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何在这片焦燥的、枯涩的地方会喷涌出这么丰沛的感情,滋生出这样绚丽的精神之花?是那跌宕的群山、奔腾的流水、狂躁的风涛,激发了音乐家的灵感、智慧的火花?莫不是越是物质匮乏、生存环境艰危的地方,越需要精神的支撑,艺术的抚慰?
西域是歌舞的故乡,龟兹是歌舞的摇篮。
我初到大西北之前,已从王洛宾的歌曲里品赏了古西域的风情。那曾唱遍全国的《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草原之夜》……
那迷人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曾像春雨般滋润着大西北干渴的土地,给寒意潇潇的冰川雪峰,伤痍灼灼的戈壁旷漠,钢铁般冷峻的群山万壑,带来一种情人般的温馨,当然也给内地人带来一种野性的诱惑,一种风味醇厚的艺术魅力。我想,在人类遗忘的角落,总有着艺术精灵的活跃。
我曾阅读过古西域民间艺术的史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原是维吾尔族民歌。相传,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重填,想拔掉西魏设在汾水下游的这颗钉子。镇守玉壁的是西魏晋州剌史韦孝宽,率军拼命抵抗,东魏苦攻五十多天,玉壁岿然不动,东魏死亡七万多人,只好退兵。撤退途中,军中又讹传高欢被韦孝宽一箭射中,一时军中人心惶惶。高欢悲愤交加,为稳定军心,便出来与军士见面。为了激励将士们的士气,便叫敕勒族人斛律金给大家唱《敕勒歌》。斛律金在西凉乐队的伴奏下,便放声高歌,高欢也引吭和之。诗言志,歌抒怀。那苍劲悲壮、慷慨激昂的歌声,那苍茫雄浑的旋律,使三军为之动容,军心为之振奋。凭借这支歌曲激发士气,高欢重整兵马,经过十余年浴血厮杀,终于消灭了敌手,创立了基业。谁能想象,这首发自草原大地丹田的民歌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
这首民歌的神奇魅力,在于它通俗凝练而又内涵丰厚,音律雄浑,气韵悲壮,怎能不激起将士的雄风豪气,使得他们在广阔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这首歌更动人之处还在于它的景、情、意融会得相当精美。那水草丰茂、牛羊如云的广袤大草原,那苍莽的天穹,如画如诗如梦如幻的白云下,便是游牧人的故乡,当微风掠过,绿漪翻腾,牛羊在草浪里时隐时现,莽莽草原,悠悠天地,一幅多么壮美的草原风情画,又怎能不激起将士们的壮烈情怀?北齐大军高唱着这支悲壮雄浑的旋律,策马纵驰,杀声遍野,旌旗蔽日,悲歌壮士威,蹄鼓动山河。一帧战争的画卷铺展在广袤的草原戈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一种精神,一种歌。这首气势磅礴、雄劲苍凉的《敕勒歌》,只有这“天苍苍,野茫茫”的巨大空间,才使它得以翱翔飞扬。那是生命的写照。它恰恰唱出敕勒族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剽悍的风度,粗犷的气质!
