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肆虐-寒流灾难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低温雨雪冰冻

    2008年初,一场百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袭击中国,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据民政部统计,截至当年2月12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因灾死亡107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倒塌房屋35.4万间。

    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

    2008年1月12日,湖南省会城市长沙飘落了2008年的第一场雪。在南方,下雪并不常见,因此这场雪带给人们的不是恐慌,而是难得的美景。几乎与此同时,成都、武汉等南方城市也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白雪覆盖的公园和大街小巷,人们纷纷拿起手机或相机拍照,谁都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灾难悄然拉开了帷幕。

    随着雨雪天气到来,气温开始快速下降。在武汉等城市的一些老居民楼区,不时会发生水管冻裂事故,不过,大家并没觉得特别意外,因为过去的冬天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有一些细心的人注意到:这一年水管下结出的冰凌比往年更大。

    年关临近,此时正是亿万中国人回家过节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出发,向着老家的方向不停前进,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注定要被雨雪和冰冻阻在路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第一场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第二次暴雪又再次降临,从1月18日开始,第二次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纷纷扬扬的雪花再次飘落下来。紧接着,1月25日-2月2日,第三次、第四次暴雪接踵而来……这场恶劣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灾害之重为历史罕见。据气象专家分析,这场极端天气有四个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广,它一共影响到19个省区市。二是持续时间长,像湖北、湖南是百年一遇,湖南省电线浮冰厚度达到30~60毫米,江西持续出现59年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天气,贵州有49个县市持续冻雨日子突破历史记录。安徽持续降雪24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一年。三是强度大,这次持续低温冰冻天气强度很大,最低气温明显偏低,最高气温也很低,达到历史最低值。比如在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降水量是1951年以来最大值,浙江暴雪也是84年最强一次。四是这次灾害是多灾并发,既有暴雪、低温、冰冻,又有大雾天气,这对中国南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信设施以及农业和群众的生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和重大的损失。

    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这场百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中国的各行各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大量的雨雪降下来后,落在输电设施上,很快便被冻结了起来,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区,输电设施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低温冰冻天气持续,三峡电力大动脉——湖北宜昌至上海的500千伏直流流输电线路安徽霍山张冲段的4座线塔竟然被雨雪压垮了。这是中国最新最先进的一条输电线路!与此同时,冻雨和冻雪最严重的贵州,电网因灾受损线路多达2000多条。地处黔东南深山腹地的贵州省雷山县,数十处电力设备被大雪摧毁,该县成为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中全国第一个大面积断电的地区。一夜之间,全县积压多年的蜡烛全部售罄。1月25日,大雪第三次突袭更给贵州电网带来灭顶之灾:贵州东部电网全面崩溃。同一天深夜,郴州南部古镇白石渡一座电塔倒塌,使郴州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天的无电生活,电力中断还使铁路电车失去动力,千百万人因此被困在风雪路上。

    三次暴风雪的连续袭击,造成高速铁路、公路、民航受阻,旅客大量滞留,生活和生产物资运输中断,公路险情不断。在南方地区,大量水汽遇到低温后结冰,导致导线结冰,铁塔垮塌,造成铁路运输中断。在广州火车站,滞留的旅客越来越多。1月26日,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超过10万,27日达到15万,28日逼近60万,1月30日整个广州地区的滞留旅客接近80万。从广州火车站警岗俯瞰广场外围,一片黑压压的人流,看不到尽头。直至2月3日,广州火车站还有近100万旅客等待出发。

    而公路也被堵得水泄不通。冰天雪地的险恶气候环境,让成千上万私家车主几近崩溃:高速车祸、堵车、车辆损坏……因冰雪灾害,京珠高速受阻车龙最长时长达90千米,滞留人员上万。京广线、京九线以及17个受灾省份的高速公路也不同程度地中断或关闭。此外,民航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仅上海两大机场便有近千个航班延误,广州民航系统也有千余架次航班被迫取消,数千架次航班被迫延误,中南、西南、华东部分机场间歇性关闭。

    这次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还使南方各省的农业、林业等蒙受巨大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

    灾害“幕后黑手”

    据气象专家分析,造成中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当年1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而太平洋上的拉尼娜现象,则是引起大范围环流异常和低温雨雪冰冻的“幕后黑手”。

    原来,2008年1月,中纬度欧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并且这种异常一直持续了20天以上,使得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地区源源不断地南下入侵中国。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向中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为雨雪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来源。再加上青藏高原南缘的高空系统稳定活跃,使得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也向中国输送。几者相加,从而造成了这起极端天气。

    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2007年8月份以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持续偏低并迅速发展,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是1951年以来拉尼娜发展最快的一次。专家研究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的冬季,有利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因此造成了中国气温偏低、雨雪偏多的极端天气。

    中国辽宁暴风雪

    2007年3月4日-5日,中国辽宁全省范围内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风雪。38小时内,狂风暴雪横扫辽宁全境。机场关停,公路封闭,列车晚点,数万名旅客滞留;水电不畅,学校停课,单位放假,社会秩序瞬间被打乱。

    经气象专家评估,这场暴风雪为一级暴雪灾害,属最严重级别。

    暴风雪来了

    3月4日凌晨5时,辽宁省城沈阳市,一名叫苏学军的公交车司机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他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公司去查看车况。6时30分,当他走在上班的路上时,地面上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积雪,“雪粒子”打在脸上火辣辣的疼。苏学军每天晚上11点才能下班,没有看电视天气预报的习惯。对于一个有14年驾龄的老师傅,他默默告诫自己雪天路滑,开车小心。

