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仁皇帝御制宣圣孔子赞并序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朕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曰:
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金声玉振,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不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踰,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古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颜子赞
圣道早闻,天资独粹。博文约礼,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能化而齐,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舍行藏,王佐之器。
曾子赞
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新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统绪,修明训辞。
子思子赞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之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门。卷之藏密,扩之无垠。
孟子赞
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
孔庙东西庑先贤先儒位次
东庑
先贤位次(39人):
(1)公孙侨,字子产,郑人。
(2)林放,字子丘,鲁人。或曰孔子门人。原西庑,同治二年(1863)移东庑。
(3)原宪,字子思,宋人。郑康成作鲁人。
(4)南宫适,字子容,《家语》作绦;《史记》作括。又称南宫敬叔,鲁人。
(5)商瞿,字子木,鲁人。
(6)漆雕开,字子若。《史记》作子开,《白水碑》作子修,鲁人。一作蔡人。
(7)司马耕,字子牛。《家语》作司马黎耕,宋人。
(8)梁鳣,或作鲤。字叔鱼,齐人。
(9)冉孺,字子鲁。《家语》作儒,字子鱼,鲁人。
(10)伯虔,字子哲,鲁人。
(11)冉季,字子产。或作冉季产,鲁人。
(12)漆雕徒父,字子有,鲁人。
(13)漆雕哆,一作侈,字子敛,鲁人。
(14)公西赤,字子华,鲁人。
(15)任不齐,字子选,楚人。
(16)公良孺,《家语》作儒,字子正,陈人。
(17)公肩定,《家语》作公肩,字子仲,鲁人。
(18)鄡单,或作邬,字子家,鲁人。《礼殿图》及徐广皆云齐人。
(19)罕父黑,今本《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鲁人。
(20)荣旗,《家语》作祁,字子旗,鲁人。
(21)左人郢,《家语》作左郢,字子行,《史记》云字行,鲁人。《通志略》曰左人,以官为姓也。
(22)郑国,字子徒,鲁人。《家语》作薛邦,字子从。
(23)原亢,字子籍,鲁人。
(24)廉洁,《家语》作洁,字子庸,卫人。古史作齐人。
(25)叔仲会,《文翁图》作哙,字子期,鲁人。
(26)公西舆如,字子上。《史记》、《家语》作公西舆,鲁人。
(27)邽巽,字子敛,鲁人。
(28)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鲁)人。
(29)琴张,字子开,卫人。
(30)步叔乘,《家语》作椉,字子舆,齐人。
(31)秦非,字子之,鲁人。
(32)颜哙,字子声,鲁人。
(33)颜何,字冉,鲁人。
(34)县亶,字子象,鲁人。
(35)乐正克,字子敖,鲁人。孟子弟子。
(36)万章,孟子弟子。
(37)周敦颐,字茂叔,宋道州人。历官虞部郎中、知南康军。世称濂溪先生,谥曰元。
(38)程颢,字伯淳,宋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累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谥曰纯。
