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博览2-危及人类的自然环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全部消融吗

    美国有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冰河和冰帽现在融化的速度,是五千年来最快的,全球暖化再一次敲响警钟。

    阿尔卑斯山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不容忽视。据美联社报道,由于欧洲大陆冰层一直在缓慢融化,阿尔卑斯山冰川将在2050年消失殆尽。

    奥地利科学家对位于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进行研究后发现,山上冰川的体积每年缩小约3%,厚度每年减少约1米。如果照目前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前就会消失。

    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科学家预测北极冰面自2100年起会在夏季完全融化,那时北极会季节性地成为一片汪洋。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融化,那么80~100年后,北极的海冰将全部消失。南极也已出现冰架崩塌的现象。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地球两极的气候变化,而极地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也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90%以上的冰都在南极,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

    中国:全球变暖最大的受害者

    英国《卫报》一位资深环境记者称,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该预言得到英美两国科学家的证实,来自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3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不仅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会受到水淹威胁,一些低地国家如马尔代夫还有可能“全国覆没”。

    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趋势不被有效控制的话,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地区的634亿人、180多个国家将更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灌等灾害的影响。其中,由于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内地人口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所以,中国不仅受灾人口多,经济发展受影响也最明显。

    除中国外,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印尼也位于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像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

    该研究报告是对低地国家受气候影响的第一次肯定性研究。国际最权威的气候变化评估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中国政府参与其中)2007年2月的另一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科学家们首次将全球变暧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可能性从66%提升到90%。

    IPCC的新报告主要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以及天然生态的损害程度、气候变化的负面及正面影响和适应变化的方法等。报告还透露,到2080年,全球每年将有1亿人受到由海平面上升产生的洪水的影响,洛杉矶和纽约将受到海水上涨和灾害性风暴的双重影响。到2090年,发生在美洲大陆的大洪水将由每百年一遇变为每三四年就发生一次。

    闻所未闻的新奇气候

    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许多世界局部气候会迅速改变。现有气候可能会消失,变成新奇气候,加大了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其他生态变化的风险。

    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约翰·威廉斯和约翰·古兹巴其以及美国怀俄明州大学的期蒂芬·杰克逊一道,通过利用气候模型和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评估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期,来预测2100年与现今气候带的不同。他们发现,在最高和最低排放预期下,许多地区将会经受生物群落的全新变化,由于气候改变,现在的雨林、苔原或沙漠地区到2100年将不再有同样的植被。

    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预期会上升14~58℃,到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些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到2100年,12%~39%的陆地地表会出现新奇的气候变化,而10%~48%的陆地的现有气候会消失。

    新奇气候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不同的是亚马逊和印尼的雨林。除此之处,新奇气候还将出现在撒哈拉沙漠的西部、阿拉伯半岛的东部、美国东南部、印度东部、东南亚和澳洲西部。

    消失的气候主要在热带山脉和北极地区,具体有哥伦布和秘鲁安第斯山脉、中美洲、非洲里夫特山脉、赞比亚和安哥拉高地、南非开普省、澳洲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印尼和菲律宾群岛以及一些北极地区。

    未来气候变化预示生物多样性面临更多风险,特别是热带地区的生物物种,它们的生存范围会越来越小,越来越不适应温度和降水的起伏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将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有大量未知的困难,包括激烈的气候变化和个别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消失的气候增加了物种灭绝和群落瓦解的可能性,特定气候区的地方性物种会疯狂繁殖,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最突出的地方将是极地和热带山区。像安第斯山脉、中美洲、东南非、喜马拉雅山脉、菲律宾群岛和印尼,其气候消失和气候转型的风险特别大。

    他们进一步指出,全球生物多样性不仅受气候变化的威胁,还受栖息地丧失加剧、开采加快和入侵物种冲击效果加大的影响。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海洋、气候、生态环境和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海岸线更易受到海浪的侵害,当地的耕作养殖方式也将面临新挑战。

    面对北极面临的诸多难题,各国科学家呼吁加强北极科学研究,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批“气候难民”——爱斯基摩人

    香港《文汇报》援引《镜报》消息称,全球暧化,人人受害,住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更是首当其冲。他们居住的极地小岛逐渐缩小,更可能遭海水淹没,居民不得不逃离家园,成为首批气候难民。

    美国阿拉斯加的气温过去30年上升了4℃,导致冰川融化,海水上涨,当地的小岛萨里切夫原本长48公里,阔08公里,现面积已大幅减半。美国有报告指,阿拉斯加213个原居民村庄中,有184个遭侵蚀和水淹威胁,600名居民前途未卜。

