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 郑秀国
(上)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城市里打工,而他们却只能留在家乡,或寄养在亲戚家,或是独自生活,有一个词形容他们叫“留守孩子”。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的时候,这些“留守孩子”却体会着无尽的思念和孤独,今天的《心愿之旅》我们就来结识一位这样的孩子。
心愿主人公:郭小华
四川中江县积金镇的初二学生
心愿:希望能在自己13岁生日那天,与父母团聚。
2004年12月15日,我们心愿之旅报道组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四川省中江县,郭小华的家就位于中江县积金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学校离她的家大约有十几里地,郭小华平时住在学校,只有周末和放假的时候她才回家。
郭小华:我家特烂,这就是我家。
记者:有灯光吗?
郭小华:这儿有灯。
郭小华的家里到处布满灰尘,房屋的四周结满了蜘蛛网。从踏进她家的第一刻起,我们就感到十分的惊讶,我们惊讶的是在他父母离家之后的四年间,这个当初还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儿,怎样独自守候着这样一个破旧的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又怀着对父母怎样的期待和思念呢?
郭小华:我觉得很难受,我家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你自己回来的时候就住在这张床上?
郭小华:对。
记者:冬天的时候冷不冷?
郭小华:冷。
记者:这里要是下雨刮风的时候呢?
郭小华:这里会弄的很湿,然后我还要起来接水。
记者:都是你自己?
郭小华:对。天还没黑的时候我就要回去,然后做饭,吃饭之后就早点睡,不然天黑了之后我就自己不敢进这屋,我会很害怕。每一次那些恐怖的电影里面的画面总是在我眼前。
四年中,独自生活的孤独和恐惧可想而知,而这一切,对于当初还不到十岁的郭小华来说就更加艰难。
郭小华:晚上一个人在这里总是做噩梦,每次家里停电我特别难受,没有吃晚饭我就睡觉,又感冒,后来我姑父到我家就问我,他问我什么事儿,我说发高烧,后来第二天早上,他就带我去看医生。
郭小华还有一个大她七岁的姐姐,这几年,姐姐一直在县城里念师专,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回家。虽然她们的姑姑家就在不远处,但是姐妹俩并不愿意给他们添太多的麻烦,即使在过年的时候,她们俩也固执地守在自己的家里。
记者:有几个年,你们是姐妹俩自己一块过的?
郭小华:有两个。
记者:有没有打电话,想让父母一块回来过?
郭小华:想过,可是他们每一次都骗我们,我们每次过年都在等他们回来,我总是伫立在门口,希望有,一个熟悉的人影走过来。但是每次都是他们打电话回来跟我们说抱歉。
虽然每一次的希望都落空了,但是姐妹俩还是坚守在自己家里,度过了每一个周末、每一个假期甚至每一个春节。
记者:你们去你姑姑家过不是一样吗?
郭小华:可是我姐也不愿意。我曾经说过,到我姑姑家去。我姐姐说不要去麻烦别人了,我也不知道我姐姐心里是怎么想的。
只有姐妹俩的除夕夜,虽然有些孤单,却也足以让两个孩子高兴,或许在她们的心里,永远都在等待着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能够奇迹般的出现在她们面前,与她们团聚。
郭小华:我们买一些自己爱吃的东西。在一起就聊天,做游戏。然后一直到晚上都有睡意的时候,不然会想很多令自己伤心的事。
记者:他们是不是每次都告诉你们要回来?
郭小华:他们有时候就隔一年说我们会回来,然后我们就特别特别地高兴,最后又给我们很大的打击。
这里就是郭小华就读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像郭小华这样,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自己独守在家的孩子不在少数。
李杰(四川省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校长):我们学校里边,这个学校的学生是3027名,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是594名孩子,如果说父母一方就是说一个父亲或者是一个母亲长年在外打工的,是1000多人。
据校领导介绍,在积金镇中心学校,有近一半的孩子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因此这些孩子平时都住在学校。有的甚至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和父母长年的两地分离,对这些留守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刘江南(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政教主任):有的孩子认为,我的父母为了挣钱不理我,很小很小,就把我丢在家里,不管我了,这种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在思想上容易波动,在性格上容易孤僻,有什么事儿的时候,容易产生偏激等等一些现象,所以这种孩子一般不好管理。
我们在拍摄期间发现,每天课间操时,总有一些孩子的家长趁着来镇上赶集的机会,顺便到学校里给他们送些饭菜,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常常会让郭小华这样的留守孩子感到难过。
郭小华:我看见别人能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非常想哭,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和他们一样,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
郭小华是初二重点班的学生,平时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前三名,性格好强的她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隐藏起来,在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孩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许多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郭小华:我在别人面前从不表现出我自己很悲伤,总是笑着看着别人,别人说我的时候,就说你父母没有在你身边你怎么还笑呢?我就说我很乐观,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才不要看着别人幸福我就很悲伤。
记者:你恨过你的父母吗?