    7时整,苏学军开着第一班公交车出车,此时车上有二十来人,大部分是学生。路上雪不多,车轮压一下就化了,但他还是紧握方向盘、放慢速度。3月4日这天正好是元宵节,下雪倒是应验了古谚“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好兆头”。

    但越来越大的降雪,顷刻间将“好兆头”化为乌影。这天上午,沈阳中心气象台在半小时内连续发布三次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也从蓝色迅速上升到红色。上午10时,辽宁省各市气象局宣布启动辽宁省气象灾害Ⅱ级应急预案。

    苏学军不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但清早的好运随着预案启动结束了。上午10点,当他驾驶的公交车第三次行驶至中山广场时,由于路面积雪太厚,发动机一下熄火,他和公交车被困在了雪地里。

    苏学军借来一把铁锹试图铲雪救车,就像希腊神话中不断“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一样,他每铲一锹雪,马上“狂风裹暴雪又填满了”。三个小时后,他决定放弃。此时,大汗淋漓的苏学军,头发结冰,头上就像喷了发胶似的,一碰就成坨往下掉。

    与苏学军的遭遇相似,这天上午,沈阳全市超过1000台公交车因暴风雪“趴窝”在马路上。上午8时,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宣布关停,辽宁全省的高速公路也相继关闭,客、货运船舶已全部停航。沈阳,这座中国东北的大城市变成了一座“孤岛”。

    积雪堆到列车窗口

    在暴风雪的肆虐下,铁路运输更是遭遇了严重困境。

    3月4日,辽宁全省普降暴雪。当天上午,一辆由泰州开往哈尔滨的列车,路经辽宁锦州南站前时,被迫在一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车。

    狂风卷着雪花,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很快,暴雪便淹没了铁轨,而且越积越深,很多旅客开始不安起来。中午11时,列车依然没动,此时,列车左侧的大雪已经堆到车窗,足足有两米深。因为列车停车的位置离火车站很远,再加上大雪封路,食品和水根本无法补给,餐车上除了75斤大米外,始发时带的食物都用完了。为了保证所有旅客都能吃上午饭,列车员决定,把75斤大米全部煮成稀饭,免费供应给旅客。

    在暴风雪的肆虐中,列车被困了整整一夜。5日中午11时50分左右,列车启动运行30分钟后在盘锦站又停了下来。由于机车停车时间长,车内无法供电,车厢内温度急速下降,不到一小时已接近0℃,大家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保暖,列车员把所有的车窗和车厢两头的自动车门都关闭了,同时分头提醒旅客将携带的衣物穿上。

    为了早日脱困,铁路部门想尽种种办法,并专门派出铲雪工人乘坐火车到达受阻地点。在齐腰深的冰雪中,工人们艰难地将积雪铲除。随后,铁路部门派来了三个火车头,加上原来的机车,两个在前面拉,两个在后面推,终于将这辆深陷在冰雪中的火车拉动了。5日17时30分,列车终于到达了沈阳北站。车站紧急从3千米外调来了餐料、水和碗面等补给品。6日凌晨1时45分,这辆列车晚点30小时后,终于平安到达了哈尔滨站。

    暴雪压塌屋顶

    由于暴雪积压,辽宁全省有不少房屋被压塌或损坏。

    3月4日中午,沈阳市皇姑区明廉农贸大厅内,正在进行交易的人们听到砰的一声爆响,随即,上面的顶棚稀里哗啦掉了下来。第一个顶棚塌下来的时候,当时有二三十人正在下面。塌落的顶棚,当场便造成1人死亡,7人受伤。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顶棚也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声音,响声过后,这两个顶棚也塌落了。大厅内的其他业主赶紧跑出大厅躲避,这才避免了更大的悲剧。

    在乡村,暴风雪也四处肆虐。大雪狂降时,在距沈阳市区35千米的兴隆堡镇晏海营子村,村民李德贵不时爬到自家暖棚上扫雪,为被大雪压得嘎吱嘎吱叫的钢架棚解压。不过,他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暖棚。大雪压塌暖棚后,里面的三百多只鹅当场被压死,剩下的600只鹅“无家可归”。为了将鹅卖出去,李德贵拼命给电台、电视台打电话,希望能给600只鹅尽快找到买主,结果让他失望——买主倒是找到了,但是车开不进来,因为通往村外的马路上积雪达半米多深。

    4月5日凌晨3时许,沈阳的大雪终于停息。气象报告显示,辽宁省平均降雪量达到43.2毫米。其中,最大降雪量出现在鞍山市,为78毫米,属于特大暴雪。沈阳降雪量为49毫米,为56年来最大一次降雪。这次特大暴风雪给辽宁全省带来了严重灾害,大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瘫痪,供电、供水、供暖以及市场副食品供应出现危机,铁路和海上交通停运,民航机场关闭,农业、渔业受损严重,一些大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据统计,灾害共造成辽宁全省90个县(市、区)、138.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4万多人,因灾死亡14人,受伤400多人,倒塌房屋4500多间,共造成经济损失约109亿元。

    欧洲强寒流

    2010年冬季,强寒流袭击欧洲。滚滚寒流肆虐下,欧洲大地气温剧降,雪花飘舞。暴风雪从当年11月底一直持续至圣诞节。

    这场强寒流不仅导致欧洲各国交通堵塞、航班取消、电力供应中断,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甚至对民众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暴雪和低温至少造成欧洲上百人死亡。

