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石狮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序曲

    大海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是什么?”

    一个遥远的声音:“财富。”

    大海问:“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一个浑厚的声音:“创造财富。”

    大海问:“石狮人的性格是什么?”

    海浪声、惊涛拍岸声伴随一个坚毅的声音:“敢于创造财富……”

    从汹汹波涛中推出片名……

    上篇 风雨历程

    这尊孔武威猛、吼唱欢啸的石狮,没有开罗狮身人面像的久远,没有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雄奇,也没有中国万里长城的辉煌……然而,它却是一座新文明的标志。

    春风秋雨,晨露夕阳。

    每天每天,车如流人如潮。始自深圳、拱北、汕头、广州、厦门、漳州、龙岩、福州、温州、沈阳、哈尔滨等地的6500多班次的大中型客车,载着6万多名客商急匆匆扑向石狮市,又如鱼一般乱纷纷游入这个“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的小商品集散市场。

    于是,这颗东临台湾海峡、北靠泉州湾、南涉深沪湾,三面环水,地处泉州、漳州、厦门金三角黄金海岸中段的“闽南明珠”,变得流光溢彩、神秘诱人,人们议论、猜疑、忧虑、困惑、争辩、理解……毁誉参半,沸沸扬扬,给20世纪末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

    一个地域的人文环境,必然孕育出一个地域独特的经济现象。

    倘若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去寻根探源,就会惊讶地发现:远在公元10~14世纪的宋、元时期,石狮人就已领略过“舟行居浪若游龙”的壮观景象。被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为堪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延揽八面来风,商贾云集贸易鼎盛;其时,石狮村顺理成章地成为以泉州府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要道。

    石狮人恋土,石狮人更恋海。

    朝朝相国代代沿袭,石狮人不避艰险、不辞辛劳、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面积仅100平方公里、人口仅27万人的石狮市,旅居东南亚、日本、欧美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多达50多万人。

    拓海贸易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犹如生命基因注入了石狮人的血脉之中。

    社会学家称之为“海港文化”和“华侨文化”共同浇铸了石狮经济大厦的栋梁。

    文学家则把“石狮现象”比喻为一种生命源的律动。

    历史是一位幽默大师。

    在那个狂躁迷乱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被奉为时髦。

    石狮人却敢于玩一场“政治游戏”:在纪念章风靡全国、炙手可热之际,30多家纪念章加工厂在石狮镇应运而生。石狮人凭借极原始、极简单的手工作坊,自制出一批又一批极粗糙却又极抢手的纪念章。举国上下正忙于唱“语录歌”、跳“忠字舞”,石狮人却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

    厄运临头是必然的。

    那位头裹白毛巾、身穿对襟袄、名噪一时的副总理,在风闻小小的石狮镇居然摆满近千家私商摊贩,经营总资产达60多万元时,以他“越穷越革命”的思维定式,愤愤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石狮只差没有挂上一面台湾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了!”

    颇具嘲讽意味的是:一部《铁证如山》的纪录影片,恰巧给我们留下了那个荒唐岁月的历史见证。

    惟有一股酸楚涌上我们的心头……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编年史上,无疑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退隐与一个新时代的崛起。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其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思想洞察力,率先指出:“看来单靠计划经济不行,也要有点市场经济。”

    江河解冻,坚冰打破……

    海禁开启,门户敞开……

    蓄势待发,锐不可当……

    显然,石狮人在等待一个历史契机。

    我们无须探究是哪一位石狮人第一个将海外时装、鞋帽、药品、家用电器等舶来品摆在地摊上出售。

    犹如雨后森林里疯长的野蘑菇,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阡陌街巷、门前店后,都摆满了折叠伞、电子表、打火机、录音机、录像机、录像带、照相机、电动剃须刀,更多的则是色彩缤纷、款式新颖的各式服饰,组成奇异独特、喧闹繁华的石狮街市景观。

    海外亲友组织货源……

    石狮人不分男女老幼当街叫卖……

    资本和财富在迅猛增值……

    从贩卖洋装、洋货到仿制洋装、洋货,再进一步发展到自制洋装、洋货,最后创立自己的名优新特产品,石狮的“地摊市场”长盛不衰。

    时至今日,弹丸之地的石狮市区,已崛起4座商业城,16个小商品专业市场和18条商业街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平均每四个石狮居民中即拥有一间商店或一处摊点。

    我们不妨将它称之为“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萌生在石狮这个地少人多(人均不足三分地)、资源匮乏(除了石头、沙子和海水,其他一无所有)、贫穷落后又缺乏国家投资的农村集镇,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它从非农业方面闯出了一条发展民营经济的新模式:资金自筹、经营自主、供销自找、盈亏自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政府部门,完全进入市场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