郭小华:恨过,我想他们就这样离开我,跟抛弃我有什么两样,可是我想了很多,如果他们不打工,我怎么还能上学呢,我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这样矛盾的心理,时刻煎熬着郭小华这些只有十几岁的留守孩子,他们虽然也知道父母在外的辛苦,但是对父母的思念常常又让他们异常矛盾。胡蝶是郭小华的同班同学,父母都在苏州打工,也是一两年才能回来一次。
胡蝶:妈妈他们从不对我说他们的工作很辛苦那些,他们只让我好好地学习,有时候我听到我大伯母告诉我,妈妈他们经常晚上熬夜熬到三四点钟才睡觉,一天才睡两三个钟头,那时候我真的很心痛妈妈,他们为我在外面赚钱,而我在学校里学习却并不太理想。
孩子们的孤独感和对父母的想念,常常会在日记和作文里流露出来,学校的语文老师杨惠兰对此有着最直接的感触。
杨惠兰(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初三语文老师):有时候看了我都感觉到很心酸,前边我写了一个什么作文题目我不记得了,有个女同学写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就在作文当中把自己的心声写了出来,呼吁自己的父母快回来,看完作文之后,我下评语,我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父母出外打工,他肯定是为了家庭,我说你想父母,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请你理解你的父母,他们为什么外出打工,他们是为了整个家。我教语文,看了学生的一些作文,在批改的时候,我会用心做一些评语。
留守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经过集体讨论,他们决定由学校出面,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活动,排解孩子们内心的孤独。
李杰(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校长):从去年的中秋节说起,中秋节我们学校没统一的组织活动,班上的那些同学就自发地把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度过中秋佳节,他们买了月饼,开展活动什么的,我们都不知道,无声无息的,看到那些孩子,我们通过了解知道他们内心很苦,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这些孩子确实孤苦伶仃的,于是我们就产生了想法,在这些节日或者孩子的生日,能不能由学校组织在班上举办宴会或者Party,减少他们内心的一些痛苦。
也就是从那时起,学校在每个月的月初,都会为当月过生日的留守孩子过一个集体生日。这一天,是学校为十二月份过生日的同学举办生日会的日子,郭小华的生日也在12月。刚刚吃过午饭,班主任和很多同学就赶回来,为郭小华等过生日的同学布置会场了。
生日会上,过生日的同学还可以带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参加,这让生日会显得异常热闹。
李杰(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校长):今天是我们在座几位同学的生日,虽然说你们的父母没在你们的身边,但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同学,集中到一块过这个生日,想这个生日还是非常有意义,如果说你们的父母看到今天的这个场面,他们一定会特别的高兴,也特别的放心。你们在我们学校里面学习,生活的很好,他们也就放心了。我想大家在这个同学们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关注下一定要好好的学习,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今后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再次祝大家生日快乐,谢谢大家。
郭小华:感谢你们为我们过这个生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非常开心。
每一次的生日会,学校里还会为当月过生日的孩子们准备礼物和蛋糕,礼物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但是蛋糕的用途却是不约而同的一致。
孩子们把蛋糕互相抹到脸上,闹作一团。生日会往往都是在这样的场面下结束。
邹美蓉(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初二三班班主任):平时在家里边父母给过生日就没有这样的气氛,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没有那么热闹,好像学校里边举行集体生日,同龄人在一起觉得非常的活跃。
记者:就在身上弄蛋糕。
邹美蓉(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初二三班班主任):弄蛋糕,谁的身上越多,就觉得越漂亮一样,反正就是谁的身上越多,心里就越痛快一样。
据学校的教师介绍,只有在这样的时刻,这些孩子们才能暂时忘却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
刘江南(四川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政教主任):他们过了生日后,很多孩子都给他们的父母打电话,说学校给我们过了生日了,他们显得很高兴,也很激动。
对于向郭小华这样的孩子们来说,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这样的集体生日给他们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郭小华:我真是认为我自己是幸福的,就算没有父母在身边,我自己也会过得快乐,只要有别人的关心,然后我能体会到别人对我的爱,那样我就会是快乐的。
在学校的集体生日会结束后,有时各个班级的同学还会表演一些节目,老师在同学们表演节目的时候,还会请来镇上广播电视站的摄像师为孩子们录像。
晚上,小镇里的广播电视站就会把节目在全镇播放,而收看节目便成为孩子们在晚饭后最快乐的一件事。
只有在学校里,只有在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郭小华和其他的留守孩子才会暂时忘记对父母的思念,在学校为他们过集体生日的这一天,在生日烛火被点燃的那一刻,郭小华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为自己许下了一个埋藏心底近四年之久的愿望。
郭小华:我现在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和家人团聚,能跟他们在一起过一个生日我就满足了。
学校为郭小华过集体生日这一天是12月15号,17日就是郭小华十三岁的生日,此时此刻,她的父母还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打工,郭小华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地址,也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那么,郭小华能否在生日这一天,见到自己四年来一直朝思暮想的父母呢?