(39)邵雍,字尧夫,宋范阳人。后徙河南,自号安乐先生。嘉祐、熙宁间,大臣屡荐不起,卒赠秘书省著作郎,谥号节康。
先儒位次(34人):
(1)公羊高,齐人。
(2)伏胜,字子贱,汉济南人。善治书,为秦博士,经秦火后(焚书),口授《尚书》28篇。
(3)毛亨,鲁人。
(4)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一世孙。
(5)后苍,字近君,汉东海郯人。校书“曲台”,号所著《礼记》曰《后氏曲台记》。其后大戴、小戴之学皆原于苍。宣帝时为博士,官至少府。
(6)许慎,字叔重,召陵人。汉和帝时官太尉南阁祭酒,作《说文解字》15卷,凡540部。
(7)郑康成,汉北海高密人。官大司农。
(8)范宁,字武子,晋南阳人。为豫章太守。
(9)陆贽,字敬舆,唐吴郡嘉兴人。第进士,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宣。
(10)范仲淹,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人。登进士第,累迁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谥文正,封楚国公。
(11)欧阳修,字永叔,宋庐陵人。试南宫第一,擢甲科,累官太子少师。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12)司马光,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中进士甲科,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原西庑,同治二年(1863)移东庑。
(13)谢良佐,字显道,上蔡人。宋进士,与陆、吕、杨诸儒,受学程门,号曰“四先生”。
(14)罗从彦,字仲素,宋南剑人。晚就特科,授博罗主薄,称豫章先生。淳祐(1241-1252)间赐谥文质。
(15)李纲,字伯纪,初为福建邵武人。其后祖徙居江苏,为无锡人。谥文定。
(16)张栻,字敬夫,宋南剑绵竹人。累修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沖祐观,学者称南轩先生。赠谥宣。
(17)陆九渊,字子静,宋金谿人。登进士第,累官知荆门军。谥文安。
(18)陈淳,字安卿,宋漳州龙溪人。授泉州安溪主簿,门人称为北溪先生。
(19)真德秀,字景元,后改景希,宋建宁蒲城人。登进士第,官迁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世称西山先生。
(20)何基,字子恭,宋婺州金华人。屡被荐不就。卒谥文恭。
(21)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宋吉水人。年二十,举进士,历官至右丞相。宋末兵败被执,不屈死。
(22)赵复,字仁甫,元江西德安人。
(23)金履祥,字吉父,元浙江兰谿人。德祐初,授德功郎、史馆编校,辞不就。宋亡后,隐居著书,世称仁山先生。元至正(1341-1370)中赐谥文安。
(24)陈澔,字可大,宋都昌人。宋亡,隐居以终。世称云庄生。
(25)方孝孺,字希古,明浙江临海人。
(26)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明山西河津人(今属万荣)。登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原西庑,同治二年(1863)移东庑。
(27)胡居仁,字叔心,明江西余干人。绝意仕进,筑室梅溪山,著《居业录》。万历十一年(1583)追谥文敬。
(28)罗钦顺,字(久)允升,号稳庵,明泰和人。登进士弟,累迁南京太常少卿。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29)吕楠,字泾野,明高陵人。谥文简。
(30)刘宗周,字起东,明浙江山阴人。成进士,累官左都御史,世称念台先生。国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介。
(31)孙奇逢,字启泰,号锺元,容城人。明万历(1573-1620)举于乡,屡征不起。入国朝(乾隆),以国子监祭酒征,不就。世称夏峰先生。
(32)张履祥,字考夫,一字念芝,桐乡人。