    强寒流早早南下

    2010年11月底,在冷高压的推动下,一股股冷空气从北极源源不断吹往欧洲大陆。一时间北风呼啸,气温剧烈下降。11月27日白天,位于日德兰半岛北部的丹麦气温降到了-3.8℃,创下了该国120年来11月白天气温的最低值。28日夜间,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寒风怒号,裹挟着雪花席卷了丹麦全境,特别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地区更是出现罕见暴风雪,路面积雪厚度超过了10厘米。29日早晨,哥本哈根机场被迫临时关闭,这是该机场25年来首次因为降雪原因关闭。

    寒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南推进。29日,德国同样降下大雪,数小时内,公路上便堆满了厚厚积雪,全国各地道路出现不同程度拥堵,车祸持续不断。这一天,德国发生数千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至少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另外,有数百个航班因大雪被取消,其中德国最大机场法兰克福机场有近200个航班被取消。

    与德国相邻的法国也被寒流笼罩,该国东部、西部及中部地区暴雪突降,气温大幅度降低。大量积雪压塌输电线,使供电设施遭到破坏,多个省份供电中断,许多公众被迫在冰天雪地中忍受酷寒;一些人在使用燃气取暖时,因操作不当或紧闭门窗等,导致一氧化碳中毒——3天时间里,全国有54人因一氧化碳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包括13名儿童。寒流降雪天气,还对法国陆路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在法国东部洛林地区,降雪和低温使一些高速公路路段积雪和结冰,交通部门不得不禁止载重货车通行;法国中部地区一些城市,积雪和结冰使公共交通几乎瘫痪。

    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同样雪花纷飞,出现了1993年以来11月中最大范围的降雪和降温天气。27日夜间,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最低气温分别达到-18℃和-9.5℃,均打破了有气象记载以来11月最低气温纪录。此外,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等国也同样遭到寒流侵袭,整个欧洲大地几乎被白雪和严寒笼罩。

    喷泉冰封鱼儿冻住

    寒流从11月底,一直持续到了12月下旬。近一个月的强降温和大雪天气,使得欧洲各国天寒地冻,许多城市被冰封。

    12月的一天,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居民一早起来,看到房屋的窗棂上挂满了一条条长长的冰凌,而房顶更是被冰雪重重包裹,看上去仿佛童话里的白雪世界。大街小巷的路面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雪,踩上去十分滑溜,稍不注意就会摔个大跟斗。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街道和广场的喷泉也被冻住,往日缤纷的水花不见了,矗立在那里的,是一座座奇异的雕像。

    一些近海的海湾也被冻住了。在德国的一个港口附近,人们在冰冻的海面上行走,有人惊奇地发现,海冰下有一大群鱼儿。它们摇头摆尾,呈往前游动的姿势,不过,这些鱼儿都不会动弹了,因为它们被冻在了海冰里。人们推测,这些鱼儿当时正在港口附近游动,猛烈而突然的降温使海水迅速冻结,导致它们来不及游回深海,便被牢牢冻在了海冰里。

    冷酷的恶劣天气,使得这一年12月的欧洲变得死气沉沉。由于公路、海运和航空均受到大雪影响,出行不便,往年大量涌来的游客不见了;许多重要活动被迫取消,在英国,全国有7000多所学校停课,数百万民众的圣诞外游计划泡汤,原定周末举行的多场英超联赛也被迫延期。

    大雪和冰封的路面,使得雪地轮胎成了抢手货。许多私家车车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都想去修车厂改装雪地轮胎,从而造成了雪地轮胎紧缺的局面,即使是在米其林轮胎之乡的法国克莱蒙费朗,雪地轮胎也供不应求。

    数百人被严寒冻死

    在这场强烈的寒流中,欧洲直接冻死的人至少在数百人以上,而因严寒导致冻伤、心脑血管疾病复发者则不计其数,特别是一些老弱病幼者更是因此失去了生命。

    11月底,当寒流开始南下时,法国便有多名流浪者被冻死。在南部城市马赛,一天晚上,一名年约40岁的妇女浑身战栗着,走进了一栋居民楼房的门厅里。这名妇女是一名流浪者,她无家可归,为了抵御严寒,不得不四处寻找避风的地方。走进门厅后,她先是看了看四周,最后选择在门厅的一处角落里蹲下来。寒冷的漫漫长夜过后,第二天早上,楼房里的居民推开自家房门后发现,这名流浪者浑身僵硬,早已停止了呼吸……为了帮助流浪者们度过难熬的寒冬,法国各地的政府出台了应对措施。在里昂,政府启动了两个预防寒流计划,并征用了一个室内体育馆,用以接待百余名无家可归者。同时,各地社保机构的儿童辅助中心也在积极行动,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提供住所。

    在欧洲各国中,波兰因雪灾和严寒死亡的人数最多。这些死亡者与其他国家的冻死者不同:在很多国家,冻死的遇难者中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在波兰,很大一部分遇难者却是因酗酒醉倒在街头的酒鬼。因为酒文化在波兰非常发达,很多波兰人都喜欢饮酒,特别是高度的伏特加酒。很多人在痛饮之后,就会在街头一醉不起,随后被严寒夺走生命。为了防止更多酒鬼丧命,波兰相关部门不得不发出通告,呼吁市民注意醉倒在街头的酗酒者和流浪汉,及时报告警方,以便为他们提供衣物和御寒的场所。

