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飞机主要由机体、动力装置、起落装置、操纵系统、液压气压系统、燃料系统等组成,并有机载通信设备、领航设备以及救生设备等。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还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等。
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有1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68公里。飞机最初用于军事主要是遂行侦察任务,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
概述
军用飞机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战斗机(我国称歼击机)、攻击机(我国称强击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教练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反潜机等等。
目前西方国家将战斗机分为四代: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等。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4、苏制米格21、中国歼7等第三代:强调多用途的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16、F15、苏制米格29、苏27等。
第三代:强调隐身性能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F35。
在我国战斗机又称为“歼击机”,攻击机称为“强击机”,另从战斗机中分出“截击机”,但现在已很少使用“截击机”这一名称。
我国的国产军用飞机名称一般以其机型分类的第一个字再加上序号构成,如歼击机中有歼5、歼6;轰炸机中有轰5、轰6等,我国已装备部队的各种机型名称如下:
歼击机(战斗机)——歼5、歼6、歼7、歼8、歼10、歼11等;强击机(攻击机)——强5等;轰炸机——轰5、轰6、歼轰7等;水上轰炸机——水轰5;教练机——初教5、初教6、歼教5、歼教6、歼教7、k8等;运输机——运5、运7、运8、运11、运12等;直升机——直5、直8、直9、直11等;我国的军用飞机序号一般从5开始,以上都是我国已投产的飞机型号,当中缺少序号的如直6、直7、运10等机型表示该机已设计或试制成功,但因种种原因未投产。
在美国空军飞机种类中,攻击机的字母缩写为“A”,轰炸机的字母缩写为“B”,运输机的字母缩写为“C”,电子战机的字母缩写为“E”,战斗机的字母缩写为“F”,直升机的字母缩写为“H”,教练机的字母缩写为“T”,活塞式飞机字母缩写一般为“P”,侦察机字母缩写为“U”等等。战斗机战斗机亦称驱逐机,特点是机动性好,速度快,空战火力强,是航空兵空战和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机种。在飞机发明的初期,飞行员是不带武器、飞机上面也没有安装武器。当时,人们主要是利用飞机可以居高临下对地面情况一览无遗的特点,用来进行空中侦察的。敌对双方的飞行员在空中遇到,有时候还会挥挥手向对方致意。后来,有的飞行员就拔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枪,向对方飞机开火,从此人们厮杀争斗的战场,就延伸到了原来平静的天空中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首次把飞机用于战争。而到了二次大战时,飞机已成为主要战斗工具之一,这时的歼击机速度达750千米/小时,高度12000米。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比较著名歼击机有:美制P-51、英制“喷火”、苏制拉—7、德国的Me—109和日本的“零”式等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喷气机基本上取代了活塞式飞机。70年代以来,各国都加紧研制机动性好、格斗能力强的新一代歼击机。如美制F15B、F16和法制“幻影”2000等。我国研制了歼5型、歼6型、歼7型、歼10型等歼击机。
机动性是歼击机的重要性能之一,现代歼击机从M0.9增速到M2.0需3分钟,从海平高度爬高10000米需1.5分钟,低空盘旋最小半径800米,飞机载荷达9,即飞机产生的升力可达到飞机自重的9倍。
歼击机攻击性能也大大提高,配有各种高射速机关炮、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各种先进导航、制导电子仪器,命中率极高,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有的飞机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加长了续航能力。提高歼击机短距起落性能,进一步减少对机场的依赖。提高电子干扰和反干扰能力,加强歼击战斗力。
二战战斗机
拉式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歼击机。直到现在,这些歼击机的鼎鼎大名,仍然令航空迷们的回味无穷。
拉沃契金设计局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在苏联政府发出“采取紧急坚决措施,巩固和发展国家的航空工业”的指示后,许多能为航空服务的企业都转向飞机制造业。其中就有一家莫斯科郊外的家具厂也变成了有编号的国防企业。当时的苏联国防工业人民委员会于1937年6月1日颁发第0121号命令,命名该厂为301航空工厂。工厂利用部分专业加工设备,由人数较少但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和飞机工程师组成了一个航空试验设计局,开始根据别人的(国内的和国外的)设计图纸,小批量生产木质结构的飞机。
在拉沃契金、戈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三人被任命为设计局的领导之后,301工厂照搬别人图纸的生产即告结束。由于他们三人的创造性劳动,工厂变成了全新的航空企业,按照自己的设计图,生产自己的航空产品。1939年,设计师们提出了自己的高速歼击机设计方案LaGG-3。在进行样机的国家飞行试验时,LaGG-3达到了使用同类发动机的歼击机的最高飞行速度605千米/小时,因而投入了批量生产。飞机为全木质结构,机翼内装有燃料箱,五点式火力配备。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空军已经装备了300多架这种飞机。卫国战争中的空战实践,为设计局指明了设计方向,即必须使用功率更大的航空发动机并改进飞机的气动结构形式。这时,设计局的领导只剩下拉沃契金一人。他在不停止生产前线必需的飞机的同时,开始转产新型飞机。1942年9月,La-5新型歼击机非常有效地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库尔斯克前线的空战中,La-5飞机大大优于Me109和Fw190型德国飞机。1944年装备部队的La-7型飞机堪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歼击机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厂先后向前线提供了22000架拉型飞机,即当时苏联空军每三架歼击机中就有一架是拉沃契金设计局的飞机。为此,总设计师拉沃契金和设计局联合体全体人员受到苏联政府的重奖。
拉式战斗机
LaGG-3是由拉沃契金率领V·戈尔布诺夫和M·古德科夫所组成的小组由LaGG-1发展而来的,而LaGG-1的原型机(当时称作I-22)则在1939年3月30日第一次试飞。这些飞机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全机都是用木头造的,机身蒙拉式战斗机皮是西伯利亚桦木胶合板;机翼是木质两段式结构。所有活动翼面均为金属构架以布质蒙皮。有充惰性气体的自封油箱。LaGG-31600千米/时的最大速度以及一门20毫米机炮、两挺12.7毫米机枪的火力堪称是1941年初世界优秀的战机之一。LaGG-3使用1240马力(925千瓦)M-105PF直列式发动机,性能有所提高。在德军进攻苏联时仍有两个航空团在使用老式LaGG-1战机,但在一年内便已有四个航空团配备了LaGG-3。他们的任务为对地攻击的IL-2护航,除了机身的机枪(炮)外,还有在翼下发射的六枚8.2厘米火箭弹或轻型炸弹。LaGG-3装有一具定速螺旋桨以及较易平衡的尾舵,在前线是十分普遍的机种。但是由于在野外机场液冷式的克里莫夫M-105PF发动机操作困难,于是拉沃契金决定换装空冷星型发动机。
在苏军从德军1941年的进攻中恢复以后要求先进装备的呼声越来越大。拉沃契金开始设计使用1600马力(1194千瓦)M-82气冷星型发动机的LaG-5,最直接的改进便是将座舱后的机背削去一块以改善视野的La-5。在大战结束前包含后来的La-7在内总共生产了21975架。La-5第一次大量加入战局是在1942年11月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此种战机为低/中空战机,而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的坦克大战中La-5机群扮演着坦克杀手的角色。盟军击坠数最高的战斗机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于1943年3月26日至1945年4月19日之间所击落的62架敌机全都是在LaG-5、La-5FN以及La-7中所完成的。
米格战斗机
谈起俄罗斯著名的米格飞机设计局,航空爱好者们绝不会陌生,因为几乎自二战以来所有的空战中,都有这个以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名字命名的飞机设计局的产品参与。
I-200(米格-1)战斗机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该机研制代号为I-200,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I-200采用了混合结构,前机身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采用硬铝蒙皮。AM-35A发动机在海平面高度时功率1350马力(1马力约为735瓦),在6000米高空时功率为1200马力。机身两侧分布两个水冷散热器,座舱下有一个油散热器。座舱的基本结构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并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飞机的后机身是由松木翼梁和胶合板构成的木制硬壳式结构。
1940年10月,正当I-200还在进行改进工作时,第一批25架预生产型已经建造完毕。由于当地天气恶劣,这批飞机不得不被送往驻扎在埃夫帕特利亚的第146战斗机团进行适应性飞行。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的老牌试飞员S·萨普伦以及来自第一飞机厂的工程师尼吉特申科和试飞员A·卡莱夫参加了参加了在第146战斗机团的试飞。试飞证明了I-200是一种高性能战斗机,1940年12月,I-200被正式命名为米格-1战斗机。就此,米格战斗机揭开了自己辉煌历史的第一页。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座舱布局米格-21被称为空中的“AK-47”步枪,结实可靠,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生产了1万多架,一度成为五十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对抗北约五十年,参加过三十次军事冲突,喻为“冷战”象征。2008年年底,作为冷战的一个象征,在与苏联的主要对手——北约的对抗前线服役了50年后,米格-21战机退役。
米格-21是根据朝鲜战争中喷气战斗机的空战经验研制而成,其飞行速度为2马赫,轻巧灵活。米格-21是一种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三角机翼设计,雷达天线安装在进气口中央的可调节锥体内,进气道前端很薄,以适应两倍以上音速的高速飞行。
米格-29“支点”战斗机
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前苏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
米格-29该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该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翼上有百叶窗辅助进气口,正面进气口内有可启闭的门以防止外来物在起落时进入发动机,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整机推重比大于1。该机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8设计的,设计重点是强调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身能力,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具有多种改型,包括米格-29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型;米格-29UB,战斗教练型,机头雷达换成雷达测距仪;米格-29C,A型改进型,座舱后的上机身曲线更陡;米格-29D,舰载型,起落架加强,机翼可向上折叠,内部载油量增大,安装了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空中加油。至1995年4月,该机已生产1200多架,除装备独联体国家外,还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
“喷火”式战斗机
英国“喷火”式战斗机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为了应付德国空军日益严重的威胁,英国航空部需要一种新型的截击机。当时,皇家空军最快的截击机时速在350千米左右,而为了拦截德国正在研制的新型飞机,截击机的时速至少要达到480千米。“喷火”的诞生就源于此。
最初,新战斗机的武器是机翼上的4挺机枪,后来,为了保证在一次标准的3秒点射中造成致命的杀伤,机枪的数目增加到了8挺。“喷火”的新式结构,特别是那革命性的机翼结构,在批量生产时带来了无数麻烦。而得益于简单的结构,“喷火”的竞争对手——“飓风”的产量则要高得多。直到1938年年中,“喷火”才开始批量生产并交付皇家空军。
