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 詹里
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山东《齐鲁晚报》社来了两位读者,她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让报社的记者们既为难又深受感动。来人到底是谁?她们提出的要求又究竟是什么呢?
来人是一对母女,母亲叫王志芹,女儿叫丁辉,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人。她们向《齐鲁晚报》的记者们提出,要他们帮忙寻找一位20多年没有见过面的恩人。
据《齐鲁晚报》的记者张刚回忆,当时王志芹与丁辉母女俩特别说明:真正要找恩人的并不是她们二人,而是家里的老人,老人名叫丁学山。已经83岁高龄。老人要找的这个恩人名叫刘路,两人失散了23年,而老人也一直挂念了23年。而目前掌握的唯一线索,只有一张刘路当年留给老人的手写名片。
这个要求让记者们有些为难地皱起了眉头。因为此前他们也曾经报道过一些寻找亲人或者战友的事例,由于年代久远,变化巨大,大家天各一方,寻找起来相当困难,大部分都是无功而返。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齐鲁晚报》的记者们在听完母女俩的诉说之后还是决定,一定要帮助丁学山老人去完成这个长达23年的夙愿,因为老人与被他奉为恩人的刘路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实在是让他们太感动了。
那么,23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面对人们的追问,已经83岁高龄的丁学山老人再次回忆起了在那个命运多舛的年代,他与恩人刘路之间所发生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20世纪50年代,丁学山曾是位于济南的黄河河务局的一名职工,积极上进,年轻有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1959年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一直对生活和前途充满希望的丁学山一下子懵了。从人人羡慕的国家工人到人人唾弃的劳改犯,这巨大的差异几乎把丁学山彻底击垮。
度过了两年屈辱的劳改生涯后,丁学山和妻子儿女被遣送回了老家——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由于回来得并不光彩,所以在村里,一家人随处都能感受到别人那异样的目光,最感到委屈的是几个年幼的孩子,在学校里,他们时常受到别人的欺负。
二儿子丁星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想和小伙伴们玩。结果被别人一把推开:狗崽子也想跟我们一起?眼泪汪汪的丁星科满腹委屈却不敢吱声,回到家就开始朝父亲掉泪。看着儿子的眼泪,丁学山却无能为力。那一瞬间,他连死的心都有了。
更让他感到难过的日子还在后头。由于他的问题,孩子们的前途不但一个个被耽误,就连终身大事也都受到了影响,大儿子已经三十多了,就是娶不上媳妇,没有哪一个姑娘愿意嫁到他这个不光彩的家庭来。自己苦点倒没啥,可问题不解决,孩子们也得跟着背一辈子黑锅。丁学山觉得,都是自己的问题拖累了孩子们,他感到愧对孩子们一生。他想辩解,却没有人听;他想申诉,却不知找谁。全家人都生活得小心翼翼,不敢说也不敢动。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变得逐渐沉默起来。全家人在没有任何的希望之中,苦熬着日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丁学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绝望中,1980年来临了。这一年,丁学山突然听说中央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彻底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他的全身一下子热血沸腾。20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当初原单位黄河河务局对于他的处理是不对的,为了洗刷自认为长期承受的不白之冤,为了子孙后代的将来,此时已经57岁的他决定立即行动,上访申诉。
背上干粮,丁学山踏上了漫漫的上访申诉之路。他从老家邹城来到济南,找到自己的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然而上访申诉谈何容易!由于年代久远,了解情况的人有的早已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非常困难,有的完全就不知道去向,而作为他这一方面,由于没有什么文化,加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有限,他连一份像样的申诉材料也拿不出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往返济南多少次,最终一点儿眉目也没有。眼看着平反遥遥无期,丁学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每次从济南回来,他都一个人躲着偷偷地掉泪。
1983年春天,丁学山背上干粮再次来到济南,住进了黄河河务局招待所。事实上,这一次如同以往多次一样,眼看着干粮都快吃完了,可事情却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在招待所里,丁学山终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而也正是他这种异乎寻常的苦闷,引起了同样住在招待所里的一位年轻人的注意。年轻人主动跟丁学山搭话,问他有什么难事。看眼前的年轻人说话实诚心眼不错,丁学山忍不住把满腹的苦水全倒了出来。
这个年轻人就是刘路,听完丁学山的讲述,他很是震惊,当即表示要帮丁学山写一份像样的申诉材料。在随后的三天里,他闭门不出,埋头写作,最终写成了一份令丁学山非常满意的申诉材料。手捧这份申诉材料,已经年近花甲的丁学山激动不已。他掏出兜里仅有的20块钱要给刘路。可刘路坚决不要。不知如何是好的丁学山要跪下给刘路磕个头,被他慌忙一把拉了起来。临走前,刘路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地址,告诉丁学山,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再去找他。这张手写的名片,在后来的23年里,一直被丁学山细心地珍藏,老人希望通过它能够再次见到刘路。