直到我来到库车(古称龟兹)才知道敕勒原是我国汉漠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古称高车,后又演变为回纥,也即今日的维吾尔族。同时我在维吾尔族民间摭拾到许多许多有关斛律金的传说:
斛律金精通音律,擅长骑射,史书记载他一看尘土就知道敌军的数量,一嗅土地即知敌军的远近,他既懂疏(敕)勒语,又通鲜卑语,还熟悉汉语,在战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深受高欢喜爱。高欢后来做了皇帝,驾崩前还嘱咐,让儿子高洋重用斛律金。高洋继位后,便封斛律金为大司马,即大元帅。音乐家兼元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而今的库车,就是古代龟兹国的王都所在地。龟兹国、疏敕国等汉时均为西域大国。疏勒、敕勒都是译音,自然《敕勒歌》也是源于疏勒了。
维吾尔族的先人是酷爱音乐的。古丝绸之路上,乐声盈耳,筚篥声声,胡琴悠悠。他们或骑着骆驼,或骑着马,身背乐器,迎着浩浩风沙,一路弹琴,一路放歌,把动人的旋律撒播在戈壁荒漠。夜晚,明月当空,风平沙静,他们架起篝火,以戈壁为舞台,大山为屏障,席地而歌而舞,疲惫和困惑、苦涩和艰辛、寂寞和孤独,也随着飘逸的旋律飞逝而去,他们沉浸在艺术的浪漫里……历史上许许多多大音乐家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二
我来到库车正是秋天。初秋的阳光更让人感到亲近,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个坐落在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的小城,沐浴着充沛的阳光,显得安详而坦然。秋色已染上了杨柳,但依然不失绿意。有一片叶子带着浓郁的诗意摇摇曳曳地飘弋着,像放飞的灵魂,潇洒而浪漫。溪水从胡杨林里潺潺流过,秋阳的光影在沙砾上跳跃,胡杨林围起的方格形田野有丰稔的秋禾,有绿草漫卷的浪漪。然而这一切和远处枯黄灰褐的戈壁大漠形成鲜明的反差,甚至感到不真实,令人生疑,仿佛小城单薄得像一张纸,一阵风便飘然而去。但是两千多年的沙尘暴并未吞噬小城,它依然潇洒顽强地挺立在风沙线上。
和当年弱不禁风的楼兰、米兰、尼雅古城相比,它有着如此坚毅的气质、坚强的秉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欢欢乐乐,无忧无虑,成了名闻遐迩的音乐之城,歌舞之乡。它生活得达观、豪放、潇洒,不能说不是一个谜。
翻开小城的地方志,你会赫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身影从书页中走出来:他高鼻深目,相貌堂堂,身着胡服,肩背琵琶,胡髯飘逸,风流倜傥——他就是声震长安、名扬天下的龟兹大音乐家、琵琶高手苏祗婆。苏祗婆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自幼跟父亲学习琵琶,造诣颇深。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迎聘突厥公主阿史那皇后,苏祗婆率领数十人的龟兹乐团随从阿史那皇后来到中原。他们带来龟兹琵琶、竖箜篌、羯鼓等乐器,一路吹吹打打,歌舞演唱,这本是支送新娘的乐队。后来这支乐团辗转各地,在中原大地传授技艺,很快,胡乐、胡舞、胡歌,带着古西域的雄风豪气也氤氲中原大地了。
到了隋文帝杨坚建都长安,统一天下,龟兹乐舞曾风靡长安,长安大街小巷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店,胡姬压酒,胡乐当筵,很有当代的卡拉OK舞厅酒吧的韵味。酒店中侍酒的女郎云髻高耸,罗裙飞旋。她们以婉转的歌喉,优美的舞姿招待客人。她们鲜艳的服饰,纤柔的腰肢,婀娜的舞姿,灵巧的手势,流盼的眼神,动若风卷莲花,静如胡杨婷婷,仪态万千,风情万斛,可谓七彩迷目,五音乱耳。随着琵琶的节奏,羯鼓的铿锵,时而把你带入塞外戈壁大漠高山空旷苍凉的意境;时而把你带进古战场血肉迸溅、天崩地坼的杀伐声中。她们是群山的歌手,是草原的歌手。越是荒凉的地方,生命越展示出强旺和热烈的气息。
一代琵琶大师苏祗婆出现在长安酒肆饭馆,带来更大的轰动效应。他琴声和谐,演奏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琵琶一曲,“澄然秋潭,皎然寒月,砉然山涛,幽然谷应”,顿时天地间充满一种绚丽而热烈的音律的流变。