    42岁的村民托尼忆述过往可看见海面近一米厚的冰块,但如今海浪一年比一年大,不断冲走土地,居民还时常遭风暴吹袭。

    当地人表示,专家曾经说他们的小岛在5年内便会消失,托尼说冰层太薄,他们一年能捕鱼的时间不多,根本没有钱迁家。迁徙村民估计需要3亿英镑(约45亿美元),但美国政府至今都不愿承担费用,只是提出一个较便宜的方法:把村民安置到不同的城镇。

    海洋“打嗝”毁灭地球

    研究人员证明,洋底的有害气体已将地球生命毁灭过好几次了。科学家们担心,全球变暖正使得另外一次致命的海洋“打嗝”条件趋于成熟。

    6500万年前,来自太空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致使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生命灭绝。然而地质学家们发现:在过去5亿年中,还发生过另外4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和12次较小规模的灭绝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没有发现任何与太空天体相撞的证据。科学家认为,地球自身有可能并很可能将栖居的动物灭绝过。

    “杀手”是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只需大量阳光和极少量氧气就能旺盛地生长。正是这种细菌释放出硫化氢气体,该气体即使浓度很小也会致命,人们通常将这种气体称为“阴沟臭气”。

    细菌增长的原因是,很久以前火山活动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致使海洋升温、氧气散失,有害细菌滋生。当今,洋底的好几个地方都出现了释放硫化氢的细菌。

    气候变暖,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

    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主天文台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活动显示,人类活动并未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该天文台研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太阳辐射大幅度和长时间(事实上已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增强所导致。

    热带雨林的青蛙美国宇航局在1999~2005年间所观测到的火星气候变暖趋势也证明了俄罗斯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目前太阳亮度已进入一个周期性的衰退阶段,但由于地球所具有的热惯性,导致全球变暖的趋势依然在继续。

    科学家认为,这一趋势还将持续6~8年,之后,地球将会进入一个缓慢的降温过程,并且在2055~2060年间达到谷底。

    科学家对采集自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芯的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大幅度波动和气候变暖现象以前也曾多次出现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通过对湖泊底泥的取样、编年、分析,了解几千年、甚至上百万年前的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历史,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的将来,全球气候有可能逐渐变冷。但温室效应有可能延缓这一进程。

    销声匿迹的生物种群

    热带雨林:蛙声不再如潮

    南美和美洲中部地区热带雨林动物消亡的问题尤为突出。研究人员确认,这是全球气候变化惹的“祸”。

    从1970年到2000年,波多黎各热带雨林最低温度的平均值上升了2华氏度,这对那些对气候敏感的两栖动物影响巨大。在波多黎各附近的岛屿上,17种细趾蟾科动物中的3种已经灭绝,另有7~8种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

    青蛙种类的消亡和数量的下降,破坏了生态食物链,对热带雨林影响巨大。

    海底世界:珊瑚开始褪色

    专家分析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地球自身的征兆。

    由于海洋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其酸度增加,削弱了珊瑚形成珊瑚礁的能力。海洋温度只要上升2华氏度,就能导致大规模的珊瑚褪色。

    专家认为,如果不对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采取有效制止措施,未来50年海洋温度上升导致的珊瑚礁褪色问题将更令人震惊。不仅如此,还将进一步殃及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百万种鱼和海洋生物。

    瑞典北部:扁虱带“病”北上

    在寒冷的瑞典北部地区,向来难以存活的寄生吸血虫陆续出现,扁虱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常带流行病病菌的家伙能将病菌传染给人类,目前它正在北欧一些国家沿着海岸线向北爬行。

    研究显示,扁虱在近10年内已在多个国家出现,它已从其传统的迁徙地——斯德哥尔摩群岛开始北上繁衍,甚至出现在靠近北极圈的地区。

    瑞典疾病控制中心表示,携带致命性病菌的扁虱引起的脑炎病例在瑞典正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发现60例,而目前的病例数量则增加了一倍,2005年瑞典出现了155例。

    北极圈内:北极熊面临困境

    近年来,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族猎人发现,随着北极圈冰帽的消融,北极熊正在向北方更远的极地迁移。科学家担心北极圈内气候变暧等因素可能会使北极熊在2050年灭绝。

    生物学家说,目前北极圈内仅有2万~25万只北极熊,其中60%生活在加拿大境内。一个研究北极熊的国际小组说,在加拿大西部哈德森湾北极熊集中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熊的数量已下降了22%,美国政府已将北极熊列入濒危保护动物之列。