19中队的另一架“喷火”MkI,这种敞开式座舱的魅力的确难以抵挡现在听起来或许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在装备了“喷火”式后,很多飞行员居然感到新飞机难以适应——那些习惯了开放式座舱的飞行员觉得封闭式的座舱会引起幽闭症,于是他们总是大开着舱盖。此外,这些飞行员一开始还不熟悉可收放式的起落架,他们常常在降落时忘记放下机轮,引发了无数事故。其实飞机上已经配备了警告喇叭,但由于这个喇叭在飞机震动比较剧烈的时候会自动鸣响,飞行员总是把它给关掉。在跑道上滑行时,为了越过长长的机鼻看到前方,飞行员要把机尾摆来摆去走之字形路线。较小的轮距加上有点脆弱的起落架,使“喷火”在横风降落时有些危险。不过,总的来说,一个水平中等、接受过全面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就可以安全地驾驶它。新飞行员飞“喷火”前先要在“教师”和“校长”教练机完成基础训练,并在作战训练分队进行短期的轮值,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则直接在中队进行换装。
飓风式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也是二次大战中闻名遐迩的战斗机。它的名气,首先出在曾惨败给诞生于同一时间的对手,接着又因战功赫赫而名声大噪。20世纪20年代英国空军一份报告提出:时速超过300千米的战斗机很难编队飞行,也不能作剧烈的机动动作,因为过载会大得令飞行员无法忍受,再加上“单翼机不安全”的著名研究报告,令英国空军的首脑人物一直对单翼战斗机持怀疑态度。
但霍克飞机公司的肯姆爵士富有远见地坚持设计单翼战斗机,并争得军方的采纳。在设计过程中,肯姆爵士把飓风战斗机原计划采用的苍鹰发动机和固定式起落架改为马力更大的灰背隼PV12发动机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将作为主要装备的4挺机枪增进至8挺。此外,飓风还采用了许多当时属十分先进的技术,如流线型的机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属蒙皮。密封式座舱盖向后滑动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时的紧急脱离。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1935年11月试飞成功。
飓风原型机,特征是两叶螺旋桨在1940年8月的不列颠空战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梅塞施密特109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因此飓风式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当时英空军中飓风式战斗机共有32个中队,而喷火式只有19个中队,飓风式仍然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
当喷火式与德军护航的梅塞施密特109纠缠时,飓风式则乘虚攻击笨重的德军梅塞施密特110双引擎战斗机和轰炸机。纵观整个不列颠空战战役,飓风式击落的敌机比英军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都多,功不可没。
之后,飓风式主要用作战斗轰炸机使用,猎杀法国境内的地面目标。在北非,飓风式装上40毫米机炮,专门攻击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的坦克,也取得了显赫战绩。
从1941年开始,英国海上运输船队频频遭到德国“U”型潜艇和Fw200远程轰炸机的袭击,为保护性命悠关地海上运输线,英军把飓风做一些改动后成为“海飓风”配置在匆忙加装弹射装置的商船上。执行战斗任务时,将海飓风用弹射装置弹射出去;完成任务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设法把飞行员救起。后来才对海飓风再加以改进配备于英海军的航空母舰上。在1942年8月护送赴马耳他岛船队的战斗中,70架海飓风迎战总数超过600架的轴心国机群,取得击落39架而自己只损失7架的出色战果。
至大战结束,英国和加拿大共生产了14231架飓风式战斗机,有2952架依租借法案输往苏联,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于海上运输途中。
无畏式战斗机
无畏式战斗机,与飓风相比,更像一种对地攻击机提到飓风,就不能不提一下与它甚有渊源的“远房兄弟”——无畏式战斗机。20世纪30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潮流。在英国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敦·保罗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无畏”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4挺7.7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该机于1937年8月试飞成功,至1940年已组建一个中队。
1940年5月,派驻法国的无畏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无畏式的外形与飓风式十分相似,无畏式战斗机侧面图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谁知这正是无畏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3个星期里无畏式共击落了65架德军飞机。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从无畏式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令无畏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梅塞施密特109对抗。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无畏式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4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
多面杀手——蚊式战斗机
“蚊”式飞机,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一种全木质结构的作战飞机,它与“喷火”、“飓风”和“兰开斯特”并称为英国二战期间的四大名机。在这四大名机当中,“喷火”和“飓风”是标准的战斗机,“兰开斯特”是典型的轰炸机,它们都是单一用途飞机。而“蚊”式飞机既可用于空战,又可用于对地轰炸,还能遂行航空侦察等多项任务,因此被称为“空中多面杀手”。
“蚊”式飞机设计构思奇巧,性能优良,曾被大量生产并参加过许多重要战事。它不仅击落过大量的德机,而且轰炸过许多重要军事目标,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它虽出身名门,却险些夭折;虽是木质结构,却能耐非凡。它采用上单翼,机翼靠前配置,其前缘平直,后缘前掠,平面形状呈梯形。两台发动机被安置在两翼内侧,发动机之间的机翼前缘向前延伸。机头呈半纺锤形,后机身呈细长锥体,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组成倒T形状。该机外形特征颇像蚊子,因此获得了“蚊”式飞机的绰号。
20世纪30年代后期,作战飞机向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而“蚊”式飞机却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木质硬壳结构,给人一种感觉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然而这恰恰是“蚊”式飞机在设计上的奇巧之处。
“蚊”式飞机的机体材料主要是枞木和云杉,机身前部外壳用较厚的层板制成,内有木质的加强件和金属连接件。座舱后面的细长机身看起来很脆弱,似乎容易被折断,但德·哈维兰巧妙地在其中加了一层特殊的夹心材料,即在两层层板之间充填了一种称为巴尔沙木的松软木料,从而使后机身成为一段具有足够抗扭强度的夹心结构。这种夹心结构可以看做是现代飞机蜂窝夹层结构的雏形。“蚊”式飞机的机翼也是全木质结构。翼梁为盒形结构,翼肋由木质构架与层板组合而成。上翼面是夹层蒙皮,下翼面是层板蒙皮。两翼前方有安装发动机的固定架,机翼内能容纳8个燃料箱。木质襟翼由液压系统传动,只有副翼是金属结构。方向舵上装有自动偏转器,由动作筒驱动。
“蚊”式飞机的战术性能,在当时是属于一流的。机载武器为4门20毫米机炮和4挺12.7毫米机枪,另可携带907千克炸弹。直到今天,不少飞机设计师仍把“蚊”式飞机,视为木质硬壳结构飞机的经典之作。实战证明,“蚊”式飞机虽为木质结构,但战场生存能力比较强。其最大优点是单发性能蚊式战斗机模型较好,即使一台发动机损坏,仍然可以利用另一台发动机返航。
由于“蚊”式飞机既可用于轰炸,又可用于空中歼击,因此历史上曾有人将其称为战斗轰炸机。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架战斗轰炸机;至少它是现代战斗轰炸机的雏形。由此不难看出,“蚊”式飞机为后来作战飞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我人民空军建军初期也装备有“蚊”式战斗机,为共和国初期的防空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F6F——恶妇Mk.I
一开始,英国海军的F6F-3被重编型号为塘鹅Mk.I,装备给英国海军800舰载战斗机中队,后又改称为恶妇Mk.I,F6F-5则是恶妇Mk.II。恶妇Mk.I与标准的F6F-3并无二致,恶妇Mk.II在F6F-5基础上改进了发动机注水加力装置、重新设计了发动机导流罩和副翼、加强了座舱装甲,并抛光机身蒙皮。这样恶妇Mk.II的最大速度和机动性比F6F-5稍好,最大速度达到644千米/小时。英国海军也获得过70架F6F-5夜战型,重编号为恶妇NF.MkII。
英国海军的HellcatMK.IF6F可以说是针对零式研制的一种空中优势战斗机,在珍珠港事件后格鲁曼重新审视了以往的空战概念。他们发现零式虽然发动机马力不大,但是翼载极低,机身很轻,所以机动性很好。格鲁曼也在F6F中引入了低翼载轻机身的概念,在减轻结构重量上大下功夫,翼面积达到31平方米。翼面积的增大势必会增加阻力,所以格鲁曼为XF6F-3安装了普惠公司著名的“大黄蜂”R2800-10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除了功率大外,另外带来的好处是体积较小,使座舱到机头有3度的下倾角,这对于舰载战斗机来说,良好的前下方视野特别利于舰上起降,钱斯·沃特公司的F4U海盗、F6F的竞争者,由于座舱位于机身后部,着舰时飞行员看不到前下方,初装备时发生过几起着舰事故。于是海军将这种战斗机转交给海军陆战队在陆上机场使用,F6F成为了当时美军的航母标准舰载机。
为了进一步降低阻力,F6F机身蒙皮使用平头铆钉铆接,机身外表光洁,英国使用的恶妇Mk.II(F6F-5)甚至进一步进行了蒙皮抛光。这样这种低翼载大马力的战斗机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极佳的机动性,美国依托强大的航空工业迅速获得了对付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利器。
某日的黄昏,一个恶妇编队巡逻至关岛附近,发现日本占领的关岛奥若特机场上空有49架日本舰载机盘旋进入着陆航线。他们跟在这些飞机后并未被发现,并将其中的30架逐个击落,剩下19架也被击毁在跑道上。另一次是一位恶妇飞行员将他的副油箱准确地投在一架零式上,将其“砸落”。
日本飞行员一开始以为这只不过是F6F的一种改进型,但吃过苦头后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比零式更优秀的美国战斗机。F6F的座舱装甲和自密封油箱使它能经受住零式7.7毫米机枪弹丸的射击,与零式相比,F6F在速度、火力、垂直机动上占优,续航力、盘旋性能处于劣势。零式占优的地方在于小半径转弯与盘旋,零式被恶妇追尾后常使用小半径跟斗摆脱,有时还能反咬住恶妇。在3000米以下零式略占优势,但在5000米以上零式动作变得僵硬,成为恶妇的活靶子。战争后期,F6F-5已经能够切入正在急转的后期型零式内圈,一方面与F6F-5的机动性改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后期型零式追求提高速度而机动性下降有关。
1944年6月,美国进攻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据点——马里亚纳群岛。6月19日,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空战爆发了,F6F与数种日本飞机展开激战。打退了日本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四次连续进攻,美机损失26架,日机则损失336架。此役就是“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
1945年,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日本海军已经荡然无存,无所事事的F6F机队通常只能执行一些武装侦察或搜索任务。在这些任务中,F6F通常在机腹下挂载1枚900千克炸弹或在机翼下挂载6枚火箭弹,一旦发现日本的军舰、商船,就给予无情地打击。
在二战众多战斗机中,F6F恶妇创造了一项不可能超过的纪录: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共击落5155架敌机,占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击落的6477架敌机中的80%。美国战斗机线条优美的P-40战斗机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934年出现的P-36战斗机。
1934年11月,寇蒂斯公司开始着手设计一种悬臂式下单翼,向后收放的起落架和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的战斗机,寇蒂斯称其为鹰式。在通过陆航队的测试之后,便以P-36的编号投产,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美国战斗机。它的外销型霍克-75大量销往中国、法国、英国和芬兰。二战初期相当活跃,当时的中国空军英雄高志航等就是驾驶霍克-75等飞机与侵华日军飞机搏击,严厉打击了侵华日军飞机的嚣张气焰,捍卫了祖国领空。其中英国空军称这种飞机为“莫霍克”。
