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岛这个名字对不少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也许有人会问:田横岛在何省何海湾?田横岛有何吸引人的地方?
诚然,就今日的知名度而言,或许田横岛远不足与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等大岛相比,甚至与刘公岛、金门岛、马祖岛等小岛的知名度相比也要逊好几分呢。然而,田横岛在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是个有着极丰厚人文景观的历史古岛。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今黄海畔山东一带,大多属齐国管辖,齐曾盛极一时,为战国七雄之一,可惜后来国力式微,为秦所灭。秦末,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横从兄田儋起兵,重建了齐国。秦末汉初,正是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混乱时期。当时的齐势单力薄,在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的重兵围攻下,再次国亡家破,齐王田广也被斩杀。时为齐相的田横遂率残部五百余将士退踞黄海中的一荒岛,以图作最后的抵抗。
汉高祖登基后,遣使召田横降,命田横随使去朝拜,田横不愿俯首称臣,于赴洛阳途中自刎。此噩耗传到岛上,铮铮铁骨的五百将士一个个忠肝义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竟集体挥刀殉节,这种横刀向天笑的悲怆凄绝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世人惊感田横五百壮士的忠烈,遂命名此岛为田横岛。
自此,田横岛悲壮的一幕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册页里。史家把那一幕历史悲剧称之为千古绝唱,诗人把五百壮士视死如归,慨然殉节的壮举之为铁血风骨,民族精神。难怪抗日战争时,徐悲鸿要作巨幅《五百壮士图》,其寓意其寄托还用文字作诠释吗?!
遗憾的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岛,被历史的尘埃掩没了,两千多年来,它渐渐与寂寥与荒蛮为伍,年复一年,唯杂草枯了又青,青了又黄,月缺月圆,唯海涛述说着田横与五百壮士的故事……
是明珠,只要擦拭,她总会发亮。
当历史翻到1992年时,人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地重新发现了田横岛,或者更确切地说真正发现、认识了田横岛潜在的价值。
当我们重新审视、掂量这段历史时,难道仅仅是嗟叹是遗憾吗?不,田横岛的精神内涵太值得我们品味、思索了。于是,去田横岛不仅仅是去旅游去观光,也成了一种精神朝圣,成了一种精神洗礼。
我有晕海船史,把乘海船视为畏途,但一听说安排去田横岛,乐得把什么都忘了。著名诗人叶文福说得更干脆:“到山东,其它地方可以不去,田横岛非去不可!”
大概为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田横岛的悲壮,那天风急浪高,那渡海之船在大海的波谷之中显得渺小而又渺小,我被颠得五脏六肺都差点吐了出来,那一次又一次的吐,把胃酸全吐光了,还在吐,也真够悲壮的。
到了岛上,使我惊得目瞪口呆,原来这儿已不是衰草萋萋的荒凉之岛。已由三联集团斥资1.5亿元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集现代文明与古朴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吃的玩的应有尽有,目前试营业已游人济济。据说三联集团准备把田横岛建成一个21世纪的海上乐园,建成一个东方的夏威夷,前景十二分诱人。
在五百壮士墓的南侧,在岛的最高点上,一座高达17.6米的田横雕像及义士群雕,巍然屹立,田横拔剑雄视茫茫大海,一派豪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感慨系之。
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各种岛屿星罗棋布,但像田横岛地理位置这样得天独厚,自然景观让人看不胜看的小岛实在凤毛麟角。田横岛的开发、开放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举措。
那天山东师范大学的宋遂良教授建议拍一部有关田横及五百壮士的电视片,竟博得一片赞同。如果此片一播放,用上海话说:田横岛名气不要太大呃。
体验泥疗
去山东田横岛参加青岛作家修祥明的作品讨论会,回来时途经即墨的温泉,受从未体验过的泥疗诱惑,我与作家张记书在山东省总工会的疗养院逗留了一天多。
