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人,对电影中那些逼真的灾难镜头一定会印象深刻。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气候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全球一日之内出现急剧降温的极端天气,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河时代骤然而至……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震惊和恐惧的画面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只是电影里才会存在的视觉特效,我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地球上,阳光、清风、白云,一切都是这么美好与宁静,《后天》只不过是好莱坞大师们用特技制作的噱头。但是,一系列的科学数据已经表明,如果人类再不重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天》中的场景就不再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视觉特效,而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所有人无可逃避的灾难。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于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等吸热性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其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已久,人类对其认识的历史却并不算长。在182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对地球如何获取热量这一基础问题表示过关心。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是世界上首位系统研究地球如何保温的科学家。经过观测和思考,他于1824年发表了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虽然在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甚至一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人提及他所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却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进行的第一次理性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代人类使用火来维持生存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火在温暖了自己的身体以后,还可以带来温暖的气候。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有了更舒适的生活,使得人类改变自然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尤其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出现后,在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温室效应更加明显。科学家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频繁发生的雪灾、风灾、水灾,究其原因,都是气候变暖的恶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全球平均气温正在逐年升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全球100年来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
抽象的数据或许无法让人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但残酷的现实是:全球气温升高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全球气温升高2℃,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全球气温升高6℃,地球将变成炙热的炼狱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均将灭绝。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由此推断在若干年后全球将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据专家预测,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这既危害着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数据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降水量变化,使得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也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水资源总量减少了二分之一;我国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4亿亩,即使在没有异常气象灾害的情况下,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也达到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则有60亿立方米。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的加剧,已经造成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严重后果。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在从1870-2004年的135年中,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升了19.5厘米,每年的平均上升幅度为1.44毫米。其中,在最近50年中上升速度尤为迅速。
如果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仍保持目前的水平,据科学家们预测,在21世纪中叶海平面的高度还将再增加28~34厘米。
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可能会对全球多个地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有科学家指出:“这(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意味着,当风暴来临时,将有大片地势较低的地区会被海水淹没。海水对海岸线的侵蚀将会加剧,岛屿国家将面临更为频繁和猛烈的洪水袭击。”
在看到了科学家的研究之后,相信没有人会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置若罔闻。研究表明,虽然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与自然因素有关,但是,人类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才是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人类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不加限制,那么等到本世纪末,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750PPM,而全球的平均气温将至少比现在升高2.2℃,由此导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将至少缩减到目前的四分之三。
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部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描述的是在公元2500年时,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汪洋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的情景。而按现有的数据推算,也许不需要等到公元2500年,我们就将看到这样的水世界。
为什么会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呢其原因正像上文提及的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现象有关,与人类生活也有密切关系,可谓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意不可违”,虽然这句话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却显示了自然界的力量。自然是伟大的,它孕育了万物;自然是慈爱的,它哺育了万物。但是,自然界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它也会展现自己无穷的力量,让人类臣服。
天意不可违,有时候无论人类的科技多么发达,都无法对抗自然的力量。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只能尽力保护好自己。正因为人类不断地战胜危机,赢得挑战,我们才变得更加聪明,才能成为万物之灵。
某种意义上,全球气候变暖确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根据最近一项研究,欧洲科学家认为,太阳是造成地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因为太阳在最近60年中比过去1000年燃烧得更加猛烈,是太阳所散发出的这种强烈的热能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地球变得越来越热。
众所周知,太阳蕴涵着巨大能量,经过内部核聚变所产生的热量中,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的部分输送到了地球。但就是这仅有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使地球孕育了生命,变成了宇宙当中最为美丽的地方。作为影响地球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的活动一旦发生变化,对于地球来说,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根据1860年以来科学家的统计数据,1997年、1998年、2002年是有数据以来最热的年份。对于这个现象,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太阳活动也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为证实这一推测,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所长索兰基教授在研究太阳黑子的变化中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标志着地球出现寒冷时期,太阳黑子数目的增加则意味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而近100年以来,太阳黑子的数目正处于持续的增加之中。
此外,科学家通过比较在格陵兰岛搜集的冰芯样本数据发现,新近的样本中铍-10含量为1000年来最低。铍-10作为一种宇宙射线产生的微粒,其含量与来自太阳的磁能成反比,当太阳的磁能增加时,地球大气中的铍-10会减少。从事该项研究的瑞典科学家由此认为,近年来太阳活动变化造成的磁能增加,阳光较前更为猛烈,这是造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通过观测与研究也提出了与德国、瑞典科学家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太阳活动处于几千年来的高峰期,在高峰期内,太阳的发光度将增强,强大的光能造成了地球气温的升高,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有学者甚至断言,由于太阳发光度的增强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大约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总数的16%~36%。虽然仅是一家之言,但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太阳的活动确实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因素。
除了太阳活动以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因素。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仍然属于自然温度变化的范围之内,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有的学者提出,全球气候变暖是小冰河时期来临的前兆;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云层覆盖的调节效果。