(下)
由于距离12月17日郭小华生日只有两天的时间。我们打算以最快的方式带郭小华赶往深圳。但是,在我们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郭小华通过亲戚告诉父母自己要去深圳的事情后,她的妈妈晚上打来电话说是不同意她去。
那个晚上,郭小华哭了一夜。第二天,我们的一位记者决定先前往深圳,希望能够与她的父母见上一面。
在深圳郊区,记者终于见到了郭小华的父母。
记者:不想你们的孩子吗?
刘素华(郭小华的母亲):想,晚上睡觉想哭。不说还好,一说就想哭。……我们现在在这里吃饭了,不知道小孩在家里可不可以吃。
郭小华的父母在同一家公司打工,父亲是一名保安,母亲是一位清洁工。夫妻俩省吃俭用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
刘素华(郭小华的母亲):别人发了工资,要买衣服、零食什么的,我们都不敢买,因此要多节省一点钱,小孩读书要花那么多钱的。
由于两个孩子都在念书,所以郭小华的母亲是宿舍里最节省的一个。
郭龙伍(郭小华的父亲):她(妻子)搞卫生方面,捡些别的工人扔掉的那些沐浴露啊、洗发剂啊,各方面不要的就自己用,很少花什么钱,像我们两个人一共加起来,说丑一点,我对外面人都没有这样说,我们说一个人一个月大约要花一百块钱,实际上合起来我们两个人一个月还花不到五十块钱,各方面都是考虑到经济。
即使夫妻俩这样省吃俭用,女儿们上学的费用仍然不够,至今还有欠债,这也是四年来夫妻俩连回家的路费也舍不得的原因。
郭龙伍(郭小华的父亲):心里想,你出都出来了,你回去一次费用大,你打工一年回去一次,你根本就不如不出来,所以说只能够死拖硬抗。春节的费用更高,春运各方面的费用比较高,你厂里面打工嘛,厂里各方面的待遇,比平时还要好一些,双倍工资,假期做一个月差不多顶平时两个月,所以说回去不划算。
郭小华的父母告诉记者,之所以不让孩子过来,一个是担心郭小华晕车,再一个主要是她来到深圳后怕没有地方住,因为这些年来,他们夫妇俩为了省钱,一直没有在外面租房住,而是分别住在公司的宿舍里。得知了郭小华的父母其实心里面还是非常想见女儿,只是担心她来了之后没法住的真正原因后,我们的另一路记者在征得学校的同意后,立刻决定带着郭小华从四川老家出发。
由于耽误了一天,所以郭小华在生日那天与父母相聚的心愿,恐怕要推迟一天才能实现了。在深圳,我们的记者对她的父母,也刻意地隐瞒了郭小华要来的消息,希望能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郭小华出发的这一天,是12月17日,也就是她的生日。
临行前,小华一早就在宿舍收拾东西。
班主任:用不着拿书,觉得需要什么少拿一点就可以了。
小华:我想把英语书带去。
班主任:你自己看吧。
同学:早点回来。
启程前往深圳的时刻终于来临了,这一天不但是郭小华的13岁生日。也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
在机场,我们为她拍下了13岁的生日照片,作为“心愿之旅”特别节目的礼物送给她,小华站在一棵大大的圣诞树下笑着,此时,不知道即将见到父母的她心里面在想些什么?