    热带西非:耐旱树木开始让位

    在干旱的西非国家,居民们越来越难找到可以加在传统蒸粗麦粉中的调料——羽叶棒状苏木果实。羽叶棒状苏木曾是西非荒原极为常见的耐旱树种,如今似乎也难耐西非的炎热气候。

    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羽叶棒状苏木消亡的主要原因。

    北海地区:鳕鱼再临浩劫

    数十年来,过度捕捞曾使北海鳕鱼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科学家担心鳕鱼又将面临气候变化引起的第二次浩劫,气候变暖和正在消亡的浮游生物等问题正威胁着鳕鱼。

    据悉,由于欧盟2003年的拯救鳕鱼计划实施不力,目前全球的科学家和渔业代表准备重新制定有关鳕鱼保护的新措施。

    鳕鱼大批生物物种的消失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000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问题工作组将再次出台有关报告,警示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物理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敦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营企业等方面采取切实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全球变暖令60国面临战争危机

    科学家公布的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详细报告,针对全球变暖的破坏性作出了结论:将有超过60个国家因为缺乏土地、食物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21世纪中期将有2亿多人口成为环境难民;三分之一的陆地将面临极度干旱的情况;全球三分之一的野生物种濒临灭绝。

    据英国媒体报道,面临危机的超过60个国家,主要来自第三世界,这些国家目前就已面临的物品缺乏情况将随着全球变暖更为恶化。目前情况良好的国家——包括欧洲各国、美国和中国——也将面临着这类威胁。即使是那些不直接受到影响的国家也将受到大规模“环境难民潮”的威胁。

    英国内务大臣约翰·雷德表示,全球变暖间接导致了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大屠杀。水资源问题被认为是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戈兰高地上有许多重要的泉眼、河流和加利利湖,而约旦河西岸地区则是重要的含水土层。

    报告由全球2500名顶级科学家耗时6年撰写而成。

    在科学家呈交给政府代表的初稿中称,全球变暖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来得快。在未来20年内,拉丁美洲将有数千万人口、非洲将有数亿人口缺水。到2050年,亚洲将有数十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是亚洲大陆上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但是这些冰川2035年就会全部融解,此后将威胁到7亿人口的生命。在欧洲,2050年时阿尔卑斯山会失去70%的山顶积雪。

    温室效应减缓有新招

    麻省理工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只要在合适的地方选建发电厂,就可能将发电厂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这些二氧化碳会天然形成微小的泡沫,安全地储藏在多孔盐水层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最终溶入盐水,其中的一小部分会形成岩石中诸如铁和碳酸镁这样的矿物质。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之前的研究表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储存在地下可有效缓解全球变暧的趋势。但是碳储存面临的一个巨大风险是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会通过废弃的油井或者地层裂缝重新回到大气中。

    近日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担心很可能是多余的。

    科学家们一直在考虑至少三种储存二氧化碳的地方:废弃的油井和天然气田,不再有开采价值的煤层,深海盐碱含水层。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可以被压缩,然后通过地下深井注入到天然的多孔岩层中去,这种多孔岩层由砂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其中浸满了盐水。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浮力,它会在渗透性很好的岩层中上浮,盐水会在后面跟着涌上。因为岩石的表面亲水,水分会牢牢地附着在孔洞的内层,这些潮湿的内层会不断膨胀,从而引起孔洞的不断缩小,限制二氧化碳的流动,最终被分割成无数小泡存在孔洞中。

    气候变暖引发科学家“疯狂”设想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担忧,人们急于寻找解决妙方。

    一些过去让人感觉似乎比较疯狂的想法,如今正重新赢得许多知名科学家的重视,设想包括:格里多方案、人造火山方案、遮阳伞方案、人工树林方案等。

    格里多方案

    该方案设想将大量铁粉倾倒入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美国加州的普兰克塔斯公司已开始实施此计划,该公司曾在太平洋倾倒了50吨铁粉。该公司CEO鲁斯·乔治称,他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使用管道向海里注入水和红铁粉的泥浆混合物。每吨铁可以将10万吨碳从空气里吸入海洋。如果首次大规模实验成功,用此方法可从大气中吸掉30亿吨碳,是人们希望从大气中吸走碳的总量的一半。

    人造火山方案

    该方案设想将大量的硫抛射到高空,人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设置遮挡物,减少太阳对地面的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地面温度。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遮挡了部分阳光,地球温度因此降低。因此科学家有了这个提议,但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人造火山虽然降低了地球温度,但没有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不可能有效降低海洋的酸度。而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海洋酸度的提高,正威胁着海洋生命,特别是珊瑚礁。

    遮阳伞方案

    该方案设想用火箭发射一种类似飞碟状的航天器,游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像伞一样遮挡住阳光,为地球降温。

