥运2000》,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一幅奥林匹克体育画卷:长200米、宽1米,画面上展示的是绚丽多姿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它融注了中国湖南省株洲市一位业余画家的十年心血——作者陶侯武通过创作这幅长卷来表述一位普通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向往之心;“千人结,万人结,结下一片争办奥运的深厚谊”——这幅由社会各界人士亲手参与编织的挂毯,是中央民族学院56个民族学生集体创意的杰作;人们会聚在一架地毯机梁前打结系扣,将在挂毯上编织出北京奥申委标志及“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中英文字样;

    中国文坛泰斗巴金、冰心、夏衍、艾青及百佘名著名作家联手开创了中国体育史和世界奥林匹克史上绝无仅有的纪录:每一位作家都庄重地在自己的代表作品上签名题词,以表述对人类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之情。

    这是一次堪称人类体育史上的盛大节日——癌症患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上海市隆重揭幕。

    由4000名徘徊于“地狱之门”的运动员表演的大型团体操《生命之光》,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无疑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全新的“超越生命”的含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民族。

    据一项民意测验显示:中国民众对北京申办奥运的支持率已上升到98.60%。

    毫无疑问,在中国已经掀起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

    奥运会主办权的竞争,是全世界的公平竞争。

    美国的洛杉矶申请过七次;希腊的雅典申请过六次;意大利的罗马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都申请过五次;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申请过四次,前后历时达八十余年。

    正如奥林匹克宗旨所阐述的:重要的在于参与!

    北京时间:公元1993年9月24日2时30分。

    此一刻,中国人将承受什么呢?

    承受巨大的喜悦个饱经忧患而撞响了命运晨钟的民族,以对人类奥林匹克运动诚挚的爱心和执着的追求,当之无愧地赢得了无上的荣光;

    承受巨大的失落——既然中国有胆略发动一场举世瞩目的社会变革运动,以宽广的襟怀去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那么,中国人同样赢得了一次理解与成功。

    开放的中国,必将以雄健的身姿,步入21世纪朝霞喷薄的黎明……

    奥运的太阳(主题歌歌词)

    我企次输涵,我企盼一次辉煌。

    我企盼友谊的彩带,我企盼搏击的力量。

    我们共同企盼相聚,我们共同企盼荣光。

    啊,我诉说一个心中的秘密:

    2000奥运的太阳!

    我拥有一个地球,我拥有一个梦想。

    我拥有史诗的瞬间,我拥有永恒的向往。

    我们共同拥有明天,我们共同拥有希望。

    啊,我倾吐一个心中的秘密:

    2000奥运的太阳!

    (1993年6月20日至7月10日写于北京,原载1993年第9期《中外电视月刊》;同名电视政论片由北京电视台播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