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叶蕨
光叶蕨的现状是濒危种。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仪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
濒临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40厘米左右,根状茎粗短,横卧,仪先端及叶柄基部略被一、二枚深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呈褐棕色,向上为禾杆色,光滑,上面有一条纵沟达达叶轴;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有,近对生,平展,无柄,下部多对向下逐渐缩短,基部一对最小,长6~12柄,三角状犷,钝头;中部羽片长2.5~4厘米,宽8~10毫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较下侧为宽,截形,与叶并行,下侧楔形,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10对左存,长网形,钝头,顶缘有疏圆齿,或两侧略反卷而为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3~5对,上先出,斜向;叶坚纸质,干时褐绿色,光滑。孢子囊群圆形,仅生于裂片基部的上侧小脉,每裂片一枚,沿羽两侧各1行,靠近羽轴,通常羽轴下侧下部的裂片不育;囊群盖扁网形,灰绿色,薄膜质,半下位,老明消失;孢子卵为网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生长于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海拔约2450米。
生长特性
分布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地处“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终年潮湿多雾,雨水多,口照少。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网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在短期内迅速生长。
玉龙蕨为中国特产品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玉龙蕨分布于四川(木里、稻城)、云南(丽江、中甸)、西藏(波密)。
濒危等级:一级
生存现状
玉龙蕨属我国特有物种。产白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常生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零星分布。
形态特征
玉龙蕨是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和叶轴密被覆瓦状鳞片;鳞片大,卵状披针形,棕色或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羽片卵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圆截形,几无柄,边缘常向下反卷,两面密被小鳞片,鳞片披针形,长渐尖头,边缘具细齿状长睫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一行;无盖。
玉龙蕨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北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旬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
生长特性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对开蕨
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种,仪产于长白山南簏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危险,属稀有种。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十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濒危等级:二级
生存现状
短叶黄杉属稀有种。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仅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和西侧的局部地区,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图片67)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对歼蕨分布于我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特性
对开蕨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潮湿,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应,暗棕色森林土。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等特点。
荷叶铁线蕨
荷叶铁线蕨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草本植物。多年生蕨类,高5~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圆肾形,宽2~6厘米,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米处温暖、湿润且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首次发现。
生存现状
荷叶铁线蕨是濒危种生于海拔约200米的湿润且没有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仅发现于四川省万县和石柱县的局部地区,由于开辟公路及采挖作药用,现数量极少,仅残存于少数岩缝或岩面的薄土层上及杂草丛中,已陷入濒临火绝的境地。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荷叶铁线蕨植株高5~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披针形鳞片和多细胞的细长矛毛。叶簇生;叶柄长3~l4厘米,粗0.5~1.5毫米。深栗色,基部密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和矛毛,干后易被擦落;叶片圆肾形,直径2~6厘米,叶柄着生处有一深缺刻,但无垂耳,叶片上面以叶柄着生处为巾心,形成1~3个环纹,叶片的边缘有圆钝齿,长孢子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而齿不明显,绝质或坚纸质,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色较淡,疏被棕色多细胞的长柔毛,天然干枯后呈褐棕色或灰绿色;叶肪白叶柄着生处向四周辐射,多回二歧分叉,两面均可见。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囊群盖同形,全缘,彼此接近或偶有间隔。
地理分布
荷叶铁铁线蕨产于四川万县武陵区,新张、小沱区、杉树坪和石柱县局部地区有分布,海拔约205米。
生长特性
荷ul铁线蕨生于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喜中性略偏碱性的基质土。早春发叶,7月后形成孢子囊群,8~9月孢子陆续成熟。
二、濒临灭绝的杉类植物
百山祖冷杉
物种现状
百山祖冷杉系近年来在我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由于当地群众有烧垦的习惯,自然植被多被烧毁,分布范围狭窄,加以本种开花结实的周期长,天然更新能力弱,仅见于浙江南部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现仅存5株,1988年被世界受危胁植物委员会评为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长不良。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
常绿乔木,具平展、轮生的枝条,高17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黄色,不规则块状开裂;小枝对生,1年生枝,淡黄色或灰黄色,无毛或凹槽中有疏毛;冬芽卵圆形,有树脂,芽鳞淡黄褐色,宿存。叶呈螺旋状排列,在小枝上面辐射伸展或不规则两列,中央的叶较短,小枝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1~4.2厘米,宽2.5~3.5毫米,先端有凹下,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去年生枝叶腋;雄球花下垂;雌球花下睡;雌球花直立,有多数螺旋状排列的球鳞与苞鳞,苞鳞大,每一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直立,网柱形,有短梗,长7~12厘米,直径3.5~4厘米,成熟时淡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呈扇状四边形,长1.8~2.5厘米,宽2.5~3厘米;苞鳞窄,长1.6~2.3厘米,中部收缩,上部圆,宽7~8毫米,先端露出,反曲,具突起的短刺状;成熟后种鳞、苞鳞从宿存的中轴上脱落;种子倒三角形,长约1厘米,具宽阔的膜质种翅,种翅为倒三角形,长1.6~2.2厘米,宽9~12毫米。