    设想中的这些接近平面的圆盘航天器每个重量小于30克,直径在09米左右,并带有3个起控制作用的小“耳朵”。

    火箭每次发射约80万个小圆盘,总共需要16万亿个小圆盘,也就是要进行2000万次火箭发射。预计需要2000万吨材料来制作这些小圆盘,才可以形成设想中的太阳伞。该方案经费开支相当惊人,预计30年内需要花费4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人工树林方案

    在科学意义上该方案应被称为“空中捕获”。实际上要使用的装置被称作“人工树林”,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与树相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科学家设想制作一种空气过滤器,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将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或压缩气体。小规模试验取得了成功。

    这种空气捕获装置需要大量能源,需要安装在200英尺高的塔顶上。可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安装10万个这种装置,使用风能作为能源。过滤器的大小类似普通电视机,每年可从空气中吸收25吨二氧化碳。捕获到的二氧化碳被变成液态或气态,使用管道传输。但处理起来有难度,且耗资巨大。目前人们能够想到的方法是将其掩埋在地下。

    上述工程耗资巨大,并且不符合大自然运作规律,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可能使干旱的地区更干旱,也可能污染空气,导致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许多科学家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唯一有效阻止气候变暖的手段。

    老牛放屁是温室效应元凶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呼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将矛头指向人类活动。然而,一份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全球105亿头牛才是温室效应的“最大元凶”,其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了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

    报告称,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甚至超过了人类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饲养牛群时需要燃烧燃料制造肥料,种植和运输牧草,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9%。

    尼罗河三角洲报告也研究其他牲畜,如羊、鸡、猪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结论是,数量迅速增加的牛群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牛的屁和其他排泄物会产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2/3,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此外,牛群排放的甲烷量占全球总量1/3,这种气体暖化地球的速度比二氧化碳快20倍。更严重的是,牛群还消耗大量的淡水,牛分泌l公升牛奶要先消耗990公升的淡水。

    另外,联合国气候变迁研究小组即将出版的报告也指出,预计在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45℃。该报告中呼吁,不管二氧化碳是来自牛群还是来自人类,如果再不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21世纪末30%

    物种恐灭绝IPCC即将发表2007年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据参与起草报告的科学家表示,全球变暖已经造成至少70种生物灭绝,而继这些生物之后,下一个受威胁的物种就将是人类本身。

    报告中,气候专家们更肯定地认为,全球变暖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影响将是空前的,如到2080年时,全世界缺水人口将达到11亿~32亿,2亿~6亿人面临饥荒威胁,海岸线将被侵蚀,洪水将加重泛滥,鸟类的迁徙和季节的变化都将被打乱。生物学家称,人类将进入一个地球80万年来都未曾经历的时期。

    科学家预言,随着温度升高,热带疾病将会更流行。未来25年里,由灾荒导致的饥饿人口和饮用不洁水导致的腹泻死亡人口将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增加,尤其是那些缺水的国家。

    到21世纪末,海水变暖将毁掉更多的珊瑚礁和生活在其中的鱼类,甚至导致生物链中的贝类大规模死亡。规模较小的岛屿可能遭受灭顶之灾,上千万生活在沿海城市和河流盆地的人将面临海水倒灌和大洪水的威胁。

    保守估计,如果21世纪末时全球气温升高15~25℃,那么20%~30%的物种就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如果气温升高4℃的话,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态系统将所剩无几。

    IPCC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将更多地由实际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少的贫穷国家承受。如生活在亚非两洲数十个河流三角洲地区的人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洪水泛滥的威胁,这些地区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以及孟加拉国的恒河——雅鲁藏布江三角洲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全球气温21世纪末升高15~2℃的话,北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反而会因此受益,那里的谷物收成将会提高,冬季将变得温暖,森林植被将会增加。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生产出甜度更高的苹果和草莓,俄罗斯和加拿大将迎来更温暖的冬天和更好的收成。

    全球变暖催生其毒无比的“毒鱼”

    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

    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曾发生几起严重的西加鱼毒中毒现象。中毒者在治愈后,偶尔还会有身体局部疼痛。

    西加鱼毒最初由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藻类分泌产生,在经由“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食物链传递中,毒性逐渐加强。西加鱼毒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以及印度洋的温暖水域早被熟知。近十年,西加鱼毒传到了亚洲、欧洲以及美国。专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5万西加鱼毒的中毒者。

    科学家说,现在人们中毒的危险系数更高。因为温室效应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水温度上升,污染加剧,珊瑚礁附近的有毒藻类大肆生长,而包括石斑鱼和梭鱼在内的数十种海洋鱼类都在珊瑚礁附近觅食,它们捕食吃了有毒藻类的小鱼后,这些化学毒素便在梭鱼等鱼类体内富积。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找到有效方法直接测出一条鱼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构成这种毒素的分子极为复杂,并且不同地区呈现的分子特点不同。不仅如此,针对这一毒素的解毒剂还没有开发出来。

