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之战
汉朝初年,受到楚汉战争的破坏,人民的生产亟需恢复。刘邦当上皇帝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大力提升国力。可是,一些匈奴贵族经常骑兵南下,掠夺汉朝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
刘邦是什么出身,说白了就是个土匪兼流氓,以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能容忍匈奴侵扰大汉?再者,外患不除,国家怎么能够安定发展?
刘邦火了,我本流氓,谁有我狂。你们这些匈奴小儿,我没招惹你们,你们反倒踏进了我家门槛,看我不好好教训你们。
刘邦正准备对匈奴动武,一帮大臣们赶忙过来劝阻。
皇上息怒啊息怒,我们大汉刚从战乱中走出来,上至文臣武将,下至黎民百姓,情绪都比较低迷,一旦对匈奴开战,恐怕得不偿失。小不忍则乱大谋,您还是忍一忍吧。
刘邦很无奈,好吧,我忍。这一忍就是一年多。
公元前201年,冒顿率领40万匈奴大军攻打汉朝领土马邑。镇守马邑的前韩国贵族韩王信无法忍受匈奴大军的围困,最后叛国投敌、开城投降。由此,大汉帝国的门户打开,冒顿单于率匈奴铁骑攻破雁门关,直逼太原。
听到消息后,刘邦勃然大怒,好你个韩王信,竟敢投降匈奴,看我不把你千刀万剐。想到这一切都是匈奴惹的祸,更加愤怒了,区区匈奴,怎是我大汉对手,看我不把你们斩尽杀绝。
这一次,关系到国仇家难,没人再劝阻刘邦了。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率领32万大军御驾亲征,寻找匈奴主力决一死战,顺便平息韩王信叛乱。
汉朝大军浩浩荡荡赶往前线,途经铜辊遇到韩王信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之剿杀,可惜让韩王信逃跑了。
韩王信逃到了赵国后裔赵利的地盘,便与赵利联合起来,与匈奴一同攻打汉军。
冒顿听说刘邦御驾亲征,心说来的正好,省的我跑到汉朝都城去找你了。
没想到,刘邦这家伙本事不小,一路打下来,竟然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还攻下了楼烦等城。
冒顿看出了刘邦的能耐,心知汉军来势凶猛,不是一时半刻能歼灭的,必须用诱兵之计,慢慢击破。于是,冒顿佯装兵败,把精兵强将隐藏起来,只留下老兵残将当做诱饵。
刘邦旗开得胜,连收数城,不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认为匈奴不过如此,汉军只需加把劲儿,就能全歼匈奴。
刘邦下令大军乘胜追击,并派出郎中将刘敬前去侦查匈奴军情。
刘敬侦查回来,对刘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两国交战,本应炫耀优势兵力,可是我只看到前方有一些匈奴的老弱病残,这肯定是匈奴故意以弱示人,而埋伏下精兵来突袭取胜。我认为,汉军应该站住阵脚,不能再追击匈奴了。
刘邦听后,认为刘敬污蔑了汉军的威风,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我汉朝大军士气正盛,怎能就此退缩。”派人把刘敬囚禁在广武城。
刘邦带着怒气,下令大军奋勇直前,不灭匈奴誓不罢休。
军令如山,汉朝大军顶着冬天的寒风,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挺进,来到了平城。
冒顿见刘邦中了他的诱兵之计,赶紧下令在平城东的白登山设伏。
刘邦在先锋军的保护下,把后援步兵远远甩在后面,起先来到了白登山。他看到周围红妆素裹、群驰蜡像,根本没有匈奴的影子,就想当然的认为匈奴早被汉军吓跑了。
可是,就在刘邦得意的时候,白登山四周忽然旌旗招展,人头攒动。
刘邦定睛一看,顿时面色惨淡。原来,冒顿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团团围住了汉军。
这时,刘邦才知中了冒顿的诱兵之计。
刘邦带着侥幸心理,想组织人马突围,可他环视四周的匈奴骑兵,只见到处都是手持强弓劲弩、斗志昂扬的匈奴骑兵。东方清一色的青骢马营,西面是清一色的白马营,南方是清一色的枣红马营,北方是清一色的黑马营,匈奴这阵势,就算刘邦插翅也难飞。
刘邦终于发觉了匈奴骑兵的厉害,真是胆战心惊、一筹莫展,就连猛将樊哙也打蔫了。
这可怎么办!难道我刘邦注定困死在这里吗?刘邦再望望四周黑压压的匈奴骑兵,脑子里空白一片。
整整七天七夜,刘邦和他的汉朝大军被围困在白登山,面临覆灭的危险。汉军忍饥挨饿,还得时时提防匈奴进攻,真是惨到了极点。无助之余,大家都灰心地唱起了歌:“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毂弩。”
哎,平城被围的生活太苦了,肚子饿了七天,手无开弓之力了!