生态和特性
盯山祖冷杉产地位于东部亚热带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云雾重。年平均温8~9℃,极端最低-15℃;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相对湿度92%成土母质多为凝灰岩、流纹岩之风化物,土壤为黄棕壤,呈酸性,pH值4.5,有机质含量3.5%。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伴生植物主要有亮叶水青冈,林下木为百山祖玉山竹和华赤竹。本种幼树极耐阴,但生长不良。大树枝条常向光面屈曲。结实周期4~5年,多数种子发育不良,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梵净山冷杉
梵净山冷杉是常绿乔木,高22米,胸径65厘米。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叶上有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球果呈圆柱状长网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种子长卵圆形,微扁,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
适宜于夏凉冬冷,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pH值4.5~6.5。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
仅分布于贵州东北梵净山海拔2100~2300米的地带。是贵州唯一残仔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科学意义。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地理分布
冷杉属是北温带阴暗针叶林的建群种类,世界上共有50余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在亚热带陆续发现冷杉属植物3种,是植物界的奇迹。其中贵州的梵净山冷杉,不但为残留的稀有种类,且构成一定小面积的冷杉林。是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后发现的一种冷杉及其形成的冷杉垂直带群落。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对植物区系学、植物群落学、植被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冰川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生存现状
梵净山冷杉是濒危种。梵净山冷杉是我国贵州省特有植物,为冷杉属中稀有种类,目前仅在梵净山局部地区发现,由于数量稀少,且系第四纪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2米,胸径65厘米;大枝平展,1年生小枝红褐色,2~3年生小枝深褐色;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成V形凹陷,中央的叶较短,线形,长1~4.3厘米,宽2~3毫米,先端凹缺,上面深绿色,有凹槽,无气孔线,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
球果呈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具短梗;种鳞肾形,长约1.5厘米,宽1.8~2.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鳞长为种鳞的4/5,不露出或微露出,顶端微凹或平截,具长的刺状突尖,顶端边缘有不规则细齿;种子长卵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连同种子长约1.5厘米。
生态特性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凉冬冷,雨量充沛,云雾多,温度底,霜降频繁,冬季积雪。海拔2200米的烂茶顶年平均温7.3℃,最热月平均温16.2℃,最冷月平均温-2.3℃,年降水量26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92.5%。地形多为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坡向北、北西或北东,坡度一般在50~60度。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土层一般较薄,成土母质为板溪群板岩,表层有机质丰富,腐殖质层厚2~3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7.17%~23.88%,pH值4.5~6.5。梵净山冷杉为阴性树种。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主要伴生植物有铁杉、扇叶槭、灯笼花、樱花等。本种叶芽开放迟,一般多在6月开始抽稍,7月顶芽出现,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高生长期较短,林中异龄性大,林层世代明显,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果实出籽率少,由于林下荫蔽度大,天然更新出苗不多,生长势差。
元宝山冷杉
生存现状
元宝山冷杉是濒危种,是近来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之一,仅产于融水县元宝山。为古老的残遗植物,现存百余株,多为百龄以上的林木。由于结实周期较长(3~4年),松鼠为害和林下箭竹密布,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见到幼树。极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利物种的繁衍。
元宝山冷杉是广西特有物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不足900株。在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设置5块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取野外资料,对元宝山冷杉种群进行统计,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处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幼苗个体比例大,大个体级死亡率较高,个体胸径超过21厘米后,生命期望陡降。谱分析表明,种群的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由于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及林窗效应,种群结构有波动性变化过程,元宝山冷杉种群当前仍为稳定型种群,元宝山冷杉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差异:幼苗,幼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龄阶段向随机分布发展;大树呈均匀分布,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小环境的影响。元宝山冷杉濒危的主要原因有:分布范围小,天然更新能力差,幼苗死亡率高,受群落生境限制,动物活动的影响等。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元宝山冷杉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60~8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暗红褐色,不规则块状开裂;小枝黄褐色或淡褐色,无毛;冬芽网锥形,褐红色,具树脂。叶在小枝下面列呈二列,上面的叶密集,向外向上伸展,中央的叶较短,长1~2.7厘米,宽1.8~2.5毫米,先端钝有凹缺,上面绿色、中脉凹下,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横切面有两个边生树脂道;幼树的叶长3~3.8厘米,先端通常二裂。球果直立,短圆柱形,长8~9厘米,直径4.5~5厘米,成熟时淡褐黄色;种鳞呈扇状四边形,长约2厘米,宽2.2厘米,鳞背密生灰白色短毛;苞鳞长约种鳞的4/5,微外露,中部较宽,约9毫米,先端有刺尖;种子为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l厘米,种翅倒三角形,淡黑褐色,长约为种子的1倍,宽9~11毫米。
生态特性
元宝山冷杉分布于中亚热带中山上部,生于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产区夏凉冬冷,年平均温12~15℃,极端最低温-12℃,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雾多,湿度大。土壤主要为由花岗岩发育成的酸性黄棕壤,pH值4~5,表土层为枯枝落叶所覆盖的黑色腐殖质土。幼苗耐荫蔽,成长后喜光,耐寒冷。