    更糟糕的是,一般医院也没有完善的设施诊断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中毒者症状多样,医生有时会将中毒误诊成疲劳症或其他疾病。

    北冰洋将变成宝藏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将可能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因为汉斯岛上拥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里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海上交通枢纽。

    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大,但冰层融化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首先,洋面下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将变得较为便利;其次,没有了冰层,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

    北冰洋海底埋藏着占世界总储量25%的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报告显示,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2万亿美元。因此,这片长期被人忽视的地区忽然之间成了无价之宝。挪威某石油公司计划开始开采其领海范围内的斯诺艾维特天然气田,这将是巴伦支海首个被开采的天然气田。

    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这一位于北冰洋的通道被称为“挪威走廊”,而它的起点正是汉斯岛。

    汉斯岛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位于加拿大的埃斯密尔岛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之间。两国围绕该岛的主权归属产生的争端已持续了20多年。汉斯岛新的战略地位,更坚定了两国争夺该岛的决心。

    台湾将无四季

    有专家发出警告,台湾在20世纪的百年气候暖化速度,大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因此,台湾春天可能消失,四季不再分明。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2007年的预估报告指出,未来全球暖化的现象将持续。根据不同情境的模拟,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上升的幅度大约在摄氏11~64℃之间,远比前一百年即20世纪的06℃更为明显,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多出了十倍。

    台湾地区也不例外,平均气温从1901年到2000年上升高达11摄氏度,温度曲线持续上扬,暖化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台湾气象部门也表示,虽然雨量的数字没有增加或减少,但是所谓旱涝交替出现的频率却有增多趋势。

    台湾中央大学甚至模拟未来台湾暖化现象持续恶化,周围海域水位如果上升10米,将淹没88%的陆地面积,相当于七个台北市。

    未来长江流域将连续大旱

    我国气象专家认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每10年增加022℃,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度。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部分地区降水也将呈增加趋势。

    长江据中国气象局介绍,与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3~21℃,2030年可能升高15~28℃,2050年升高23~33℃,2100年升高39~60℃。2020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北部,增温幅度为06~21℃。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表示,未来我国的降水也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将增加2%~3%,到2050年将增加5%~7%,到2100年将增加11%~17%;海平面继续上升,到2050年约上升12~50厘米,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厘米;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冰川将消失,预计到2050年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可能再减少27%。未来4~6年内,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干旱。

    气候变暖导致太空垃圾寿命延长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仅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且正在改变着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太空站和卫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正在地球上层大气创造一个更冷、密度更小的环境,这种改变已经达到了让那些控制卫星运行的人把其影响考虑在内的程度。

    因为在空气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太空垃圾和碎片更容易被清理出大气层;而如果电离层温度下降,密度变小,则很可能会延长太空垃圾的寿命,并给卫星导航带来更多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对外太空产生影响。现在有证据表明,电离层确实在变冷,而二氧化碳就是导致其变冷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预测,到2017年,二氧化碳将导致电离层的密度降低3%,而这里的温度也将随之下降。

    植树可能加速气候变暖

    植树造林被普遍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科学家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在热带地区植树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但在纬度较高的地带却可能适得其反。

    研究认为,热带雨林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有较强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等中纬度地带,种植更多树木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效果非常有限;而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甚至可能导致全球变暖更加严重。

    尽管如此,科学家也不认可为缓解全球变暧而砍伐寒带森林的行为。研究人员卡尔代拉说:“维护生态系统是缓解全球变暧的主要目的之一。毁坏生态系统来缓解全球变暖,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全球变暖影响人的情绪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高温灾害天气,并给能源、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气象专家告诫,在极地不断消融、全球变暖的气候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强度也越来越大。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2006年入夏以来,我国四川遭遇了历史上少见的高温干旱天气;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高于35℃高温的天数普遍增加,如天津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连续出现持续或间断性异常高温。

    高温天气加重了城市供水和供电系统的负担,增加了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用水量和用电量的急剧增加;高温天气及持续少雨干旱,会增加森林火险的危险程度,同时会加剧旱情发生和发展,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另外,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对情绪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测算,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心烦气躁。即使人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外界强烈的光线产生烦躁的情绪。持续高温还会使心脑血管病、中暑、中风、日光皮疹等疾病发病率增多,威胁身体健康。

    其他环保问题

    未来DVD和鱼类等4种商品将消失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出了4种目前我们常见但会即将消失的商品。