第八天,汉朝丞相陈平无意问看到一个场景:冒顿和一位小阏氏并马而行、指挥军队。陈平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破敌办法。
陈平马上派一名信使给冒顿的小阏氏秘密送去很多财物和一幅美女图,并对冒顿的小阏氏撒了一个谎话:“我们汉朝有一位美女,就跟这幅画上的一模一样,冒顿单于之所以攻打汉朝,就是为了抢到这位美女。”
小阏氏忽然想到燕赵之地出美女,认为汉朝信使的话不无道理,顿时醋意大升,害怕汉朝美女抢走自己的宠幸地位。
当夜,小阏氏就给冒顿吹起了枕边风:“大王攻打汉朝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中原没有水草供给畜牧,也不能长久居住,就算您夺取了汉朝天下,也得不到多大的好处。眼下您围困住刘邦,希望您慎重行事。”
冒顿正为汉军的步兵即将赶来支援而烦恼,况且他也没称霸中原的野心,听小阏氏这么一说,便决定暂放刘邦一马。
第二天拂晓,冒顿下令解开围军一角,故意让汉军趁着大雾仓皇撤走。
冒顿见汉军从白登突围出去,也率四十万铁骑撤回关外。
冒顿放过了刘邦,但他能放过汉朝的土地和财物吗?那些被冒顿攻克又被刘邦收复的城市,冒顿能够拱手相让吗?以冒顿的个性,绝对不可能。
冒顿很快又率领大军杀了回来。
汉匈和亲
刘邦率领汉军从白登山突围后,赶紧马不停蹄地赶往广武城。
到了广武城,刘邦马上把之前囚禁在这里的刘敬放了出来。
见到刘敬,刘邦顿时痛哭流涕,虔诚地说:“都怪我早前没听先生的话,被冒顿大军困在白登山,险些性命不保。”
刘敬受宠若惊:“皇上吉人天相,什么事都可以逢凶化吉。微臣区区一个中郎将,皇上对我如此恭敬,我实在承受不起。”
事已至此,反正刘邦也脱困了,两人权当说些客套话。
刘邦害怕冒顿率兵反击,没敢在广武城多待,立即班师回到了京城长安。
说实话,这次与匈奴一战,刘邦真是心有余悸。他也意识到凭现在汉朝的实力,根本打不过匈奴。可是,以冒顿的个性,是不肯轻易放过大汉江山的。刘邦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免除来自匈奴的隐患。
计策还没想好,就有探马来报,冒顿引40万匈奴大军,再次侵扰汉境。
刘邦慌了神,以眼下的情势来看,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吧,又打不过匈奴;不打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匈奴抢走大汉的地盘、人民和财物。
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文臣武将们七嘴八舌说了一通,也没想出好办法。
这时,刘敬站出来说:“冒顿弑父以后,以暴力统治匈奴、维护权威,这种人根本不能用仁义来说动他。我倒有个办法能让冒顿和他的子孙都向大汉称臣,只是不知道皇上能否按我的要求做。”
刘邦一听有门儿,赶紧催促说:“你先说来听听。”
刘敬说:“不如皇上把汉朝大公主下嫁给冒顿,并陪送一份厚礼。这样,冒顿在世时就是皇上的女婿。冒顿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单于位,匈奴与大汉世代姻亲,自然会和平共处。”
刘邦听后,竖起大拇指:“计策不错,有超前意识,不过大公主早就许配给赵王张敖了,怎么可以把她再嫁给冒顿呢?这样吧,用一位宗室女冒充公主下嫁,反正冒顿也不知情,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刘敬摇了摇头说:“这可不好,冒顿也不是傻子,万一他识破了,跟大汉翻了脸,后果不堪设想。”
刘邦说:“那好吧,我回头再想想办法。”
刘邦想什么办法去了?原来是跟他老婆吕后商量去了,刘邦也是个怕老婆的人啊!
找到吕后把这事儿一说,没想到吕后死活不同意,还大骂刘敬只会出馊主意。
刘邦没办法,最后只好选了一位宫女生的女儿,冒称大公主嫁给冒顿。
和亲的使臣也非刘敬莫属了,让他到匈奴与冒顿商议和亲一事,最后谈好了条件。
大汉朝一次性赠给冒顿黄金一千斤,另外每年奉送匈奴帝国一定数量的棉布、缯布、美酒、食物等生活品。此外,两国开放关市,允许两国人民进行贸易。
冒顿也不在乎名义,把汉朝的嫁妆照单全收,而且还挺给刘邦面子,给下嫁的“公主”保留了“秦人”的名号,暂时没给汉朝子民安上“汉人”的屈辱帽子。
这之后,匈奴与汉朝约为兄弟之邦,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冒顿的扰边行为果真收敛了一些。
汉匈和亲后的第二年,刘邦担心匈奴不遵守和亲之约,就派大臣陈稀出任代国国相,防御匈奴。
没想到,陈稀这家伙心怀鬼胎,到了代国就开始勾结匈奴,还自立为代王。
这可把刘邦气坏了,费了很大劲才平定了陈稀叛乱。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又投降匈奴,经常侵扰渔阳、上谷一带。
刘邦气急败坏,以前打仗留下的箭伤发作了,结果没几天就驾崩于长乐宫。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冒顿得知惠帝为人仁弱,什么事都听从吕后差遣,就写了一封信给吕后,企图先激怒吕后,再借机侵袭汉朝。
冒顿给吕后写了封什么样的信呢,说白了就是封情书。大概意思是说:我没了老婆,你没了老公,两人过得都不快乐,不如咱俩结为夫妻,共享天伦之乐吧。
匈奴有一个习俗,大哥死了,他的弟弟就可以娶嫂子。既然刘邦已经与冒顿结为兄弟,那么冒顿当然可以继娶吕后了。如果吕后责怪起来,冒顿就可以推辞说吕后不懂匈奴的习俗。冒顿这封信,让他进可攻退可守,真是一箭双雕。
汉朝的文武大臣们听说了冒顿这封信,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太不像话了,这分明是对堂堂大汉国母的侮辱。
吕后也很气愤,对左右说:“给我先杀掉匈奴使者,然后倾全国之兵攻打匈奴。”
大将樊哙当场请命说:“何必用全国之兵,我愿意带十万精兵出击匈奴,将匈奴杀得片甲不留。” 。
大臣季布说:“应该把这个吹牛的樊哙立即斩首,几年前高祖率兵32万攻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樊哙不能解围救高祖于水火,现在却自吹以十万兵击败匈奴,这简直是撒弥天大谎。”
吕后冷静下来,觉得以当前汉朝的实力确实没把握战胜匈奴,只好委曲求全,给冒顿回了一封信。信中大概意思是:我现在年老气衰,发齿堕落,也没有改嫁的意思。单于您怎么会看上我这个老太婆呢,这简直是侮辱您自己啊。我们大汉也没做过对不起您的事,您还是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吧。现在,我派人带着这封信,连同两辆马车、八匹好马送给您,您就笑纳吧。还有一点,您跟大汉立下的和亲政策一定要维持啊。
冒顿此时的注意力主要在经营西域,看到吕后在信中低声下气地求宽恕,也就借坡下驴,不再与汉朝发生争端。
此后,和亲成了汉朝初年的基本国策。每一个新皇帝即位,都要选宗室女下嫁匈奴单于。
和亲政策给汉朝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并非长久之计。这是因为,匈奴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畜牧为主,根本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匈奴的冒顿单于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可能只因自己得到了汉朝公主和一些嫁妆,就置匈奴百姓于不顾。匈奴百姓也要生活,除非汉朝给匈奴的物资能保证匈奴百姓的正常生活,否则,匈奴以强大军事力量为依托,必然会再次侵扰汉朝。
事实正是如此,汉匈和亲政策没有维持几年,匈奴就撕破了脸皮,又一次对汉朝发动了军事抢掠。
汉朝又将受到怎样的打击呢?冒顿能给汉朝一个合理的答复吗?