适于生长在中亚热带山地,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土壤主要为由花冈岩发育成的酸性黄棕壤,pH值4.5~5。幼树耐荫蔽,成长后喜光,耐寒冷。生长较慢,一般每隔3~4年结果一次。5月开花,10月果熟。
其主要伴生树种为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粗榧、短叶罗汉松包槲柯、水青冈等,林下多生长茂密的长尾筱竹。元宝山冷杉生长较慢,一般每隔3~4年结果一次。5月开花,10月果熟。
资源冷杉
生存现状
资源冷杉是濒危种,资源冷杉是近年来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局部山区发现的冷杉属植物,散生于针阔混交林内。由于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结实间隔期长,林内箭竹密生,天然更新不良,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阔叶树种所更替。
濒危等级:二级
濒危原因
资源冷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局限分布在广西资源的银竹老山和湖南新宁的舜皇山。对银竹老山资源冷杉种群衰退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资源冷杉种群退化的首要因素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人为砍伐破坏其所依存的森林环境以及其分布地的集中放牧,其次是它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也造成在自然状态下出现其种群数量不易扩大的局面。要实现资源冷杉种群的保护,解除其濒危状态,以免绝灭,必须立刻停止人为一扰,并进一步加强对它繁育系统的研究。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术,高20~25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白色,片状开裂;1年生枝淡褐黄色,老枝灰黑色;冬芽网锥形或锥状卵圆形,有树脂,芽鳞淡褐黄色。叶在小枝上面向外向上伸展或小规则两列,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2~4.8厘米,宽3~3.5毫米,先端有凹缺,上面深绿色,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树脂道边生。球果为椭网状网柱形,长10~11厘米,直径4.2~4.5厘米,成熟时暗绿褐色;种鳞呈扇状四边形,长2.3~2.5厘米,宽3~3.3厘米;苞鳞稍较种鳞为短,长2.1~2.3厘米,中部较窄缩,上部圆形,宽9~10毫米,先端露出,反曲,有突起的短刺尖;种子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淡褐色,种翅倒三角形,长2.1~2.3厘米,淡紫黑灰色。
生态特征
资源冷杉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中山上部,气候夏冷冬寒,雨量充沛,雪期及冰冻期较长,终年多云雾,日照少。年平均温8~l2℃,极端最低温-5~8摄℃,较强寒潮年份可出现零下13℃的低温,年降水量1800~2400毫米,相对湿度85%~90%。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与砂页岩,土壤为酸性黄棕壤,pH值4.5~5,林内有大量的枯枝落叶。
资源冷杉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树冠高耸于阔叶林层之上,主要树种有南方铁杉、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华南桦、交让木、银木荷、吴茱萸五加等。林下多生长茂密的南岭箭竹,在竹类或灌木较少的林地上天然更新良好,幼树耐阴,大树需要一定的光照。
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结实有间隔期。
银杉
银杉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银杉于广西(龙胜、金秀)、湖南(新宁至城步、资兴、桂东)、重庆(南川、武隆)贵州(道真、桐梓)分布于广西北部龙胜县花坪及东部金秀县大瑶山,湖南东南部资兴、桂东、雷县及西南部城步县罗汉洞,重庆金佛山、柏枝山、箐竹山与武隆县白马山,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与桐梓县白芷山。生于海拔940~1870米地带的局部山区。
生长历史
远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300万年前,地球覆盖着大量冰川,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银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时候,和水杉一样,也曾引起世界植物界的巨大轰动。那是1955年夏季,我圈的植物学家钟济新带领一支调查队到广西桂林附近的龙胜花坪林区进行考察,发现了一株外形很像油杉的苗木,后来又采到了完整的树木标本,他将这批珍贵的标本寄给了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经他们鉴定,认为就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现在只保留着化石的珍稀植物——银杉。50年代发现的银杉数量不多,且面积很小,白1979年以后,在湖南、四川和贵州等地义发现了几处,1000余株。
银杉是松科的常绿乔木,主干高大通直,挺拔秀丽,枝叶茂密,尤其是在其碧绿的线形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拂,便银光闪闪,更加诱人,银杉的美称便由此而来!
濒危现状
松科银杉是本世纪50年代在我国发现的松科单型属植物,间断分布于大娄山东段和越城岭支脉。最初仅见于广西龙胜县花坪和四川南川县金佛山。近年不但在上述两地找到了新分布点,而且还在其毗邻的山区发现了银杉。迄今,已知银杉分布在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区)十县的三十多个分布点上,除金佛山老梯子分布较多外,其它分布点上,最多达几十株,最少仅存一株。由于银杉生于交通不便的中山山脊和帽状石山的顶部,故未遭到过多的人为破坏。银杉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在荫蔽的林下,会导致幼苗、幼树的死亡和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将会被生长较快的阔叶树种更替而陷入灭绝的危险。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银杉属裸子植物,松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别名衫公子,是一种高十至二十几米的常绿乔小。它是我国特产的属于第三纪残遗下来的珍稀植物。
常绿乔小,具开展的枝条,高达24米,胸径通常达40厘米,稀达85厘米;树干通直,树皮暗灰色,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小枝上端和侧枝生长缓慢,浅黄褐色,无毛,或初被短毛,后变无毛,具微隆起的叶枕;芽无树脂,芽鳞脱落。叶呈螺旋状排列,辐射状散生,在小枝上端和侧枝上排列较密,线形,微曲或直通常长4~6厘米,宽2.5~3毫米,先端圆或钝尖,基部渐窄成不明显的叶柄,上面中脉凹陷,深绿色;无毛或有短毛,下面沿中脉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气孔带,边缘微反卷,横切面上有2个边生树脂道;幼叶边缘具睫毛。雌雄同株,雄球花通常单生于2年生枝叶腋;雌球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叶腋。球果两年成熟,卵网形,长3~5厘米,直径1.5~3厘米,熟时淡褐色或栗褐色;种鳞13~16枚,木质,蚌壳状,近网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着生两粒种子,宿存;苞鳞小,卵状三角形,具长尖,不露出;种子倒卵圆形,长5~6毫米,暗橄榄绿色,具不规则的斑点,种翅长10~15毫米。
生态特征
银杉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生于中山地带的局部山区。产地气候夏凉冬冷、雨量多、湿度大,多云雾,十壤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发育而成的黄壤或黄棕壤,呈微酸性。阳性树种,根系发达,多生于土壤浅薄,岩石裸露,宽通常仪2~3米、两侧为60~70度陡坡的狭窄山脊,或孤立的帽状石山的顶部或悬岩、绝壁隙缝问。具有喜光、喜雾、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风等特性。
三、濒临灭绝的松柏类植物
巧家五针松
地理分布
巧家五针松的分布区域仅限于云南东北部巧家县白鹤滩镇与中寨乡交界的山脊两侧,范围约5平方公里,生长在深切割中山上部。