    白炽灯

    上榜原因:全球变暖问题。白炽灯泡消耗了人类产生能源的95%,各国政府未来必将面临停止使用白炽灯的压力。

    替代品:压缩荧光灯管和发光二极管。压缩荧光灯管的效率比白炽灯高5倍,寿命则为白炽灯的4~10倍,价格较高。发光二极管亮度很高,效率是白炽灯的12倍,目前仅在高端照明市场应用。

    未来前景:澳大利亚计划在2010年逐步淘汰白炽灯,预计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80万吨。欧盟也要求成员国在两年内停止使用白炽灯;从而使每年排放的碳元素减少20万吨。美国也将有类似的举措。

    DVD

    DVD上榜原因:技术进步。目前需要的存储介质寿命应为25年,但DVD寿命仅有11年。

    替代品:蓝光存储器(Blueray Disc)、高清DVD以及互联网。蓝光存储器的存储能力是DVD的5倍,高清DVD则相对便宜。更加便宜的方案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点播。

    未来前景:蓝光存储器可能在某些领域内占据上风,目前已得到索尼和其他七家主流视频工作室的采用。互联网视频将得到全面应用,可提供随时随地的无限量视频下载。更先进的替代技术还包括三维全息存储器等。

    塑料袋

    上榜原因:环保问题。仅2002年一年,全球就生产了4万亿~5万亿的聚乙烯塑料袋,它们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例如危害动物的生存环境、堵塞水道以及给垃圾掩埋带来困难等。

    替代品:可再生的布质袋子、可循环使用的纸袋子以及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袋子等。尽管棉质袋子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更多的水,并使用更多的杀虫剂,但可以长期使用。纸袋子可循环使用并可以降解,但生产时需要更多能源。可降解袋子一般在3年内可以被生物分解,但是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

    未来前景:2002年,爱尔兰成功消除了90%的塑料袋使用,并通过对使用塑料袋者征税获得了7500万欧元的收入。丹麦、孟加拉国、南非等国目前都有相应法规限制或禁止塑料袋的使用。前不久,中国也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停止免费提供塑料袋,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大举措。

    海洋鱼类

    上榜原因:人类行为。由于过度捕捞、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气候变化等原因,海洋鱼类将会越来越少。此外,随着全球变暖,海洋浮游植物的生存也面临威胁,这使得海洋鱼类的食物来源面临困难。

    替代品:大力发展水产业,出台各种渔业限制以及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人工饲养获得的食用鱼占全世界目前消费的50%左右,但是往往需要3千克的野生鱼去喂养1千克的人工饲养鱼类。通过各种法规能够缓解这一现象,不过由于海洋不属于任何一国,因此规定的执行可能难以保障。

    未来前景:人类将不得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鱼类。到目前为止,各国政府还没有有效方法保护野生鱼类。尽管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提出严重警告,但欧盟仍不愿禁捕鳕鱼,相反捕捞量还有所上升。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2048年时人类将没有海洋鱼类可食用。

    全球十大河流面临干涸

    总部位于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报告中称,受气候变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涸危险。

    这些河流包括亚洲的湄公河、萨尔温江、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澳大利亚的墨累河及其支流达令河。

    在10条面临最严重干涸威胁的河流中,有一半源自亚洲。报告强调,过分抽取地下水、修筑河坝以及气候变化等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废弃物和污染也造成了严重问题。

    报告显示,过去50年来,长江各主要干流污染增长速度超过70%,中国超过一半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水最终排泄到长江之中。

    多瑙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之一,河上的水坝已使该流域80%的湿地和漫滩遭到破坏;由于农业灌溉抽水过度,印度河已面临水量不足问题,而气候变暖正在加剧这一问题;捕捞过度是湄公河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修筑堤坝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则令萨尔温江和拉普拉塔河的淡水流域处于危险之中。

    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各国的关注,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改变观念,对淡水危机予以足够重视,以免在不远的将来付出代价。

    太空垃圾围困地球,人类有何良策

    多达9000多块太空垃圾正飘浮在地球轨道上,总重量超过5500吨。人类未来的太空旅行和正常工作的卫星越来越受到太空垃圾的威胁,而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清扫太空垃圾的有效途径。

    太空垃圾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它们的运行速度可达每秒16千米。如果一个在较低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与太空垃圾相遇时的平均碰撞速度为每秒10千米,那么一个直径1厘米大小的颗粒与卫星碰撞便能释放出一颗手榴弹爆炸的能量,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即使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

    在人类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

    人类的克敌之策:避、禁、减、清

    避,就是发展现代太空监视系统,对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的监视与跟踪,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使航天器及时避开太空垃圾。