(33)陆陇其,字稼(夫)书,清浙江平湖人。成进士,历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乾隆元年(1736)赠内阁学士,谥清献。
(34)张伯行,河南仪封人。乾隆(1736-1795)礼部尚书。谥清恪。
西庑
先贤位次(39人):
(1)蘧瑗,字伯玉,《淮南子》作璩,《吕览》谥成子,卫大夫。
(2)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
(3)宓不齐,字子贱,鲁人。
(4)公治长,古本《家语》作苌。鲁人。
(5)公皙哀,字季沈,鲁人。
(6)高柴,字子羔,卫人。
(7)樊须,字子迟,《家语》作鲁人。
(8)商泽,字子季,鲁人。
(9)巫马施,《家语》作期。字子期,陈人。一说鲁人。
(10)颜辛,字子柳,鲁人。
(11)曹恤,字子循,蔡人。
(12)公孙龙,古本《家语》作宠。字子石,卫人。一说楚人。
(13)秦商,字丕兹,鲁人。
(14)颜商,字子精,鲁人。
(15)壤驷赤,字子徒。《家语》作穰,字子从,秦人。
(16)石作蜀,古本《家语》作石之蜀,今本《家语》作石子蜀。字子明,秦之成纪人。
(17)公夏首,字乘。《家语》作守,字子乘,鲁人。
(18)后处,字子里。《家语》作石处,字里之,齐人。《阙里志》作虔。
(19)奚容蒧,字子皙。《家语》作奚蒧,字子偕,一作子楷,鲁人。
(20)颜祖,字襄。《家语》作颜相,又作相,字子襄,鲁人。
(21)句井疆,字子界,鲁人。
(22)秦祖,字子南,秦人。
(23)县成,字子祺。《家语》作子横,鲁人。
(24)公祖句兹,《家语》公祖兹,字子之,鲁人。
(25)燕伋,古本《家语》作级,字子思,秦人。
(26)乐欬,《家语》作乐欣,字子声,鲁人。
(27)狄黑,字皙之,卫人。
(28)子蔑忠,《家语》作弗,字子蔑,孔子兄孟皮之子。
(29)公西蒧,字子(止)上。《家语》作子尚,鲁人。
(30)颜之仆,字子叔,鲁人。
(31)施之常,字子恒,鲁人。
(32)申枨,《家语》作续,字子周。《史记》作党。《文翁石室图》作堂。郑康成作续,或作傥,或作棠,字子续,鲁人。
(33)左丘明,中都人。《史记》作姓左丘,鲁人。楚左史倚相之后。
(34)秦冉,字开,鲁人。
(35)牧皮,黄帝臣力牧之后。
(36)公都之,孟子弟子。
(37)公孙丑,齐人,孟子弟子。
(38)张载,宋大梁人,字子厚。
(39)程颐,字正叔,宋河南人。举进士,擢崇政殿说书。嘉定十三年(1220)谥曰正。
先儒位次(34人):
(1)谷梁赤,一曰淑,字元始,汉鲁人。
(2)高堂生,鲁人。《汉书》元名,称高堂生。
(3)董仲舒,汉广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武帝时历相江都、膠西,终于家。
(4)刘德,汉河间王,谥献。
(5)毛苌,字长公,汉河间人。
(6)杜子春,字时元,缑氏人。王莽时隐居不仕,卒。
(7)诸葛亮,字孔明,汉瑯玡阳都人。相昭烈帝、后主,封武乡侯,谥忠武。
(8)王通,字仲淹,隋河东龙门人。谥文中。
(9)韩愈,字退之,唐孟州河阳人。举进士第,累迁吏部侍郎,卒赠吏部尚书。谥文。
(10)胡瑗,字翼之,宋泰州海陵人。累迁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谥安定,后谥文昭。
(11)韩琦,字稚圭,安阳人。举进士第,累官参知政事。谥忠献。
(12)杨时,字中立,宋南剑将乐人。登进士第,历官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号龟山先生。谥文静。
(13)尹焞,字彦时,一字德充,宋洛阳人。累官礼部侍郎兼侍讲。
(14)胡安国,字康侯,宋崇安人。登进士第,历官宝文阁学士。谥文定。
(15)李侗,字愿中,宋南剑浦人。世称延平先生。
(16)吕祖谦,字伯恭,宋婺州人。举进士,历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
(17)袁燮,字和叔,号洁斋,宋鄞县人。谥正献。
(18)黄干,字直卿,宋福建闽县人。历知横阳军、安庆府,世称勉斋先生。卒谥文肃。
(19)辅广,字汉卿,号潜菴,宋人。
(20)蔡沈,字仲默,宋建阳人。隐居不仕,自号九峰。
(21)魏了翁,字华父,宋邛州人。登进士第,累迁福建安抚使,卒赠太师,谥文靖。
(22)王柏,字会之,宋浙江金华人。谥文宪。
(23)陆秀夫,字君实,宋江南盐城人。