巧家五针松生境分布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山体上部,介于温暖性针叶林与温凉性阔叶林天然分布过渡地段,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pH值6~6.5。(图片74)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老树树皮暗褐色,呈不规则薄片剥落,内皮暗白色;冬芽卵球形,红褐色;当年生枝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及灰褐色柔毛,稀混生腺体,2年生枝无毛。针叶5(4)针1束,长9~17厘米,纤细,两面具气孔线,边缘有细齿,断面三角形,树脂道3~5,边生,叶鞘早落。成熟球果网柱状椭圆形,长约9厘米,径约6厘米;种鳞长网状椭圆形,熟时张开,鳞盾显着隆起,鳞脐被生。凹陷,无刺,横脊明显。种子为长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黑色,种翅长约1.6厘米,具黑色纵纹。
生存现状
巧家五针松于1992年才被发现,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因全世界仅在巧家有分布而得名。2004年还有报道指出有34株存活,而日前其野生种群总数仅剩下31株,是全世界个体数量最少的物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它分布于昭通市巧家县境内的药山自然保护区,仅限于新华镇杨家湾办事处与中寨乡付山村交界的山脊两侧,其天然更新力极差。
长白松
长白松义名“美人松”,分为松科,松属,为欧洲赤松的地理变种
现在渐危种。仅零散分布于长白山北坡,由于未严加保护,在上道白河沿岸敞生的小片纯林,逐年遭到破坏,分布区日益缩小。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小,高25~32米,胸径25~100厘米;下部树皮淡黄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片,中上部树皮淡褐黄色到金黄色,裂成薄鳞片状脱落;冬芽卵圆形,有树脂,芽鳞红褐色;一年生枝浅褐绿色或淡黄褐色,无毛,3年生枝灰褐色、针叶2针一束,较粗硬,稍扭曲,微扁,长4~9厘米,宽l~1.2(~2)毫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有气孔线,树脂道4~8个,边生,稀1~2个中生,基部有宿存的叶鞘。雌球花暗紫红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球果锥状卵网形,长4~5厘米,直径3~4.5厘米,成熟时淡褐灰色;鳞盾多少隆起,鳞脐突起,具短刺;种子呈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种翅有关节,长1.5~2厘米。
地理分布
长白松天然分布区很狭窄,只见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北坡,海拔700~1600米的二道白河与三道白河沿岸的狭长地段,尚存小片纯林及散生林术。
生态特性
长白松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湿度大,积雪时间长。年平均温4.4℃,1月份平均温-15℃~-18℃,7月份平均温20~22℃以上,极端最高温37.5~,极端最低温-40℃左右;年降水量600~1340毫米,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90~100天。土壤为发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及山地棕色针叶森林土,二氧化硅粉沫含量大,腐殖质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强,pH值4.7~6.2。
长白松为阳性树种,根系深长,可耐一定干旱,在海拔较低的地带常组成小块纯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与红松、红皮云杉、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黄花落叶松等树种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月中旬成熟,结实间隔期3~5年。
水松
生存现状
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我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
日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岭下乡上楼村附近的一片高山湿地之中,系目前世界唯一成林成片的水松72株,株株枝干挺拔,胸径在60~80厘米,水松是冰川世纪孑遗植物,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前往考察,将水松林誉为“植物活化石群”,是日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成片水松林。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半常绿性乔术,高达25米,胸径60~120厘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条片。内皮淡红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叶延下生长,鳞形、线状钻形及线形,常二者生于同一枝上;在宿存枝上的叶甚小,鳞形,长2~3毫米,螺旋状排列,紧贴或先端稍分离;在脱落枝上的叶较长,长9~20(~30)毫米,线状钻形或线形,开展或斜展成二列或三列,有棱或两侧扁平。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雄球花有15~20枚螺旋状排列的雄蕊,雄蕊通常有5~7花药;雌球花卵球形,有15~20枚具2胚珠的珠鳞,托以较大的苞鳞。球果倒卵圆形,长2~2.5厘米,直径1.3~1.5厘米,直立;种鳞小质,与苞鳞近结合而生,扁平,倒卵形,背面接近上部边缘有6~9个微反曲的三角状尖齿,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种子下部有膜质长翅。
生长特性
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东部和北热带东部,气候温暖湿润,水最充沛。水松耐水湿,为阳性树种,除盐碱地外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幼苗时期主根发达,10多年后主根停止生长,侧根发达,生于水边或沼泽地的树干基部膨大呈柱槽状,并有露出土面或水面的屈膝状呼吸根。种子在天然状态下不易萌发。幼苗或幼树期间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花期2~3月,球果9~10月成熟。
四、濒临灭绝的木兰类植物
长蕊木兰
长蕊木兰属于兰科,属双子叶植物。
濒危等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60厘米;先端争光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上面有光泽,侧脉12~15对,末端纤细,与致密的网脉义错而不明显,中脉在背面被长柔毛或无毛;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花纯白色,芳香;花被片9~11,外轮换片长圆形,浅绿色,长5.5~6厘米,宽2~2.5厘米,内两轮倒卵状椭圆形,长约5.5厘米,宽2.5厘米;雄蕊约40枚,长约4厘米,花药长约2.8厘米,内向开裂;雌蕊群圆柱形,长约2厘米,宽约4毫米,雌蕊群柄长约l厘米。聚合果长3.5~8厘米,内向开裂;雌蕊群网柱形,长约2厘米,宽约4毫米,雌蕊群柄长约1厘米,扁圆形,直径8~9毫米,有白色皮孔。
分布与习性
长蕊木兰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南、西畴、金平、屏边、义山、西北部福质、贡山,西部和西南部景东、澜沧、永平、景洪等县海拔1200~2400米处,及西藏墨脱海拔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在我国,分布区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带及南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温凉湿润以至潮湿,年平均温I5~17℃。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或更低,极端最高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的降水量2000毫米,旱季多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偏阳性绎种种,生于山地上部东南坡或山脊上,为原幼树喜光性逐渐增强,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长。土壤为酸性,pH值3.8~4.3(~5.5),枯枝落叶层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高达20%以上。常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平及木兰其它种类等滋交成林、林下有时有类,各种木质藤本和附生兰平植物。在汗东南中山上部,常见于瓦山锥、构丝锥林中,林内潮湿阴暗,附生苔藓特别发达。白然更新能力差,幼树、幼苗极少。花期5月,果期9~10月。
