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留给时间。一个人或一个场所,能做的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做好一点就不容易了。这里常讲的一句话是:只要方向对,不怕速度慢。不要把一些事情看得太小而不屑于做,只看有无意义。比如说这几十个人的讲坛,如扩成几百人多好?有人嫌少。其实在这个时代更需要自信,耐心,谦虚,有数和有度。有人可能觉得这么有意义的讲坛,听众少就是浪费。这只是以人数论。大学问家熊十力曾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在北大或清华,有一次在屋子里用很浓烈的地方话慷慨陈词,讲得声情并茂,一个人从外面走过,以为里面肯定有许多人在听演讲,推门一看,只有一两个学生坐在下面。这个故事说明了熊十力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学问的尊重,还有信心。
我们书院面对的听众可能是少数,却要用十倍的力气,用底气饱满的声音去表达和传递。
书院不是一个文学院,其重点是文化传承。文学是文化传承和构成中的核心部分。这里无形中谈文学还是多了一点。我们想继承原汁原味的四大书院传统,沿用那种方法和内容、那种程式。当然时代变了,今天跟古代肯定有所不同,不会那么刻板地、按部就班地照搬。但肯定要有这个衔接。最早的书院和后来的书院也有许多变化,后来纷纷改为学堂,废除和改制是有原因的。
书院从创立的一天起就在找一个古代书院的“山长”,找一个学术造诣很深的老先生,但很难。现在是勉为其难,不能停下。不能把文学看成一个独立的专业,不能用这种思维对待文学。文学在古代书院的构成里面仍然重要,文学家要面向社会和人生。回头看一下,诸子散文,《诗经》,唐诗,宋词,在整个文化构成和传承里面的确占据了核心地位。
为未来的书院担忧,不如努力做好当下。有一些很堂皇的场所历史也不短了,但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毁掉了,片瓦不存。很堂皇的建筑没了,但只要做出了大的业绩,就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见有形的东西没了,无形的思想还在。建筑比人的寿命要长,但还是脆弱的。人是最脆弱的。比如说操持书院那一拨人,像朱熹这一类了不起的人物,也会逝去。人是很脆弱的。看上去很一般的事物都比人耐折腾,比人的寿命长。所以关键不在于一个人能活多久,还要看他确立的事物形成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做出的事业是不可磨灭的,那么也就存在了。有形之物将来毁掉了并不可怕,有人会恢复它,循着它的思路往前,并且走得更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