修改过的XP-40,扩大了机头散热器,
并取消了腹部散热器虽然P-40不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飞机,但可以较快地投产,价格也相当便宜。而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贝尔飞机公司的P-38和P-39直至1941年才能投入批量生产;而共和公司的P-43虽然有与P-35相似的机体,但必须等到工厂扩建后才能投入生产。为了满足法国的霍克-75订货,寇蒂斯公司的工厂已经扩建过,因此在1940-1942年间,寇蒂斯生产了美国战斗机中的大部分。P-40飞机基于已经批量生产的、经过实战考验的P-36机体,所以价格低、交货快。当其他任何一种飞机交付5架时,它可能已经交付500架了。另一方面,洛克希德的P-38战斗机比同时期的美国战斗机、甚至英国的“喷火”战斗机都要先进得多,但要经历4年的时间后,才能真正担负战斗任务。所以,P-40成为美国唯一能大量装备的主力战斗机。
飞虎队涂装的P-40E陆航在1939年4月27日订购了生产型的P-40,绰号定为“战鹰”。首架P-40于1940年5月出现,装一台V-1710-33(艾利森C-15)发动机。它与XP-40的区别是:在机头上部有个很长的汽化器进气口,并且排气管、散热器和起落架做了一些改动。最初的200架P-40,只有两挺12.7毫米协调式机枪,在4570米高度上的速度为573千米/小时。
另外英国移交给中国的100架P-40C(战斧),被部署在中国云南,并由著名的飞虎队用于抗击日本,由于战术得当,所取得的战绩比当时在菲律宾作战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要好得多。
F4F舰载战斗机
太平洋战争前期,美国海军不得不以在速度和灵活性皆处于劣势的F2A水牛和F4F野猫对抗日军的零式战斗机。F4F野猫是战前由格鲁曼飞机厂研制成功的美国海军第一代全金属单翼飞机,并成为后来久享盛名的“猫”族海军飞机的第一种型号。当1943年被F6F“泼妇”取代时,F4F继续被轻型航空母舰使用,直到战争结束。这种短粗的小飞机是美国海军在战争头一年的主要战斗机。野猫式战斗机随同航母编队转战珊瑚海、中途岛、所罗门群岛等等战场,为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F4F不是零式战机的对手,但生存能力还是较强的。由于它坚固的结构和质量,使飞行员在危机中往往能安然逃脱。
F4U舰载战斗机
作为二战中最杰出的舰载战斗机,F4U“海盗”已经成了传奇(晚期机型参加了朝鲜战争,是当时海航最快的飞机)。由于弯曲的鸥型翼和高杀伤率,它被日本人称为“死亡的口哨”。“海盗”是美国第一种超过400千米/小时的战斗机,作为美国海军的第一线作战飞机,它比F4F“野猫”有更好的表现。不幸的是,因为它的“长鼻子”限制了飞行员的能见度(尤其是在起飞和降落时),它被海军指挥官认为不适合在航母上作业。根据惯例,当海军认为自己的飞机不是那么好时,它们往往就转给海军陆战队。“海盗”被限制在陆基飞行,为海军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海军陆战队非常高兴有热门的新式战机替换老旧的“野猫”。不久之后,“海盗”也对所有人证明了它的能力。在二战的晚期,“海盗”作了一系列的改进使其能在航母上安全着陆。“曲翼鸟”在最后的几个月中,帮助阻截了大量的日本神风战斗机。
F4U战斗机加速性能好,火力强大,爬升快,坚固耐用,机型凶猛粗犷,总体性能超过著名的日本“零”式战斗机,是二战初期美国空军的主力。F4U战机翼展12.47米,机长10.16米,机高4.6米,起飞重量635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684千米/小时(高度6100米),升限11280米,航程1635千米,爬升率867米/分。装6挺12.7MM机枪,可挂装2枚450千克炸弹或8枚火箭。
F6F“泼妇”战斗机
F6F成为格鲁曼“猫”族飞机之第二代(第一代为F4F“野猫”)。许多美国海军飞行员都称“泼妇”(也称地狱猫)为“铝坦克”。六挺0.50英寸(约为1.27厘米)勃朗宁M2机枪,当进行暴风雨般攻击的时候,没有日本飞机能够逃脱被摧毁的命运。战后,日本飞行员谈到他们战时的恐惧与绝望的时候,总是会提起“泼妇”。
另一方面,“泼妇”可以经得住重创并仍能把飞行员带回航母。飞行员经常的口头禅是“这是一种多孔的飞机”和“通过孔洞的空气比通过飞机周围的多”。曾经有一架“泼妇”在着陆到航母以前已经燃烧了数百英里(1英里约为1.6千米)。海军第一王牌,戴维·麦克坎贝尔曾经说,他曾经看见“双黄蜂”发动机里的活塞和联动装置到处乱飞的“泼妇”仍能够飞回航母。
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战斗机是二战中盟军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也是盟军制空权的象征,击落了4950架敌机,占美国陆军航空兵在欧洲上空击落总数的48.9%,并击毁了4131个地面目标,另外还击落了超过230枚V-1飞弹,甚至还击落了德国空军最精锐的喷气式战斗机。战争中美国总计生产了15575架的野马,仅次于P-47雷电,另外澳大利亚按许可证生产了100架。由于生产数量的庞大以及卓越的设计,野马战斗机战后在一些国家一直服役到20世纪80年代,并且民间至今还保有150余架能飞的野马,使我们还能不时看到这种二战名机的身影。
野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NACA层流翼型,最大厚度位置比普通翼型靠后,通常在弦长的50%而不是通常的20%。翼剖面曲度很小,上下几乎对称。这种翼型更加“光滑”,高速时比传统机翼的气动阻力更小,但在低速时升力也更小,所以NA-73X必须安装大而强力的襟翼保持较低的着陆速度。
梅塞施密特Me109战斗机
梅塞施密特Me109战斗机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之一,也是德国生产数量最大的战斗机和型号最多的战斗机。从1935年试飞到1967年正式退役,它成功地证明自己可以胜任所有可能的使命,不管是截击、支援、夜间战斗、或是侦察、护航和地面攻击,梅塞施密特Me109都是二战德国空军的支柱。
设计Me109时,用到了许多在当时最新、最先进或者说最前卫的技术,包括下单翼,全金属蒙皮,窄机身,可回收起落架,封闭式座舱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分别在别的机型上得到了验证,但从未被集中起来运用过,结合使用的后果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毫无疑问的,梅塞施密特冒着极大的风险,更确切地说,是孤注一掷。与后来的辉煌战绩相比,谁能想到,梅塞施密特109问世的时候,根本就是一种没人要的战斗机。
Fw190战斗机
Fw190V1的风洞模型Fw190是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它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直到战争结束都是其他竞争对手追逐的对象。Fw190所有型号总产量高达20,000架以上,因此成为决定德国空军战斗力和作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Ba349“蝮蛇”——截击机
1944年春,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纵深轰炸,德国各大工业城市均不能幸免。更糟的是,面对数以千计的B-17轰炸机及其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P-51,德军的活塞式战斗机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除了继续研发喷气式战斗机,德军急需一种更高效而廉价的截击机。德国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廉价,且能在发现轰炸机群后起飞,并能在轰炸机达到轰炸目标前进行截击,看来只有火箭推进的飞机能够做到。不久BP20得到了航空部的编号Ba349,并得到了绰号:Natter(意为蝮蛇)。
Ba349简单的仪表Ba349很快就生产出来,因为当时金属材料十分匮乏,加之为了提高机动性,机体绝大部分为木质结构,但驾驶舱仍有装甲保护。其机身为圆柱形,短而平直的机翼上没有任何操纵面,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所以称它为火箭也许更适合)。Ba349使用一台赫尔穆特·瓦尔特公司的瓦尔特HWK109-509A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Me163也使用相同的引擎),其燃料箱位于机身中部:分别为T燃料箱(过氧化氢和稳定剂)和C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这两种燃料一旦混合就会自燃,加之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必须十分小心。为了增加起飞速度,Ba349还使用了4个斯密丁533固体助推火箭,这使Ba349能在60秒内达到11000米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计划装备2门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显然,德国人也知道Ba349的性能远不及盟军的护航战斗机,所以只装备了威力强大的火箭弹,以便更有效地对付盟军的轰炸机。
慕尼黑博物馆的Ba349A-1复制品
Ba349在发射前要竖起24米高的发射架,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导轨上以便控制发射姿态。飞机的操纵系统和可操纵面在发射时将被锁住,直到10秒后助推火箭烧完并被爆炸螺栓炸离机身。这时操纵系统被打开,地面通过无线电控制飞机爬升,当然飞行员可以随时接管控制权。Ba349爬升到接近10000米时,飞行员控制飞机下降并接近敌方的轰炸机编队(美军一般在6200-9400米的高度接近轰炸目标),当距离轰炸机1.6-3.2千米时,飞行员抛开机头锥,齐射24发亨舍尔Hs217“焚风”式火箭。由于燃料也快用完了,Ba349下降到1400米,飞行员使用爆炸螺栓将飞机从机身中部的连接部炸断,带有发动机的后部机身通过自动打开的降落伞安全降落地面,这样最为宝贵的发动机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飞行员则须等一会儿才能爬出座舱,以免被尾翼击中,飞行员打开自己的降落伞,前部机身则被抛弃。
Ba349总共生产了36架,包括3架B型(换装了推力更大,续航时间更长的瓦尔特HWK109-509C型发动机,使用2组固体火箭助推器替换了4个斯密丁533固体助推火箭)。Ba349共进行了25次发射,包括7次载人发射。
1945年4月,10架Ba349A早期型蝮蛇被部署在斯图加特附近,等待盟军的空袭。但由于盟军地面部队的逼近,德军不得不在这些截击机被虏获之前将其摧毁。
但盟军仍至少发现了3架蝮蛇。其中1架被苏军得到,另2架(包括一架Ba349B)于1946年运到美国,A型在加州的莫洛克陆军基地(现在的爱德华空军基地)进行了发射,但在发射后3分钟就在空中爆炸,残骸落在拉斯维加斯附近的一家杂货店里。B型则被运到印第安纳州的福里曼试验场解剖,1949年美国航空博物馆接收了这架蝮蛇。另一架现存的蝮蛇是A型,现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
Ba349之所以采用空中解体的回收方式,主要是为了节省燃料,并适应“全民”作战的需要。当时的“老鸟”已经是十分稀有,当然不可能派他们去驾驶如此危险的截击机。党卫军希望让大批只受过最基本训练的“菜鸟”飞行员来驾驶Ba349,起飞和着陆自然是最棘手的部分,Ba349正因为不需要起飞和着陆的技术,而受到党卫军的青睐。但让“菜鸟”来驾驶Ba349看来并不是明智的做法,这种几乎是自杀的做法甚至还不如神风特攻队。
三菱A6M零式战机
撇开政治和情感因素来看,三菱A6M零式战机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最好的舰载战斗机。它是第一种性能全面超过陆基战斗机的海军舰载飞机。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中,零式战机在与盟军的陆海基战斗机的作战中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战绩,它优异的机动性和杰出的续航能力是战争初期的制胜法宝。
二战中零式战机参加了日海军的所有主要行动,从珍珠港到B-29轰炸日本本土,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三菱和中岛公司一共生产了10449架,是所有日本战机中生产数量最多的。
零式战斗机的“零”代表日本纪年2600年。
1937年10月,日本海军参考了在中国战场的实战报告后,发布了规格书的修订版:要求最大时速超过500千米,航程3000千米,能在3分30秒内爬升至3000千米高空,机动性不低于96式,武器要求装有20毫米机关炮2门、7.7毫米机枪2挺;另外必须装备一套完整的无线电设备,其中包括一具无线电测向仪。
1940年8月19日,12架A6M2首次参战,为50架轰炸重庆的三菱96陆攻护航,未发生空战;1940年9月13日,进藤三郎上尉率13架零式与保卫重庆的27架中国空军波利卡波夫I-15、I-16战斗机空战,老旧的I-15、I-16无力抵挡,损失惨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零式共击毁99架中国飞机,自身仅有2架因为地面起火而损失。
在零式投入中国战场一年后,由于无法从战场上搞到一架零式甚至是残骸,中国空军仍无法一窥零式的奥秘。克莱尔·李·陈纳德,著名的飞虎将军,当时作为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来帮助重组士气低落的中国空军。他注意到中国战场上出现的日本新式战斗机,并立即向国内报告,但这份报告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盟军仍然对零式一无所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超过400架精锐的零式,大多数是21型。在偷袭珍珠港作战中,零式从航母起飞,为第一波攻击的B5N2—97式鱼雷机和D3A1—99式俯冲轰炸机护航,掌握制空权后,零式也扫射机场跑道、防空火力点和其他一切目标。零式在空战中击落了4架美国战斗机,还给珍珠港的地面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役中日本损失8架A6M2,大多数是被对空火力击落的。