    禁,就是国际上制定有关空间法规,禁止在空间进行试验和部署各种武器,限制发射核动力卫星,使空间成为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和平空间。

    减,就是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太空垃圾的增加。对末级火箭采取未燃尽推进剂和高压气体排空,避免末级火箭爆炸。

    清,就是发展太空垃圾清除技术,对已完成任务的运载火箭末级,采取转移轨道措施,使其返回大气层烧毁;对已达到预定寿命的卫星,让其获得逃逸速度,远离近地空间或转用清除装置进行清除。

    针对这一措施所研制的设备有“防护屏”和“太空牧羊犬”。

    俄罗斯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保护航天器免受与太空垃圾碰撞的新防护屏。该防护屏的一个特点是在网状的防护屏上还涂了一层特殊材料,当太空碎片与其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能量使其与太空垃圾发生爆炸式的化学反应,促进了太空碎片变成粉末的过程。网状防护屏还能使与其碰撞的太空碎片横向面积增大,从而降低碰撞的强度。

    美国提出利用所谓的“太空牧羊犬”清除太空垃圾新设想。

    方案之一:将发动机紧固在最大的碎片上,使碎片与地球相碰撞,但是要实现这一计划需要数量非常多的燃料。另一方案:装备可重复使用太阳能电池的飞船,利用电流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作机动飞行。飞船上装备有游动“牧羊犬”(放飞到碎片附近的小型飞船),“牧羊犬”围绕碎片飞行并寻找合适的对接点。从太空轨道上清除用上述方法收集的碎片将十分简单,只要减慢速度即可,甚至可以使任何一个飞船开足马力行驶,将自己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被收集的碎片。

    怪异蟾蜍大如小狗

    一个环境组织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抓到了一个体积庞大的雄性毒蟾蜍(又名癞蛤蟆)。从该组织公布的图片上看,这个大蟾蜍足有一只小狗那样大。据称,这只蟾蜍伸开腿长达40厘米,蜷缩着身体有20厘米,个头相当于一只小狗或一个小足球。它的体重为840克,是其同类的二倍,算得上是澳大利亚境内被抓获的最大个的蟾蜍或者蛙类动物。

    一般来说,身材巨大的癞蛤蟆多为雌性,因此上述巨大的“雄性癞蛤蟆”颇为罕见。

    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从南非引进了这种甘蔗蟾蜍,来帮助农民对付自家甘蔗种植园内猖獗的甲虫灾害。但后来人们发现它们在消灭害虫的同时,更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很多动物,包括蛇、小狗甚至小鳄鱼都因为吃了有毒蟾蜍而一命呜呼。无奈之下,人们决定清除它。

    承担捕杀任务的工作人员首先通过强光照射的方式让它们失明,继而将其捕获,然后再用二氧化碳为它们实行“安乐死”,后通过特殊的处理装置,把它们转变成无毒的液体化肥。

    统计数字显示,澳大利亚境内生活着近2亿只野生蟾蜍。近年来,这些蟾蜍已开始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向东部“进攻”,其推进速度大约为每年40公里左右。很多有毒蟾蜍加速繁殖的同时,寿命也在延长,活动能力更是越来越强。

    动物专家称,甘蔗蟾蜍的卵和蝌蚪均带有毒性,成年蟾蜍由耳后腺分泌毒液,毒液可通过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表示,居民若购买捕捉毒蟾蜍的工具在家中捕杀毒蟾蜍,可以得到30澳元(约24美元)的退款。据悉,这项捕捉计划实施后,一些地区毒蟾蜍的数量已减少了70%以上。

    不过,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捕杀行为可能促使毒蟾蜍的繁衍行为更为旺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毒蟾蜍能产下数量庞大的受精卵,这样当周围的同类减少时,它们的生存能力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顽强。

    耸人听闻的空气污染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至今,许多幸存者依然承受着核辐射带来的后遗症的痛苦。然而,英国生态和水文中心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比核辐射更严重。

    英国生态和水文中心的吉姆·史密斯博士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进行了研究。他对当时的救援人员和后来在此地定居的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后发现,切尔诺贝利受害者遭受的辐射相当于做了12万次X光胸透,100个人中可能就有1人死于由此造成的癌症。

    他又对城市空气污染、肥胖和吸烟风险进行了研究。数据表明,一些大城市的大气重度污染比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更能降低人们的预期寿命。伦敦中部地区空气污染引发的心肺疾病死亡率就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引发的此类疾病死亡率高28%。就算是在英国污染最轻的城市,如果经常被动吸烟,由此引发的肺病死亡率也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引发的死亡率高17%。