落叶木莲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落叶木莲是落叶乔木,高30米,树干端直,树冠宽卵形;胸径60厘米,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树干通直,枝条开展,花被15~16片,稀19片螺旋状排列成5轮,花为淡黄色。春夏之交开花,花大型,淡黄白色,状若睡莲,且清香沁人,近于幽兰;金秋硕果累累,聚合果红棕色,开裂时露出颗颗鲜红种子,点缀于绿色树冠,是花果兼美、不可多得的庭园观赏树种。
生态特性
该树适于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喜肥沃、湿润的土地,幼年不耐干旱、贫瘠、稍耐荫;早期高生长可达100厘米,为前期速生型树种。落叶木莲在宜春本地分布,海拔高度为580~1200米,经宜春地区林科所(海拔107米)多年引种栽培,生长良好,年平均增高可达1米以上,椐试验表明其为前期速生型树种。该树种适应在秦岭以南的整个亚热带地区栽植,土壤要求较为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
华盖木
华盖木分布于我国云南、文山州(西畴、马关)、红河州(金平)。
生存现状
华盖木属稀有种。华盖木目前仅见于云南西畴法斗。因历年砍伐利用,现仅存6株大树。由于花芳香,开放时常被昆虫咬食雌蕊群,故成熟种子甚少,即使种子成熟,亦由于外种皮含油量高,不易发芽,而影响天然更新。若产地森林继续破坏,或残存植株被砍伐,就有绝灭的危险。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华盖木是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1.2米,全株各部无毛;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绿色。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网状椭圆形,长15~26(~30)厘米,宽5~8(~9.5)厘米,先端急尖,尖头钝,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侧脉13~16对;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花芳香,花被片肉质,9~11,外轮3片长圆形,外面深红色,内面白色,长8~10厘米,内2轮白色,渐狭小,基部具爪;雄蕊约65枚,花药内向纵裂;雌蕊群长卵圆形,具短柄,心皮13~16枚,每心皮具胚珠3~5枚。聚合果倒卵网形或椭圆形,长5~8.5厘米,直径3.5~6.5厘米,具稀疏皮孔;瞢莫厚木质,长圆状椭网形或长网状倒卵圆形,长2.5~5厘米,顶端浅裂;种子每蓇葖内l~3粒,外种皮红色。
生长特性
华盖木生长于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上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产地夏季温暖,冬无严寒,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l6~1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最高达90%左右;雾期长,年平均霜期只有8.6天。土壤为由砂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呈酸性反应,pH值4.8~5.7。地被物和枯枝落叶腐殖质层深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可达20%以上。华盖木为上层乔木,树冠宽广,根系发达,有板根。
常与大叶木莲、云南拟单性木莲、灯台树、伯乐树、酸枣、假吴茱萸叶五加、马蹄荷、檫木等混生成林。华盖木开花结果较少,每隔l~2年开花一次,花枝不多,结实率亦低。花期4月下旬,果期9~11月。
峨眉拟单性木兰
形态特征
峨眉拟单性木兰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40厘米;树皮深灰色。叶革质,椭圆形、狭椭网形或倒卵状椭网形,长8~12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短渐尖而尖头钝,基部楔形或狭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灰绿色,有腺点,侧脉每边8~10条,叶柄长1.5~2厘米。花雄花两性花异株;雄花:花被片12,外轮3片浅黄色较薄,长圆形,先端网或钝圆,长3~3.8厘米,宽1~1.4厘米,内三轮较狭小,乳白色,肉质;倒卵状匙形,雄蕊约30枚,长2~2.2厘米。花药长l~1.2厘米,花丝长2~4毫米,由药隔顶端伸出成钝尖,药隔及花丝深红色,花托顶端短钝尖;两性花:花被片与雄花同,雄蕊16~18枚;雌蕊群椭网体形,长约1厘米,具雌蕊8~12枚。聚合果倒卵圆形,长3~4厘米,种子倒卵网形,径6~8毫米,外种皮红褐色。花期5月,果期9月。
地理分布
峨刷拟单性木兰分布于常绿阔叶林中。
濒危等级
峨眉拟单性木兰至今才找到两性花植株,因林木砍伐,植被破坏,在原产地所存植株极少,急待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查找新的分布点。属于一级濒危灭绝植物。
五、濒危灭绝的龙脑香类植物
狭叶坡垒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狭叶坡垒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现在是濒危种。狭叶坡垒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分布区极为狭窄。由于过度采伐,残存母树很少,亟待保护与种植。
狭叶坡垒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75厘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呈块状剥落。叶近革质,长圆形或长网状披针形,长5~5厘米,宽2.5~5厘米,基部圆形,全缘,侧脉6~10对;叶柄长1~1.2厘米。网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0~20厘米;萼片呈覆瓦状排列;花瓣5,淡红色,长约2厘米;雄蕊15,排成2轮,药隔的附属物伸长成丝状;子房3室,每室2胚珠。坚果卵圆形,长约1.8厘米,基部具5枚宿存萼片,其中2枚增大成翅状,革质,线状长圆形,长约8.5~9.5厘米,其余2枚萼片卵形,长约9毫米。
生长特性
狭叶坡垒分布于山谷、沟边和山坡下部的季节性雨林中。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暖,高温多雨=年平均温约22℃,最冷月平均温14~15℃,最热月平均温约28℃,月平均温高于22℃的有7个月,夏季很长,年积温8000℃左右;年降水量约2700毫米,但此时山地多雾露;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
狭叶坡垒生于湿润肥沃的酸性土上。为耐阴偏阳的树种,幼苗、幼树期能耐蔽荫,随后逐渐喜光。常与梭子果、棋子豆、大花五桠果、壳菜果等组成季节性雨林。
坡垒
坡垒现存是濒危种。坡垒是海南岛特有的热带雨林树种,多呈零散分布。近20年来,由于森林被大面积的砍伐,现存大树只有数百余株。日前已被列为禁伐树种进行保护,并有小面积试种,生长良好。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25~30米,胸径60~85厘米;树皮黑褐色,浅纵裂;小枝和花序密生星状微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氏圆状椭圆形,长6.5~20.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微圆形,侧脉9~14对,小脉平行;叶柄常1.2~1.9厘米,有皱纹。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偏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几无梗;萼片5,覆互状排列;花瓣5;雄蕊15,排成2轮,花药卵状椭网形,药隔顶端附属体丝状;子房近网柱形,花柱基部膨大。坚果卵圆形,为增大宿萼的基部所包围,其中2枚萼片扩大成翅,倒披针形,长约7厘米,有纵脉7~9条。
生长特性
坡垒主要分布于山地的沟岭、溪旁和东南坡上。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热量高、雨量充沛,年平均温23~26℃,最热月平均温28℃,最冷月平均温17℃以上,年降水量1600~2400毫米,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7%。土壤主要为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山地砖红壤和赤红壤。坡垒要求炎热、静风、湿润以至潮湿的生境。常与青皮、野生荔枝、蝴蝶树等多种树种组成热带雨林。坡垒较耐荫,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生长较慢,成年林木8~9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多毛坡垒
多毛坡垒的小枝、叶柄和下面均密被星状绒毛。
叶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长网形,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圆,稍不对称。网锥花序腋生,密被黄色绒毛或星状毛。花萼裂片5,均被黄色绒毛:花瓣5,不等大,粉红色;雄蕊10~15,排成2轮,子房近卵形,花柱基部膨大,短小,柱头稍增大。坚果椭网形,宿存花萼中2片增大成翅,翅具8~13条纵脉。生长于海拔800~1100米热带雨林中。产于屏边县,属濒危种。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多毛坡垒是常绿乔木,高达35米,胸径约60厘米,具白色芳香树脂。花色栗褐色,花期8~9月,果期翌年4月。