据史料记载,称之为“即墨古汤”的温泉,位于即墨县东北鳌山区的汤上村,埋藏深度浅的仅有一公尺左右,水温一般30到60度,最高的达93度,可煮鸡蛋。温泉不算稀罕,但即墨的温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温泉露处皆为黑色淤泥层所覆盖,面积约有6.5平方公里。这可不是普通的烂污泥,而是具有很高药疗价值的矿泉泥,可用以泥疗。
即墨温泉发现于何时不祥,但据说四十年代即建有疗养院,1958年时,山东省总工会在此兴建了两百床位的疗养院,目前发展到了四百床位,既开辟了浴疗,又开辟了泥疗。
泥疗我听说过,但从无机会尝试,如果说见过,也不仅仅是在电视里见过,印象中不知在哪档电视节目中见过泥疗,好像把泥涂在身上,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过因矿泥含有多种矿物质与放射性元素镭等,因此能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神经痛、肥胖病、肌肉、韧带等创伤后遗症多种病症。
搞文学创作的,多了解一样知识,多一种生活体验,总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与难得的积累,于是我与张记书去初试泥疗,体验泥疗。
原来所谓泥疗,与洗温泉澡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温泉澡一人一浴缸,泥疗则是大池,那池宽约五六米,长约十多米,水池底下是厚厚的矿泥,用温泉一泡开,即可下池泥疗。
望着黑乎乎的泥汤水,开始我怎么也爬不下去,但看看其他人或悠然自得地浸泡在泥水中,或从水底捞出黑泥浑身涂得像黑人似的,也就看样学样下了池,一伸脚,乖乖,烫得我差点跳起来,那水温简直像开水,连那黑泥都有些发烫的。
我注意到,有人不但浑身涂满了泥,连头上都用泥包裹着,一问,说是能生发,说是比101生发水还管用。正好我也有点脱发,赶紧捞了一大把涂在头上,刹时成了大头鬼,煞是有趣。
那一池的人仿佛都忘了年纪,仿佛都回到了童年。我甚至童心萌发,生出抓一把矿泥,与池中赤身裸体的疗友们玩玩打泥仗游戏的念头。我懊悔没带我儿子来。要是让他也试试泥疗,一定会玩得比我来劲。
即墨的温泉属重碳酸盐型水,有盐味,但奇怪的是无须用肥皂,冲洗后通体滑爽,浑身舒坦。
泥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疗法,有机会不妨试试。
稀世瑰宝经石峪
泰山名胜古迹很多,其中“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举世无双,是泰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值得一看,然而有些游人却过经石峪而未成一游,殊为遗憾。
为何游人会失之交臂呢?这一方面固然是经石峪不像五大夫松、朝阳洞等就在路侧,一眼能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经石峪不为许多人所知的缘故。
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的向阳山峪中。斗母宫上去不多路,就可见右侧有一石碑竖在一条岔道口,上刻“经路”两字,沿着这小路过山泉,有一石亭,上题“源头活水”四字。原来石亭下面是古山泉道,故石亭叫“高山流水亭”。亭下不多几步是一块向阳的天然石坪,其大无比,被长年的泉流冲刷得光溜溜的,简直可与磨光水泥地板相媲美。在这一亩见方的巨坪上,刻着隶书《金刚经》文,字大五十公分。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雨刷风蚀,尚存一千零四十三字。这些字书法遒劲有力,字体雄奇壮观,世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赞语。这些刚健质朴的如斗大字,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雕刻艺术才能。
相传唐僧西天取经过此,经书为雨所湿,在此晒经,结果揭不下来了。当然,这只是后人附会之说,其实这些石刻早在唐代前就有了。
经山峪的发现年代并不久远。据说在古代,这里泉水终年不息,巨石上覆盖着乱石,后因泉水千百年如一日,终于把乱石冲到了坡下,逐渐露出了经文。在清代时,有一学者偶然看见了泉水下隐隐有字,就断水搬石,不料竟发现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文瑰宝,但因经文无署名无日期,也就难以判知为何代何人何因所刻。后经郭沫若考证,推断为北齐时所刻。郭老曾有诗纪此事,而书其感:
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金刚经》是佛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禅宗南宗的主要典据。在中国通行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后秦的鸠摩罗什译本。北齐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晚于后秦二百年。郭老的考证是令人信服的。这匡正了前人以为是王羲之所书的猜测。