总之,科学家的研究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太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这种自然因素,实际已经超出了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人类无法避免和它相遇,人类可以做的,只能是尽力去应对它所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的结果,但更多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的气候异常升温更是人类自身无节制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恶果。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业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简单的商品交易构成了当时人类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落后,古代农业生产活动停留在简单的和原始的状态中。
但是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的普及,造成了地球天然植被第一次被人类大规模地改变。刀耕火种、放火烧荒的农业生产方式,释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直接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大量的烟尘,改变了大地、冰川、雪山的颜色,增加了大地吸收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效率。
在古代社会,人类的定居(建筑材料、取暖)、熟食、制陶(包括加工颜料等)中火的广泛应用(包括巫术、宗教等社会活动用火),消耗着大量的植物和矿物燃料,进一步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农业技术使人类获得稳定的食物,并促成人类数量激增和创造力(包括破坏力)的突进。为了生存,经过繁衍产生的数量庞大的人类,无休止地重复着他们上一辈所从事的事业。这样一代一代地往复循环最终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在工业革命以前其实就已经初见端倪。
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机器时代,现代文明也开端于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无数只有传说或者神话中才存在的事情,一件件发生在人们的身边,从蒸汽机开始,汽车、轮船、飞机等相继出现。从此,人们开始享受舒适优雅的生活,无数以前人类认为无法逾越的障碍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工业革命除了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外,也使我们的自然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明显地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恶果。自19世纪70年代有科学记载以来,地球温度一直在不停地上升。由于气温升高,近年来,各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已经越来越频繁,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人类对自然犯下的过错已经开始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类早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伤害自然,也同时意味着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就像电影的台词一样:“出来跑,总是要还的。”如果“自然很生气”,那么“后果很严重”。无论什么时候,这个道理人类都要铭记。今天的人类文明、人类一切的财富,都是自然资源的转化形式。
二、温室效应的形成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现今的人类也更多地关注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但实际上,在人类刚刚学会使用火时,温室效应却并非人类的敌人,在那时,它是人类得到温暖的可靠保证。
早期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并不像今天这样温暖潮湿,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远比今天冰冷的残酷世界。正因为这样,温室效应能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温暖,更加适宜生存。虽然当时的人类并未掌握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也不懂得温室效应的科学含义,但正是使用火等寥寥无几的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类渡过了难关,使人类避免遭受寒冷侵袭的痛苦。
19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注定是个无法忽视的时代。艺术、文化、科学,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大爆炸般的发展。
在所有这些夺目的成就中,由一台机器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是其中最为辉煌和最为应当让后世所铭记的,这就是由蒸汽机所引发的工业革命。
从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1782年,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制造出万能蒸汽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动力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文森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进入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自工业革命起,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如果要用一个词来为其贴上标签,那么作为蒸汽机动力来源的煤炭显然是最为恰当的代表。正是伴随着煤炭的燃烧,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设备获得了无穷的动力,人类的物质文明得以飞速发展。
然而,“福兮祸所伏”,事物总是同时存在着两面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工业革命的命脉,是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等发明创造的基础。从蒸汽机时代的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到现在星罗棋布的火力发电厂;从石油的大面积开采,到合金、塑料、橡胶等新型化工材料的不断问世,机械制造业、钢铁业、飞机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现代工业已经完全离不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与其伴生的还有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据目前掌握的数据显示,仅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以前的约284PPM增加到了今天的380PPM以上。
当人类不加克制地向大气排放着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时,也迎来了温室效应的产物——全球气候变暖。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直到最近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二氧化碳减排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与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那么,二氧化碳减排量是如何计算的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
说明:1度电=0.4千克标准煤;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以日常生活为例: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到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139。
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煤炭能源的使用、人口、交通等因素,是决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四个国家,排放总量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其中,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约占全球总量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美国智囊机构“全球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数量将大幅度上升。因此,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针对本国的国情,努力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亚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为了解决能源的巨大缺口,同时又避免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目前大力推进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水力发电到核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和利用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资源发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粗略计算,如果按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二氧化碳1.14千克计算,到2050年,随着人口的剧增,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也会相应地急剧上升;同时,人口急剧增长,还将消耗更多的能源,砍伐更多的森林。为降低由于人口剧增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正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对人口剧增的控制,以此实现节能减排。
在“汽车王国”欧洲,欧盟正致力于控制和降低由于广泛使用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共体和此后的欧盟都通过制定和实施汽车技术法规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车辆对大气有害污染物的排放;1996年6月,欧盟理事会又批准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控制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战略目标值。
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以电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各国如果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就能够在充分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许到了那一天,人类将真正实现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全球气候的梦想。
三、地球变暖引发的灾难
相信每个看过电影《2012》的人,都会被里面的灾难场景深深震撼。我们不禁要问,地球真的会就这样毁灭吗?世界末日真的会到来吗?如果说2006年印尼海啸还是我们国门之外的灾难,那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足以让全中国人民悲痛万分。紧接着,2009年全国范围的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的干旱……仅在中国境内的自然灾害就如此频繁,我们应该慎重地想一想,地球到底怎么了?