史载,隋文帝杨坚登基后,曾责令音律学家郑译创制新音乐。郑译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几种方案,文帝都不满意。一天,愁眉苦脸的郑译徘徊街头,忽闻一曲动人的琴声从酒店传来,趋步走去,只见一位高鼻深目、相貌堂堂的西域乐师正在演奏琵琶,“听其所奏,一韵之中间有七声”(《隋书·音乐志》):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如大雨滂沱,铁骑突出;时而又如银瓶乍破,江心秋月。他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直到曲罢,方知演奏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当即拜师求教。之后,郑译便在苏祗婆的指点帮助下,以龟兹乐的七调,勘正了雅乐中不够准确的七声,写成了《乐府声调》一书。新的乐制确定之后,隋文帝高兴地说:“此乐正合我的心意。”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被封王的琵琶高手叫曹妙达。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琵琶的乐师。曹出身在这样的音乐世家,从小浸淫在浓郁的音乐氛围里,自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曹妙达的演技超然绝伦,据说,北齐文宣帝高洋就非常器重曹妙达,他常常亲自敲打羯鼓,为曹妙达伴奏,两人通宵达旦,沉醉于音乐的海洋里。后主高纬更是对曹妙达偏爱有加。那时,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已流行于中原,且享有盛誉,云蒸霞蔚,巍巍荡荡的西域文化,一时“璀璨绚丽,光彩灼灼”。这里没有江南丝竹的缠绵悱恻,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冷涩,没有汉宫秋月的哀婉悲切,更没有古乐府的奇崛幽深。有的是豪放旷达的激情,行云流水的清韵和野性的穿透力,有着冰山雪峰和大漠旷野的宏伟壮阔,有着草原戈壁的雄沉,鹰鹫抖翅翱翔蓝天的苍健,狂风呼啸沙飞石走的雄劲。那旋转的肢体,那腾挪跳跃的舞步,那行云流水般的音律,那劲健而雄阔的音域,展示着力和美,张扬着生命的强悍和动感,给中原大地带来一股山野之风,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曹妙达带着他的乐队出现在高纬的皇宫,曹妙达五指飞动,琴弦在他的手指下飞泻出动人的旋律,旋律回环曲折,生动各异:壮如马蹄击溅,金属碰撞,血雨潇潇,风沙漫漫;细如秋水波回,山抹微云,断塘横月,芙蓉帆影。一曲奏罢,满堂喝彩。高纬忍不住起身大叫:“弹得好,朕赐你白银千两,封你为王!”
高纬和他的叔伯高洋在历史上名声不佳,都以昏狂、淫乱、残暴而著称,却一脉相承地酷爱西域歌舞。高洋昏狂起来,和嫔妃们袒形露体,涂脂抹粉,披发胡服,狂歌醉舞,通宵达旦。而高纬则有“无愁天子”之称。他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宠信奸佞,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佛寺,致使赋敛日重,徭役日繁,人力既殚,府库空虚,吏治败坏,民不聊生。他置若罔闻,不理政事。他自己还创作一首《无愁曲》,整天和大臣、侍者在深宫演唱歌舞。
由于高氏爷们的偏爱,不但授以曹妙达高官厚禄,封王开府,和朝廷大臣并肩而坐,而且让擅长龟兹琵琶的曹妙达的妹妹曹昭仪做了后主高纬的妃子。到了隋代,文帝杨坚也非常重用曹妙达,任命他为宫廷乐队“太乐教习”。曹妙达也确实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隋代著名音乐家万宝常就是他的学生。但作为音乐家被封王的,恐怕在中国音乐史上仅他一人而已。
到了唐代,龟兹乐舞已盛行中原大地。岑参的边塞诗中描绘西域乐舞的诗篇很多:“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他被西域乐舞陶醉了,且看他对胡旋舞描写得何等出神入化: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
这首诗记述的是田使君美人跳“胡旋舞”的情景。
岑参四十岁时再度赴边,在新疆生活了三年,曾任安西即今库车节度判官,可见他对龟兹乐舞非常熟悉。有一年初冬,大雪纷飞,岑参在轮台(今乌鲁木齐一带)的军营里设宴为他的朋友武判官归京送行,在宴会上奏起胡乐,跳起胡舞。胡笳、琵琶、羌笛,雄浑激越,几位少数民族将领也脱去战袍,跳起胡旋舞,他们舞姿刚健,腾挪跳跃,豪气风发,势如蛟龙翻腾,使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岑参颇有感触,回想和武判官相处的日子里,饮酒、唱歌、跳舞,而今一别,何时相见,命运沉浮,人生况味,不觉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写下千古绝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虽为壮士,面对急管繁弦的场面,也会怦然心动,鼻酸眼湿,产生“总是关山旧别情”。