§§§第二节打打停停的闹剧
冒顿文书
汉匈和亲后,汉朝君臣一致认为北部边境上终于可以安宁了。
思想麻痹远比行动麻痹更具危害性,汉朝这些人想错了,他们根本不了解匈奴人。
匈奴有“草原苍狼”之称,每一个匈奴人都有着狼一样的野性。侵略,是匈奴人永远不会改变的本性。
公元前177年夏,匈奴帝国的右贤王突然率兵侵袭汉朝的河套以南地区。
抢点财物也就算了,没成想,右贤王指挥部下大肆屠杀河套一带的百姓,以杀人取乐。
右贤王的军事行动给了汉文帝当头一棒,汉文帝马上下诏谴责匈奴。
谴责的意思,说白了跟发牢骚没什么区别。汉文帝的诏书无非是对匈奴指责了一番,说匈奴违背和亲协议,这是背信弃义的行为,为此汉朝对匈奴感到很失望。
匈奴右贤王才不管这一套,只当汉文帝在瞎唠叨。
怎么说汉文帝也是一国之君,而且是大国之君,他的发言权在汉朝是最具权威的。可是,区区一个匈奴右贤王竟然不买账。这还得了,太不把他这皇上老子放在眼里了。
汉文帝暴怒,马上派遣丞相颖阴侯灌婴带骑兵八万五千人出击匈奴。
右贤王看到汉文帝动真格的了,心知自己惹了祸,赶紧带着兵将一溜烟跑回了匈奴国内。
没教训到右贤王,汉文帝很不高兴,便派使者去匈奴谴责冒顿的违约行为。
冒顿明白汉朝使者的来意后,马上写了一封信,派匈奴郎中将系雩浅为使者,到汉朝给汉文帝送信。
匈奴国都与汉朝国都离得很远,系雩浅走了一个多月的路才到达长安,把冒顿的信给了汉文帝,并顺便献上冒顿奉送的一点礼品,包括一匹骆驼、两匹骏马和八匹专门用来驾车的马。
冒顿真是小家子气,送的这几头牲畜能值几个钱,想当初汉高祖刘邦送给他的嫁妆可有一千斤黄金啊。不过,礼轻情意重,汉文帝也没在乎这个,他把重点转移到了冒顿那封信上。
汉文帝没想到冒顿这等老大粗居然也有两把刷子,冒顿的信写得还挺有水平,大概意思是:右贤王擅作主张、出击贵国的边境,这实在太不仗义。可是,我离右贤王的属地比较远,直到贵国出兵准备攻打右贤王,我才知道这件事。好在,贵国没有跟右贤王发生兵戈冲突,不然肯定会伤了和气。右贤王违反和亲盟约,我对此表示很遗憾。但事已至此,贵国还是要珍惜两国的兄弟之谊,就别跟右贤王一般见识了。汉文帝老弟你放心,我对犯错的部下决不手软,为了惩罚右贤王,我早已把他派出去攻打月氏国了。托老弟你的洪福,匈奴帝国现在兵强马壮,地盘也扩大了不少,最近一段时间,匈奴把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都收并了,如今那些少数民族,都跟匈奴是一家亲了。北方基本被匈奴平定了,可我们是不愿意打仗的,我们愿意跟贵国永远停止干戈,恢复盟约,让我们两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不知道老弟你是什么意思呢?
冒顿的这封信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称为冒顿文书。
看完冒顿的信,汉文帝又不高兴了,这封信简直就是威胁嘛。
汉文帝马上召集文武大臣商量,是武力解决匈奴还是继续和亲。
大臣们一致说匈奴刚刚收并楼兰、月氏等二十几个国家,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千万不能跟匈奴打仗。再者说,匈奴的土地都是些盐碱荒地,就算我们打下那些土地,也没法居住,还是别惹匈奴了,跟匈奴继续和亲吧。
汉文帝想了想,以当前汉朝的国力,也确实无力跟强大的匈奴进行持久战,那还是和亲吧。
文帝就给冒顿回了一封信,说单于让系雩浅送来的信我看了,你说的情况我也知道了,对你的想法我表示赞赏。那我们就继续实行和亲盟约,希望你明确告知贵国的大小部属官员,约束他们不再违背和约。
冒顿收到汉文帝的信后,也没什么意见,汉匈两国继续履行和约。
公元前174年,执政三十六年的冒顿病逝,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称为老上单于。
每一位汉朝新皇帝即位,匈奴都会背约骚扰一下边塞,提醒汉朝的新皇帝,该送公主和东西来了;而每一位新单于即位,汉朝都会选派宗室公主下嫁单于为阏氏,以示汉朝信守合约。
老上单于初立,汉文帝并没有抓住这个时机打击匈奴,又派出了和亲队伍。
老上单于见汉朝示弱,觉得汉朝好欺负,于是就想给匈奴树威风,给汉朝点颜色看看,让汉朝知道他这个新单于也不是好欺负的。
老上单于将有怎样的行动呢?他会像冒顿那样威慑汉朝吗?
