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载 1931年4月《诗刊》第2期。这是林徽因的早期作品之一,这首咏叹爱情的诗篇使得当时无数热恋中的男女读后热泪盈眶。也正是因为诗中的真情流露,使得林徽因有所顾忌,最后怕惹出与徐志摩的“非议”而署名为尺棰。
[3]原载 1931年9月《北斗》创刊号。
[4]原载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5]原载 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选自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
[6]原载 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选自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
[7]原载 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选自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
[8]原载 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
[9]原载 1933年3月1日《新月》第4卷第6期。
[10]原载 1933年3月1日《新月》第4卷第6期。
[11]原载 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10期。
[12]原载 1933年9月2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13]原载 1933年11月1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7期。
[14]原载 1934年2月2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43期。
[15]原载 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
[16]原载 1934年6月《学文》第1卷第2期。
[17]原载 1935年6月《文艺月刊》第7卷第6期。
[18]原载 1936年1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7期。
[19]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诗集》初次编入。
[20]原载 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9期。
[21]原载 1936年2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9期。
[22]原载 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梁实秋化名灵雨曾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这首诗歌晦涩难懂,朱自清后作《解诗》辩白,认定它“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
[23]原载 1936年3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14期。
[24]原载 1936年4月1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22期。
[25]原载 1936年5月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38期。
[26]原载 1936年5月1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46期。
[27]原载 1933年6月1日《新月》第4卷第7期。
[28]原载 1936年7月1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82期。
[29]原载 1936年8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06期。
[30]原载 1936年9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24期。
[31]原载 1936年11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41期。
[32]原载 1936年12月1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65期。
[33]原载 1937年1月《新诗》第4期。这是林徽因现存的最长的诗歌作品。
[34]原载 1937年1月2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2期。
[35]原载 1937年1月3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3期。
[36]原载 1937年3月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07期。
[37]原载 1937年3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10期。
[38]原载 1937年4月《新诗》第2卷第1期。
[39]原载 1937年5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36期。
[40]原载 1937年7月《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
[41]原载 1939年6月28日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署名灰因。
[42]原载 1947年1月4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22期。
[43]原载 1947年1月4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32期。
[44]原载 1947年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0期。
[45]原载 1947年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0期。
[46]原载 1947年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0期。
[47]原载 1948年2月22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第58期。
[48]原载 1948年2月22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第58期。
[49]原载 1948年2月22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第58期。
[50]原载 1948年5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2期。
[51]原载 1948年5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2期。
[52]原载 1948年8月2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103期。
[53]原载 1931年12月7日《北平晨报》第9版《北晨学院哀悼志摩专号》。这是林徽因第一次执笔的散文。当时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很多,但林徽因这篇是其中情文并茂之最,她将那份痛失知音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54]指美籍小提琴家Fritz Kreisler,“真光”指真光电影院,即今儿童剧院。——梁从诫注
[55]指徐志摩 1926年2月所作《伤双栝老人》一文。
[56]原载 1935年12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56期星期特刊。
[57]指民国纪年。
[58]这篇本是给私人的信件,却被收信人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刊登于1934年8月25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6期(第12版)。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野外考察古迹,两人风餐露宿,饱受艰难环境之苦,林徽因却没有因此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抱怨。她的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在这封私信里一览无遗。
[59]《窗子以外》是林徽因的散文名篇,原载于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9期。朱自清后将其选入《西南联大国文示范读本》。这篇散文是林徽因去野外考察古建筑时接触民间的人生体悟,她意识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林徽因完全没有浮躁的知识分子心态。
[60]原载 1936年2月2日《大公报·文艺》第86期星期特刊。
[61]原载 1939年2月5日《今日评论》第1卷第6期。
[62]原载 1946年11月2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63]原载 1952年10月15日北平《新观察》第11期。
[64]原载 1931年9月《新月》第3卷第9期。这是林徽因的小说试作。有学者提出“维杉”就是徐志摩的化身。“这显然是以作者与徐志摩当年在英国伦敦的交往为本事的。”(见《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女性》)
[65]原载 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
[66]即“冬瓜”
[67]原载 1935年6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56期。
[68]原载 1935年8月1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4期。
[69]原载 1936年6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2期。
[70]原载 1937年4月1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25期。
[71]此信写于 1934年2月27日。
[72]指金岳霖。
[73]此信写于 1937年10月,于长沙至武昌间。
[74]指钱端升。
[75]指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
[76]指阎锡山。
[77]杨振声先生。
[78]此信写于 1937年11月9~ 10日长沙至武昌间。
[79]此信写于 1937年12月9日,沅陵至武昌间,去昆明途中,到沅陵时写。
[80]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
[81]此信写于 1938年春。
[82]此信写于 1936年夏,寄自山东。梁思成三妹思庄当时刚刚丧偶,从广东带幼女北上暂住梁家。
[83]指林徽因三弟林恒。
[84]金岳霖。
[85]即黄包车。
[86]梁思庄女儿吴荔明的乳名。
[87]梁思成五妹思懿的绰号。
[88]我简直不能想象。
[89]此信写于 1953年3月12日。
[90]指当时正在设计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91]阮、邱、莫、吴、梁,其中“莫”指莫宗江,“吴”指吴良镛。
[92]指斯大林的追悼会。
[93]李宗津,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授,油画家。
[94]此信紧接上信,时间是1953年3月17日。
[95]于中干,系林徽因、梁思成长女梁再冰的丈夫。
[96]雷米封,一种防治结核病的药。
[97]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
[98]此信写于 1942年春夏间。
[99]幸运。
[100]蒋介石。
[101]翁文灏。
[102]后缺。
[103]原载1936年3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02期星期特刊。萧乾当时接管该副刊,他请林徽因从1935年的副刊中选出一些精品集结为《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本文为该文集的题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