    美国寒流暴雪

    2014年1月初,美国遭遇极端寒流天气,北极冷空气源源不断南下,导致美国中西部到东北部大部地区气温剧降,暴风雪肆虐。

    飞机停飞,学校停课,老弱者冻死……这场寒流使上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市长带头清理积雪

    2014年1月元旦过后,位于北半球的美国迎来了新的一年,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一年的开局并不快乐。

    1月2日开始,一股猛烈的北极寒流南下到达美国。这场寒流可谓来势汹汹,影响范围包括美国中西部到东北部大部地区,横跨1200英里,波及22个州上亿人口(几乎占了美国总人口的一半)。寒流所过之处,北风呼呼,大雪纷飞,气温剧烈下降。截至3日早晨,全美22个州的部分地区发布了冬季风暴警告或公告。马萨诸塞州海岸地区降雪达14~18英寸(35~45厘米),波士顿北部地区的积雪更是深达两英尺(约60厘米)。伴随着强风和大雪,多地气温直线下降,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跌至冬季最低点。3日早晨,威斯康辛州局部最低气温已跌至-27.8℃,打破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气温纪录。

    暴风雪使美国很多地方交通堵塞,出行困难。3日早晨起来,美国东北部地区大部分居民,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家门前的大雪。在纽约,清扫积雪的队伍中,赫然出现了一个公众熟悉的身影,他就是纽约市新任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这一天,纽约市派出了1700台扫雪车和450台撒盐机清除路面的积雪。同时,纽约市无房户服务局增派一倍人员上街巡逻,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庇护所。为了清扫自家门前的积雪,德布拉西奥拿起扫把,加入到清扫积雪的队伍中。清理完门前的积雪后,德布拉西奥略显自豪地说:“我感觉这次应对得不错。”在此之前,德布拉西奥曾经批评过前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指责他在2010年的暴风雪中应对不力。

    由于暴风雪和强降温造成巨大影响,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州长分别宣布两州进入紧急状态,敦促居民不要出门。联合国总部大楼、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联邦法院也不得不停止办公。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非紧急部门政府工作人员放假,美国人事管理局甚至对联邦政府工作人员提出劝告:在家办公或请假。东北部地区的学校也绝大多数停课,在明尼苏达州,州长马克·戴顿要求全州所有公立学校停课——这是1997年1月以来,明尼苏达州首次关闭所有公立学校。

    冷空气并没有停止脚步。寒流持续到1月7日,美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创纪录低温,局部地区最低气温打破近一百多年来的低温记录。美国国家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从美国中西部到东南部,多数地区气温比常年历史同期低14~19℃,新年过后的短短一周内,美国超过120个城市打破了低温纪录,许多城市出现数十年来的最冷天气。

    受寒风、冰冻和降雪影响,美国多地航空、公路运输处于瘫痪状态,约2万架次航班被迫取消。此外,零售、旅游等行业也严重受挫。据估计,受此次寒流影响,美国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50亿美元。

    记者裹着被子出镜

    这次强寒流,对美国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有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在日记中记载下了寒流袭来时的可怕情景:“晚上,听见风呜呜地吹过去,大雪扫荡树林的声音,真让人担心房子都会被拔地而起。扒着窗户往外瞧,风雪茫茫一片,不远处的路灯发出一豆暗黄的灯光,再远处就什么也瞧不见了。我正在喝热咖啡呢,突然灯灭了,一片黑暗,电视也没了……为了保暖,我迅速躺到床上,躲到被窝里。第二天一早被冻醒后,赶紧到大门口去看,只见外头的雪堆了小半张门那么高,而且大片的雪花还在下,密集得连成一条一条雪花的鞭子,在空中猛烈地抽,看得人心惊肉跳。”

    极端严寒中,一些地方人体的体感温度甚至达到了-60~-50℃。气象专家提出警告:在这种极寒天气中,在户外待上5分钟就有可能冻伤皮肤。对一般市民来说,寒冷天气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不过对于电视台的记者来说,出门采访却是不得不进行的工作。为了抵御严寒,记者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最萌的一名记者甚至裹着被子出门采访。

    这名记者是一位电视台的采访人员,上午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而他却不得不上街去采访报道。因为天气太冷了,他随手抓了一条毛巾被裹在身上,随同事来到了大街上。这天上午,在毛巾被的帮助下,他在镜头前顺利完成了报道工作。“这个办法挺管用,有了它,我就没那么冷了。”事后,这名记者还在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御寒的经验。

    十多人被冻死

    这次美国的寒流有多冷,可能你无法想象:暴风雪过后,一座座城市变成了挂满冰凌和堆满积雪的童话世界,不管是房屋还是桥梁、公路,都被冰雪严严实实地冻结起来。在最冷的时候,不只是建筑、草木结上了冰,就连在外出行的人身上也结了冰。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拍摄了一组人结冰的照片,照片上的人们不但帽子上、身上落满雪花,而且胡子、眉毛也结了一层冰,看上去不可思议。据媒体报道,这次寒流至少造成16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71岁的老妪。这名老妪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2日傍晚她外出时,穿着单薄的衣服,结果仅仅几个小时,便被严寒活活冻死。也有些人死于其他事故,其中费城一名工厂工人使用机器搬运融雪用的盐时,意外被高高的盐堆压死。

    寒流肆虐下,动物园的北极熊和企鹅也被迫待在室内。1月6日,芝加哥最低温低达-27℃,该市林肯动物园唯一的北极熊安娜因从小在城市长大,脂肪不及野生北极熊厚,无法抵御如此严寒,因此只得被转移至室内。而在匹兹堡的国家鸟类公园里,已经习惯了温和天气的秃鹰和非洲企鹅也扛不住严寒了,当天它们的演出被迫中断,被紧急送到了温暖的室内保命。