刻《金刚经》文的“暴经石”周围的岩石上,题字、诗文众多,诸如“水石附森”、“枕流漱石”、“千古奇观”、“冷然清韵”、“深趣”、“水帘”、“经正”等等,而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溪山人的“高山流水”四字。刻此大字的高高巨石裂开一缝,边上有“试剑石”的字样。这使人想起苏州虎丘的“试剑石”,如果相比较,那虎丘的“试剑石”只能算是鹅卵石了。看来,这里的“试剑石”决非“干将”、“莫邪”之剑所能劈开,而当是巨灵神一类的大力士,抽倚天长剑劈之,否则,怎能劈开如此巨大的石头呢?!好个天趣的石头,浪漫的题词。
经石峪又称石经峪,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愿更多的登泰游人能去欣赏一下祖国这稀世的珍宝。
1981年8月8日改
趵突天下第一泉
山东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据记载济南有七十二名泉,其中趵突泉为众泉之首。古人对济南之泉早有两个定评,一曰:济南“泉水甲天下”(可谓团体冠军),二曰:趵突泉“天下第一泉”(可谓单项冠军)。仅此两评语,就足以使趵突泉名传遐迩,更足以引游人慕名神往!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西门外,北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明湖,南面有苍翠秀美的千佛山,来去极为方便,对于游人来说,这是个理想的地理位置。
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早在春秋时已见于记载,可算得历史悠久。解放后这里辟为了公园。门口一座古朴的坊式建筑,悬挂着的匾上赫然题着“趵突泉”三个大字。一进门,扑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溜叠筑有致的假山,犹似屏风一般,把个第一泉藏在了里面,越发使人增一睹为快之感。
我原以为趵突泉独居一方,自成天地。进园后才知里面还有漱玉泉、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刘鹗《老残游记》说济南“家家泉水”,由此也可见一斑。
漱玉泉用石栏砌围,丈许深之泉水清彻见底,其间游曳着几尾悠然自得的金鱼,甚是清雅诗意。我想起了曾读过的《漱玉集》,是了,邻近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故居,现为“李清照纪念堂。”
距漱玉泉不远是柳絮泉与金线泉。柳絮泉似乎不甚有名,金线泉却记得是济南的四大名泉之一。听说当阳光临池时,水面聚金线闪烁,不知是我们没有眼福,还是此泉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反正我们只看到平静凝碧的泉水而已。
穿过松柳相映的回廊,面前呈现的又一天地似乎带点苏吴风味。那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处游人济济,看来是趵突泉无疑了。
趵突泉由于源活泉大,在泉眼处形成了一泉水湖,湖面近似葫芦形,其水面明如透镜。在瘦瘦的腰身处,一古朴的青石栏桥横卧其上,这就是“来鹤桥。”
过“来鹤桥”,泉的北边是一座很有气派的古建筑——泺源堂,又称是仙阁。高大的正门两边,有一副元代赵松雪的诗联,上书“云雾润蒸华不注”,下书“波涛声震大明湖”,这实在是趵突泉的真切写照。
临泉建有石栏,凭栏而观,只见清清的泉底尽是一只只亮晶晶的硬币。这是游人的乘兴之作,我和同伴也饶有兴趣地把一只只镍币浮在水面上,然后看其在清波的轻吻下,一闪一耀地慢慢向泉底滑着,滑着。水实在太清了,当镍币刚向水中飘滑起来,就有几条小鱼追逐着钱币,一起向泉底而去,有趣极了。
在泉的西边面水而筑的是观澜亭。亭的左侧水中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三个遒劲的楷书“趵突泉”,亭后的围墙中也嵌着几块石碑,最引人注的一块明代石刻,有“观澜”二字有斗般大,另一块碑上刻着“第一泉”三字。
趵突泉的泉名据说是宋代时起的。顾名思义,趵突者即跳跃的意思。泉流泉涌已往往引人流连了,这泉跳泉跃,该是何等壮观呵,看,站在“观澜亭”,但见湖底不时有一串串气泡冒起,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似一串串珍珠,好看极了,可爱极了。更诱人观赏的是湖中心处,有三股泉水喷涌着,高出水面数十厘米,似乎在舞跳,似乎要跃离,使这一湖清泉充满了生气,充满了活力。我不由得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呵,一泓碧水,三泉如鼎,似沸似腾,怎不使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工?古人对此有“趵突腾空”、“玉鼎翻云”的赞语,今人有把这泉眼喻之为济南“心脏”的,我想不出独具匠心的形容词,只能老老实实地说:趵突天下第一泉名不虚传!