    史密斯还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害者进行了研究。他说,原子弹爆炸直接导致这两个城市大约21万人死亡,爆炸后遗留的核辐射也令幸存者的预期寿命降低,但这种影响还比不上严重肥胖或吸烟对人们寿命的影响。

    英国环境污染皇家委员会曾发表报告指出,英国每年有24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英国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环境中的女性患心脏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更大。长期居住在距离高速公路半公里以内的儿童,由于过多暴露在汽车尾气中,其遭受永久性肺部损伤的风险更大,并且预期寿命也较低。

    玛雅文明消亡之谜

    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宣称,导致中美洲玛雅文明突然消亡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剧烈变化的气候。

    玛雅文明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查明,为什么在公元9世纪和10世纪交替之际,分别属于当时西半球和东半球最大文明的印第安玛雅帝国和中国的大唐帝国会在几乎同一时刻走向消亡。大唐帝国于公元907年灭亡,而玛雅文明则在公元903年彻底消失。在两个庞大的帝国灭亡后,随之而来的均是长时间的封建割据。

    科学家们表示,这两个文明均处于季风区——这里的湿润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隋况。但种种迹象表明,当年玛雅帝国和唐帝国均遭受了旱灾的袭击。

    研究人员认为,严重的干旱和随后的饥荒导致这两个伟大的文明开始走向衰落。他们指出,气候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着密切联系。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水域的温度会明显上升,导致正常的大气环流受到大规模破坏——这导致那些传统上湿润温暧的地区陷入了持续的干旱。

    科学家们是在对中国和中美洲地区相应时代的沉积层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沙尘暴也有贡献吗

    沙尘天气对国民经济建设和民众日常生活都有很多不利影响。比如沙尘暴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会进入人们的呼吸道,产生物理性的伤害;沙子进眼睛能导致人们视觉受影响。

    除了日常危害以外,沙尘暴对农田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沙尘暴会使农田丧失表层肥沃的土壤层,影响到农田肥力和农业生产。沙尘暴还会覆盖农田,埋掉庄稼。另外,风力达到10级以上的强沙尘暴,会使建筑物受损。

    此外,沙尘暴的最大危害就是影响交通安全。如2002年由于几次强沙尘暴,首都机场被迫关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

    沙尘暴但沙尘暴也不是一无是处。

    沙尘暴的发生,从地质年代来看,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华北平原的形成都有积极的贡献。就短时间来看,沙尘暴的发生对中和酸雨和海洋生产力的产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沙尘暴会给海洋浮游生物,包括鱼类带去一些有机物质,还会促进海洋泵的循环,促进深海的物质循环。

    死奶牛——发电新材料

    英国媒体称,为合理利用生物能源,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正在兴建一座投资2400万英镑的生物能源项目。

    这座位于阿伯丁郡金托尔镇附近的生物能源发电厂,旨在通过燃烧废弃的动物产品来为英国国家电网提供电力。动物尸体则由当地屠宰场提供。

    这家名为The Oran Group的公司计划在苏格兰建立第一座以生物量材料为动力的可再生能源工厂。这座正在兴建中的生物能源发电厂的前身是一座于2004年关闭的炼油厂。此前,这座炼油厂因被附近居民抱怨气味难闻而被迫关门。

    Oran公司表示,由于要安装最新式的生产设备,完工后的生物能源发电厂将不会产生任何异味。该公司称,新的发电厂将安装一台巨大的蓄热式焚烧炉,这种焚烧炉1000℃的高温能在2秒钟内将生物原料彻底焚烧。

    据悉,该公司还表示希望能在夏天获得政府批准,将动物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并在未来两年内达到能满足9000户人家用电需要的发电水平。

    目前这个想法已经得到了英国副首相等多名高层官员的欢迎。

    地铁空气比汽车尾气毒性大

    瑞典医学教授哈恩·卡尔森在瑞典《科学日报》上发表论文称,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有许多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的微粒,地铁空气中含有大量这类有害微粒,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造成的伤害还要大。但卡尔森也认为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都存在于地铁中,一般情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冬天则最低。

    卡尔森教授通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发现,在乘客呼吸的氧气中含有煤、沥青、铁及其他有害微粒,这些微粒每年会造成5000多人死亡。它们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然而科学家一直没有弄清,到底哪种微粒对健康造成的威胁最大。

    卡尔森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人体DNA破坏最大,这种铁微粒主要是破坏人体器官的细胞结构,从而增加了乘客患癌症的几率。这种微粒主要是由车轮与轨道摩擦产生的。

    卡尔森教授最后提出,如果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地铁中的这些有害微粒是完全可以减少的。最有效的是要经常更新地铁中的空气,保持空气流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