激动的丁学山回到家,流着泪向家人述说了碰见刘路的情况,一家人也全都感激不已。刘路的帮助给了丁学山极大的信心,拿着刘路为自己所写的申诉材料,他再次开始了艰难的申诉,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了刘路的这份申诉材料,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次都迎刃而解,一切都是那样出奇的顺利。他的案子最终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的高度重视,并被开始全面复查。
自从自己的案子被开始全面复查之后,丁学山惦记的事情就只有两件。一件是复查的结果,而另一件就是寻找帮自己写申诉材料的恩人刘路,他要当面再好好谢谢人家。由于家里一贫如洗,对于丁学山来说,出趟远门并不容易,几个月以后,他终于凑足了前往济南的路费,并再次来到济南。按照刘路留下的地址,他来到了舜井大厦2楼的一个柜台,可是一打听才知道,刘路不久前已经调走了!可是,谁也说不清刘路到底调到了哪里,丁学山一连找了好几天,竟然一点儿确切的消息都没有,身上的干粮又快吃完了,他只好无功而返。回家之后,始终不死心的他觉得,既然刘路只是工作调动,那么肯定还在济南,只要自己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找到他。在此之后,他每年都要去济南几次,寻找恩人刘路。而每次去济南,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几年下来,他几乎走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没钱住店,他就在天桥或者房檐下凑和一夜;没钱吃饭,他甚至还去饭店要过饭。
尽管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吃了许许多多的苦,但是丁学山始终也没有找到刘路。正当他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喜讯从天而降。经过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的全面复查,他的案子最终被认定为是冤案,基于这一认定,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决定为他彻底平反,并每月发给他工资1500元。
接到平反通知以后,一家人相拥而泣。盼了多少年的事,突然间变成了现实,一家人觉得好像在做梦一样。此后,儿子们相继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丁学山越发地想念刘路,如果没有刘路,很可能就没有眼前的一切。
此后,寻找刘路最终成为了丁学山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事情。年复一年,他不知又去了济南多少次。但刘路却始终不见踪影。
2001年,丁学山的孙女丁辉初中毕业打算读中专,二儿子丁星科经过与妻子商量,决定宁可多花点儿钱,也要送女儿去济南读书。一方面是让孩子出门锻炼锻炼,另一方面是借这个机会寻找刘路。
知道孙女要去济南读书,丁学山格外地高兴,他郑重地把寻找恩人刘路的重任交付给了只有15岁的孙女丁辉。到济南读书后,除了学习之外,丁辉几乎把课余时间全都花在了寻找刘路这件事情上。每次放假回家,她都要向爷爷汇报寻找的进展情况,而爷爷的每一次嘱托,都让她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又重了一分。
为了实现爷爷的心愿,小小年纪的丁辉几乎跑遍了她能想到的所有地方,采取了她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甚至还去了派出所。可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消息打听起来十分困难。直到2004年中专毕业,丁辉也没有能够找到恩人刘路。而这个时候,丁学山已经年过80,疾病缠身,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特别是一年前,由于右腿股骨头坏死,连走路都已经十分困难,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说明,丁学山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他多次流着泪对孩子们说,一定要找到刘路,了却自己的这块心病。
就在这时,又一位家庭成员站了出来,接过了寻找刘路的接力棒。她就是丁学山的二儿媳妇、丁辉的妈妈王志芹。没过门之前,王志芹就知道丁家人苦寻刘路的故事,过门之后,又亲身体会到一家人对刘路的感情。于是她萌生出一个心愿:如果有机会去济南,一定要想办法帮公公找到刘路。
2005年9月,王志芹的小儿子丁丁也要到济南读书,于是她决定到济南去一次,一方面是照顾读书的小儿子和毕业之后在那里工作的大女儿,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找一找恩人刘路,了却公公丁学山20多年的夙愿。
来到济南后,除了一早一晚给两个孩子做饭,王志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寻找刘路上。她逢人就问,吃了许多的苦,而且还承受了不少的委屈,有的人听说她是在替公公寻找一个20多年没有见过面的恩人之后,简直无法理解。有的人说她像个疯子傻子,有的人让她给公公撒个谎。可倔强的王志芹并没有理会这些人的冷嘲热讽。即便是躺在床上,她脑子里也还在想这个事。
两个月过去了,王志芹没有得到任何有关刘路的有价值的信息。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突然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一则报道,其中说,济南有个韩大妈专门帮助别人解决各种难题。几经周折,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王志芹最终在振兴中街社区找到了的韩大妈。韩大妈名叫韩秀芝,70多岁,当过两届济南市人大代表,干了一辈子的街道工作,虽说早已退休,但闲不住的她还是经常帮助大伙儿解决一些生活难题。在了解了王志芹的来意之后,热心的韩大妈深受感动,也毅然加入了寻找刘路的队伍。原以为干了一辈子的街道工作,人熟地熟,可谁知找起人来同样是困难重重。
碰了不少钉子以后,韩大妈突然想到:刘路会不会已经不在济南了?是否能在报纸上登个寻人启事呢?在韩大妈的提醒下。王志芹和女儿丁辉一起,走进了《齐鲁晚报》社,也就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丁家三代人苦苦寻找恩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齐鲁晚报》的记者们。两天后,一篇题为《一家三代23年苦寻恩人》的文章大幅见报。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每个人心里都没有底。记者们打算,如果两三天之内找不到的话,就通过公安厅去查刘路的户籍,然后从一大批刘路里边再去一个一个地筛选。
谁都没有想到,当天中午,就有一个电话打进了《齐鲁晚报》社,打电话的人,正是刘路!