太平洋战争第一年中,美国海军的标准舰载战斗机是格普曼F4F野猫式。A6M2与F4F相比,无论在速度、爬升率和机动性上都全面占优,但野猫的火力更强,机体更坚固;两者的俯冲速度旗鼓相当。A6M2的翼载很小,转弯半径比野猫小得多,这使得A6M2在空战中能抢先占位,击落野猫式。12月8日,日本进攻美军威克岛,8架野猫被摧毁于地面。剩下的野猫英勇抵抗了两星期,粉碎了日军数次空中攻击和一次海上入侵。不过,他们被占优势的日军战斗机所压倒,12月22日,美军损失了最后两架野猫。
珍珠港事件的后一天,12月8日,驻台南的日本陆基航空兵大举空袭菲律宾。84架A6M2护送54架G4M11式陆攻和54架G3M296陆攻袭击了克拉克机场,美军飞机紧急起飞迎战,被击落15架,另外还有50架被摧毁于地面。一天内日军就基本消灭了美国在菲律宾的空中力量!这次奇袭中,零式采用低速省油飞行方式,直飞菲律宾,美军完全没想到日本已经拥有了续航力如此强大的战斗机,大为震惊。在菲律宾上空首开纪录的是坂井三郎下士,击落一架柯蒂斯P-40,这已是他的第三战绩了,前两次战绩是在中国战场取得的。两天后,坂井又击落了一架B-17轰炸机。到12月13日为止,美军大势已去,A6M2开始使用机关炮扫射地面目标,仅仅3天,零式就掠取了菲律宾的天空。
在三个月内,日本海军的200架A6M2在与荷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水牛式、CW-21B、霍克75A、P-40战斗机的空战中大获全胜。一是由于零式的杰出性能,二是由于日本有在中国战场实战过的飞行员,作战经验丰富。1942年3月8日荷兰停止抵抗。随后零式开赴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在这里A6M2除了P-40战斧式外,还遇到了贝尔P-39、P-40飞蛇式陆基战斗机。P-39飞蛇式的表现令人汗颜,坂井三郎吹嘘道:任何稍具经验的飞行员驾驶零式都能轻易击落P-39。
在那段日子中,盟军唯一的亮点就是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1941年12月20日,日军空袭昆明时,飞虎队首次参战。飞虎队的P-40都绘有吓人的鲨鱼嘴,借以打击日军飞行员的士气。P-40机动性不如A6M2,但平飞速度要快些。利用这项优势,飞虎队采用高速俯冲,打了就跑的战术,避免与零式纠缠。在飞虎队并入第14航空队前,他们已经摧毁了286架日本飞机(包括空中与地面的),自己仅损失13名飞行员。
1942年6月3日,古贺忠义下士驾驶A6M2从部署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的龙骧号航母上起飞,此行的目的是袭扰荷兰港。袭扰遇到的抵抗甚微,但在返航途中古贺发现了机身油箱上有两个弹孔,并且还在不断漏油。由于燃料不够,他只能迫降在阿库坦岛上的沼泽中。迫降中飞机翻了身,飞机只是有些轻微损伤,但倒霉的古贺下士却因脖子折断而丧命。5个星期后,一支美国海军的侦察部队发现了这架倒扣在沼泽中的日本飞机,死去的飞行员仍被绑在座椅中。古贺的A6M2仅仅轻微损伤,被仔细包装后用船运回美国本土。
古贺的零式经修理后能够重新飞行,这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情报收获之一。欣喜的美国人对它进行了彻底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零式有很好的爬升率,能轻易超过F4F和P-40,航程也优于盟军任何一种战斗机。零式具有卓越的机动性,在低速时与零式进行格斗无异于自杀;但在高速时就不一样了,这时零式机动性急剧恶化,副翼僵硬,动作困难。美国人还发现了零式机翼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俯冲速度受到限制。被咬住的零式能通过做高速俯冲或者小半径转弯轻易摆脱,所以盟军飞行员一定要保持高速,避免陷入低速纠缠。零式为了减轻重量,没有安装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动灭火装置,飞行员也没有装甲保护,机体表面中弹就可能引起飞机着火,美军为此特地研制了穿甲燃烧弹。这种子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蒙皮,并引燃整架飞机。
美国人找到了零式的缺点,本土的测试报告迅速传送到太平洋战场的一线单位,这些宝贵的信息帮助沮丧的美国飞行员改进战术并立足现有装备,最终击败称霸太平洋上空6个月之久的日本零式战斗机。A6M2的优势被美军的新战术和新装备抵消了。1942年10月26日,A6M2在圣克鲁斯进行了最后一次空战,随后A6M2被A6M3所取代。淘汰下来的A6M2分配到二线单位和训练单位。战争的最后一年里,这些陈旧的A6M2大多被改装成神风特攻机与狂热的飞行员一起玉碎了。
“疾风”战斗机
大战中飞得最快的日本飞机,恐怕要数“疾风”战斗机了,它由中岛飞机厂研制生产,制式型号为:四式单(座)战(斗机),代号キ-84(读作Ki-84)。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不久,以日本国产第一种2000马力级空冷发动机ハ45“誉”式(ハ45读作“ha-45”)的问世为契机,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当即要求中岛飞机厂研制一种以此为动力装置、在综合性能上希望能体现“脱胎换骨”的防空专用战斗机,并借以作为前线“隼”式(キ-43)和“钟馗”式(キ-44)战斗机的补充和替代。
疾风式战斗机是一种综合吸收了九七式、“隼”式和“钟馗”式等陆军战斗机之制造技术于一身,具备了一流飞行性能的先进机种。由于采用170千克/平方米的高翼载值,使飞机有望跻身于高速飞机的行列。1944年夏季,在进行过两批试生产、制造出42架前期试制型之后,终于顺利转入了大批生产,并定名四式战“疾风”。因为当局盲目地对ハ45型“誉”式发动机充满期望,所以日军从一开始便寄“疾风”以厚望,并狂妄赋予其“大东亚决战机”之美名,企图利用一两件新型武器来挽回业已凸现的败局。
疾风的气动布局基本继承了“隼”的风格,有一个设计匀称的外形。但翼展和翼面积略有缩小,总长有所增加。而飞机的起飞重量却增加了一半。侧面投影上则更多地由曲线替代了生硬的直线,使外形更趋柔和与成熟。机头装一台ハ45型双排星形18缸空冷活塞发动机,用一个相当光滑的整流罩包裹着,配一个Z32型四叶电驱动定速螺旋桨组。机身中段设有先进的近似水泡形的座舱盖,所以视界比较良好。顺便说一声,这也是战时日本战斗机设计上的可取之处。疾风的后三点起落架均可收入机内以减少阻力。在机头罩上部,装有ホ-103型12.7毫米机枪2挺,梯形带上反角的悬臂式下单翼内,则装有ホ-5型20毫米机关炮2门,翼后缘安装了开缝式“空战襟翼”,有利于空战中的机动飞行。中岛传统的中翼/前机身全金属整体结构显得异常坚固,并部分采用了应力蒙皮。此外,于机翼下还可视需要挂载30-300千克级炸弹2颗。
因日本国内战略物资奇缺,到战争后期,中岛曾打算同时发展全木质结构型キ-106和全钢质结构型两种派生型号,但均因设计超重,使平日军竟敢利用其速度上的优势和坚固的机体结构,与援华作战的美军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团的P-47、P-51等一流战斗机频频交手,大有一决雌雄之势飞速度和爬升速度遭到恶化而作罢。
1944年3月底,首批疾风交付使用,并很快凑足六个战队的规模。7月份,一支由试生产型组建的第22实验战队首次进驻中国内陆汉口机场,以对应美军P-51“野马式”战斗机在大陆战场的介入。日军竟敢利用其速度上的优势和坚固的机体结构,与援华作战的美军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团的P-47、P-51第一流战斗机频频交手,大有一决雌雄之势。当时,因“紫电改”等后继机种开发迟缓,令疾风实际上成为日本在东亚的第一流战斗机。
同年秋季,麦克阿瑟与尼米兹率领两支劲旅逼近战略要地菲律宾,日军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10月20日,爆发了历史上规模壮观的莱特湾海空大战,以30架战斗机飞行队为核心的300余架疾风实际上是被当做攻击机出海阻击美海军舰只攻势的。为了维持最起码的行动半径和攻击力度,飞机不得不在左右翼下分别挂上炸弹和副油箱,飞行员为保持飞行平衡和准确投弹,真是费煞了苦心。这些飞机从纳格罗斯岛上起飞,一边与美国的海军飞机苦斗,一边还得设法将目标炸沉。当时,疾风还轮番攻击了敌方前沿机场、并为自己的补给船队提供过空中掩护。也许大家都没有料到,疾风的拿手好戏是俯冲轰炸。它们常挂上30-250千克不等的大小炸弹2枚,在600米低空、以550千米/小时的速度转入俯冲,且投弹效果良好。特别是在那次超低空袭击冲绳机场的战斗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
可以说,疾风战斗机应是战时日本陆航最好的轻型战斗机。在平飞速度、海平面爬升率和转弯机动性诸方面均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战后,美军利用缴获而来的疾风,改为使用美国自产的优质汽油,在6100米中等作战高度上竟飞出了689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仅次于当时美军第一流的P-51H和P-47N战斗机。同时,又被证明在中、低空高度,其爬升性能和操纵灵活性甚至优于P-47和P-51,被试飞组人员喻为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被美军俘获的Ki-84
由于疾风战斗机是日本在航空机械制造工艺上,第一个实施先进的“基孔制”的飞机型号,所以单机制造总工时已从“隼”的25000降至仅仅4000。1944年底,太田制作所的月产量已高达518架之多,正是这种极易生产的作战飞机顺应了战争之需要。
而疾风的致命弱点,是因为工人素质低下造成的零部件加工精度差、起落架支柱等关键部件钢材质量的不过关、燃料性能的低劣、ハ45发动机因技术不过关而令事故率高居不下以及机载无线电设备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前线备件不足、飞行事故时有发生,甚至严重影响战斗原有性能和战斗力的正常发挥(其出勤率甚至低于キ-100“五式战”)。特别是当后期的主要产生场地武藏制作所在美军B-29的大举空袭之下连遭破坏后,疾风的生产更是陷于日夜突击、疲于奔命的挣扎状态。
战后,美军接收大员在美国对疾风战斗机进行了综合飞行测试,不仅飞出了前面说到的高速性能,而且证明,只要采用优质汽油,ハ45发动机本身的技术性能还是不错的。作为二战后期日本的一个主战机种,能够同时兼备速力、机动性和火力三大指标已属不易。所以,在日本才获得了“飞得最快的战斗机”之美称,它也是中岛飞机厂所生产的最后一种作战飞机。
F家庭战斗机
F-86是美国原北美航空公司研制的美国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是美国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是美国、北约集团及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使用最多的战斗机,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共生产了11400架左右。1945年5月开始设计,1947年10月原型机试飞,1949年5月开始装备部队。
F-86曾在朝鲜战场上与前苏联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战斗机进行过较量。结果F-86稍逊一筹。
F-86有A、D、F、H、K、L等型。使用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前南斯拉夫、土耳其、日本、泰国、菲律宾和韩国等。F-86早已退出现役,现存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已修改成无人驾驶靶机,用于作战训练。
F-4“鬼怪”式战斗机
F-4“鬼怪”是美国原麦克唐纳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海军研制的双座双发舰队重型防空战斗机,后来美国空军也大量采用。F-4于1956年开始设计,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生产型则于1961年10月开始正式交付海军使用。1963年11月开始进入空军服役。
F-4“鬼怪”式战斗机有2个后掠翼,一个可迅速向下拉动的水平尾翼,尖尖的机头,肥大的机身尾部悬挂着2个动力强大的J79发动机(通用电气公司生产),这种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可以产生8120千克的推力。最初该型飞机上只配1名飞行员,但后来在越南战争的实战中,美国人认识到配备2名飞行员可以多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增加了首先发现敌人的机会,所以改为2名飞行员。到1969年,2名飞行员又改成了1名飞行员和1个雷达操作员小组。飞机装有2部发动机,是为了增加被炮火击中时的生存概率。
最初,F-4E型战斗机上没有安装航炮,因为五角大楼认为使用导弹的时代已到来了。结果这个悲剧性的错误使得美国飞行员在河内上空与米格战斗机的近距离遭遇战中,留下了最为惨痛的教训。后来,美国人在机头下安装了一挺20毫米的M61A1“火神”机枪。
以色列空军装备的F-4战斗机在F-4机身下的凹进处载有四枚“麻雀”雷达制导导弹,可以在超视距的迎面攻击时使用,这种导弹能在15海里左右的距离内精确地命中目标。F-4D“鬼怪”式战斗机上携载有雷达制导的AIM-4D“猎鹰”导弹。在更近的距离内交战时,“鬼怪”式战斗机所携载的红外热寻的导弹——“响尾蛇”导弹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空空导弹。
F-4是美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好,是美国空、海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参加过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也曾经是美国空军的“雷鸟”飞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
F-111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
F-111是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变后掠翼飞机。
F-111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该机原本是为美国空军和海军研制的,由于各自的任务要求不同,难以兼顾。当时,美国军方提出研制一种能满足空军的战术对地攻击、又能满足海军舰队防空和护航要求的通用战斗机。为满足空军和海军的不同作战要求,决定研制A、B两种型别。因此出现了以对地攻击为主的空军型F-111A和以对空截击(即舰队防空和护航)为主的海军型F-111B。前者的主承包商是通用动力公司,于1962年开始设计,1964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67年10月首批生产型正式交付使用;后者主要由格鲁门公司研制,1965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但因结构超重,性能达不到要求,加之导弹火控系统的研制也遇到困难,最后于1968年停止发展,海军取消订货。从此,F-111成了纯粹的空军型飞机。