西逐月氏
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派遣十四万匈奴铁骑入侵汉朝边境,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朝那(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萧关(宁夏固原东南)等城。
侵略的目的当然是抢劫,匈奴铁骑将朝那、萧关洗劫一空后,马上转战进攻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
为了让汉朝见识到匈奴的厉害,老上单于还派骑兵焚毁了汉文帝在陕西陇西北的回中宫。不止如此,匈奴铁骑一路南下,竟然打到雍州、甘泉等地,直逼汉朝都城长安。
匈奴的军事行动,令汉朝君臣上下震动。这还了得,汉朝再不还击,估计要被匈奴亡国了。汉文帝立即封中郎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大将军,派两人率领十万车骑军守护长安,防备匈奴入侵;又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大规模调集部队抵御匈奴。
可是,老上单于并没有急于下令攻打长安,而是派小股部队防备汉军,大部队则直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攻打月氏国去了。
月氏国位于匈奴帝国西部,是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早在公元前177年,月氏国曾趁匈奴兵力东移出兵攻破了乌孙国,占领了乌孙国的领地。
乌孙国本是臣服于匈奴的一个西域小国,月氏国攻破乌孙国,很明显是对匈奴的直接挑衅。匈奴帝国兵强马壮,连大汉朝都不放在眼里,怎能惧怕一个小小的月氏国。老上单于一怒之下,便想挥师西域踏平月氏国。
但是,老上单于担心匈奴兵力空虚后,汉朝会趁机骚扰,索性先攻破汉朝的几座边城,以牵制汉军北进。
公元前161年,匈奴大军一举攻下月氏国。月氏国的残余部落一分为二,一部分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另一部分与故土附近的羌人杂居,称为小月氏。
这时候,汉朝才知道匈奴发兵的真正目的,后悔没抓住时机收复被匈奴占领的边城。
后悔也晚了,匈奴班师回朝后,认为汉朝也跟月氏国一样不堪一击,便愈发骄横起来,不断入侵汉朝边城,肆无忌惮地掠夺汉朝的人口、牲畜和财物。
不过,匈奴最终也没吃到好果子。堂堂大汉,能人辈出,岂能容匈奴如此肆虐。
当时,汉朝有个太守名叫魏尚,坐守云中郡。云中郡的辖区大概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呼和浩特以西、黄河南岸和长城以北,是兵家必争之地。防守好云中郡,对遏制匈奴起到了关键作用。
魏尚的治军方略跟先秦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如出一辙,他把地方上的租税收入都用来犒劳士卒,就连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犒赏宾客、军吏等。如此一来,云中郡的守军士气高涨,都愿意为魏尚效力。
每逢匈奴来袭,只要魏尚军令一下,士卒们就争先恐后杀将出去,斩杀的敌人不计其数。
匈奴人领教到了魏尚的厉害,每碰到魏尚带兵出巡,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要塞。
与魏尚齐名的,还有雁门郡太守郅都。郅都手腕很强硬,匈奴人非常惧怕他,自动退兵远离,一直到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门一步。
在魏尚和郅都的管辖下,匈奴一时间吓破了胆,不敢南下侵袭汉朝了。
匈奴人向来勇猛彪悍,他们会甘心屈服于魏尚和郅都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重启和亲谈判
匈奴受到汉朝边境守将魏尚和郅都的打压,气焰终于有所收敛。
老上单于眼见讨不到好处,就写了一封国书,派使者出使汉朝,表示愿意与汉朝重归于好、继续和亲。
在国书中,老上单于跟他爹冒顿一样,把匈奴违背和约、侵袭汉朝的责任推卸到了别人身上。他说,前段时间汉匈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这都是那些贪图小利的人一手造成的,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本人对此也是非常痛心的。汉匈两国本来就有和亲之约,我根本无意违背和约,希望我们两国立即停止兵戈,共同发展,为后世子孙万代谋幸福。
老上单于信中的内容正中汉文帝下怀,汉文帝给他回了一封信,表示同意和亲。
汉文帝在信中说,汉匈早已是兄弟,你说这些话就见外了。至于以前发生的事情,现在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能离间我们的兄弟之情。
其实,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希望我们两国共同发展,使老年人安享天伦,年轻人茁壮成长,人民都能休养生息。
我们是兄弟之邦,理应互相扶持。我知道,你们那边气候寒冷、资源匮乏,因此我决定每年都送给你一定数量的谷物、酒浆、金银、丝绸棉帛等物品,以便保证匈奴人民的日常所需。
我听古人说,一旦和别人订立的盟约,就不能背弃诺言,希望你以天下太平己任,不要违背盟约。我在这里保证,汉朝绝对不会率先违背盟约,还请你明察。
汉文帝派人把信送给老上单于后,便将汉匈和亲之事传告天下。
此后,汉朝和匈奴暂时进入了和平相处时期。
汉匈继续和亲不久,老上单于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军臣立为单于。
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单方面撕毁汉匈和亲盟约,派六万铁骑兵分两路攻打汉朝边城上郡和云中郡。
在上郡和云中郡抢掠一阵后,匈奴铁骑长驱直人,深入到代国的句注边区。
代国是汉朝最北方的诸侯国,方圆五百余里,是汉朝北部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汉文帝见匈奴如此背信弃义,终于忍无可忍,决心给匈奴点厉害瞧瞧。他急忙部署兵力,派将军张武屯军北地郡、车骑将军令免屯军赵地飞狐口、河内太守周亚夫屯军长安西细柳营、宗正刘礼将军屯军霸上、祝兹侯徐厉将军屯军渭水北岸的棘门,随时准备出击匈奴。
然而,汉朝这番部署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匈奴骑兵早就饱掠而去,撤回匈奴境内。
汉朝大军不敢轻易深入匈奴境内,只好罢兵回朝。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续,称为孝景帝。
公元前156年4月,军臣单于再次出兵入侵代地。孝景帝派御史大夫陶青亲赴边塞,与军臣单于谈判,恢复和亲。
公元前154年,汉朝发生了藩王叛乱,军臣单于趁机入侵汉朝边境。
没想到,汉朝很快就平定了藩王叛乱,挥戈出击匈奴。
军臣单于担心惹恼汉朝,马上终止了侵略行动。
孝景帝见汉匈战事有所缓解,便趁热打铁,再派出御史大夫陶青赴边塞。经协商,汉匈两国恢复和亲,并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此后十几年,汉匈两国一直和平相处。
§§§第三节大汉反击战
马邑之谋
自汉匈和亲以来,匈奴帝国一直见风使舵,一旦发现汉朝势弱或者发生动乱,匈奴就违背和亲盟约,举兵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去世,刘彻继皇帝位,史称汉武帝。
自公元前154年汉匈恢复和亲到汉武帝登基,汉匈两国安宁了十几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