    中东百年一遇大雪

    “中东地区”或“中东”,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即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这里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高温炎热,干旱少雨。

    2013年12月中旬,一场百年一遇的大雪袭击中东,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白雪飘飞,寒风呼啸,造成多地交通瘫痪,而0℃以下的气温更是令200多万叙利亚难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大地披上银装

    据专家分析,中东地区之所以炎热少雨,主要原因是这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30°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所以气温比较高。从大气环流来看,这里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控制下,这两种环流都是旱魃的制造者,它们控制下的地区很难形云致雨,再加上中东闭塞的高原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进入,这样就更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所以中东地区干旱少雨,植物在这里较难生长,因而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地貌。

    中东国家中,埃及可以说是热带沙漠气候的典范,该国国土面积的96%为沙漠,全国气候炎热,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只有50~200毫米。埃及人冬季别说看到下雪,就是下雨都觉得很稀奇。

    不过,2013年12日晚至13日凌晨的一场大雪,使埃及的大地披上了雪白盛装,首都开罗更是银装素裹,变得格外洁白绚丽。

    “天啦,窗外怎么变得那么白?”13日一早,在开罗市区的一个居民小区,有个主妇起床后惊讶地叫了起来。

    “没什么奇怪的,可能是今天要搞什么活动吧。”她的丈夫在床上蒙着被子,漫不经心地回答。

    “不是,外面的景物绝对不是人为布置的。”这位主妇拉开窗子,一股寒气立时钻进屋来,让她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战。同时,她也看清楚了:外面铺天盖地的银白是积雪!

    “下雪了,下大雪了!”她激动地说,“我这辈子只从电视上看见过下雪,真实的雪景还从没看见过呢,不行,我得赶紧到大街上去。”

    “下雪了吗?”她的丈夫一翻身爬起来,看到窗外的雪景,也不禁惊呆了。

    据埃及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这场大雪是开罗112年来第一次下雪。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埃及人都没有在自己的家门口看见过下雪的景象。这场大雪让他们十分震惊,很多人都在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上晒出雪景照片,并表达自己的惊讶和好奇。小孩们当然是最高兴的,他们在雪地上追逐嬉戏,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不过,高兴归高兴,这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给当地也造成了不少麻烦。首先是交通堵塞,积雪堆在路上,对车辆和行人出行都造成了一定阻碍,埃及相关部门不得不发动市民清扫积雪;其次,融化的雪水对一些农村的房屋造成了损坏,因为当地很少下雨(即使下雨也不会很大),因此许多农村房屋都是用干泥修建的,雪水一浸,一些房屋便出现了漏水、墙面损坏甚至倒塌的现象。此外,一些老人和打雪仗的孩子也在雪地上不慎滑倒摔伤,不得不到医院就医。

    暴雪影响巨大

    与埃及相比,以色列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该国降的不是一般的大雪,而是一场特大暴雪。

    这场特大暴雪发生在12月12日夜间至13日凌晨。13日一早,以色列人起床后发现自己居住的家园已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房顶不见了,树木不见了,道路不见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据气象专家估计,这可能是自1953年以来,以色列遭受的最大一次降雪。

    暴雪给以色列造成了巨大影响。耶路撒冷地区交通系统瘫痪,为此警方不得不封城,限制车辆进出该市。在大雪围困下,车辆寸步难行,13日当天,有1500多名以色列人滞留在车中。耶路撒冷市的市长只得向军队求援,在警察和军人的帮助下,这些受困者才得以连夜转移到安全地区。暴雪还影响到航空和海运,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被迫关闭,而与以色列相邻的埃及几个重要港口也连续三天关闭。受暴雪影响,电力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据统计,13日以色列全国共有超过4万个家庭供电中断。

    暴雪带来的严寒,也让人们吃够了苦头。13日的大暴雪,没有阻挡住虔诚的信徒们的脚步,在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萨清真寺,信徒们在冰天雪地中前来祈祷,不少人冻得瑟瑟发抖。尽管采取了积极的御寒措施,但还是有不少人被冻伤,或因寒冷患病,其中有2人死亡,成为这场大暴雪的遇难者。为了救治患者,当局临时设立了三家急救中心,治疗了数百名因为受寒前来就诊的市民。

    大雪中断阿勒颇激战

    据气象专家解释,中东这场大雪,是由名为“亚历克莎”的暴风雪所带来的。从12月11日起,“亚历克莎”便袭击了黎巴嫩大部分地区和叙利亚北部地区。在它的肆虐下,这些地区出现了暴雪和强降雨,而且气温骤降至0℃以下,给当地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黎巴嫩,降雪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那里聚集了大量叙利亚难民。这些难民从自己的家园中逃难出来时,只携带了一些随身的物品,根本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暴雪发生时,大部分难民唯一御寒的就只有薄薄的塑料帐篷。英国媒体称,至少有8万叙利亚难民在帐篷里过冬,还有很多人会住在仍未完工或没有取暖设施的建筑物里,挨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天。

    这场暴雪带来的唯一好处,是暂时阻止了叙利亚国内的战争。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政府军和反对派一直激战不休,不期而至的暴雪,使得双方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交火。据了解,暴雪从10日晚间便开始袭击阿勒颇,街道、车辆和建筑都披上了厚厚的积雪,阿勒颇气温降到了0℃以下。因为暴雪和降温太过突然,双方的士兵都没有多余的御寒衣服,他们被冻得瑟瑟发抖,不得不暂时停止交火,到处找地方取暖。