F-111A采用了双座、双发、上单翼和倒T形尾翼的总体布局形式,起落架为前三点式。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变后掠机翼,这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首次应用于实用型飞机。变后掠翼的优点是可以改善超音速飞机的起落性能,兼顾高、低速之间的气动要求,扩大飞机的使用范围。两个活动的外翼间靠一根长4.2米长的盒形梁相连接,飞行员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它们的后掠角度变化。机身为半硬壳式金属结构,基本结构材料为铝合金,蒙皮为蜂窝夹层壁板。在载荷集中和高温部位采用了合金钢和数合金。两台TF30-P-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于后机身内,每台发动机可提供推力55.41千牛、加力推力叠3.16千牛。全机可载燃油14515千克,还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受油口在座舱后的机身顶部。进气道位于机身中部的两侧。其中的1/4圆形调节锥由计算机控制。
F-111共有九个型别。其中大多数为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或改进型飞机,主要用于在夜间和不利气象条件下执行常规和核攻击任务,但也有两种完全改成了别的用途飞机,如EF一111电子对抗飞机和FB—I11战略轰炸机。它们经常出现在一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中,是美国远程作战的主力机种之一。
F-16战斗机
F-16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空对空作战,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对军机的需求量下降,通用动力公司于1992年12月宣布将F-16的生产线卖给了洛克希德公司。F-16在战后美国军用飞机中是改型较多的一种,F-16原本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低成本、单座轻型战斗机,第1种型号于1979年1月进入现役。几经改进,前后有A、B、C、N、R、XL、ADF和AFTI/F-16、F-16/J79以及NF-16D等11种型别,有些型别的最大起飞重量已近20吨。
F-16C/D是F-16战斗机的主要型别。1984年7月开始交付给空军。武器系统包括AN/APG-68多功能雷达、广角平视显示器、任务计算机等火控设备和20毫米口径M61“火神”6管炮、AIM-7“麻雀”以及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各种炸弹等武器。D型是C型的教练型,1983年首飞,1984年9月开始交付给空军。
实战表明,F-16飞机的空战性能极佳。它问世不久,美国就把约40架F-16A式战斗机卖给了其中东盟友以色列。素以英勇善战著称的以军飞行员很快就将这种飞机的性能发挥得非常出色,以两次远程奔袭作战使F-16名扬四海。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在实战中首次使用了F-16。F-16是在这场战争中部署数量最多的一种飞机,为251架;共出动了13480架次;在美军飞机中出动率最高,平均每架飞机出动537次。执行了战略担任假想敌的F-16N型战机进攻、争夺制空权、压制防空兵器、空中遮断等任务,是“沙漠风暴”等行动中的一大主力。1992年12月27日,一架F-16C战斗机在伊拉克南部的“禁飞区”内用AIM-120导弹超视距击落了一架伊拉克的米格-29飞机,这也是AIM-120导弹第一次用于实战。
在科索沃战争中,F-16执行了大量的任务,包括压制敌防空系统、防御性空战、进攻性空战、近距离空中动摇和前沿空中控制任务。摧毁了南联盟大量雷达阵地、地面坦克和车辆、建筑物和南联盟空军的米格战斗机。
自“9·11”事件后,F-16在美国的全球反恐作战中起到主要作用,这些飞机执行了数千架次的飞行任务。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军向中东地区部署了F-16C/D型机60架,F-16CJ型机71架。
“鹞”式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
英国“鹞”式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垂直/短距起落飞机。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并有舰载型“海鹞”和美国改型生产的AV-8B型等。
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中,“鹞”式飞机首次参战,执行截击任务,击落对方飞机16架。海湾战争中,AV-8B参战遂行对地攻击任务被地面火力击落7架。最大平飞速度1186千米/小时,作战半径约420千米,机身下可装挂2门30毫米“阿登”航炮炮舱。翼下可挂装空对空导弹和炸弹等武器,最大载弹量2270千克。
J系列战斗机
歼-5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两国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把+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1951年9月首飞,19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四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解放军的歼-5机群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6年6月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19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
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关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1型37毫米机关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关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弹种包括航23-1杀燃、航23-1杀燃曳光、航23-1穿燃、航23-1训练弹。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1954年开始研制,开始时因考虑到该炮性能落后、苏联已有后继型号,故仅计划少量生产以避免浪费,后来因为歼-5需求量增加,最终生产了236门后于1959年停产。机翼下可挂两100~250千克的炸弹。歼-5为我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我军发展喷气战斗机的基础。
歼-5屡建战功,1958年7月至10月击落来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战例无数。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岛我方领空,受到我军歼-5的拦截,F-4匆忙发射AIM-7“麻雀”导弹,不料歼-5拐弯半径小,得以摆脱,脱靶的AIM-7竟然飞向远方的一架F-4,将其击落。歼教-5曾经是解放军空军“八一”表演队选用机歼-5的主要改型包括歼-5甲歼击机,这是我国在歼-5基础上改进的夜间歼击机。前机身加粗,机头上端有突出进气口前缘313毫米的鲨鱼嘴状雷达罩,进气口内加装了半球型天线中锥。这两个部位都采用硬度较小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涂蓝色油漆。由于装有简单的RP型搜索瞄准雷达,使得歼-5甲获得了较原始机型强大的夜战能力。发动机采用性能改进的涡喷-5乙。但歼-5甲的改进也有一定代价,如武器系统改成3门HP-2323毫米航空机关炮,备弹共300发,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挂2枚250千克炸弹。在打击美国B-17G轰炸机侦察改型的战斗中,我军技术人员曾改进了歼-5甲的RP雷达,将向下视野由14度改为7度,上仰视野不变,从而屏蔽了尾追低空飞行的B-17G时雷达收到的地面反射杂波。1959年5月29日,空军第18师截击大队队长蒋哲伦成功驾驶该改型战斗机击落了B-17G。
此外少量退役歼-5被改装成了无人靶机,我国至此成为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实体型”靶机的国家。
歼教-5是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而在苏联,米格-17/19没有教练型,飞行员要在米格-15的教练型上训练。
歼-7
歼-7飞机先是由中国沈飞工业集团,后转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苏联米格-21Φ13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该机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6年首飞,1967年6月批准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歼-7飞机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近战火力强、维护简单等特点,除装备中国空军外,还向其他一些国家出口。
实际上,苏联是在1961年同意允许中国制造米格-21F-13及该机所用的图曼斯基R-11F-300发动机。并且有少量的苏制该型机作为示范飞机交付中国使用。但是两国关系的破裂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制造该机的计划,因为苏联没有交给中国该机的任何技术文件和资料。
歼-7Ⅰ为此,中国沈阳飞机设计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务,以便制定歼-7飞机的生产计划。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1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7,像早期制造的歼-7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歼-7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02。中国最初生产的歼-7,由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
早在1964年,中国就已决定将其转移到成都和贵州生产。歼-7I昼间防空型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歼-7飞机的第一种型号,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7型机相似。1976年6月首次试飞。与原型(米格-21F-13)相比,主要改进有:机身左侧增加一门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右侧机身行炮和两枚外挂导弹),加强了近战火力;进气道调节锥由三级调节改为无级调节,改善了平飞加速性能;进气道唇口的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
歼-8Ⅱ
歼-8Ⅱ歼-8Ⅱ型飞机是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和生产的双重任务战斗机,1984年5月完成主要试验,并于同年6月12日首飞。该机在歼-8的基础上对部分机体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两侧进气,增加了安装航空电子设备的空间,同时改进了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系统。由于换装了两台功率较大的WP-13A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为6600千克力),因此歼-8Ⅱ具有很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歼-10
歼-10是迄今为止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歼-10是单发单垂尾轻型多用途战机,采用国际上新一代战机流行的鸭式气动布局,其优点是既能发挥三角翼飞机高空高速的优势,又通过前翼增加升力,保证中低空亚音速格斗的机动性并大幅缩短起降距离。据外国军事专家推测,歼-10的气动布局很先进,甚至优于以灵活著称的苏-27。
歼-10飞行中的各种空中姿态歼-10的另一个特点是载弹量大。歼-10的外挂能力强,可有效实施对地对海轰炸攻击,而可贵的是空战能力更突出。歼-10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使自身重量比F-16等战机略轻,发动机的功率却基本相当,这使其在空战中具有很强的机动性。
首批装备该飞机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已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它的诞生,中国军工战线的科研人员艰苦奋斗,采用了大量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共和国航空史上数十个“第一”。中国人民空军试飞员承担了数十项极限试飞任务,对数百个课题、数千个参数,进行上千架次的试飞检验,圆满完成了定型试飞任务,确保歼-10战斗机按时装备部队。
苏-30MKK2战斗轰炸机