(24)许衡,字仲平,元河内人,累官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封魏国公。
(25)吴澄,字幼清,宋抚州崇仁人。登进士弟,累官翰林直学士,卒赠江西行省左丞、临川郡公,谥文正。
(26)许谦,字益之,元浙江金华人。世称白云先生,赐谥文懿。
(27)曹端,字正夫,明河南渑池人。号月川。
(28)陈献章,字公辅,号石斋,明广东新会人。领乡荐不第,后被召授翰林院检讨,世称白沙先生。万历初追谥文恭。
(29)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明福建晋江人。成进士,累迁江西提学副使,万历中赠礼部侍郎,追谥文庄。
(30)王守仁,字伯安,明浙江余姚人。登进士,历官两广总督,学者称阳明先生。隆庆(1567-1572)初赠新建伯,谥文成。
(31)吕坤,字叔简,明河南宁陵人。登进士,累迁刑部侍郎,世称新吾先生。
(32)黄道周,字幼平,明福建漳浦人。成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后见唐王,拜武英殿大学士。世称石斋先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端。
(33)陆世仪,号桴亭,江南太仓人。
(34)汤斌,字孔伯,清河南睢州人。成进士,累迁工部尚书。乾隆元年(1736)赐谥文正。
崇圣祠奉祀位次图
正位
肇圣王木金父公(宋人,孔子五世祖)
左(1)裕圣王祈文公(孔子高祖)
右(1)诒圣王防叔公(孔子曾祖)
左(2)昌圣王伯夏公(孔子祖)
右(2)启圣王叔梁公(讳纥,孔子之父)
配位
西位(1)先贤曾氏(讳点,字子皙,曾子父)
东位(1)先贤孔氏(讳孟皮,孔子兄)
西位(2)孟孙氏(讳激,字公宜,孟子父)
东位(2)颜氏(讳无繇,字路,颜子父)
东位(3)孔氏(讳鲤,字伯鱼,子思子父)
从祀
西位(1)先儒张氏(讳迪,张子父。仕宋仁宗朝,终知涪州)
东位(1)先儒周氏(讳辅成,周子父。成进士,终贺州桂岭令,累赠谏议大夫)
西位(2)朱氏(讳松,字乔年,朱子父。登进士,历官司勋、吏部郎,兼史馆校勘)
东位(2)程氏(讳珦,字伯温,程子父。世居中山,后徙河南,累迁大中大夫,封永年伯)
东位(3)蔡氏(讳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蔡沈父。学者称西山先生。嘉定三年赠迪功郎,谥文节)
孔庙内的木制牌位尺寸
孔子:高2尺3寸7分,宽4寸,厚7分。座高4寸,长7寸,厚3寸4分,朱底金字。
四配:高1尺5寸,宽3寸2分,厚5分。座高4寸,长6寸,厚2寸8分,赤底金字。
十二哲与两庑先贤:高1尺4寸,宽2寸6分,厚5分。座高2寸6分,长4寸,厚2寸,赤底墨书。
两庑先儒:高1尺3寸4分,宽2寸3分,厚4分。座高2寸6分,长4寸,厚2寸,赤底墨书。
崇圣祠的牌位,主位同孔子尺寸;配位同四配尺寸;从祀同两庑先儒尺寸。
府级孔庙庙制
街门三间,南向。西为持敬门,一间,西向。
大成门五间,高台石栏杆。中开三门,前后各三出台阶。门内列戟二十四。左右门各一,东西列舍各十一间。门北向(太原文庙大成门前有泮池)。
大成殿七间,重檐,高台石栏,三出台阶,正面(中间)十二级,东西各十七级。
东西庑各十九间(太原文庙是二十一间),东西列舍各十一间,南向。西南燎炉一,西北瘞坎一。殿北围垣一,重门一,东向。
崇圣祠门三间,南向。崇圣殿五间,东西庑各三间。东南燎炉一。
戟门(大成门)外神厨五间,宰牲亭三间,井亭一间(太原文庙井亭在棂星门前),西向。
西神库五间,致斋所三间,更衣亭一间,东向。
街门外列木栅栏,涂以丹色(太原文庙木栅为棂星门)。
东西街牌坊各一,下马牌各一。
孔庙祭品陈设
【孔子位前】(1)牛一;(2)羊一;(3)豕(猪)一;(4)登一(装大羹);(5)鉶二(装和羹);(6)簠二(装稻、梁);(7)簋二(装黍、稷);(8)笾十(装形盐、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9)豆十(装韮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荀菹、鱼醢、脾析、豚拍);(10)炉一;(11)镫二。
【四配位前】(1)各羊一;(2)各豕一;(3)鉶二;(4)簠二;(5)簋二;(6)笾八;(7)豆八;(8)炉一;(9)镫一。
说明:笾无白、黑饼;豆无脾析、豚拍。其他同孔子位前。
【十二哲位前】(1)鉶一;(2)簠一;(3)簋一;(4)笾六;(5)豆六。