趵突泉是个耐看耐坐的所在。故不少游人都爱在“来鹤桥”堍的蓬莱茶社坐一坐,歇一歇,泡一壶一泉的茶,细细品尝,就像逛杭州的游客喜欢在虎跑或龙井尝个痛快一样。
蓬菜茶社是一临水而筑的亭榭,是洗疲的极佳去处。你想,品茶之余,临窗凝看,泉水如蒸馏水一般,几乎看不到杂质,泉中一切,无愧地向你裸露,仿佛使游人的心胸也得到洗涤,得到净化。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优哉游哉。
清代秦朝
《消寒诗话》,有“临池试茶,水甘冽无比”的赞语,看来并非溢美之辞。当我们试茶后,那清香可口的清泉水好似洗尽了一天的疲劳。快哉!
临走的时候,我们没忘记灌一壶一泉水回去。遗憾的是,我们仅带了一只水壶。谁如果有机会去趵突泉的话,千万别忘了带上一只水壶,那泉水可清了,那味可美了。
1979年3月
访普照寺
记得第一次登泰山时,因没有导游图,未弄清普照寺的确切位置,东寻西找,竟跑到了无极庙,哪晓得普照寺既不在东路,也不在西路,而在环山路上。真冤哉枉也!累煞了两条如灌铅的腿。
环山路不是登泰的必经之路,去普照寺须专门访游。如果从东路红门那儿去普照寺,有好几里路呢。
普照寺是六朝时的古刹,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这里由于不是登山的顺路,所以游人稀少,显得清幽寂静。或许真是游人不多,更令人流连,但见绿树掩映着楼阁,山房背衬着青山,十分古朴高雅,仿佛是什么深山禅房,林中隐地。
据介绍,明永乐年间朝鲜僧满空,清康熙时代中国僧古元玉曾住此,并行扩建。
这寺分为五个院落,依山而造的,显得一进比一进高。前院有钟鼓二楼,中院正北为大雄宝殿,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过大殿东西两角门拾级而上,便是六朝松,相传为六朝时所植。《岱览》有“寺中古松童童,称六朝松”之说,这棵年高名重的古松,粗达数抱,松冠如棚,遮住天,蔽住日,浓荫一片,凉意习习,据说,入夜倘若明月中天,那如洗的月色会透过松针,如碎银般洒下,斑斑点点,煞是好看,可惜时间来不及,我们没能领略这梦幻一般的情趣。憾事一桩。
在松旁,有“六朝遗植”碑,郭沫若诗碑等,还有方形石亭一座,是清代道光年间造的,名“筛月亭”,采古诗“古松筛月”之意,这题名倒颇名副其实。
六朝松为泰山名胜之一,故普照寺碑记云:六朝之松犹存,遂使名山增色。”并有一副对联曰:“高不自鸣,看碧岫烟云若隐,老当益壮,问青松岁月几何?”这是六朝松的写照,很意味深长。
筛月亭北边为摩松楼,再过去是西院,乃古元玉当年广植菊花的地方,因了此缘故,北厅有一匾额,上书“菊林旧隐”,并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下联为“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很可品味一番。
西院庭前有一松,枝叶平伸,状如华盖,风华正茂,浓绿欲滴,清代文人题名为一品大夫。
普照寺虽然僻静人少,但并没有荒凉之感。看得出,这座规模可观的古寺是经过修葺的,所以粉墙红楼,青松修竹,生气荡漾,绿意袭人,很值得一游。
1981年8月16日
乐在其中岱庙游
岱庙,是整个泰山风景的起点,人称泰山精英,这赞语确非溢美之辞。如果谁登泰山而未一游岱庙,那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岱庙,又称泰庙。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县城内,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地方。由于此因吧,故岱庙几乎完全是古代宫殿式建筑,单面积就有近十万平方米。