中国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建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三个兵种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海军应对高技术现代化战争的重要作战力量。中国军队在“本土防御”国防政策影响下,一直将空军作为空中作战力量的核心发展。海军航空兵虽然是海军中的一个独立的兵种,但是其在装备发展上却始终排在空军之后。苏-30MKK2战斗轰炸机从国外引进的苏-27SK战斗机和国产歼-10都首先装备空军作战部队,海军航空兵装备的JH-7战斗轰炸机也是空军暂时放弃后才由海军接手发展的机型,而歼-8系列战机在空军装备苏-27多年之后依然是海军航空兵最先进的战斗机。因此,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技术水平一直低于同类型的空军装备,在整体战斗力上与空军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海军力量在国防安全上整体作用的提高,海军航空兵技术装备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装备新型作战飞机的速度和规模也开始明显提高。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了苏-30MKK2多用途战斗机。
据俄罗斯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透露,苏-30MKK2是对于早期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进行技术完善的改进型号,无论是在电子设备还是在机载武器上都要超过后者。苏-30MKK2在机载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上重点提高了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海(陆)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拥有该型战机的中国海军航空兵第一次在装备上站在与空军相同的位置。引进苏-30MKK2多用途战斗机有效扩大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范围,显著提高了中国海军面对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时的整体作战能力,其在战术上和技术上所体现上的意义都非常明显。
苏-37多用途战斗机
苏-37是在苏-35多用途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可执行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舰作战任务。1996年9月2日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在国外公开露面。该机采用三翼面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技术,整个机体平滑呈流线型,机头左侧装伸缩式受油管,右侧装红外搜索装置。
发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与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完全综合在一起,飞行时不需要飞行员附加任何信号输入。由于苏-37战斗机采用了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同时具有良好气动外形,因而使它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机动能力,即称为超机动性能。苏-37战斗机不但能像苏-35那样,可做“眼镜蛇”、“尾冲”和“钩子”等高难度的机动动作,而且还能做最小半径翻筋斗动作等更新的机动动作。苏-37战斗机采用这种技术,使它在空战中具有很高的敏捷性,能在空战中迅速变换自己的位置,使机头快速指向目标,并能在空中任一位置向敌机发起攻击。苏霍伊设计局宣称,装备推力矢量喷口发动机的苏-37战斗机,其空战机动能力将比无推力矢量的战斗机提高10倍。
苏-37战斗机的电子设备包括NO—11M多功能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激光测距器,尾部告警雷达,四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设备,具有地形跟踪能力的综合飞行、导航、攻击系统,综合电子战系统,综合通信系统。飞机的操纵系统采用了全权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和侧杆操纵。NO—11M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对空探测距离可达到400千米,对地探测距离200千米,能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能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
苏-37飞机的推重比大于1.0,最大外挂重量约8吨,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1400千米/小时,高空最大平飞速度25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作战航程4000千米(使用机内燃油),经一次空中加油后可达到6500千米。所需跑道长度1200米。
苏-37飞机的机载武器有一门30毫米机关炮,外挂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管的中距空空导弹,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红外制导的近距空空导弹,增程中距空空导弹和R—37远距空空导弹等。空对地攻击武器,包括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电视和指令制导导弹、电视和激光制导炸弹、通用炸弹和集束炸弹等。
“阵风”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是法国国防部“为满足法空军和海军的作战使用需求,用一种飞机代替现役七种飞机”而研制的一种新型多用途战斗机。该机采用复合三角翼,高置活动鸭式前翼,翼身融合体,单垂尾和双发动机的总体布局。具有大推重比、高机动性、多种外挂能力和一定的隐身能力。能执行夺取空中优势,防空截击,对地、对海精确攻击等多种作战任务。
“阵风”战斗机装备了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显示器采用“一平三下”,即上面有1个平视显示仪、下面有3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并采用了双杆操作。该机还配备了一部RBE2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该雷达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灵活改变波束指向的特点,能在各种过载情况下快速指向目标。对5平方米的目标,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为926千米,可同时跟踪8个目标,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在探测、跟踪目标的同时,具有地形跟踪、地形回避能力。除RBE2雷达外,“阵风”战斗机还采用了三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萨吉姆公司的尤利斯52X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塞克斯坦公司的语音控制系统和语音告警系统,汤姆逊公司的头盔瞄准具和卫星导航设备等现代航空电子设备。
“阵风”战斗机的机载武器是一门30毫米的“盖特”M791B机关炮,共有14个外挂点,最大外挂量6吨。在执行空中截击任务时,可挂载8枚“米卡”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执行纵深攻击任务时,可携带1枚ASMP中距核攻击导弹;执行战术攻击任务时,可携带16颗227千克炸弹和2枚“米卡”空空导弹,或两枚“阿巴斯”远距空地导弹和两枚“米卡”空空导弹。另外,该机还可挂载激光制导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反舰导弹等。“阵风”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速度M2.0,空重9.5吨,正常起飞重量17吨,最大起飞重量22.7吨。作战半径1800千米。
EF2000欧洲战斗机
EF2000欧洲战斗机是英、德、意、西班牙四国联合研制的多用途战斗机。该机采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前方有全动式鸭翼,后方为复合三角翼,无水平尾翼,只有单垂尾。二元可调进气道位于机身腹部。具有高机动性和短距起降性能。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为M2.0,空重97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吨,作战半径600千米。动力装置为两台英国罗·罗公司研制的。EJ200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60千牛,加力推力可达到90千牛,推重比接近10。
在机载设备方面,EF2000战斗机装一部ECR90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该雷达由英国马可尼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西班牙英尼塞尔公司和德国德律风根公司联合研制,对5平方米的目标,雷达的迎头最大探测距离为130千米。该机还采用了LN—93EF环形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导航设备,并装有头盔瞄准具和红外跟踪装置。这些电子设备通过STANAG3838光纤数据总线与3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交连。为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担,EF2000战斗机装有语音控制装置,用于选择无线电工作频道、平视显示仪和多功能显示器的工作状态。
EF2000战斗机的武器系统有一门BK27型27毫米口径机炮,共有13个外挂点,最大外挂量为6.5吨。可挂载AIM-120发射后不管先进中距空空导弹,S225X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管的中距空空导弹,“阿斯派德”和“天空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AIM-132先进近距空空导弹,以及AIM-9“响尾蛇”系列空空导弹等。该机可挂载的对地攻击武器有激光制导炸弹和反辐射导弹等。知识点超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是指飞行速度能超过音速的飞机。1947年10月14日,空军上尉查尔斯·耶格驾驶X—1在12800米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1078公里/小时,M=1.1015,人类首次突破了音障。民用超音速飞机的代表是法国研制的协和超音速飞机。
目前的飞行速度纪录由美国的X-15飞机在1967年10月创下,为6.7马赫;X-15以火箭做动力,自身带有燃料和氧化剂。目前最快的吸气型飞机是美国的SR-71“黑鸟”侦察机。飞行速度大约3.1马赫。美国还在研制“曙光女神”高速侦察机,其结构不同于现有的飞机和航天器,已多次试飞,速度为4.5至6马赫。据称,它将取代SR-71侦察机,既可实施侦察,也可执行攻击任务。轰炸机轰炸机是对地面目标或海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它的特点是:航程远,载重大,突击力强等,按载弹量可区分为: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轻型(3~5吨);按航程可分为:远程(8000千米以上),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近程(3000千米以内);按执行任务区分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二战期间的美制B—29、英制“兰加斯特”、苏制杜—2轰炸机等都是著名机种。战后,美国研制了B—52亚音速轰炸机,载弹量达18~26吨;苏制Tu—20型,载弹量15~25吨。上世纪60年代末,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问世,美制FB—111、苏制“逆火”图—22M等,它们都备有先进火控系统。可保障全天候精确轰炸,可携带常规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和其他导弹。
随着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和空战特点的改变,今后轰炸机将向抗电子干扰、“隐身”、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提高轰炸精度等方向发展,以B—1、B—2隐形轰炸机为代表。
“水轰—5”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19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02号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并于1975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开始水上试验。1976年4月3日首次进行水上起降试飞。1986年服役,从而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水轰-5”可以在海上、江河湖泊及水库中起降,并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载弹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