习性与分布
仅产于云南屏边、河口、江城等县,生于山地林中。海拔上限800米。本种分布区位于热带北缘,主要生长在热带沟谷雨林,峡谷缝隙石缝中,生境终年潮湿。产地土壤是砖红壤。
望天树
比一比中国树木中的“巨人”,目前能摘取中国最高树木桂冠的,恐怕就只有高可达80米的望天树了。
望天树义名“擎天树”,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树种,是1975年才由我国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的森林中发现的。属于龙脑香科,柳安属。该属共11名成员,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望天树是只有在我国云南才生长的特产珍稀树种。只分布在西双版纳的补蚌和广纳里新寨至景飘一带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望天树的所在地,大部分为原始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它们多成片生长,组成独立的群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生态学家们把它们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
望天树是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一般高达60多米,胸径100厘米左右,最粗的可达300厘米。高耸挺拔的树干竖立于森林绿树丛中,比周围高30~40米的大树还要高出20~30米,真是直通九霄,大有刺破青天的架式。花期为3~4月。
在西双版纳勐腊县补蚌自然保护区,有上百棵40~70多米高的望天树林区,当地政府架设了一条高20多米、长2.5公里的“空中走廊”,游人可以在上面观赏原始森林美景和野生动物。
如果说望天树只是长得高,那当然不见得有那么珍贵,当然也无指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了。它的名贵还在于它是龙脑香科植物,是热带雨林中的一个优势科。在东南亚,这个科的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之一,是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某些外国学者曾断言“中国十分缺乏龙脑香科植物”、“中国没有热带雨林”。然而,望天树的发现,不仅使得这些结论被彻底推翻,而且还证实了中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
望天树树体高大,干形圆满通直,不分杈,树冠象一把巨大的伞,而树干则象伞把似的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因此把它称为“埋干仲”(伞把树)。同龙脑香科的其他乔木一样,望天树以材质优良和单株积材率高而着名于世界木材市场,据资料记载,一棵60米左右的望天树,主干木材可达十立方米以上。其材质较重,结构均匀,纹理通直而不易变形,加工性能良好,适合于制材工业和机械加工以及较大规格的木材用途,是一种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
濒危等级:二级
分布现状
产于云南南部、东南部(勐腊、马关、河口)及广西西南部局部地区,其分布面积约20平方公里,海拔下限350米,海拔上限1100米。(图片84)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40~50(~80)米,胸径达1.5~3米,树干通直,枝下高多在30米以上,大树具板根;树皮褐色或深褐色,上部纵裂,下部呈块状或不规则剥落;1~2年生枝密被鳞片状毛和细毛。裸芽,为一对托叶包藏。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状椭网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6厘米,宽3~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网形或宽楔形,侧脉14~19对,近平行,下面脉序突起,被鳞片状毛和细毛。花序腋生和顶生,穗状、总状或网锥状,被柔毛;顶生花序长5~12厘米,分枝;腋生花序长1.9~5.2厘米,分枝或不分枝;花萼5裂,内外均被毛;花瓣5,黄白色,具10~14条细纵纹;雄蕊12~15,两轮排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柱头微3裂。坚果呈卵状椭网形,长2.2~2.8厘米,直径1.1~1.5厘米,密被白色绢毛,先端急尖或渐尖,3裂;宿萼裂片增大而成3长2短的果翅,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翅长6~9厘米,短翅长3.5~5厘米,具5~7条平行纵脉和细密的横脉与网脉。是一种高大的裸子植物。
生长特性
望天树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及两侧的坡地上。全年高温、高湿、静风、无霜,终年温暖、湿润,干湿季交替明显,年平均温20.6~22.5℃,最冷月平均温12~14℃,最热月平均温28℃以上: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降雨日约200天;相对湿度85%,雾日170天左右。土壤属于发育在紫色砂岩、砂页岩或石灰岩母质上的赤红壤、砂壤土及石灰土。在湿润沟谷、坡脚台地上,组成单优种的季节性雨林;在云南常见的伴生树种有干果榄仁、番龙眼;在广西主要伴生树种有蚬术、风吹楠、顶果树、广西槭、任豆等。望天树于5~6月开花,8~10月为果熟期。落果现象比较严重,主要由于虫害所致。
六、濒危灭绝的珙桐类植物
珙桐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也是全世界着名的观赏植物之一。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濒危等级:一级
生境状况
在我国,珙桐分布很广,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嵋山等处都有生长,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700米处,还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自从1869年珙桐在四川穆坪被发现以后,珙桐先后为各国所引种,以致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
2008年4月,四川省荥经县龙苍沟乡会同该县宣传部、雅安电视台、荥经电视台在对龙苍沟乡旅游资源边行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近10万亩珙桐群落,该消息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后经国内从事珙桐研究的权威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罗世家教授在专程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称:密集程度如此之高、面积如此之大的成片野生珙桐树,在国内尚属罕见。(图片85)
地理分布
分布于陕西东南部镇坪、岚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农架、兴山、巴东、长阳、利川、恩施、鹤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门、永顺,贵州东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净山、道真、绥阳、毕节、纳雍,四川东部巫山,东南部南川、北部平武、青川,西部至南部汶川、灌县、彭县、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美姑、雷波、筠连,云南东北部绥江、水善、大关、彝良、威信、镇雄、昭通等地。常混生于海拔1250~2200米的阔叶林中,偶有小片纯林。拥有最大面积的数叫川省荥经县,拥有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珙桐林,达10万亩之多。
生活习性
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700~1600米的深山云雾中,要求较大的空气湿度。在海拔1800~22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花盛时,似满树白鸽展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
形态特征
珙桐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
此树为落叶乔木,树皮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单叶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纸质,宽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粗锯齿,叶柄长4~5厘米,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序下有2片白色大苞片,纸质,椭网状卵形,长8~15厘米,中部以下有锯齿,核果紫绿色,花期4月,果熟期10月,