匈奴没来进犯汉朝,自然是好事。但汉武帝心里明白,匈奴和汉朝撕破嘴脸是迟早的事。
凭什么只准你打我,不准我打你!汉武帝深思熟虑后打定主意,索性跟匈奴斗狠,先做好讨伐匈奴的准备。
于是,汉武帝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军云中郡;任命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军雁门关,随时待命出击匈奴。同时,汉武帝鼓励人民养马,以充作军用。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无意间听到了月氏国被匈奴击败西迁的消息,认为可以制造一个联月抗匈的机会。于是,便派遣张骞带一百来人出使西域月氏国。
公元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大概看出来汉武帝不是等闲之辈,竟然主动派使者向汉朝请求和亲。
汉武帝一时拿不定主意,召集群臣进行商议。
将军王恢曾数次在边境任职,非常熟悉匈奴的状况,他建议说:“匈奴反复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背弃盟约,我认为应该拒绝和亲,发兵去攻打他们。等他们尝到了厉害,就再也不敢失信于我们了。”
御史大夫韩长孺反驳说:“匈奴单于庭在大汉千里之外,倘若我军行走千里攻打匈奴,必然会人马疲惫,匈奴人则可以以逸待劳。主动攻击匈奴对我军非常不利,我看还是和亲吧。”
很多大臣觉得韩长孺说得有理,都随声附和。
汉武帝最终采纳了韩长孺的建议,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赠财物,开放关市。
此后,汉匈边境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亘古绵长的边塞上,汉匈商人你来我往,景象非常融洽。
然而,有一个人却依然对边境的前景感到忧虑。此人名叫聂壹,是一位年老的商人。
聂壹常年在边境上经商,深知匈奴人见利忘义。尽管他在边境关市上挣了钱,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匈奴就会侵袭关市,他的财物就会被匈奴洗劫一空,甚至于连老命都不保。
聂壹跟汉朝将军王恢交情不错,便找到王恢,说他想到了一条诱敌之计,希望王恢转告给汉武帝。
王恢向来主张出击匈奴,就问聂壹是什么计策。聂壹说,如果汉匈和亲,匈奴对汉朝没有防备,如果示之以利,诱其深入,汉军再出奇兵伏击匈奴,必然可以大获全胜。
王恢觉得这条计策很不错,很快就上报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深明大义,采纳了王恢的计策,并作出了诱敌南下,在马邑城伏击匈奴的军事部署。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派遣精兵三十二万,兵分三路围击匈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围击匈奴的前提是先把匈奴大军引诱到汉军包围圈,汉武帝把这件事交给王恢去办。王恢又跟聂壹商量出了一个计策,开始依计行事。
这天,聂壹见到了军臣单于,对他说:“我联络了几百个同道中人,准备混进马邑城杀死令丞,咱们里应外合,就可以把马邑城收为匈奴地盘了。”
军臣单于对聂壹的话深信不疑,立即让聂壹回马邑城行施计划。
聂壹回到马邑城,杀死了几个死囚,把他们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上,向匈奴放出假消息说这是马邑守城官吏,军臣单于可以带兵速来。
军臣单于得到消息,马上统率十多匈奴骑兵向马邑城进发。
当军臣单于来到距离马邑城百余里的地方,发现周围有很多牲畜,却无人放牧。军臣单于觉得不对劲,就近抓了一个汉朝亭燧尉史。
尉史禁不住匈奴人的严刑拷打,和盘托出了汉军的计策和部署。
军臣单于听后大惊,连忙下令退兵。至此,汉军的诱敌之计化为泡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这起事件之后汉匈之间的和亲关系彻底决裂。
军臣单于退兵回朝后,对汉朝的诱敌之计越想越气,最后一怒之下派兵攻击汉朝边塞的亭障。
从这开始,汉匈边境上的战火重新燃起,两国又一次展开了激烈交战。
汉匈两国究竟孰弱孰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能否击溃气焰嚣张的匈奴?后面的几场大汉反击战将揭开答案。
河南地之争
“马邑之谋”后,汉匈两国彻底撕破了脸。
军臣单于气愤难消,既然汉武帝不给他面子,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打吧,狠狠地打汉朝。
面对匈奴变本加厉的攻击,汉武帝也火了,他决定跟匈奴大干一场,彻底根除边境隐患。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侵入汉朝边境上谷郡,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
军情紧急,汉武帝马上封卫青为车骑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敖为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分别从上谷、代郡、云中、雁门出塞,出击匈奴。
这时的卫青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是胆。初生牛犊不怕虎,卫青率领士卒浴血奋战,很快就击退了上谷郡的匈奴。
一战而胜,卫青越战越勇,率兵一路追击匈奴败军,追到龙城后斩杀了七百多匈奴后凯旋而归。
李广、公孙敖和公孙贺的运气就没卫青那么好了。李广的运气最差,刚从雁门关出兵就遇到了匈奴主力部队,两军厮杀一阵,李广兵败被俘,幸亏李广技艺超群,抢了一匹战马,逃了回来。公孙敖从代郡出兵后,也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军,一番厮杀后被匈奴打败,折损了七千多人。公孙贺的运气稍微好点,压根就没在云中郡一带遇到匈奴,最后无功而返。
卫青初次出师就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不禁对卫青刮目相看,提拔卫青为关内侯,以示嘉奖。
卫青击败匈奴,惹怒了军臣单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将领都能把匈奴打败,这简直是匈奴的奇耻大辱。
出击,继续攻打汉朝,把脸面找回来。
公元前129年秋,匈奴对汉朝展开了报复,发兵猛攻渔阳郡(渔阳郡渔阳县,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最后久攻不下,只好撤军。次年,匈奴又攻打辽西一带,杀伤汉军两千余人,随后继续攻打渔阳郡。
渔阳郡由汉朝老将韩长孺镇守,韩长孺因听信俘虏“匈奴已远去”的假情报而疏于防守,被匈奴大军攻破了城池。
不久,匈奴大军长驱直人,向雁门关开战,杀死一千多名汉兵。
雁门关是汉朝的北大门,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汉武帝马上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前去雁门关迎击匈奴。
卫青再次表现出军事才能,把雁门关的匈奴大军打得惨败,匈奴狼狈而逃。
军臣单于两次败于卫青之手,真是恨死了卫青,决心不报此仇誓不罢休。
公元前127年,军臣单于命令左贤王帅匈奴骑兵出击汉朝,先后袭击了上谷、渔阳等地。但奇怪的是,匈奴大军并未遇到卫青的部队。
此时的卫青已经是汉朝的王牌将领,汉武帝得知匈奴来袭,为什么不派卫青去迎敌呢?原来,虽然匈奴多次对汉朝边境的东部地区发动进攻,但这对汉朝造不成太大的威胁。而活跃于阴山一带的右贤王与占据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的部落,才是匈奴的主力部队。