基本性能:机长38.9米;机高9.80米;翼展36米;起飞重量45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556千米/时;实用升限10250米;爬升率11.3米/秒;最大航程49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11小时53分;最大机内载油13417千克;起飞滑水距离482米;着水滑跑距离853米。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制中型喷气轰炸机轰炸机。该机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进型在我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轰-6轰炸机
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轰炸机轰炸机,后一度终止,1964年3月恢复研制。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组织技术力量,补齐了苏联未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航空工业的空白。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关炮,机头1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2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
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普通炸弹、高阻爆破炸弹等。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型核武器。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轰炸机),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轰炸机(5067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四名同志记二等功。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以及聂荣臻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副师长李源一和领航员于福海等人。1988年5月15日,轰-6甲通过生产定型,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
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化大革命”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1984年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1985年通过鉴定。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保留了原有作战能力。装备了C-601、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兰开斯特”轰炸机
飞行中的兰开斯特兰开斯特轰炸机作为二战中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战机种,能与美国B-17空中堡垒相匹敌,这是一种可对区域目标进行密集轰炸,而不是对点目标进行精确轰炸的夜间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空军实施夜间进攻最成功、最著名的轰炸机。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达18000磅(1磅约为0.45千克)。在实施区域空袭时,可以投掷巨型圆柱体重磅炸弹,巨大爆炸当量可以产生无比的破坏威力。“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高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英国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2/3。兰开斯特轰炸机1941年服役,配备了1460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20”发动机。除了发动机功率和个别细节有所提高外,兰开斯特系列轰炸机并无改进,累计生产量达到7377架。
作为战时英国最大的战略轰炸机,以夜间空袭为主要作战手段,几乎包揽了全部重要的战役、战斗任务,以意外少的损失,赢得了巨大战果,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B-17轰炸机
波音B-17飞行堡垒也许是二战中美国制造的最著名的重型轰炸机,她的声望远超过了生产数量更多的同胞:联合公司的B-24解放者。美国一共生产了12677架B-17,到1944年8月,美国陆军航空军至少已有33个B-17轰炸机大队部署在海外作战。
1943~1945年间USAAF在德国上空进行的规模庞大的白天精密轰炸作战中,B-17由于优异顽强的表现而声名大振。飞行堡垒具有优良的高空性能与出色的抗损能力,往往在遭到巨创后仍能继续飞行,在后期的型号中,装备了更强大的防御武器,所有这些使它赢得了机组的信赖与喜爱,他们相信B-17能在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火网中生存下来,带领他们安全返回基地。
1935年7月28日,Model299在西雅图首飞,试飞员是波音的莱斯利·R·陶尔。相传一个见过Model299试飞的记者在评论中使用了“飞行堡垒”这个词来描述这架外形庞大的家伙,于是“飞行堡垒”就流传了下来并成为B-17响当当的正式绰号。
B-25轰炸机
B-25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主要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作用。虽然B-25的航程还是很短,但是猛烈地扫射使它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也给予它以新生。
在前机身两侧加装机枪的B-25CB-25的机鼻里安装了75毫米机关炮。第三轰炸大队用这种新型的船用加农炮射击运输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次,用75毫米机关炮摧毁了一艘驱逐舰的射击指挥仪,使得军舰不能正常地进行射击。接着用1000磅(1磅约为0.45千克)炸弹击沉了驱逐舰。因为B-25所进行的改型,B-25有了一个新型号——“G”型。
“G”型拥有这件特殊用途的武器,它适合用来对付小型舰船、货船、建筑物等类似目标。飞机每次可以进行三到四回攻击。机炮是手动装填,在摇摇摆摆的飞机里这可是一个挑战。
1942年4月18日,16架B-25B离开了大黄蜂航母的甲板,直飞700英里(1英里约为1.61千米)以外的目标——日本本土。在四个月以前,珍珠港被猛烈地轰炸之后,FrancisLow海军上尉筹划并执行了这次计划,使用美国空军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从海上起飞轰炸日本,然后降落在中国。吉米·杜立特陆军上校志愿负责这次空袭计划。
他们发现中型轰炸机可以从航母上起飞(刚刚能起飞而已),但是它们不能够降落在航母上。这样飞机只能降落在中国内地的基地上。于是杜立召集志愿人员参加。1942年2月3日,飞行员们成功试验了驾驶B-25从大黄蜂上起飞。为了轰炸做准备,他们多载了1141加仑(1美加仑约为3.79升)的汽油,移除了机腹的机枪舱(后来移除了更多的机枪),把帚柄漆成黑的插在机尾假装尾部机枪。
2月2日,16架B-25停在甲板上,大黄蜂从旧金山起航,向目标地——离日本400英里的北太平洋驶去。但是他们在飞机的航程外遇到了日本的警戒船,于是不得不起飞。严格地来讲,从现有资料来看,这次空袭对四个日本城市:东京、神户、横滨和名古屋造成的损失很小。所有的飞机都不可能返回起飞时的航空母舰。11名机组人员跳伞,4架坠毁,一架迫降在苏联。多数的机组人员降落在中国。他们在中国抗日军民的帮助下,躲避过日本人的搜捕,最后逃回了美国。
但是这次轰炸对日本人士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另一个影响是,促使日本人发动夺取中途岛的计划。在这次战役中四艘日本航母被击沉,结束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军事优势。
B-29轰炸机
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是整个二战中最杰出的重型轰炸机,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载弹量9吨、航程6000千米,能在万米高空以600千米/小时速度巡航。
B-29的研制是对当时航空科技的重大挑战,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中央火控系统和全增压乘员舱的轰炸机。B-29在二战中是专门用于对付日本的武器,很好地完成了美国陆军航空军“让战火在敌国的领土上燃烧”的战略轰炸意图,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也许今天人们提起B-29,就会联想到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爆炸的两枚原子弹。
因为轰炸机需要在高空打开炸弹舱投弹,所以采用全增压直通舱是不切实际的,波音决定只在驾驶舱和机身中段有人员的部位进行气密增压,形成前后独立的增压舱,增压舱之间由通过炸弹舱上方的气密管道相连,机组可以通过管道达到另一个气密舱,这个特点被以后波音所有的远程轰炸机设计所继承。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1938年服役,1938年一年就生产了950架。
二次大战开始之前,德国空军已经装备了9个俯冲轰炸机团,共350架。斯图卡轰炸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发声装置。这让斯图卡在俯冲时能够发出一种极为尖锐的声音,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制造一种恐怖心理,摧毁敌人士气。
1939年9月1日,德军撕毁日内瓦协议,全面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整个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00多架斯图卡轰炸机攻击波兰重要据点和保护德国的突进机械化部队。其中140架Ju87对华沙市附近的桥梁、炮兵阵地、街道和铁路进行了大规模准确的轰炸,摧毁了波兰人精心修筑的大量坚固据点。失去了这些据点,迫使华沙10多万波兰守军投降。9月16日,斯图卡袭击了布祖拉河两岸的许多渡口,当场击沉了海尔港内1540吨的“韦佛尔”号驱逐舰及“克里夫”号布雷舰。9月9日,15万波兰军队终于会合到一起,它们向波兹南的德军发动大举进攻。但是此时德军的空军联络小分队已经和巡航的斯图卡联络上,冲锋的波兰人还没有遇到德军的地面部队就遭到大批斯图卡的轰炸。波兰人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规模的轰炸,斯图卡尖利的啸声、密集的炸弹摧毁了波兰人的意志。连久经战阵的老兵也露出绝望的眼神,波兰部队随即溃散了。
波兰战役结束,整个战役中斯图卡只损失了38架,大约占参战斯图卡总数的10%(这个数字少于德国空军的平均战损——18%)。由于波兰空军主力的80%在开战1周内就失去战斗,而且波兰军队也缺少足够的防空武器,斯图卡的一些缺点被掩盖了。
1940年丹麦和挪威争夺战中,斯图卡仍然十分出色,除了用精确的投弹支援德国步兵以外,斯图卡R型还成功地封锁了海岸线,切断了英国远征军对这两国的支援。
斯图卡击沉了1艘英国巡洋舰,重创2艘挪威战舰,还击沉了几艘英国远征军的运输舰,阻碍了英国人增援的步伐。
在之前的低地国家的战斗中,斯图卡配合德军伞兵部队迅速占领了这些国家的很多重要据点。斯图卡对荷兰城区的轰炸,还导致了荷兰政府的投降。
斯图卡的很多问题在法兰西战役中集中体现出来。
首先,斯图卡的速度很慢,机动性很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己方战斗机保护,在敌方的战斗机攻击下,斯图卡打不过又逃不掉。其次,斯图卡的机身较为脆弱,关键部位没有装甲保护。如果遭遇到敌军防空火力和敌军战斗机的袭击,很容易战损。最后,斯图卡的航程较短,需要占领敌军的机场予以使用,这在战时并不容易。在大不列颠战役中,斯图卡就因此吃了大亏。会战一开始336架Ju87B参与对英国的轰炸。但是德军主力Bf109战斗机的航程太短,无法全程保护轰炸机。在英国上空斯图卡经常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遭遇英国机动性极强的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的打击。斯图卡根本无法对付,曾经在一天之内被击落30架。为了避免更重大的损失,德军停止了使用斯图卡轰炸英国。
Ju87D型是斯图卡的最终版本,也是最完美的型号。它是在Ju87B的基础上,根据法兰西战役和大不列颠战役的教训进行的最终改进型。它主要针对斯图卡的三个主要缺陷:航程短、空战能力差和对地空武器防御能力差进行了完善。采用新式的1400马力的尤莫211J型引擎。全新的引擎让飞机时速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航程扩大到1200千米,载弹量也增加到1800千克(载弹量相当于一般的轻型中空轰炸机了)。为了提高空战能力,在后舱换装了一挺双联装MG17机枪,增加了飞机的自卫能力。为提高对地面武器的防御能力,在关键部位加装了重达1000千克的装甲。这种设计使得飞机在俯冲的时候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D型除了保留斯图卡系列差劲的机动性能以外,整体作战能力比B型提高了一倍左右。整个D型作为斯图卡的主力机型,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3000架。
装备反坦克炮的Ju87G
Ju87G型是斯图卡系列的反坦克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机翼两侧改装两门37毫米Flak18型长管反坦克炮,配有24枚钨芯穿甲弹,初速高、穿透力强,火力十分强大。该飞机1943年改装成功,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时大量使用。其实这也是德军的无奈之举。德军在进攻苏联以后很快发现自己的主力坦克都无法和苏联主力坦克T34对抗。