    它的企业结构体现出鲜明的东方式家族色彩: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亲朋故友集资合股、兴衰与共,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资分配;前店后厂,投资和经营一体化,运作灵活,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极强,在一个时期内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

    统计数字表明:石狮企业家资产在百万元以上者多达200人,其中资产在千万元以上者有16人,五千万元以上者有5人。1992年石狮市社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可以预言,石狮出现亿万富翁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显而易见,民营经济闯出了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艰辛之路,以民间资本驱动了地域经济车轮的飞速运转。

    一个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被经济学家们、理论家们喋喋不休争辩的关于“市场原始积累”的难题,在南中国的一个临海小镇,就这样悄悄地异常迅猛地穿越了“历史性隧道”!

    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伴随着阵痛。

    石狮人创建的民营经济模式,无疑对传统的“官营”经济模式(即产品经济模式)是一次勇敢的挑衅与反叛。

    传统习惯势力的惰性在于故步自封。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有人指责:“石狮是小台湾、小香港。”

    有人评说:“石狮是福建省的‘一国两制’。”

    有人惊呼:“石狮资本主义泛滥成灾了……”

    中国改革之艰难,往往表现在旧意识形态法庭对新经济秩序的审判上。

    改革开放是一场充满风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充满机遇的社会运动。

    石狮人敢为天下先,顶住了一次又一次风浪的袭击,走自己的路。

    石狮经济在经历了“七落八起”的曲折历程之后,以雄狮腾跃之势奋进。

    全民开放,全民改革,全民经商,全民置业——石狮这个孕育于隋朝、雏形于明清、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小镇,迅速崛起于中国东海之滨,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民办特区”。

    社会变革运动一旦为民众所理解所接受并参与其中得到实惠,必将汇涌成一股浩浩荡荡不可阻遏的时代大潮……

    下篇 醒狮雄风

    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总要不断耸立起巍峨的丰碑。

    对于石狮来说,改革开放——这股猛烈摇撼中国之窗的飓风,必将为它掀开历史性的新的一页。

    (字幕:1987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石狮设立省辖县级市;1988年9月30日,石狮正式挂牌建市,同时被确定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倘若让历史的瞬间定格,犹如种子落入土地,萌生出生命的辉煌……

    这座普普通通其貌不扬毫不显眼的五层大楼,却是石狮市党、政最高权力的象征。市民们可以随意进进出出,登楼入室,找任何一位想要找的“官员”聊天、拉家常或反映情况,甚至有一个小商贩将油条卖到了市长的办公室——因为,在市民们的眼中,他们是“公仆”,是“公务员”。

    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尺。

    每个时代都将推出自己的弄潮儿。

    这个场面不但石狮人没曾见识过,连全国人民也没曾见识过。

    “竞选市长”——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有志者达40多人,可谓风云际会,群雄争强,唇枪舌剑,运筹帷幄。

    他——48岁的刘成业,豪放开朗机智过人,一望而知是一个知识型、开拓型的领导干部。

    选民问:“你当市长,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刘成业答:“我会带来改革开放的政策。”(掌声四起)

    刘成业又补充一句:“我是两袖清风来,将来必两袖清风而去!”(掌声雷动)

    这掷地如金石声的大实话,使刘成业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民选市长,民选政府——并非仅仅具有新闻层面上的社会轰动效应,更肩负着民众的厚爱与期望。

    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需要,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

    石狮市政府的构建依据“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设计方案,敢于打破陈规陋习,革故鼎新,一步到位——

    精兵简政:变行业性“衙门”为经济实体,市政府仅设立18个局、办,26个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压缩到同级市、县编制的三分之一,克服了部门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

    实行公务员制:目前,石狮市政府工作人员总共只有276人,全部从全国各地公开招聘,平等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先走了一步;

    确立政府职能目标为: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从而形成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一种新型关系:“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倒闭我同情。”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分流出去,大胆放权给企业。

    提高办事效率: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7天内办妥一切手续,重大项目也不超过30天,5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只需乡镇一级办理手续报市政府备案即可,一扫“公文旅行”、互相扯皮的官僚作风。

    无疑,石狮市政府在机构改革方面的大胆试验,为全国各级政府的机构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现代都市的发育、发展,直至日臻完美,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

    石狮作为城市与农村的区域交会点,由镇升格为市,并迅速向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渡,必然会拖着一条长长的“农村的尾巴”。

    ——近两万辆摩托车在5.8平方公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昼夜呼啸奔驰、横冲直撞、频频按响喇叭,既是石狮人繁忙经贸活动的展示,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亟待完善的城市交通管理课题。

    ——在设施豪华、氛围优雅的夜总会歌舞厅,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哈尔滨等大都市的歌星献艺,歌迷们争相赠送花篮,甚而偶有发生不愉快的争执,既表现出石狮人的富有和慷慨大方,却也让人思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的品位。

    ——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你会惊讶地发现,香港或海外每流行一款新式服装,三天之后石狮必有出售;石狮人自制的小电器、小洋货足可以假乱真;随处设有国内外直拨电话等等;你不能不佩服石狮人精明、石狮人长于捕捉市场信息、石狮人生财有道,却又让人从另一个层面上提出设问:何时香港人、日本人会争着抢着来仿制石狮人的产品呢?