珙桐的花紫红色,由多数雄花与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宛如一个长着“眼睛”和“嘴巴”的鸽子脑袋,花序基部两片大而洁白的苞片,则像是白鸽的一对翅膀。4~5月间,当珙桐花开时,张张白色的苞片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只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
光叶珙桐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光叶珙桐是落叶乔木植物,高15~20米,稀达25米。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阔卵形或近圆形;叶下面常无毛或幼时叶脉上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及粗毛,有时下面被白霜。两性花与雄花同株,由多数的雄花与1个雌花或两性花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的顶端;两性花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雄花无花萼及花瓣,紫色。果实为长卵网形核果,长3~4厘米,直径15~20毫米,紫绿色具黄色斑点。(图片86)
生长特性
光叶珙桐分布区气候冬冷夏凉,常年多雾、多雨,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温12~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85%,土壤为砂质岩、花岗岩等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为4.5~6.0,在贵州光叶珙桐分布在水城、该地属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2.3~15.1℃,极端高温36.7℃,极端最低温-11.7℃,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560小时。通常情况下4月发芽,花期5月,果熟期10月。由于人为干扰严重,现存林为遭受多次砍伐后萌发而成,乔木层、灌木层不甚明显。主要组成树种有水青冈、栓皮栎、细叶青冈、金丝桃、胡颓子、小叶六道木、小叶杜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
分布范围
光叶珙桐仅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在我省该种分布于纳雍、清镇、水城。清镇分布点现已消失,纳雍也未见生存植株。本次调查中仅见于水城玉舍六田村窑子沟,海拔2000米北坡。光叶珙桐的数量极少,常以单株或小群聚的形式散生在山地汇水沟附近。经过调查,现有资源量为:分布面积20公顷,总株数180株,总蓄积量1.452立方米。
七、濒临灭绝的山茶类植物
金花茶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小,高2~6米,树皮呈灰白色,平滑。叶互生,宽披针形至长椭圆形。花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金黄色,开放时呈杯状、壶状或碗状,径3~3.5厘米:花瓣9~ll枚,阔卵形、倒卵形或矩圆形,肉质,具蜡质光泽;花期11月至翌年3月,蒴果呈三角状扁球形,黄绿色或紫褐色;果期10~12月。
产地及习性
金花茶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极为罕见,分布区极其狭窄,全世界90%的野生金花茶仅分布于我国广西防城港市十万大山的兰山支脉一带,生长于海拔700米以下,以海拔200~500米之间的范围较常见,垂直分布的下限为海拔20米左右。如金花茶在防城县大王江附近的滨海丘陵台地仍有分布。垂直分布的上限可达海拔890米,如宁明县那陶大山仍可见到个别小瓣金花茶,数量极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植物。与银杉、桫椤、珙桐等珍贵“植物活化石”齐名,是我国八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的植物种,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
1960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在广西南宁一带发现了一种金黄色的山茶花,被命名为“金花茶”,金花茶的发现轰动了全球园艺界、新闻界,受了国内外园艺学家的高度重视。认为它是培育金黄色山茶花品种的最优良原始材料。
金花茶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欢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苗期喜荫蔽,进入花期后,颇喜透射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至中性均土壤中均可生长。耐瘠薄,也喜肥,耐涝力强。
长瓣短柱茶
长瓣短柱茶是渐危种。长瓣短柱茶是我国罕见的特有种,目前星散地残存于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个别分布点上,数量极少,人然繁殖力较弱,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分布区域正日益缩小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2~10米,胸径5~25厘米;树皮红褐色至灰褐色,平滑;全株除芽鳞疏被柔毛外均无毛。叶互生,厚革质,长圆形或椭网状长网形,长6~11厘米,宽3~4.5厘米,边缘具细尖锯齿,侧脉5~7对,中脉和侧脉在上面常明显凹下,下面隆起,叶下面被红色腺点;叶柄长1~1.5厘米。花通常l~2,顶生或近顶腋生,无梗,白色,直径4~10厘米;苞片和萼片9~10,近网形;花瓣5~6,倒卵形,长2.5~5.5厘米,顶端口裂;雄蕊多数,长7~14,毫米,花丝仪基闻连合;子房3室,被毛。花柱短,长3~4毫米。蒴果球形,熟时淡褐色,稍粗糙,直径7~2.5厘米,果壳较薄。
地理分布
长瓣短柱茶分布于福建建宁、宁化、沙县、南平、建瓯,江西黎川,湖南攸县、永顺,湖北来风,成丰、鹤峰、宣恩、恩施、利川、五峰、宜昌、广西龙胜等地。生于海拔150~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生长特性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比较寒冷,年平均温l6~19℃,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8月。土壤为红壤或黄壤。在阳光较充足和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但也能耐较荫蔽和瘠薄地。在福建沙县和建宁一带,通常零散生长存以甜槠、青冈苦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2~3月开花,果实9~10月成熟。
猪血木
猪血木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常绿大乔木,芽被短柔毛。叶互生,薄革质,叶缘具细锯齿。花小腋生,白色。果球形,肉质,成熟时紫黑色,花果期10-12月。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木材结构细致,不裂不挠,适于造船及建筑用材,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15-25米,胸径60-150厘米;树皮灰褐色;芽被短柔毛。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长6-10厘米,宽2.2-2.5厘米,边缘具细锯齿;侧脉5-7对,在近叶缘处弧曲联结,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甚明显;叶柄长5-7对,在近叶缘处弧曲联结,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甚明显;叶柄长3-5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区极狭窄,根据过去调查见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乡驳木和羊蹄岗附近保育林中有10多株,广西省平南县思旺乡村北保育林中有2株。目前仅羊蹄岗尚残留2株,海拔为50-150米。其余植株均已砍掉。
圆籽荷
圆籽荷为稀有种,是和木荷属较为接近的一个单种属,是60年代在广东省阳春县河尾山发现的。常绿小乔木,零星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局部地区海拔6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为阴性树种,喜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花期4至5月,果熟10至11月。目前已经难以找到。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高3-l0米,嫩枝有柔毛,老枝变秃,干后黑褐色。叶聚生于枝顶,革质,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0l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初时有柔毛,以后变秃;侧脉7-9对,靠近边缘弯曲相结合,在两面均明显,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6毫米,有毛。花浅黄色,直径1.5厘米,顶生或腋生,有花5-9朵排成总状花序,花柄长4-5毫米,有毛;苞片细小,紧贴于花萼下,早落;萼5片,阔卵形,长4毫米,先端圆,基部近离生,有毛;花瓣5片,基部连生,阔倒卵形,长7毫米,宽6毫米,背面有毛;雄蕊22-24个,长4-5毫米,花药2室,基部叉开;子房圆锥形,基部有毛,5室,每室有胚珠3-4个,花性极短,先端5浅裂。蒴果扁球形,宽8-10毫米,高5-6毫米,5裂开,中轴长5毫米,种子褐色,长4毫米,厚1.5毫米,无翅。(图片90)