    “泰坦尼克”号悲剧

    你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吗?这部灾难片并不是虚构,而是根据真实海难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的。

    导致“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除了人为因素,还有寒流方面的原因。

    “泰坦尼克”号沉没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巨轮从英国的南安普敦港出发,开始它的第一次航行。它将穿越浩渺的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最大的客船之一,它身长882.9英尺(约264.87米),宽92.5英尺(约27.75米),从龙骨到四个大烟囱的顶端有175英尺(约52.5米)。此外,这艘被人们称为“梦幻之船”的巨轮十分豪华,它耗费了7500万英镑,从外观到内部都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说匠心独运,其壮美程度无与伦比。当它建成下水后,人们将乘坐这艘船视为当时最时尚、最荣幸的事情,因此,尽管“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票价不菲,但船票刚一开始出售,便被抢买一空。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名叫爱德华·史密斯,这是一名航海经验十分丰富的航海家,船员们都以跟着他出海航行作为一种骄傲。4月12日中午,在史密斯船长的指挥下,豪华巨轮缓缓离开码头,踏上了长途航行的旅程。船上的游客全都站在甲板上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与岸上的亲友道别。两天后的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来到了茫茫的大西洋上。晚上,船舱里有人在休息,而更多的人却还在船舱的大厅里,尽情地喝酒和跳舞。“今天晚上的天气真好!”史密斯在船长室,看到外面星光闪烁,风平浪静,紧绷了两天的神经完全放松了下来。刚开始起航时,他还对这艘新船有些不太放心,但经过两天的旅行,他已经对“泰坦尼克”号充满了信任。“请注意,前边的海面上有冰山!”这时,附近有艘船发来了冰情通报。“这种天气,即使有冰山也不会有太大危险。”史密斯嘟囔着,并没有把危险放在心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冰山,请你们注意!”接着,附近的许多船只也发来了通报。“赶快观察一下,看看前面有无冰山!”史密斯不敢大意了,赶紧命令了望员进行观察。“糟了,我忘了带望远镜!”了望员只得硬着头皮,他用肉眼观察了许久,但都没看到远处有冰山。“前面和左右都没发现冰山!”了望员大声向史密斯报告。“请继续观察!”史密斯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了下去,船上的人们也逐渐放松了警惕。

    深夜23点40分,了望员再次漫不经心地向前方观察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块黑影正在迅速变大。“危险,前面可能有冰山!”他赶紧拿起电话向前舱报告。“船只减速,向左转舵!”史密斯心里一紧,立即发出“往回走”的命令。可是已经迟了,船员们还未来得及执行史密斯的指令,只听嘭的一声巨响,船重重地撞上了冰山。“快停下!”史密斯头上的冷汗一下冒了出来,他命令船只停下,就地检查船只损坏情况。

    一切似乎正常!可大家并不知道:由于撞击力太大,船底铆钉断裂,大量的海水已经涌进了水密舱。当船停下后,一些乘客意犹未尽地来到甲板上欣赏夜景,这时船上的三根烟囱柱子突然发出了很大的响声。接到通知后,史密斯迅速和首席造船工程师一起去检查,终于发现4个水密舱都已进水,这意味着一两个小时之后,巨轮将沉没!完了,史密斯知道大势已去,不得不发出命令:准备救生艇救人!此时,巨轮开始下沉,船上的人万分恐慌,都想争相逃命。“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艇!”面对乱七八糟的混乱场面,史密斯船长发出了最后一道指令。

    15日凌晨2时20分,巨轮断为两截沉入了海中,包括史密斯在内的1503人遇难。由于救生艇数量有限,最后只有705人生还,有许多人连尸体都无法找到。

    悲剧原因

    这场悲壮的灾难,直到今天仍让我们深深震撼。人们在探寻这场灾难的原因时,首先想到了冰山这一客观因素。

    大西洋中的冰山是从何处来的呢?其实,冰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在两极地区,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冲击着附近海洋的大陆冰,天长日久,它的前缘便慢慢地断裂下来,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所谓的冰山。北极冰山和格陵兰、阿拉斯加等地都是北极地带冰山的老家,每年大约有1.6万座冰山离家漂行。南极海域是世界上冰山最多的地方,每年大约有20万座冰山在海洋里游弋。由于北冰洋和南极海洋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情况不同,冰山漂流的情况也不同。北大西洋中的冰山主要来自格陵兰,由拉布拉多洋流携带着向南漂移。而在北太平洋因有白令海峡这个关口,巨大的冰山很难通过,因此北太平洋洋面上很少见到冰山。冰山漂浮在海洋中,给航海和石油勘探带来很大威胁。当然,“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船长和船员的疏忽不能不说是灾难的一大主观原因。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场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

    海上如何自救

    专家告诉我们,在海上航行遭遇撞船灾难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自救:

    一、船艇被撞后并不一定马上下沉,此时应赶紧穿上救生衣,发出求救信号。专家特别提醒:穿救生衣时要像系鞋带那样打两个结。

    二、一旦决定弃船,应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先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筏或者穿上船上的救生衣,按顺序离开事故船只。

    三、如果不得不离开大船,应该穿戴暖和,最好选择毛织品。不要遗忘帽子、手套以及颈上的围巾。可能的话,拿上手电,抓些巧克力。登上救生船、木筏或橡皮筏时,不要推搡、喊叫或慌乱,应秩序井然,加快速度。