说明:东西各羊一、豕一、炉一、镫二。簠装黍,簋装稷,笾豆无芡、脯、荀菹、鱼醢。
以上殿中设一案,少西,北高,供祝版。其南(东)设一案,西向,陈礼神制帛九(色白)。香盘四、尊三、爵二十七。西设一案,东向,陈礼神制帛八(色白)。香盘三、尊二、爵二十四。凡牲陈于俎。凡帛正位、四配异篚,十二哲东西共篚。凡尊满酒,承以舟,疏布冪、勺具。
【东西庑先贤位前】(1)羊二;(2)豕二;(3)香案一;(4)炉一;(5)镫一。
【东西庑先儒位前】(1)羊一;(2)豕一;(3)香案一;(4)炉一;(5)镫一。设案一于南,北向,陈礼神帛二(色白)、香盘二、尊三、虚爵六、俎、篚、冪、勺具。
【崇圣祠正位前(与四配同)】(1)各羊一;(2)各豕一;(3)鉶二;(4)簠、簋各二;(5)笾、豆各八;(6)炉一;(7)镫二。
【崇圣祠配位前】(1)簠、簋各一;(2)笾四;(3)豆四;(4)东西羊豕各一;(5)炉一;(6)镫二。
崇圣祠正殿内中设一案,少西,供祝版;东设一案,陈礼神制帛五(色白)。香盘五、尊四、爵十五。西设一案,陈礼神制帛四(色白)、香盘四、尊三、爵十二。
设《中和韶乐》在殿外两阶,金鎛钟一(直省无)、编钟十六,在东;玉特磬一(直省无)、编磬十六,在西。东应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东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篴六、篪四、排箫二、埙二、笙六、搏拊二、旌二、羽籥三十六。
祭孔的戒词、祝文、献辞
【钦遵令典】于某年某月丁某,祗行释奠礼于至圣先师孔子。官员职事人等,自今日为始,沐浴更衣,散斋一日,各宿别室,不饮酒,不茹荤,不吊丧,不问疾,不听音乐,不理刑名。致斋一日,同宿斋所,思神饮食,思神居处,思神笑语,思神志意,思神所乐,思神所嗜。各宜精白乃心,益加敬谨。戒之哉!
【举迎神乐】奏《昭平之章》,辞曰: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徵麟绂,韻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举初献乐】奏《宣平之章》,辞曰: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主祭祝文】维某年某月日,某官某,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先师德隆千古,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和乐节之时,辟雍钟鼓成恪荐于馨香,泮水膠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秋),祗率彝章,肃展微忱,聿将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举亚献乐】奏《秩平之章》,辞曰: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鼖镛,诚孚罍甗。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举终献乐】奏《叙平之章》,辞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平木铎。
【举彻馔乐】奏《懿平之章》,辞曰:先民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徹,毋疏毋黩。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举送神乐】奏《德平之章》,辞曰:凫绎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崇圣祠祝文】维某年月日,某官某,致祭于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曰:惟王奕叶钟祥,光开圣绪。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所覃敷,率循原而溯本。宜肃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届仲春(秋),聿修祀事,配以先贤孔氏、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尚飧!