    ——具有石狮特色的“家庭经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无疑是中国落后乡村发展经济激活市场的一大奇迹;然而,当它向现代化大企业跳跃时,又何异于阻隔着关山万重?!

    于是,“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摆在新生的市政府面前一项极其艰巨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缺乏基础设施的城市,犹如没有地基的大厦,终将是“海市蜃楼”。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准,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腾飞的潜在能力。

    石狮市委、市政府是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以大气魄、大胆略、大动作全力推进这一系列工程的——通电:1990年7月1日建成22万伏输变电站,从而确保了该市在15年内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求。

    通水:1990年9月1日建成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供水能力达到建设前的10倍;随后又筹建日供水量达20万吨的第二座自来水厂。

    通讯:1990年4月10日1.2万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至今年(1993年)底可望扩容到4万门程控电话,平均每7人拥有一部电话,通讯能力和话机容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路:共投资1.5亿元筹建的5条38米宽的水泥大道纵横贯穿全市;市区通往3个乡镇全长34公里的主干线公路也将于今年(1993年)底竣工。

    打开东大门:“自古石狮两条路”,陆路通泉州,海路通四海。石湖、祥芝千吨级码头已相继落成;新规划的两个万吨级码头又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可以预期,凭借发达港口和临海位置,石狮必将重振拓海贸易驰骋国际市场之雄风。

    海之博大,在于包容千江万水。

    石狮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开放心态提出了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口号:“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

    石狮人不尚空谈,不坐而论道,他们看准了就干。市委书记、市长刘成业亲自带队,先后奔赴上海、北京、天津、郑州、南京、武汉、重庆、大连、沈阳、成都、杭州、西安、哈尔滨、牡丹江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品展销会,既宣传石狮形象,介绍石狮产品,又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迄至今日,石狮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商品销售专柜多达两千多个,同时有40%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有人戏言:石狮市政府几乎成了企业的“产品推销部”。

    广开门户,推动往来。

    石狮市很快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

    ——鞍钢到石狮兴建集商住、酒店、商场、写字楼于一体的鞍汇商业城;

    ——大庆前来筹建5000吨级油码头;

    ——国家科委选中石狮开发火炬城;

    ——航空航天部来此创办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中农信公司投资1.3亿元,建造高30层的国际展览中心;

    ——中闽公司投入3.3亿元巨资,开发综合旅游区;

    ——深圳投资咨询公司独具慧眼,在考察了沿海八省十三市之后,毅然拍板在石狮兴建一座“移民式”的国际商业城,总投资额达30亿元,先期投入6.5亿元;

    ——上海棉纺织印染联合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乌鲁木齐经济开发总公司、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一路路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大军挥师南下,会聚石狮,大有一决雌雄之态势。

    土地成片开发是石狮投资的又一热点。

    旅居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胞跨海踏浪,纷纷拥来开发区投资办厂,造福乡梓,不断为石狮经济动脉输入新鲜血液。

    石狮建市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每年以35%的高速度递增,1992年递增速度达到53%。

    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曾警告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一方面是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

    一方面是严重滞后的市民素质。

    可喜的是,石狮人已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大厦的基石是人的现代化。

    学科学,兴教育,办文化:全市自发组织起30多个民间文化社团,创建了20多家民办科研机构。

    从“民营经济”到“民办文明”,从无序自由走向有序自由,石狮人正以超越自我的身姿,迈过一道又一道历史门槛。

    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时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石狮建市五年,犹如一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呼啸飞驰的“特快列车”,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以40%的高速度增长,1992年增长速度则达到70%以上。

    李瑞环同志视察石狮后赞誉说:“石狮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得到最充分体现的地方。”

    大诗人、大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石狮模式”的启示在于:这是一次乡村向城市迁徙的伟大变革运动,是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的惊险一跃。

    石狮——一个跨世纪的现代都市文明,如日初升,必将光耀于东方地平线上……

    (1993年2月23日—3月8日写于石狮华侨大厦;原载《中外电视月刊》1993年第6期。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