刘路告诉《齐鲁晚报》的记者们,当年他确实是在济南的舜井街工作,但是在与丁大爷分手后没多久,他就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济南,去了淄博。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任何的联系方式。至此,23年来,丁家三代人苦苦寻找恩人刘路,而始终无法找到的原因,终于水落石出。另外,刘路告诉《齐鲁晚报》的记者们,当年自己为丁大爷提供了一些帮助,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就没想到,因为这件事,丁家人会苦苦寻找他23年。
刘路终于找到了1 20多年的付出,许许多多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j喜讯传来,丁家人以及所有参与过寻找的人无不激动万分。当然,最激动的还是已经80多岁高龄的丁学山老人。接到喜讯的当天,老人便与苦苦寻找了23年的刘路通了电话。
刘路与老人约定,周末的时候亲自去邹城看望老人。可放下电话,丁学山却再也耐不住了。他期盼着能早点儿见到刘路,而且坚持要亲自到淄博去。对于父亲的心情,孩子们非常地理解,但是对于父亲要亲自去淄博,大家却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
因为丁学山已经是83岁高龄了,不但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疾病,而且因为右腿股骨头坏死,行动非常地困难,而邹城距离淄博200多公里,路上要走好几个小时,老人的身体很可能经不起长途颠簸。
可是,老人的倔劲儿上来了,谁也没拗过他。2006年1月9日,全家人起了个大早,租了一辆面包车,送老人去淄博。
中午时分,一家人终于赶到淄博。老人终于和刘路见面了!见面的刹那,老人喜极而泣、失声痛哭。为了这一天,丁学山老人整整等待了23年。为了这一天,丁家三代人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这是一次迟到了23年的感恩之旅,这是一次凝聚着一家三代真情实意的感恩之旅。这一次,老人毕生的心愿、全家人的殷切盼望。都在瞬间化为了现实!
采访札记
晏琴
善良和感恩
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和感恩的故事。在节目里,我用了这样的几句话来形容: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桩无心的善举,一个家庭的悲欢;23年的苦苦找寻,一家三代的感恩之旅。
故事涉及祖孙三代。时间跨度20多年,这也是当初吸引我的原因之一。采访中刘路说,他从来没想到过丁家人会有如许举动。我相信这句话出自至诚。所谓“无心”,正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古人早已把许多道理讲透,却少有人去认真思索。也许一次无心善举、一桩举手之劳,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
很幸运,八旬老人多年的心愿终于得偿。老人和刘路相见的那一瞬间,虽然短暂,却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每一次采访,都会有难忘的记忆。而这一次让我难忘的,是老人的执著不悔、晚辈的至纯至孝,是采访中老人的屡屡哽咽、王志芹的含泪微笑,是韩大妈的热心快肠、还有小丁辉的纯真可爱。
这是懂得感恩的一家。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便会珍惜生活给予的每一份馈赠;懂得感恩,便会忽略人生中的许多不如意。有很多人,总是抱怨生活不够公平,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还有很多人叹息现在人情冷漠,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物质、越来越实际。但实际上,还是有这样真诚而朴实的心灵;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世界里,更显得弥足珍贵。而那些抱怨和叹息的人有没有想过,也许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倘若人人都能有一颗善良而感恩的心,人会单纯快乐得多,世界也会美丽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