消失的岛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睡觉之前还是好好的家园,早上起来却发现变成了汪洋大海。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样残酷的事情就发生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那些岛屿很美丽,居民也很快乐,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快乐生活持续不了多久了。因为今天还被他们踩在脚底下的陆地,明天就可能被海水淹没。很多人被迫逃离了祖祖辈辈都居住的地方,因为他们改变不了岛国消失的命运。
图瓦卡就是许多即将消失的岛国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6年中,图瓦卡周围的海平面上升了近10厘米。照这个速度,50年之后,只要一个巨浪袭来,图瓦卡就不复存在了。如果现在人们还可以躲到其他的大陆高地去,可是几百年之后,面对日益上涨的海水,人们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岛屿濒临消失的原因
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自己。正是由于我们肆意地破坏环境、砍伐树木、不计后果地发展工业,大范围地污染空气等等,这些行为引发了全球温室效应,于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开始融化。融化的冰水顺着河流最终流向大海。
温室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连南北极那么天寒地冻的地方都逃脱不了。极地的很多冰川也开始慢慢融化了,可怜的北极熊快要找不到藏身的地方了。地球是一个整体,大洋与大洋之间彼此相连。当大量的冰川融水涌入海洋,水流必然要从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水位低的地方,最终在全球达到一个平衡为止。这就意味着,所有融化的冰水会平均地分布到各处,自然也就会使全球的海平面上涨。海平面上涨,一些地势较低的陆地首先就会被淹没,这就是那么多岛国消失的原因。
海啸的危害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十分惊人的海浪。海啸是由地壳活动引发的,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海啸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大气压引起的海啸。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835年,智利发生大海啸,海水涨潮一般地向大陆猛扑过来,当它冲上海岸以后,激起的白色浪花比平时最高的潮水还要高出7米左右。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着遇到的一切。海浪向大陆冲一段距离,然后退回到海里,之后海浪再次冲向大陆,再次退回海里……这样进进出出一共3次,海浪一次比一次巨大。在海水退回海中的时候,把凡是能带动的东西都卷走了。
恐怖的地震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地震的最主要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震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地震会使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造成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堰塞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山谷下流,远达5千米。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多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地震,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欧洲国家开始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实施殖民统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美地区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打破殖民统治后,一批主权国家得以建立。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后也面临着工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以及被发达国家剥削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国家从新生之日起就处于困境之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想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只能致力于发展工业。没有工业现代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人民也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简单的逻辑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中,由于受制于较低的科技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上尚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很多自然资源只能通过最为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利用。在能源方面也是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要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虽然经济规模远逊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却不低于发达国家。
以我们的近邻印度为例,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如今已经是世界软件最大的输出地和贮藏地。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极为迅猛,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在国家实力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此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的挑战。
国际组织指出,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据推测,在2007—2030年间,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一倍。
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有将近2.5亿人口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下,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第三产业、教育等均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但这样的建设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以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减排,对于渴求发展的印度来说,是一个沉重但又无法回避的负担。中国面临着和印度相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世界6%的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国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在利用煤炭燃烧换取电能的同时,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了大气层;在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受制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中国对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较低,而相应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很高;在农业生产方面,无论是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还是由于农作物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现象。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现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排放。而如果不加区别地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就等于剥夺国家最基本的发展权利。
除了中国、印度外,巴西、古巴甚至俄罗斯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要想使本国人民过上哪怕只是温饱的生活,就需要发展工业实力,而这就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我们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正如我们同样不能要求发达国家的人们抛弃现有生活条件回到牛耕马车的时代一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主体的人,都应当平等地享受这个时代给予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忽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排放历史,不加区别地以减排为由任意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这本质上是殖民政策在新世纪的延续。发展中国家当然应当履行自身对环境与减排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不加重温室效应而使本国的人民受苦,因为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制造、排放温室气体时,发达国家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却有另外一番风景。
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发达国家更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尤为关键的是,以高科技、现代工业为基础所营造的发达国家人民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水准的背后,实际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巨量排放的基础上。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中国家是为了生存,不得已排放出二氧化碳,发达国家则是为了保证生活的品质,需要排放出二氧化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领域,都毫无悬念地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而支持这一庞大文明的,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占据世界首位、约占全球排放总量23%、人均2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有约1600万辆汽车,普通人以车作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而富人则以购买名车来炫耀财富与品位,仅仅是这些车辆所排出的温室气体,总数就已经相当惊人。
对于自身如此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却似乎从未表现出任何愧疚。无论是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还是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自身的减排义务。美国,这个向来自命世界第一,从来都标榜正义、民主、自由和博爱为自己使命的国家,破天荒地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放弃了自己的世界领袖地位。
不只是美国,发达国家的民众都在享受着优雅、有质量的生活,但这些生活却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过量温室气体的基础上的。我们当然不希望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应当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