山西现存较完整的孔庙(文庙)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东南隅城隍庙街。创建年代久远。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省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原文庙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门前东、西、南三面各建牌坊一座。文庙共分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东西两侧有东、西庑。现仅存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泮池等。
大成殿平面近似方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大体近宋制。
【平遥金庄文庙】位于平遥县岳壁乡金庄村西。创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明清数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共二进院落,有殿堂六座。中轴线上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大成殿为清嘉庆七年(1802)遗物,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孔子、四配、十哲共15尊塑像,保存较为完整,为明代所塑。一说为元代遗物。孔子像居中,端坐木雕神龛内,龛上方悬挂“圣集大成”金匾。孔子头饰十二旒之冕,身着五服。两侧分列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高约1.55米,九旒冠冕,身着袍服。十哲分立神龛下东西两侧,东侧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西侧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金庄文庙是山西省乡村中现存少数文庙中的一处,尤其是孔子等15尊塑像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内罕见。
【太原文庙】位于太原狄梁公巷。太原文庙为府文庙,原在城西南,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清两代重修并扩建。因原址地洼潮湿,于清光绪七年(1881)迁建于城东南崇善寺废址上,即今址文庙。
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牌坊(20世纪70年代迁移至西旁门前)、影壁、棂星门、泮池(“文革”中拆除)、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这些建筑基本保存了原貌。第一、二进院均有东西庑各二十一间。第一进院东西庑已改建,非原貌。第二进院东西庑基本为原构,只是门窗有改动。崇圣祠东西庑各三间。崇圣祠西侧原为三立阁,现已拆除,改建为国家文物库。棂星门前有井亭。西门(现文庙正门)及棂星门前还保存有明代洪武、万历年间晋王府铸造的铁狮子三对,为原崇善寺遗物。
棂星门为六柱三间式,每间夹墙全用琉璃贴壁,色彩以孔雀蓝为主,间以黄绿。门楼屋顶、门柱、云罐、脊兽等,皆为琉璃制品,绚丽多彩。
大成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琉璃瓦覆盖,明间可穿堂进入第二进院落(大成殿院)。门两侧各开一腋门,平常出入走掖门,遇祭典等重大活动,才开启大成门。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砖石砌筑的高台之上,殿前月台宽敞疏朗。殿顶用蓝琉璃瓦覆盖,正中三个方心和脊、吻兽为黄色琉璃瓦装饰。
崇圣祠为四合院布局,祠前为三间四柱木质门楼,悬山顶。东西庑各三间。正殿面阔五间,明次间内收出廊,歇山顶。开三个拱形窗,式样如欧洲近代建筑。
【清源文庙】位于清徐县城西赵家街北隅。此地原属清源县城。据清光绪版《清源县志》记载,庙创建于金代泰和二年(1202),元延祐年间(1314-1320)重修;明洪武、万历年间多次修葺;清顺治十七年(1660),又予以扩建、增建。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金元时期的风格,余皆为清代建筑。
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自南而北有棂星门、状元桥、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后原有明伦堂,“文革”中被毁。
大成殿建于高1米的台基之上,殿前有宽大的月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左权文庙大成殿】位于左权县城关镇辽阳街81号。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延祐二年(1315)重修。现仅存大成殿,为二层砖木楼阁式建筑,仍为元代原构。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瓦顶。庙内存元代残碑一通。
左权原名辽县,金元时属辽州,1942年因左权将军牺牲于该县十字岭,故更名为左权县。大成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规格较高,属州一级文庙。
【长子文庙】位于长子县城内东街北隅,两进院落。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修葺,历三十一年又重修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及明伦堂。清代又多次修葺增建,始成现在规模。大成殿仍保留元代建筑特征,余皆明清遗构。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存明嘉靖十年(1531)《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石碑一通,阳面镌刻线条流畅,形体端庄,刻工精细。遗像左侧记载铭刻画像的依据和出处,相传为仿唐代画家吴道子墨迹而刻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潞城李庄文庙】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西侧。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有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侧建有厢房、耳房等。