阴山一带的河南地,是匈奴南下侵汉的基地。汉朝只有防守好河南地,才能彻底消除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取匈奴东击、汉军西进的战略方针,开始部署河南战役。
汉武帝命卫青率领数万汉兵从云中郡出发,沿黄河向西迅速挺进。
卫青进军后,一举攻克高阙(塞名,位于今内蒙锦杭后旗东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白羊王、楼烦王与军臣单于的联系。随后,卫青又率兵沿黄河挺进陇西(今甘肃临洮),对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展开了包围圈。
如此一来,匈奴在河南地的防线全面崩溃,只好率领部队西渡黄河,仓皇逃到塞外。
汉军收复河南地,这是对匈奴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战略大胜利。汉武帝没给匈奴留下反击的机会,连忙派人在河南地修筑了朔方城,并从中原迁徙了十万百姓到河南地居住。这样,河南地正式成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军事基地。
汉军反击战取得初步胜利,匈奴能否反败为胜?在以后更加惨烈的战役中,这一切将昭然若揭。
漠南之战
公元前126年冬天,军臣单于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撒手西去,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
伊稚斜单于即位后,汉武帝也没派人来和亲。看来,汉匈两国已经从兄弟之邦变为敌对国家。
河南地的失守,对匈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了夺回河南地,伊稚斜单于指派匈奴骑兵兵分三路,大举入侵代郡、定襄郡和上郡。
汉武帝也不甘示弱,又一次拜卫青为大将军、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张次公为将军,共率领十万大军,分三路同时出击匈奴。
匈奴右贤王自认为王庭远离汉塞,汉军不可能轻易抵达,就没有做任何防备。谁知道,卫青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快马加鞭深入右贤王王庭,把右贤王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时,右贤王正在帐内跟美妾们饮酒作乐。他听到外面的厮杀声,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连忙带着百余名骑士突围而去。可怜右贤王手下的一万五千多士卒和十万余头牲畜都被汉军俘虏了。
匈奴连连失利,伊稚斜单于觉得太没面子,便派遣一万多骑兵出军漠南,攻击代郡,劫掠了一千余汉朝吏民,扬长而去。
汉武帝深知,如果不把匈奴的主力部队打垮,匈奴就会时不时侵扰汉朝边境。于是派卫青率领李广、李沮、赵信、公孙敖、公孙贺和苏建六将军以及十多万大军,从定襄城出发,直接与匈奴主力开战。
在一次战役中,将军赵信所率的三干骑兵与匈奴主力相遇。一番激战后,汉军几乎全军覆没,赵信死里逃生,投降了匈奴。
赵信败于匈奴,这是自卫青出师以来,汉军首次受挫。但是,有一位名叫霍去病的年轻将领却独自立下战功,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成为一匹迅速飙升的黑马。。
伊稚斜单于得到了汉军降将赵信,简直乐开了花。他立即封赵信为自次王,在匈奴中的权威仅次于单于。
由于赵信熟悉汉军状况,便建议伊稚斜单于将匈奴主力迁往大漠深处,诱使汉军深入,以逸待劳,一举歼灭汉军。
伊稚斜单于认为赵信的计策很好,立即将匈奴主力移至漠北郅居水(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的鄂尔浑河)上游山区。
然而,伊稚斜单于和赵信都没料到,就在匈奴主力迁往漠北的时候,汉军竟然暂时放弃了决战匈奴主力的计划,来了一个回马枪,直接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镇守的河西地发动了猛烈攻击。
汉军何以突然改变战略计划?匈奴能否料到汉军的意图呢?接下来的河西战役将给出答案。
§§§第四节 失我焉之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河西战役
公元前121年3月,汉武帝封汉将新秀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派他统率一万骑兵进击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一直被匈奴占据,西可控制西域诸国,南可与羌族结合共同对抗汉朝。
霍去病率军从陇西出发,迅速抵达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随后跨越乌鞘岭,轻松击败了匈奴的五个部属王国。
霍去病旗开得胜,丝毫没敢怠慢,又跨越胭脂山(今甘肃山丹县境之大黄山,也称燕支山),直接与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统帅的军队展开了拼杀。
这一战,霍去病再次大获全胜,俘获了浑邪王的儿子以及休屠王和浑邪王的相国、都尉等人,并歼灭了约一万匈奴骑兵。
公元前121年夏,汉军兵分两路,再次出击匈奴。霍去病率领一万汉军从北路出击,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从东路出击。
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匈奴兵很快一败涂地。匈奴酋涂王、相国、都尉等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汉军。匈奴单于阏氏、王子等贵族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官吏六十三人均被汉军俘获。
汉军攻占河西地之后,断绝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和盛产胭脂的产地。
因此,匈奴人歌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浑邪王和休屠王丢失了河西走廊,还折损了匈奴一万多骑兵,让匈奴气势大减。对此,伊稚斜恼羞成怒,便想把浑邪王和休屠王召集到漠北单于庭,将两人斩首示众,以做效尤。
浑邪王和休屠王收到伊稚斜的诏令后,心知此去单于庭没什么好结果,便密谋向汉朝投降。
然而,休屠王中途反悔,浑邪王当机立断,杀了休屠王,还兼并了休屠王的部下。随后,浑邪王前往黄河西岸向汉军投降。
浑邪王降汉后,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阴侯,浑邪王部下四将也分别封侯,并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故塞中设置了五个属国,将浑邪王等五人调往属国,以示安抚。
不久后,汉武帝又在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故地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从而断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并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匈奴连连受到打击,伊稚斜单于能善罢甘休吗?他将如何对待汉军的反击?