生长习性
分布区位于中国南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年平均温21℃以上,夏季长达6个月,没有冬季,最冷月平均温12-13℃以上,极端最低温只在大寒潮南侵年份,才出现0℃以下低温;年雨量1500-1900毫米,雨季可长达6-7个月;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干湿季不大分明。为阴性中,在上层乔木的荫蔽下才能政党生长发育,并进行天然更新,因此常随森林环境的破坏而消亡。喜生于富含腐殖质的赤红壤。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
分布范围
产广东省阳春八甲、河尾山及三叉河一带和信宜悬县龙观木坪,亦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太平山,零星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
八、全球植物濒危情况总括
IuCN红色名录评估了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状况。《1996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全球物种评估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应用IUCN1994年创建的新的量化标准,对所有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保护状况都做出了评估,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名录,结果比以前的更加综合和系统。
为了更好的编制全球物种红色名录,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组建了一个在世界各地运行的科学家及合作组织网络系统,通过对物种生物学和保护状况的了解,提供最全面的有关物种的科学知识库。从1998年起,物种生存委员会启动了IUCN红色名录项目,试图提供全球生物多样性衰退情况的索引,并确认和整理出急需保护的物种以采取措施减少全球的灭绝速率。
1998年4月28日,同时在伦敦、华盛顿、开普敦和堪培拉发布的第一份《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了每8种植物就有不只1种植物濒临灭绝。这份由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编写,由IUCN出版的《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IUCN与世界许多科学家和重要植物学研究机构20年合作的成果。其中包括英国邱园及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史密松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植物园,澳大利亚环境部、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生物多样性信息协会,以及南非国家植物研究所等。IUCN集中了各地专家的评估,展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
(1)已知的约270000种高等植物中,有12.5%,即33798种被认为濒临灭绝。这些植物归属于369个科,分布于世界200个国家或地区。
(2)在红色名录收入的植物种类中,91%的种仅分布于一个国家,局限的地理分布会导致物种更为脆弱,并且可能减少其接受保护的机会。
(3)大量已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正濒临消失,使其尚未完全发挥治愈人类疾病的潜力。例如,红豆杉科植物75%的种都是重要的抗癌药物资源,但它们正受到绝灭的威胁。阿斯匹灵提取于柳科植物,但该科植物12%的种受到威胁。
(4)分布于东南亚的龙脑香科植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用材树种,其32.5%的近亲种都受到威胁。
(5)随着一个个物种的消失,我们便失去了获得重要遗传材料的机会。这些遗传材料可能对生产供人类和动物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曾有过贡献。
(6)许多常见植物的近亲种濒临绝灭。例如14%的蔷薇科植物、32%的百合科植物及32%的鸢尾科植物都受到绝灭的威胁。
植物迅速消失的原因各异,但生境的消失和外来种或非乡土种的引种是两个主要原因。红色名录揭示的现状,在全世界范围内敲起了警钟:生物财富最易受到绝灭的威胁,因为各个民族对其生物资源的认识和鉴赏远不如对其物质和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鉴赏,所以,要保护全世界的植物种类,需要政府、科研院所、植物园及自然保护组织之间更多的合作。
《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了每个国家的濒危植物种数及所占本国高等植物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巴西2.4%,中国1.O%,德国0.5%。濒危植物种数越多说明这个国家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做得就越彻底,而那些种数低的国家则可能表明还没有或没有充分地对本国的高等植物进行调查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资料最全的3个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它们的濒危物种在本国的高等植物中所占的百分比都很高,分别是29%、14.4%和11.5%。
在《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列物种中,91%都是原产于单一国家的特有种,这就是说这些特有种已知的种群仅限于一个单一的国家。这种高百分比濒危特有种,部分是由于植物分布区的局限性导致较大的生存威胁。岛屿或群岛的特有种通常多,特有植物所面临的威胁程度也特别大。在所列含高百分比濒危植物的10个地区中有7个是岛屿:非洲的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塞舌尔、留尼旺岛,南美的牙买加,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太平洋的英属皮特凯恩岛。由于搜集资料的途径不同所致,IUCN红色名录所列的许多种植物可能并非是单一国家的特有种。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到后,特别是在南美、非洲及亚洲,可能会发现很多的跨界特有种。
全球的高等植物有511科。根据《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有372个科含有全球性的濒危或已绝灭的种,大科含有更多的濒危物种。除了19个濒危单种科(一科仅一个种,即1000%的种都受到威胁)之外,还有20个科至少有50%的种都受到威胁,其中有8个科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受到的威胁很突出:①它是较小的分类群;②许多裸子植物广泛开发为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的破坏;③裸子植物是一个古老的种群,难于适应迅速变化的周围环境。相比之下,蕨类植物受到威胁的程度就相对低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其孢子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蕨类植物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评估,对该群植物的现状还不甚清楚。
《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出版标志着自然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工具,该书为评估自然保护进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其中包括所列物种的基本资料。《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了380个种的野生种群已经绝灭,另外还有371个种介于灭绝/濒危状况。该书记录的只是已知的灭绝种类,肯定还有许多已经灭绝但我们却还一无所知的植物种类。此外,至少还有6522种定为濒危种,不加以保护,其中许多种不久肯定会列入灭绝种的行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