远在深圳的父母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郭小华上了飞机,这一次旅程,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新奇的。
飞机起飞了。深圳的父母正在看着我们带过去的小华在学校里过生日的画面,已经是泪流满面,尤其是看到郭小华在家里说的那些话,郭龙伍几次起身离开,到一旁抹眼泪。
插入女儿读信的声音: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近来身体还好吗?工作还顺利吗?我好想你们,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反正就是想你们想你们想你们,你们能理解吗?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是半年,爸爸妈妈你们总认为我还小,什么也不懂,可是你们别忘了我快到十一岁了,我也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苦乐,也能理解人,我知道你们一直不赞成我到姑父家去,可是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样呢?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我没有很大的胆子,我已经给你们写了两封信,不知你们收到没有?妈,我真的希望你能回来,但是爸爸却不能,因为他一回来又要为别人卖力,又很累。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好想你们啊……
每次女儿写来的信,父母都会读上很多遍,然后还会在老乡之间传看。
刘素兰(郭小华的母亲):那些人都很羡慕我,他们说你的女儿很了解你们,还给你们写信呢,他说他的女儿、儿子那么大了,都没有给他写信,羡慕我的女儿聪明能干,说我的女儿写信写的这么好,都流泪的,中午睡觉的时候睡不着。
2004年12月18日,这一天是郭小华要与父母相见的日子。而此时,小华的父母并不知道女儿已经来到了深圳,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小华突然看到自己的父母,跑了过去。
母亲:你在哪里啊?你怎么不出来,你在哪里?
郭小华:我在旁边屋里。
母亲:想妈妈了吧。
郭小华:嗯。
母亲:妈妈对不起你,没什么照顾你。
郭小华:别哭了妈妈,妈妈别哭了。你别哭了妈。
母亲:什么时候到的?
郭小华:妈妈你别哭了。
母亲:累不累。
郭小华:累。
小华抱着父亲哭,郭龙伍也忍不住痛哭。
郭小华:爸。你不要哭。
母亲:劝爸爸不要哭,你也哭了。
郭小华:爸爸不要哭。
母亲:什么感觉现在?
郭小华:也没什么,真的想哭。
母亲:拿了手。你爸和我一起,你知道吗,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们。你愿意读书还是愿意跟妈妈在一起?
郭小华:我要读书。
四年之久的期待,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我们也为之感动。
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
记者:你不是前天打电话告诉她不要来吗?
母亲:这么远不知道她能不能晕车,就那么想的。
记者:她哭了一晚上,听说你不让她去。
母亲:那时候她说她要来,我说我们工厂没有房子,身上没钱,就叫她不要上来,明年你再上来,她就那样想,我要上去看我妈,没想到我爸、妈不让我去,她肯定会很伤心。
父亲:你们不是说我们走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吗?
郭小华:我当时以为我可以不干农活,然后就可以很自由,很快乐。
母亲:你以为你爸爸不在,家里没什么活干了,爸爸没养什么猪啊,你回去很幸福,很快乐是不是?
郭小华:点头。
母亲:后来怎么想?
郭小华:挺幼稚。
母亲:现在知道没有父母在身边日子不好过。后悔吗?
郭小华:不后悔。
母亲:那为什么要哭?肯定还是后悔了,不后悔就不会哭了。
郭小华:你和爸爸为什么都在外面呢?
母亲:那怎么办呢?你们读书要那么多钱。你看别人的房子盖的好好的。我们没能力盖房子你知道的。是不是?
郭小华的父亲告诉我们,他在村子里不论干农活还是养猪,都是数一数二的好手,本来他确实打算留在家里种地养猪、照顾孩子,但是那一年,他辛辛苦苦养的猪到了要卖的时候,却因为劣质饲料意外死亡。
郭小华的父亲:辛辛苦苦地喂个仔猪,一下死掉五只,想不通,但是最后我就想给猪打针,最后还是又死了两只,十六只最后就只剩下九只了,九只又遇到降价,原来早三月份的时候三元多,后来就成了两元多了,你根本没有钱赚,就是不死你也没有钱赚,又发生死亡。
女儿上学的学费原本指望卖了这些猪仔之后,就能凑出一部分了,但是这么一来,一年的辛苦不但全泡了汤,学费也一下没了着落。老郭看着死去的猪仔,蹲在地上哭了一场,哭过之后,他也决定出去打工。
郭小华的父亲:考虑起来,在家里要靠这个副业也是风险大,不保险,她们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我就出去看一下,在外面划算还是家里划算,结果出来了,还是外面划算的。
郭小华的心愿虽然没能在她的13岁生日的那天实现,但是她终于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实现了自己四年来的愿望。
郭小华:我觉得他们变得挺憔悴的,我觉得他们特别的累,好像看他们这样子根本就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健康,那么好,我知道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刚才我妈也问了我,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们是很爱我们的,为了我们出来打工挣钱,不见他们的话,我们就不能面对面的交谈,交流嘛,有什么话都不能说什么,也不能看到他们流眼泪,我就不能知道这些。
经过了这次旅程,度过了这个13岁特别的生日,郭小华也似乎长大了许多。
郭小华:没有更多的人为我祝福,也不是很隆重,但是思念终于消失了,和父母在一起,在一起玩,我觉得这就够了,我觉得特别开心。
虽然女儿的生日已经过去。但是老郭夫妇还是决定为女儿补过这个特别的13岁生日,他们还把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全都请了过来。
郭龙伍(郭小华的父亲):今天是小女的生日,有这么多当领导的、记者为她祝贺,很高兴、很兴奋,将来长大要报答领导、记者、在座的人的恩情,表示感谢。
小华:谢谢大家为我过生日。以前过生日家里就煮两个蛋吧,现在在这里还有蛋糕。还有这么多人为我祝福,还有爸爸妈妈我特别的高兴。
妈妈:还有哥哥呢,还有叔叔阿姨呢?