漠北战役
自从汉匈开战以来,匈奴接连丢失了河南地和河西地这两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伊稚斜心有不甘,但又不敢与汉军主力对决,只好派小股部队不断侵袭汉朝边境,以泄私愤。
公元前l 19年,汉武帝感觉到长期跟匈奴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必须做个了断了。
汉武帝与文武大臣商议后,最后决定集中汉军优势兵力,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攻其不备,一举将之歼灭。
战略已定,汉军准备从边境定襄城出发,直人大漠出击匈奴。
就在这时,汉军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已经率众东去。于是,汉军临时改变计划,由卫青和霍去病各自带领五万骑兵,转战漠北、封狼居胥,最后兵临瀚海城。
匈奴也已得知汉军大规模出击的消息,汉军降将赵信对伊稚斜说,汉军千里作战,必然人马疲倦,我军何不以逸待劳,在汉军休整之际杀他个出其不意。
伊稚斜采纳了赵信的建议,赶紧将匈奴老弱人民和牲畜财产往北迁移,只留下精兵强将严阵以待,坐等汉军自投罗网。
谁知道,汉军在卫青的带领下,远走千里后,士气依然高涨。汉军与匈奴主力相距不远时,根本没有安营扎寨、整顿休养,而是直接与匈奴大军厮杀起来。
浩瀚大漠上,一时间号角争鸣,杀声震天,汉匈两军在刀光剑影中杀得难解难分。
两军从清晨一直杀到傍晚,忽然间,一场沙尘暴突如其来,双方裹在沙尘中,均看不清对方的形势。
趁此时机,卫青指挥左右两翼的汉军迅速将匈奴大军团团包围。
伊稚斜单于被沙尘迷惑,环顾四周全是汉兵,害怕中了埋伏,便仓皇骑上一匹骆驼,带着百名亲信突围而去。
卫青得知伊稚斜逃脱的消息,马上派精兵前去追击,但伊稚斜早就跑的没影了,哪儿还能追得上呢。
虽然让伊稚斜逃脱了,但这次战役中汉军歼灭了两万匈奴兵,并推进到阗颜山(约位于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还缴获了匈奴军积蓄的大批粮草。
率军从东路出击匈奴的霍去病同样战果累累。霍去病的军队在大漠上遇到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双方经过初次激战,左贤王大败而逃。霍去病则乘胜追击,击杀匈奴兵七万多人,还俘虏了单于近臣章渠、匈奴屯头王、韩王、相国、将军等八十余人。
此次汉匈主力交战,匈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陷入了混乱中。匈奴单于伊稚斜逃跑后下落不明,匈奴一时间群龙无首,右谷蠡王便趁机自立为单于。
可是,没过多久,伊稚斜竟然安然无恙回到了单于庭,右谷蠡王只好去掉单于名号,恢复为王。
汉朝在漠北一战得胜后,汉武帝命人越过黄河,在朔方以西至令居(甘肃永登)设置了官吏,并派五万士卒进行把守,阻断了匈奴余兵与羌族的联系。
汉军在漠北战役中沉重打击了匈奴,重归单于位的伊稚斜将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呢?
§§§第五节汉匈外交战
一次流产的和谈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元气大伤。匈奴王敞屠洛、雕延年、都尉董荼吾等见国力衰弱,纷纷投降了汉朝,被汉朝封为诸侯。
伊稚斜眼见匈奴帝国一片混乱,为了保全实力只得率众迁移到更荒凉的北部。
由于连年征战,匈奴的财力、物力蒙受了极大损失,而匈奴的居住地资源匮乏,不足以强盛国力。鉴于此,赵信建议伊稚斜与汉朝恢复和亲。
这样一来,即便得不到汉朝的嘉赏,也可以争取到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
伊稚斜觉得这办法不错。
公元前119年,匈奴使者赶往长安,跟汉武帝说匈奴愿意继续履行和亲政策。
汉武帝拿捏不定,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人吃了败仗,就想来讨好大汉。一旦他们壮大起来,就会反咬一口。依我看,不如趁此时机让匈奴俯首称臣,以后的朝贡和觐见事宜只需在边境举行即可。”
汉武帝一琢磨,匈奴是汉朝的头号敌人,如果匈奴向汉朝称臣,那么汉朝不就问鼎天下了。这样的功绩,连汉高祖刘邦都没能做到,我不妨一试。
汉武帝同意了任敞的办法,立即派任敞前往匈奴招降伊稚斜。
伊稚斜听任敞说明来意后,顿时勃然大怒,喝令左右把任敞五花大绑,扣押在了匈奴。
汉武帝不虞此变,又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是战还是和?