这雄伟的古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东西配以殿庑、廊亭,筑有高高的围墙,整个建筑的布局是:前为正阳门,北为后宰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中有配天门、仁安门,主体建筑是“天贶殿”,殿后有后寝三宫,并且东有汉柏院,西有唐槐院,在正阳门外尚有遥参亭(包括遥参坊),以及雕刻精美的三门石坊岱庙坊。整个建筑给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之感,俨然是金銮宝殿、帝王行宫。
从“秦即作畤”、“汉亦起宫”的史料看,岱庙的创建年代已很久远,不过一般认为始建于汉、唐朝增修,宋代扩建,以后各代,累有修缮。
游岱庙,最好从遥参坊进去,那是正路。据说古代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也必先在遥参亭举行简单仪式,然后再进岱庙举行正式大祭。
岱庙是因帝王的需要而造,故不惜人力、物力,庙内殿阁巍峨,碑刻林立,翠柏森森,银杏参天,花草满园,深幽古雅。那铁塔、金阙、御亭、石幢、铜狮、铁鼎、假山、奇石,比比皆是,看不胜看。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苍劲挺秀的老树古柏,与各朝各代的碑刻。
拿树来说,要数庙内东侧汉柏院的五株汉柏最为古老,最为姿奇。相传为汉武帝封泰山时所栽植。这五棵柏树老态龙钟而又生机勃勃,那峥嵘倔强的风姿,那古色古香的韵味,我仅在古人画幅里才见过,使人怀古之心油然而生。呵,汉柏,你经风经雨,阅尽沧桑,那烧焦的主干,枯死的枝杈,新萌的翠芽上,不正印记着历史的苍黄巨变?
再拿碑碣石刻来说,最高耸雄伟的是配天门东西两侧遥遥相对的宋宣和碑和宋祥符碑,前者碑阴刻“万代瞻仰”,后者题“五岳独宗”四字。两碑均为似龟非龟的赑屓驮着。祥符碑竟有一三点六米高,宣和碑也有九点二五米高,不愧为庙内两大丰碑。在宣和碑上还留有弹痕之遗迹,当年遭受战火破坏之情景可见一斑。
庙内除这两大丰碑外,还有秦、汉、魏、齐、隋、唐、明、清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或排列在路旁,或镶嵌在墙内。比较有历史价值的有汉张迁碑、衡方碑,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唐双束碑”、米芾的“第一山”碑、宋寿帝碑等,另外,有一石刻对联:“时同野鹤看桃去,或领山猿采药回。”虽没什么名,却颇具野趣。
当然,最值得一看的要数东院的秦代李斯小篆残碑,此碑不但是整个泰山石刻中的佼佼者,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赫赫有名。这块刻石是先秦重要的历史文物,距今二千一百八十余年,为已发现的我国最古的文字石刻之一,现尚有真迹残字十个,弥为珍贵。
安放这刻石的庭院是迎宾堂,也称东御座,这座标准的四合院是封建帝王祭泰时候的所在。这里现保存着泰山三件宝: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黄底兰花釉磁葫芦及乾隆送来的沉香狮子和温凉玉圭。东院再北边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此殿创建于宋代,有九百多年了。大殿重檐八角,雕梁画栋,采绘斗拱,黄瓦盖顶,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之,是当之无愧的。这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殿。