    四、救生艇或救生筏内的食物应每天计划食用,尽量节省。如果在海上漂流时间较长,食物不足时可捕捉鱼、鸟和采集海藻补充。

    五、如果来不及登上救生筏或者救生筏不够,跳水一定要远离船边,跳船的正确位置应该是船尾,并尽可能远跳,否则船下沉时涡流会把人吸进船底下。

    六、跳进水中要保持镇定,既要防止被水上漂浮物撞伤,又不要离出事船只太远,要耐心等待救援,看到救援船只时,要挥动手臂示意自己的位置。

    阿尔卑斯山大雪崩

    雪崩是寒流制造的杀手。1999年2月,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奥地利小镇遭遇大雪崩,聚积如山的积雪从天而降,导致60人丧生。

    这场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令人们对雪崩更加充满敬畏。

    暴风雪来袭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它东西延绵1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座高大的山脉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国境内。由于山体高大,阿尔卑斯山脉冬季白雪皑皑,景色壮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观光度假,其中的滑雪场更是备受欧洲人欢迎。

    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奥地利小镇加尔蒂,可以说是欧洲最着名的冬季度假胜地之一。那里三面环山,山崖陡峭险峻,“无数风光在险峰”,另一面地势比较平缓,开阔平缓的斜坡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独特而优越的地形,使这里成为极佳的天然滑雪场地。自从旅游业兴起,越来越多的游人拥入这里,使得加尔蒂这个名不经传的小镇日益壮大。为了接待游客,小镇修建了许多建筑,由于地势所限,大量的宾馆、饭店、度假旅馆不得不背靠山崖、面向缓坡而建,这也为灾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灾难从1999年的1月开始酝酿。1月下旬起,阿尔卑斯山区的气候十分异常,起初天气反常温暖,日日艳阳高照,寒冷的山区气温竟然一直上升,最高气温一度达到了5℃左右。紧接着,北方寒流不期而至。阿尔卑斯山区很快大雪飘飞,寒风劲吹,最大风力超过了12级。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持续了两个多星期,在阿尔卑斯山区降下了大量白雪,据气象部门统计,2月初以来该地区的降雪量达到了往年同期降雪量的7倍!

    持续不断的暴风雪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奥地利有关部门接二连三发出警报,特别提示加尔蒂小镇一带有可能发生雪崩。接到警报消息后,加尔蒂滑雪场很快关闭,游客们开始陆续离开加尔蒂小镇。不过,由于大雪封山,路越来越难辨认,客运能力大为降低,至2月18日,加尔蒂小镇上还有一部分游客来不及下山。

    就在此时,鉴于特大暴风雪形成了一触即发的潜在雪崩,奥地利有关部门毅然发出了五级(即最高级)雪崩警戒令,并封闭了通往加尔蒂小镇的唯一道路。于是,大约有2000多名游客被困在了小镇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可怕的大雪崩

    暴风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本加厉:前两周每天的降雪量约在15厘米左右,而进入第三周后,最高的日降雪量增大到了30厘米,而且风力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12级。

    尽管天气十分恶劣,不过滞留在加尔蒂小镇上的游客对自身的安全并不担心,因为加尔蒂小镇在建镇初期,便已经充分考虑了暴风雪灾害的预防。当时专家们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并用计算机进行了精确计算,在全镇范围内针对雪崩可能性划分了三级区域:红色区域为可能发生雪崩灾害的危险区,黄色区域为较安全区,绿色区域为安全区。小镇上的宾馆、旅馆等建筑,就按照专家们的论证,全部建造在绿色安全区内。因此,游客们只要待在宾馆、旅馆内不外出乱走,人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在特大暴风雪的肆虐下,看似安全的区域正变得极不安全起来。暴风雪肆虐近三个星期后,环绕加尔蒂小镇的峻峭山崖一片银白,堆满了大量积雪。这些厚厚的积雪如隐埋在山崖上的定时炸弹,加尔蒂小镇变得岌岌可危。

    轰轰轰轰,2月23日下午3时59分,山崖上传来一阵可怕的轰鸣。小镇上的人们抬头看去,只见聚积如山的积雪沿着山崖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般地顺坡扫荡,直扑加尔蒂小镇。

    雪崩突然暴发了!一切发生得实在太快,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原来聚集在山崖顶上的大量积雪便一下冲入了加尔蒂小镇,在小镇上瞬间堆成了座硕大无比的“雪山”,这“雪山”脚已经侵入了小镇安全区100多米,那里的所有建筑物、汽车、人员等都被压在了“雪山”之下……事后有幸存者回忆,只感到房屋突然剧烈震动,接着整个人体便全部被掩埋在雪中不能动弹了;也有幸存者回忆,只见一道近100米高的雪墙铺天盖地般扑了过来,人便失去了知觉。

    有幸留在“雪山”外的人们,则遭到了巨大气流的冲击,并感受到了房屋的震颤。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已经满地都是变了形、翻了身的汽车,到处可见被毁建筑的破碎构件。有些小屋与飞来的“雪山”擦肩而过,“雪山”边缘使它立即倾斜、坍塌;经过特别加固的小木屋被整体掀翻;结构特别坚固的建筑虽然不倒塌,可是雪从门窗灌入,一刹那塞满了整个房间,室内的人和物一下子被雪固定了。至于压在“雪山”下的整条街道、大片建筑物群更是不堪设想。