(大家一起笑……)
以前我总觉得特别的孤独,总希望能有人在身边陪陪我,给我说说话,然后根本就没想过能有这么幸福的一天,能跟这么多人一起过一个生日,现在实现了。
为了感谢大家,小华还为大家表演了一个节目。
小华:唱一首歌,唱《你的样子》
记者:为什么唱这首歌。
小华:你们也许都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然后我唱这首歌想想亲人的样子,唱得不好你们可别见笑。
小华:“我听到传来谁的声音……”我忘记歌词了……(笑结束)
在大家的祝福声中,郭小华完成了自己13岁生日的心愿之旅。
虽然从四川到深圳,郭小华这一路受尽了晕车之苦,但是能够与父母相见即使再苦也是值得的。
小华说,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高;深圳的食物,也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好吃。出来的几天,她觉得只有自己家乡的泡菜,才是最好吃的东西。
短暂的相聚很快就会过去,但是相信这次特别的旅程。将会是郭小华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采访札记
贾苇
播出“心愿之旅”《今天是我的生日》那两天,刚好是2004年12月29号和30号,突然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年终报道播的也是我的一个声片子,巧合的是,那个片子的主人公也是小女孩,只有8岁,她是非典时牺牲的护士王晶的女儿。忙忙碌碌这么快就一年了,想起自己在关注的这一年半里,好像采访了很多的孩子,与孩子们之间也有着某种特别的缘分。
这次采访,从出发到回京有9天的时间,算是我前期拍摄周期比较长的一次了,但是仍然时时地问自己,拍的东西够不够,40分钟的片子10个小时的素材够不够,毕竟要做两集,从来没有一下做过这么长的片子,所以心里面总有些不踏实。摄像李子国也总怀疑地问我,“够不够啊,我怎么觉得不够啊?”我也心虚地说“够吧?”就这样,两个疑神疑鬼的人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北京,因为心愿之旅已经正式启动。我们的节目也早已排上了播出。
一、选定主人公:对12岁女孩郭小华的“一见钟情”
在赶往四川省那所学校之前,虽然打了电话给中江县积金镇中心学校的政教主任,让他帮忙找一些12月份过生日、最好是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但是在途中仍然想,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孩子怎么办,毕竟一个片子的好坏,采访对象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一次面对的还是农村的孩子,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农村的孩子比较怕羞,可能对镜头的适应要慢一些。
郭小华是第一个来到我面前的孩子,因为那会儿她刚好从老师的办公室门前路过,就被政教主任看到了,而政教主任那会正在吩咐老师们到自己的班里去为我们叫学生,她就这么巧地走了过来。我问,你的生日是几号?她说,12月17号。不错,还有3天就过生日了。又问,爸妈都在哪里打工?她说,深圳。唉,要是北京就好了,这样就不用辗转深圳了。再问,父母几年没回家了?她说,4年。与预想的非常相近,这个女孩很合适。最后又问,你跟着谁一起生活?她一听这话,眼圈立刻红了,说,没有跟着谁,我自己一个人。说这话时,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那一刻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当时心里就想:就是这个女孩了,我要找的就是她,我的片子有了一个不错的主人公。
二、跟郭小华回家:孩子内心最痛的地方
女孩在学校里的采访和拍摄完成后。我们就决定跟她回一趟家。在去她家的路上,我们也顺便见识了一下四川农村的土路,那简直不叫路,全是大坑,我们只好搭了两辆拉沙子的大车去她家,车颠簸了将近40分钟才到了村口,我们也差点被颠散了架,而郭小华每周都要步行走这条路一个多小时,还要通过一座山,平时路上也没什么人,我觉得农村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生在城市里,已经是生在了蜜罐儿里。