殿内三面墙壁绘有巨幅壁画,高三点三米,长六十二米,名为“泰山神出巡图”,东谓“启跸”,西称“回銮”。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盛况,单人物就有六百五十七人,而且文官武将,形态各异。整幅画,笔法流畅,气势磅礴,衬景有山川树木,楼阁亭台,还有珍禽异兽,真是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可惜画面斑剥,色泽暗淡,有的地方已墙破砖露,这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亟待抢救,殿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历代祭器与出土文物等。
大殿后面是岱庙后院,东侧有“金阙”一座,西侧有铁塔一座。“金阙”就是铜亭,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造,它与北京、昆明、湖北武当山的铜亭一起,号称为我国的四大铜亭。
铁塔仅剩三节,不知为何代何朝所铸造。其式样与镇江北固山、济宁市内的宋代铁塔相仿,有可能是宋代的遗物。铁塔金阙都铸工精细,造型优美,游人可从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与翻砂工艺的高度水平。
岱庙的最北边就是后宰门,也可以说是岱庙后门,这座城楼式的门,甚为高大古朴,并可拾级而上,在城楼上,向北远眺,岱宗坊,南天门与岱庙连成一根中轴线,约有十余里长,端的气势不凡。散文家杨朔曾把泰山比作一幅倒卷上去的山水画,那么,岱庙就是此画的“引首”——这是个多么引人入胜,使人流连的引首啊!
幽矣趣矣王母池
如果从东路登泰山,王母池可以说是泰山的第一景。但王母池在红门下右侧的山脚处,这使得有些不熟悉泰山的游人失之交臂,很是可惜。
王母池泉水甚清澈,一眼见底,泉底躺着不少游人投下的镍币。向泉内投币,倒并不是出于迷信,以求保佑,而纯粹是一种童趣。你看,一枚镍币放下了,稳稳地浮在厚冽的泉水上,如果将泉水波动了,它就一斜一滑,一闪一亮,缓缓飘下泉底。于是,你仿我效,乐而忘年。
早听说王母泉的水很甘甜。正好有售泉水,三分一杯,我一气喝了两杯,不知是天热口渴的缘故,还是心理作用,似乎确有些甜津津的。
王母池不算大,分前后两院,建有殿、庑、亭、榭,正院前殿是王母殿,东为观澜亭,在那里,可以仰观中溪流水和虎山水库瀑布,俯视“虬在湾”和梳洗河。后院是吕祖殿和蓬莱阁。
游王母池,宛如游小蓬莱,这里,古树森森,绿荫蔽日,有山有水,风景清幽。据说古代帝王登泰山,第一站常在这里驻足。真没想到还未正式登山,就有这么一个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出王母池,过八仙桥,有一洞,叫“吕祖洞”,洞上方有“仙洞灵府”四字,洞内有“四时清籁水吟月,五夜慧灯山送月”的对联。
王母池旁怎么会有吕祖洞的泥?听一熟知泰山典故的人说:相传王母有次在此池沐浴,不期为吕洞宾所撞见。王母大怒,于是把吕洞宾关在泉外的一山洞里,以示惩罚,吕洞宾乃八仙之一,此事为其他七仙知道后,大为不服,就聚众来与王母评理。后王母自觉过份。但为了顾及双方面子,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即把关吕洞宾的洞改为吕祖府,后人还题了“福天洞地”。吕洞宾为了答谢从仙相救之恩,在万仙楼摆一酬谢宴,故红门上去的万仙楼又称“谢恩处”(此三字在万仙楼北边),这个神话传说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也不弄清究竟是因为有吕祖洞、八仙桥、万仙楼而附会出这则神话,还是后人根据这传说,遂造出这些古迹。笔者是听来的,抱姑妄听之态度。现记之,是姑妄说之。
王母池可谓幽矣,神话可谓趣矣。有兴趣的游人不妨一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