    这场雪崩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和德国军方及时出动军用直升机,将大批军人运抵加尔蒂小镇。虽然经过紧急抢救,然而仍然有60人在灾难中不幸丧生。

    气候异常惹的祸

    事后,经过专家们分析,认为这起灾难完全是因为1999年1月底、2月初天气异常变化造成的。

    气象数据显示,1999年1月29日到2月4日这一周时间里,阿尔卑斯山区天气反常变暖,加尔蒂小镇一带气温从-20℃一下子升到了4℃,致使山崖上的积雪开始融化,雪融水渗入了松散的积雪缝隙中。2月5日,气温重又降到-10℃以下,雪融水开始重新冻结,松散的积雪中大部分空隙被融水结成的冰填满,在山崖上形成了结实的冰雪层。紧接着,连续两周多的暴风雪把大量的积雪堆在了这一结实的冰雪层上,使积雪层不断堆高,积雪整体的总重量不断扩大,积聚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当山崖上的积雪重量使下层结实的冰雪基础难以支持时,冰雪层开始松动。这时,当地刚好又遭遇了超过12级的大风,冰雪层终于不堪重负,一下子垮了下来。硕大的积雪体顷刻之间从山崖上塌落下来,终于酿成了空前的雪崩大灾难。

    专家指出,山崖上积雪底层坚固的冰雪层是酿成雪崩大灾难的必要条件,而形成结实的冰雪底层的根本原因是1月底至2月初的异常变暖天气。当然,加尔蒂小镇一带天气突然异常变暖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中发生的,所以说到底,暴发如此巨大规模的雪崩灾难都是全球气候变暖惹的祸。

    北美寒流沙尘暴

    沙尘暴往往是由寒流天气引发的。1935年春季,一场由寒流引发的巨大沙尘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

    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高3.2千米的巨大移动尘土带。沙尘暴所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它被后人称为“历史上三大人为生态灾难”之一。

    史上最恐怖的沙尘暴

    1870年以前,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世界。那时,扎根极深的野草覆盖着整个大平原,这里土壤肥沃,畜牧业发达,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人们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尤其是一战爆发后,受世界小麦价格飙升的影响,南部大平原进入了“大垦荒”时期,农场主纷纷毁掉草原,种上小麦。经过几十年发展,大平原从草原世界变为“美国粮仓”。但与此同时,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为过度垦牧使得草原大面积沙化,表土裸露在狂风之下,沙尘天气频繁袭扰当地居民。1935年,这些小范围的沙尘终于发展成了可怕的大灾难。

    3月初开始,铺天盖地的黑色尘土便在南部大平原上到处飞扬。3月15日,当地群众收到了气象专家的天气警报:由于寒潮影响,一股强劲的沙尘暴正在向堪萨斯州逼近!不过,堪萨斯州人并没把这个警告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沙尘暴天气,因此大家并没有采取积极防御措施。第二天,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可怕的声音,成千上万只鸟黑压压地从人们头顶飞过,使原本明亮的天空也变得昏暗起来,不过,此时的人们仍没有意识到,一场可怕的灾难即将来临!

    鸟儿过去后,风越刮越大,沙尘越来越猛烈,而气温也下降了很多。为了防避风沙和严寒,人们全都躲进了屋里。下午14时40分,道奇市的北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巨大的怪兽样烟云。烟云铺天盖地向前推进,市区的居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突然变得十分可怕: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风,除了那片巨大的烟云,一切都是如此的寂静。就在人们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黑暗已经将他们全部吞噬了。一种绝望的恐惧感顿时弥漫在大平原的上空。堪萨斯州一个名叫雷蒙德的牛贩子,对这场可怕的风暴感受尤为深刻:当天,他的妻子和女儿开车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在回来的路上,她们遇上了黑风暴。当时天空黑暗,完全看不清道路,妻子十分紧张,赶紧把车停了下来。母女俩下车后,跃跃撞撞地往家赶。猛烈的风沙使母女俩很快失散,母亲掉进了一个坑道里,差点被风沙掩埋。幸好女儿赶回家向雷蒙德求救。听说妻子身陷黑风暴后,雷蒙德立刻开动卡车,在迷雾一样的尘土中沿路寻找,最后幸运地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妻子。

    这场风暴持续了4个多小时,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从而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人们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仍不寒而栗:“我们整天与沙尘生活在一起,吸着灰气,吃着尘埃,看着沙尘剥夺我们的财产。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黝黑的空气,诗情画意般的春天变成了古代传说中的幽灵,噩梦变成了现实。”

    解析黑风暴

    黑风暴是怎么形成的呢?气象专家指出,黑风暴是一种由强风和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强风是启动力,沙尘是物质基础。从性质上说,它其实是沙尘暴的一种,只不过,它是沙尘暴的最高级别,也就是超级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特别是春季发生的寒流天气,更是沙尘暴的直接推手。另一方面,沙尘暴的形成也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合理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等,都会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破坏,使草原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从而为沙尘暴的形成奠定基础。美国黑风暴便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也可以说是一次人为的灾祸: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不断开垦,对森林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一股股尘埃升入高空,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

    其实在此之前,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便认识到了沙尘暴的严重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就曾经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由于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中,沙尘暴并未引起广泛注意,国会根本不理睬他的建议。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适逢南部平原发生“黑风暴”,经历了这场沙尘暴噩梦后,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划为国家公园保护了起来。而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很重视治理沙尘暴,他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到国家林区开沟挖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第二年,农民们终于迎来了久盼的大雨,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美国人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终于获得初步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