博士狄山又举出了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围困在白登山的事情,认为汉朝长年征战,国力消耗极大,不如跟匈奴和亲,趁机休养生息。
御史大夫张汤听后,大骂狄山是愚蠢而又无知的儒生。
狄山恼羞成怒,毫不客气地揭张汤老底,说张汤当年诋毁诸侯、离间皇亲,纯粹是个诈忠的人。
狄山这番话同时惹恼了汉武帝,因为汉武帝当年跟张汤是一路的。
汉武帝脸色一变,问狄山能不能去驻守一个郡。狄山说不能。
汉武帝又问狄山能不能去驻守一个县。狄山也说不能。
汉武帝继续追问狄山能不能去驻守一个障亭要塞。
狄山心想,要是再回答不能,那坚持和亲还有什么意思呢,只好硬着头皮说能。
汉武帝马上命令狄山到边塞上的一个障亭任亭长。可没过一个月,狄山就被匈奴人砍了下来。
群臣看到了狄山的悲惨结局,都不敢声张和亲的事了。不和亲,那只能选择出兵。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运筹帷幄,准备再一次出兵征伐匈奴。
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传到汉武帝耳中,年仅24岁的冠军侯霍去病突然去世。
汉朝少了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别的将领又不堪重用,汉武帝的远征计划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几年,汉、匈两国相安无事。
汉武帝的离间计
公元前114年,匈奴伊稚斜单于病死在漠北荒原,他的儿子乌维继位为单于,是为乌维单于。
乌维单于情知匈奴国力衰弱,便力主休养生息,没跟汉朝发生冲突。
汉匈之间的敌对关系一日不解决,汉武帝就一日不踏实,他见匈奴换了新单于,便叫汉使到单于庭耍威风,催促匈奴单于向汉朝称臣。
乌维单于是个暴脾气,汉使刚一说明来意,他就叫人扣押了汉使。
先前派去的汉使长期不回,汉武帝只好派新的汉使去匈奴招降乌维单于。
可惜新的汉使到了匈奴,又被乌维单于扣押了。
匈奴单于庭距离汉朝都城两千多里,且路途坎坷难行,汉使去一趟匈奴,起码得花上半年时间。
汉武帝时不时派汉使去匈奴,而乌维单于则铁了心跟汉武帝周旋到底,以便争取充足的时间让匈奴恢复元气。
乌维单于这招还真有效,他争取到了足够了时间让匈奴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105年,乌维单于病死,他的儿子乌师庐继位,因年少号称儿单于。
汉武帝听说儿单于年少,不懂谋略,就想出了一个离间计,企图使匈奴产生内讧。
公元前105年,儿单于刚刚继位,汉武帝就派出了两批汉使前往匈奴,一批汉使去祝贺儿单于,另一批汉使则去慰问儿单于的叔父匈奴右贤王。
没成想,右贤王老谋深谙,一眼就识破了汉武帝的离间计。他把两批汉使都送到了儿单于那里。儿单于知道事情真相后,勃然大怒,把前来的全部汉使都扣押了。
汉武帝也不甘示弱,把朝贺汉朝的匈奴使者也扣押了。
儿单于继位的这年冬天,草原上降临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匈奴人饲养的牲畜冻死了一大批。儿单于看到匈奴的惨淡景象,心情非常不好,经常靠杀人来解闷。
天灾人祸搞得匈奴人心惶惶。匈奴左大都尉实在受够了儿单于的残暴统治,便与汉朝联络,密谋诛杀儿单于。
为了接应匈奴左大都尉,汉武帝命将军公孙敖在塞外修筑了受降城。
可是,左大都尉觉得受降城距离匈奴王庭太远,接应起来不方便,因此迟迟不敢对儿单于下手。
夜长梦多,左大都尉密谋政变的事情被儿单于发觉了,儿单于立即调集重兵围杀了左大都尉。
儿单于杀人成性,早就上了瘾,他调转矛头向汉军修建的受降城发动了进攻。
受降城由浞野侯赵破虏把守,赵破虏听闻儿单于率军来攻,立即指挥人马迎战。
很可惜,匈奴大军人多势众,赵破虏仓促应战,准备不足,最后因体力不支被俘。
汉军少了主将,顿时乱作一团,全都被匈奴俘虏了。
汉匈受降城一战,彻底打破了汉匈十六年来的休战局面,汉匈战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汉匈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这一次战火重燃,又会发生什么变故呢?
轮台诏
公元前102年,儿单于再次举兵进攻受降城,却病死在行军的路上。
儿单于的儿子还小,没办法掌管匈奴军政大权,匈奴大臣们经过商议,推选右贤王啕犁湖暂时接替单于位。
啕犁湖单于为了完成儿单于的遗志,又一次举兵攻打受降城。可惜的是,啕犁湖折腾了一年,非但没拿下受降城,反而也病死了。
公元前101年,乌维单于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任单于。
且鞮侯心知以匈奴现在的实力,根本打不过汉朝,便向汉朝示弱,给汉武帝写信说:“我还是个孩子呢,您可是我的长辈了,我怎么敢跟长辈一争高下呢,希望您原谅匈奴对汉朝造成的伤害,暂时放过我一马。”
为了博得汉武帝的好感,且鞮侯单于把前几任单于扣押的汉朝使者全部放了,还派匈奴使者去汉朝进贡。
且鞮侯的示弱行为果然奏效,汉武帝暂时取消了对匈奴的军事行动,还派人给匈奴送去厚礼,答谢且鞮侯释放汉朝使者的好意。
就这样,汉匈两国又维持了几年的和平。
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病死,他的大儿子左贤王立为狐鹿姑单于。
狐鹿姑单于继位后,继续与汉朝和平相处,两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基本没发生兵戈之争。
几年后,匈奴经过一番休养,实力愈加壮大起来。狐鹿姑单于见匈奴兵强马壮,便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出兵攻打汉朝的上谷、五原等地。
针对匈奴的挑衅,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还击匈奴。
李广利也算是个猛将,几度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但不幸的是,一世英名的李广利在一次大战中败给了匈奴,当了狐鹿姑单于的降将。
李广利降敌,对汉武帝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汉武帝对汉匈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反思,最后认识到汉匈连年争战,导致汉朝国库日益空虚,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这样下去,汉朝势必会走向衰弱。
汉武帝决定,暂停对匈奴的征伐,他发布了著名的“轮台诏”,对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深表悔恨,诏示天下百姓休养生息。
公元前85年,狐鹿姑单于也认识到了常年征战的危害,决定与汉朝商议和亲。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派使者去汉朝议和,就突然病逝。狐鹿姑单于因儿子年纪还小,不能治国,临死前选定他的弟弟右谷蠡王为单于继承人。
汉匈休战,对方双都是好事,但这种和平局面能长久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