进入她家门的那一刻,我们真的被她家的破败震惊了,这是我采访过的最穷的一家,房子里到处都是大裂缝,一进门我还以为这是放杂物的房子,蜘蛛网更是到处都有,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郭小华和她的姐姐放假过年都在这里住,在我看来,这里是危险到绝对不能住人了,而这么一个小女孩还坚守在自己家里,不肯去亲戚家,或许寄人篱下的滋味更不好受吧。郭小华一进她的家门,就开始哭,还怕我们看到,背过身去。我说你为什么哭?她说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家这样。后来我想,这个女孩平时在学校各方面非常优秀,她的自尊心应该非常强,所以才能独自生活了这么久,而不愿去麻烦任何人,就连她的老师也不知道她家是这个情况。而且在她哭的时候,我也想,她肯定是在这里生活期间,碰到过很多困难,心里一定有很多委屈的地方,所以当时采访问的很细,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下雨怎么办,怕不怕,冷不冷等等,果然这个女孩在这里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但是唯一遗憾的是屋里光线太暗了,那些采访虽然非常真实感人,但是后期考虑到播出效果,只好大部分都舍弃了。当时拍摄完,我们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后来就在门口把屋里的那些采访重新补了一遍,但是女孩的情绪已经没有第一遍真实了,不像第一遍触景生情说出来的话更让人感动,这是觉得很遗憾的地方。
三、在实现心愿的路上:晕车+晕机
带郭小华去深圳见她父母的时刻终于来,临了,郭小华被她的校长誉为学校有史以来第二个最幸运的学生,第一个幸运的学生据说是曾经被四川送到北京参加夏令营,她不但被同学羡慕,就连老师们也非常羡慕她,老师们羡慕的是她可以坐飞机,因为学校里迄今为止,只有校长一个人坐过飞机。但是,郭小华从车开的那一刻,就开始呕吐,一直到深圳下了飞机。虽然吃了晕车药,但还是不能停止。看着她那么痛苦,我都有了把她送回去的念头,但是一切已经不允许了。
四、心愿实现之后
一个12岁的女孩,唯一的心愿就是见到自己分别4年的父母,这个心愿本身听起来就让人心酸,因为她的父母连回家过年的火车票都舍不得买。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北京,采访民工子弟学校的那些孩子们了,当时觉得那些孩子在简易房子里念书,还有被城里的一些小孩欺负,觉得他们很可怜,但是等到真的接触到这些留守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在自己的父母身边长大。所以由此也想到,在城市里打工的那些农民工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善待和尊重,毕竟他们舍去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了。
片子播出之后,很多观众都觉得感动,包括我的领导、同事和我的家人很多都是流泪看完的,平时我们对这样的留守孩子关注的还是太少,我们常常都是把目光放在了城市里的农民工,却没想到这些背井离乡打工的人们留在家中的孩子,过得竟然是这样的生活,他们与孩子那种分离的无奈,都让我们为之动容。
其实媒体关注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里生活的农民工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而对这种留守在家的孩子关注却很少。我去了四川省的中江县,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很多刚刚6岁的小孩就被父母托给了学校,这些小孩每天下了课,就去伙房,有个师傅专门负责帮他们蒸米饭,而米都是从家里带来的,米饭蒸好后,加一些从家里带来的泡菜,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吃饭,他们几乎不吃炒菜,所以一周的伙食费也就三四块钱。片尾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就是我在伙房门口拍到的,他们都属于这种留守孩子,他们的衣服很脏,留着长长的鼻涕,很害怕陌生人,不怎么说话,没有同龄孩子的那种活泼,让人看了感到辛酸。
节目播出时,是在2004年的12月底,当我们结束采访时,问了郭小华的父亲郭龙伍这样一个问题,“今年过年你们能回家吗“?他说“我们会回去的,去看看孩子,毕竟四年没有回去过了”,但是那一年的春节,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是郭龙伍夫妇打来的,他们告诉我说,今年仍然没有回家过年,因为想来想去,小华反正已经见到了,小华的姐姐大了,不会像小华那样想他们,这样他们就把省下的路费寄给孩子买些吃的、用的,不是更好吗?我无语。我心里明白。其实他们是无奈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