金兴定五年(1221),王备等人率众重修文庙。元明清各代又屡有修葺。大成殿现存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大成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以灰瓦布顶,琉璃脊兽,脊兽造型生动别致,烧造精湛,代表了山西元代琉璃的工艺水平。正脊脊刹上有“至元元年”的题记,是大成殿建造年代的佐证。
【静升文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重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影壁、戟门、大成殿。两侧建有奎星楼、配殿,为元明结构。影壁,元代修建,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跳龙门,水波逐浪,祥云翻滚。壁顶琉璃装饰,是山西省乡村文庙中现存较为精美的影壁之一。
大成殿建于近1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半,六檩前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灰瓦布顶。
【浮山文庙大成殿】原位于浮山县城中心,1988年迁建于城外神山路东端。建造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元大德七年(1303)平阳大地震毁后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正统、成化、嘉靖、万历年间相继增修补建。清康熙年间扩建,并增修东西庑各五间;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大殿,并置戟门三间和泮池、棂星门、敬一亭、明伦堂、文昌阁、训导宅、观德亭等。现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建于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整座殿宇翼角翚飞,庄重古朴。
【大同文庙】位于大同市城内东南隅。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初建时规模甚小,明宣德二年(1427)、正统九年(1444),增建肃敬亭、崇文阁。嘉靖十二年(1533),庙遭重创,十六年(1537)重建,“开云路,建云表,殿庑斋堂,亭阁祠舍,门楣之属无废不举”。天启四年(1624),又建雁塔,至此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庙坐北朝南,原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一为供祭祀的场所孔庙,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排列有云路坊、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义路坊、礼门坊、斋明厅、洁清厅、东庑、西庑、神库、神厨及乡祠;二为讲学场所,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明伦堂、东西斋房。现仅存戟门,大成殿、神库、神厨。
大成殿为明代遗构,置于一长方形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灿烂辉煌。
【代县文庙】位于代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重修,明永乐、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多次修缮扩建,清代也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代遗构,个别为清代所筑。中轴线自南而北现存有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戟门前左右分列名宦、乡贤、节孝三祠。大成殿有东西庑各十五间。崇圣祠设于庙之东北偶,左右分列先贤、先儒祠。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之隔扇棂花图案达十二种之多。殿内藻井小木作为明代精品。
代县在唐、宋、金、元属代州治,代县文庙当为州文庙。
【新绛文庙】位于新绛县城东北隅。建于宋咸平二年(999)以前,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中轴线上现存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各十五间,还有尊经阁、敬一亭、碑亭等。
棂星门原为木结构,明正德十六年(1521),绛州知州李文洁改木为石。
泮池,开渠引隋代绛守居园池水至池内,池上筑以石栏杆,中间夹以石坊,上刻鲤鱼跳龙门图案。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饰,为元末明初遗构。拱眼壁绘有壁画,有山水、人物、花卉,为明代之作。
庙内原存集刻晋右军王羲之书《大宋绛州重修夫子庙碑记》一通,现移至城内龙兴寺。庙内还存有清雍正时期《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等。
新绛文庙为原绛州文庙,规格却比太原府文庙还要高(大成殿同为七间,但新绛文庙为重檐歇山顶,太原府文庙却为单檐)。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城内。创建年代无考,重建于宋咸平元年(998),元大德七年(1303)临汾大地震毁,明弘治四年(1491)再次重建。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原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及东西庑。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20世纪70年代初,棂星门、戟门、明伦堂等先后被毁,1985-1987年大成殿及东西庑先后修复。
大成殿为元末明初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庙内保存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明代孔丘线刻石像,以及其他碑碣百余通。其中记载元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的碑刻尤为重要。
【阳城文庙】位于阳城县城内。创建年代不详,明代重建,清道光十六(1836)至十九年(1839)又重建。现存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有厢房。
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坐落于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设前廊。脊檩下有郭杨、王业重建题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