至盛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骆驼铃声不断,商贾相望,这条交通要道空前繁忙。自然,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要冲的龟兹,接受东西文化更加丰沛。音乐歌舞是人类情感的喷涌。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正如酵母一样,催孕着音乐和歌舞的繁荣。据史料介绍:龟兹乐器、乐律都与西方的乐器有关,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筚篥、都昙鼓、毛员鼓、羯鼓、铜钹等,大多传自波斯、印度和埃及。琵琶是诸乐器中的主要乐器,这一点与天竺乐有七种乐器完全相同,龟兹乐律也源于印度的北宗音乐。
大唐时代,中原音乐歌舞具有华贵、平和、敦厚的特色,而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歌舞如滔滔江流涌进中原,那种热情、高亢、欢快、富有野性的雄健和奔放给中原乐风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唐代的龟兹不仅以龟兹乐影响中原,而且被内地人视为外来文化的集散地。
白居易有关外来文化的诗句极多,如“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等等,这些诗句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唐代长安城内的胡风,反映了那个充满开放气度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折射出西域歌舞盛大的景况。
古代龟兹乐舞善于把鼓乐和舞蹈融为一体,边唱边舞,舞姿灵巧轻盈,歌曲婉转悠扬,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即使现在你观赏民间表演的“库车赛乃姆”歌舞,当你看到姑娘们脖颈的左右扭动、眼神的闪动顾盼、臂腕的柔软动作、手指的响亮弹击、大幅度的扭腰出胯、小碎步的双脚平移,这些精美绝伦的舞蹈动作,便不能不引起你对古代龟兹舞的联想,那热烈的场面,饱满的情绪,丰富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多种乐器的合奏,展现了他们喧嚣的精神世界。
文化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只有开放的胸襟,繁荣昌盛的物质社会,方可有丰美璀璨的文化鲜葩。
三
风月如川,湍湍而去,激起的漩涡和浪花浪漪迭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但有一朵鲜葩永远开放在风沙弥漫的西域大地,岁月的冰霜和历史的风雨,并没有使它凋零、枯萎,它依然清丽柔美,刚健俊倩,风采绚丽,丰姿绰约。它抚慰着人世的艰辛,熨平人们心灵的褶皱,使寂寞的南疆大地有了不死的灵魂,使孤独的天山和空旷的大漠有了知音。
这是灵魂的淬火,生命的洗礼,精神的涅槃。沉郁的脉管有了激情的奔涌,枯涩的心灵有了甘泉的滋润。那歌舞又如一杯酽酽的香醇美醪,浓烈得令人陶醉,又点燃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奋搏的勇气,激起他们前进的力量。
我漫步库车小城,继续翻阅着小城的历史,想寻觅龟兹乐舞的源头。
龟兹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周围以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做屏障,形成一个天然严密的封闭系统。无垠的沙漠瀚海又把它包围,使它与外界系统充满险道畏途,在如此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龟兹这个沙漠王国,为什么成了歌舞之乡呢?
库车当地人告诉我,龟兹乐产生于拜城的千泪泉。说是古代龟兹国王的女儿进山打猎,遇见了英俊勇武的青年,一见钟情。青年向国王求亲,国王要求青年三年内打出一千个石窟。青年在打出九百九十九个石窟后累死了,公主在山中哭泣,化为终年滴水的山泉,形成克孜尔千佛洞前的千泪泉,长年不息,给茫茫戈壁带来生命与活力。这故事在古印度、波斯、阿拉伯帝国中并不少见,这也正是他们处于荒漠缺水的国民心态的反映。
库车人还说,他们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苏祗婆正是在千泪泉边,因流水滴入深邃的山谷,发出鸣响,从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有一点,我深信不疑:古代的印度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塞人……不断地向中国西域输入各自的文化,而中国内地的文化,也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龟兹,多种文化相撞,必然产生天才的艺术家。
在库车流传最广的是汉解忧公主的故事。解忧公主是汉宣帝的女儿,为了联合乌孙王,抗击匈奴,远嫁乌孙。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结婚后,生一女,名叫弟史,长得端庄秀丽,举止优雅,颇有大家闺秀风度,聪明伶俐,自幼便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琵琶弹得很好,同时对女外交家冯嫽十分佩服,常常模仿她的言谈举止,佩服她精明干练的外交家风度。
一次,冯嫽带她出访龟兹国,龟兹年轻的国王绛宾欣喜若狂。他早就得悉乌孙国有位非常美丽的公主,果然名不虚传。看她蜂腰柳眉,口如樱桃,目如双星,齿如皓贝,谈吐温雅,一颦一笑,落落大方,顿生爱慕之情。这位国王绛宾也是一位音乐大师,他演奏了一组自己创作的乐曲,便彬彬有礼地邀请弟史弹奏琵琶。弟史纤纤细指在琵琶四根弦上弹动,缓如白云流曳,急如狂风骤雨,细如游丝渺渺。一曲下来,惊得满座喝彩。弟史演罢,绛宾又邀共舞,弟史举止大方,风度翩翩,摇曳如风摆杨柳,体态轻盈如剪雨紫燕,扬眉、转目,楚楚动人,旋转的裙裾如风卷雪飘。她两颊绯红,香汗淋漓,如花缀露,一片迷人的风韵。
绛宾更加倾慕,表示向弟史求婚,并请冯嫽帮助。后来解忧公主答应了女儿的婚事。弟史嫁到龟兹,龟兹举国欢腾,国王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弟史做了皇后,和国王绛宾,以礼治国,后来弟史又亲自掌握国家的乐舞艺术的发展。于是,龟兹成了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
如今,龟兹古城只留下方形三面墙基,往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不见佛寺香火,不闻商旅驼铃,那辽远的暮鼓晨钟,筚篥箜篌之声,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历史,但神奇的密码仍藏匿在龟兹的档案中……
那天,我乘着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的车子去天山深处寻觅千泪泉遗址。但走进天山,已是暮色苍茫时分,群山巍峨,如屏如帐。我们踯躅于山脚下,并未攀缘山岩,只是寻找那一线山泉。但我想象得出,那山泉水源于天山的冰山雪峰。水一定是清冽甘甜,涌涌不绝的浪花,像晶莹的音符,汇成一曲音质优美的旋律。在这焦渴的岩石和干燥的戈壁旷漠面前,有这一汪甘泉,那是造化的恩赐,是大自然的诗,是天国的乐章。
我虽然没有看到千泪泉,但我的心灵却已受到那叮叮泉水的滋润。
再回到库车时已是灯火烂漫时分了。古城故事多。夜的库车小城到处浮动着古老文化的幽香,到处开放着古老歌舞不败的花朵。在街头我看到一伙维族老少正席地而坐,手持羯鼓,怀抱琵琶,乐声盈耳。一群衣着鲜艳的少女,头戴维吾尔族小帽、留着胡髭的小伙子,还有一些粗手大脚的汉子,正在跳库车“赛乃姆舞”。他们席天幕地,无拘无束,旋转的肢体,像狂风摇撼的树林,像大海卷起的涛谷浪峰,像群山逶迤蜿蜒的态势,展着自然的美,生命和力的美。他们袷袢的皱褶里灌满沙子,头发里也灌满沙子,没有修饰打扮,一切朴素得像泥土,像生活。他们并不是舞台上的舞者,而是为观众的喝彩而舞。周围没有观众,远处只有天山和大漠,只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他们是向天空和大地倾泻自己欢乐和爱。我想,这不是在歌在舞,而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生命的密码,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的张扬和喷涌。千百年来,他们就是在这寂天漠地中一代代欢欢乐乐地将生命延续下来。这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意识或生存意识的展现。也许有了它,这片贫瘠而枯涩的土地才有了不死的灵魂,不熄的生命之火焰。
琴声伴着歌声,鼓点伴着舞步。耳闻目睹这欢腾热烈古朴而纯情的歌舞场面,我不禁想起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对音乐的研究,他指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可以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和谐。
这个酷爱音乐歌舞的民族,视音乐歌舞为生命,凭着舞蹈和旋律赋予心灵坚韧的生活信念,顽强的生存意识,在这风沙酷厉、荒凉贫瘠的远天远地,一代代繁衍、发展,开拓、进取。“饭养命,歌养心。”他们欢欢乐乐地送走苦难,送走死亡,送走岁月,送走历史,从远古走到现代,从今天走向未来。
热烈的氛围,像风掠过湖面,漾起层层波澜,溅起簇簇浪花。他们的舞姿多么优美,他们的歌声多么动人!
我想,这歌与舞是一种天籁。它是不需要舞台的。歌舞是献给群山、草原、江河、戈壁和旷野的,是它们孕育了这民间的乐舞,把歌声献给它们,就像儿女向父母奉献一片孝心。大山有耳朵和眼睛吗?江河湖泊、戈壁旷漠有耳朵和眼睛吗?花、草、树有耳朵和眼睛吗?有的,只有它们听得懂这歌声,看得懂这舞姿。这种心语,只有它们理解。
一切宗教、文化和艺术都是大地的产儿。龟兹乐舞正是这方土地培育的精神之花。
2001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