传统的斯图卡的反坦克作战,都是以近距离投掷炸弹,用破片将坦克摧毁。这对于英法装甲薄弱但是机动性强的坦克很有效,但是很难破坏装甲厚重的苏联坦克。曾经有过30架斯图卡空袭一支集结的苏联坦克部队,结果斯图卡投出了全部的炸弹,只摧毁了一辆坦克。
相比起来,如果使用坦克炮从上面攻击坦克最为脆弱的顶部装甲,作战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斯图卡G型的飞行员,只用一两发炮弹就可以摧毁一辆坦克。在Ju87G服役的期间,击毁了数千辆苏联各种坦克,很大程度上帮助德国人抵抗了红色装甲的洪流。
B-52战略轰炸机
B-52是美国空军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任务。1948年10月开始设计,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6月生产型B-52B开始装备部队,先后发展了A、B、C、D、E、F、G和H等8型。B-52于1962年10月停产,共生产744架。现在B-52和B-1B、B-2轰炸机一起共同组成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美制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1954年5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武官查尔斯·泰勒观看苏联红场阅兵时,发现苏联数百架神秘的喷气式轰炸机一个编队接一个编队通过红场上空,而护航的米格-17战斗机伴随在轰炸机左右,犹如小蜻蜓。
五角大楼立即启动了所有的情报侦察手段,查明那是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最新设计的米亚-4“野牛”战略轰炸机。美苏之间出现了事实上的“轰炸机差距”。苏联阅兵后不到1周,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决定采取行动,以查明苏联人到底部署了多少架“野牛”。
1954年5月8日早7时,美国战略空军第91侦察联队驻英国费尔福德皇家空军基地的一架RB-47E侦察机对苏联基地展开侦察。事后,美国声称RB-47E带回了极有价值的情报,有了这些情报,美国人就有了发展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理由。
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作为对苏联“野牛”机群的制衡力量迅速出现在美军序列中。
但美国人没想到的是,B-52的对手纯粹是子虚乌有,“野牛”确实研制出来了,但数量不多,阅兵式飞越红场时它们不断变换队形,反复飞过红场上空,制造了飞机满天的假象。
美制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B-52载弹量非常大,可携带31500千克各型核弹和常规弹药。核弹有空射巡航导弹、斯拉姆导弹、高级巡航导弹以及航空核弹。多种常规弹药以及联合直接攻击弹药、风力修正弹药布撒器等精确制导弹药、AGM-84鱼叉、AGM-86C空射巡航导弹、AGM-142突眼以及联合空地防区外武器等。
为了在美国战略要求和军费收缩中取得平衡,美国对B-52H战略轰炸机进行了多次改进。近年来,为使其能在21世纪之初继续保持战斗力,或使其能够多服役40年左右,美空军计划进一步对该飞机进行改进。
B-52的主要作战任务一般包括常规战略轰炸、常规战役战术轰炸和支援海上作战。轰炸攻击范围大,空中加油后可飞抵地球任何一点轰炸。作战使用灵活,可挂载各种常规炸弹和精确弹药飞临目标上空实施轰炸,又可在离目标1000千米以外处发射空射巡航导弹对目标打击。但飞机自身没有隐形能力,在攻击设防目标时需要大量飞机护航或支援。
B-52的作战方式在几十年内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高空高亚音速突防核轰炸,到越战时的中高空地毯式常规轰炸,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低空突防常规轰炸,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战略巡航导弹平台概念,体现了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为B-52增加了使用JDAM等先进廉价制导武器的能力,使得B-52的作战能力倍增。到了阿富汗反恐怖战争期间,为对付大量的低价值面目标,B-52重执地毯式轰炸方式,但辅助以地面特种部队的精确定位和实时通报,有效地打击了原本难以压制的塔利班地面部队。
B-52可以从本土基地起飞,进行长途奔袭,也可从前沿基地如关岛的安德逊空军基地、迪戈加西亚和英国的费尔福德空军基地起飞,对目标进行打击。
在越南战争中,B—52是大面积轰炸的主要工具,曾对越南南北方目标以及老挝、柬埔寨等地区目标进行过126615架次轰炸(1965年8月~1973年1月15日),投弹量为250万吨。
在整个越南战争中,B—52出动量占各种作战飞机总量的1/10不到,但却投下近1/2的炸弹重量(300多万吨)。在作战全期,有17架B—52被北方地空导弹或战斗机击落,另有12架非战斗损失。
海湾战争中,在第一天清早的攻击中,B-52从距离伊拉克4000千米处的迪戈加西亚起飞,打击伊拉克前沿基地和跑道,有时候B-52在400英尺(1英尺约为30.48厘米)的空中掠过,投下集束炸弹,瘫痪和摧毁了4个机场和临时的高速公路着陆带。几个小时后从巴克斯代尔起飞向伊拉克的目标首次发射常规空射型巡航导弹后返回巴克斯代尔,这7架B-52G在这次任务中,共经过35小时的飞行,航程达22400千米。B-52的不间断轰炸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在海湾战争中,B-52共飞行了1624个任务,投放72000枚炸弹,总25700吨,占美国空投弹药总量的29%,空军投放炸弹总量的38%。B-52所投炸弹震天动地的巨大爆炸声,使伊拉克军队晕头转向,大大削弱了伊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1996年9月2日,巴克斯代尔的两架B-52H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中打击行动中从关岛起飞,投下13枚常规空射型巡航导弹后,未停留直接返回关岛。此次任务飞行了34小时,航程近256000千米。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B-52H投掷面积杀伤武器,攻击前南斯拉夫大型目标,使许多机场、工业区等遭到巨大破坏。
自2001年10月7日开始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进行打击以来,以B-52为首的战略轰炸机起了极大作用。美国从陆地空军基地出动的战术战斗机,包括F-14、F-15和F-16的投弹量仅占总投弹量的5%;与此相比,从航母上出动的战术飞机使用率高(占整个出动架次的75%),但其投弹量也只占总投弹量的25%。战术战斗机载弹量有限,相比之下,B-1、B-2、B-52的载弹量大,尽管其出动架次只占空袭行动的10%,但其投弹量则占总投弹量的70%。依靠战略轰炸机,美国不仅仅可从数百英里外的空军基地或航空母舰出动飞机来实施打击任务,更可从本土以远程轰炸机发起攻击,且一次比一次攻击的效果更大。
2003年3月起,B-52参与了伊拉克战争的猛烈空袭,攻击的目标是总统官邸、通信指挥机构和地空导弹发射场,同时对伊拉克周围的共和国卫队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在这次战场上出现的地毯式轰炸中,从当时的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同样是由B-52战略轰炸机实施,只不过所用的武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非制导常规炸弹,而是新型制导炸弹和老式常规炸弹混合的轰炸武器。
从英国的费尔福德基地和印度洋上的迪亚戈·加西亚美国空军基地起飞的B-52H战略轰炸机,混合携带JDAM制导炸弹、CBU-105等制导子母炸弹和非制导常规炸弹,对巴格达四周以及马苏尔和基尔库克北部的伊拉克地面部队阵地,以长连投方式首次同时实施系统的、大规模的地毯式轰炸。
由于这些新型精确制导炸弹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B-52战略轰炸机实施的高空地毯式轰炸,不仅会有效毁伤伊军阵地上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而且对伊军士兵有相当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轰炸机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为前苏联空军设计的双发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轰炸机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
轰炸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设计编号为。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轰炸机为服役编号。该机大约生产了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到1992年仍在服役的各型轰炸机为63架左右。轰炸机的北约绰号为“獾”。
Tu-95轰炸机北约代号为熊,由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仍在服役中的大型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空射导弹发射平台、海上侦察机以及军用客机。Tu-95在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于苏联空军和苏联海军航空队,轰炸机轰炸机苏联海军航空队使用的机型改称Tu-14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苏联空军开始到现在的俄罗斯空军,机种机型已经更换了不少,唯有轰炸机仍使用Tu-95没有改变;它的“长寿”原因有几项:一是因为它的体积与滞空能力形成多种不同的功能性。以轰炸机的角度而言,Tu-95就像是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而不像B-52轰炸机的用途有单一化的情形,可以作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甚至是军用客机。不过Tu-95原本的用途就是作为战略上核武器投掷的平台,之后再衍生出成为其他功能与用途的载具。
Tu-95的研发始于1950年代,其原因是为了取代Tu-4,以及Tu-80(进化版的Tu-4),甚至更大型的Tu-85(Tu-4的精装版)均不足以符合轰炸任务的毁灭/杀伤要求,尤其Tu-85还无法与美国空军当时的全天候轰炸机相较长短,因此苏联空军高层在1950年对图波列夫设计局与米亚西舍立夫设计局提出下列要求:
1.轰炸机必须在不重复落地加油的情形下至少要具备8000千米的航程,要能够威胁打击到美国境内的重点目标。
2.轰炸机必须至少能携载11000千克的武器并且将它们倾倒在敌人的头上。
Tu-95发动机特写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对图波列夫设计局唯一的难题就是发动机。第一代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不是没有列入考虑,不过其巨大的油耗远比不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能提供更远的航程。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普惠公司已经成功地研发出J-57发动机,这使得当时仍在研发中的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成为实现的可能。苏联的武器都具备这样的特性,就是外形简单实用至上。
Tu-95的首次对外公开展示是在1955年7月在图西诺机场举行的航空展,起初美国国防部对Tu-95并不重视,估计其极速为400644千米/时,航程12500千米。这错误的推算数据一直维持到1985年才修正为:25000磅负载时最大航程为14800千米。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曾接收约70架原属苏联空军的Tu-95系列机,但现已全部退役。而俄罗斯空军接收的Tu-95系列机到2007年时仍在服役,预计将持续服役至2040年。
Tu-160(北约代号:“海盗旗”)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用于替换Tu-22M逆火战略轰炸机和Tu-95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Tu-160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它非常类似于美国空军B-1枪骑兵轰炸机,它是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个战略轰炸机计划,同时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重的轰炸机,目前仍在生产,大约有16架正在俄罗斯空军服役。
Tu-160“海盗旗”被它的驾驶员昵称为“白天鹅”,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惊人的操控性能,也是它表面采用无光泽白色迷彩涂料的原因。
由于美国空军从1970年提出关于B-1A轰炸机的需求计划,因此苏联空军在1972年针对这一项需求提出类似的相关计划,包括一样必须是超音速飞行,可变后掠翼,以及航速能够达到2.3马赫的机种,以用于对抗美国空军的战略优势。图波列夫设计局混合了160M飞机加长主翼的设置与Tu-144的机身概念,然后再与麦雅希熙契夫设计局M-18以及苏霍伊T-4侦察机进行比对;“海盗旗”的血统从此可以确定它是一个多重父母的混血儿,它的可变后掠翼来自M-18,而M-18的后掠翼又是苏联公认最成功的设计,而图波列夫设计局相中这一点的就是在航空动力学上无穷的潜力。企划案提出后的次年,在Tu-22M首次试飞后,图波列夫局被指派以麦雅希熙契夫局的设计进行发展研究。
1987年5月,Tu-160开始进入部队服役,1988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Tu-160的作战方式以高空亚音速巡航、低空亚音速或高空超音速突袭为主,在高空时可发射长程巡航导弹在敌人防空网外进行攻击;担任防空压制任务时,可以发射短距离飞弹。此外,该机还可以低空突袭,用核子弹头的炸弹或是发射导弹攻击重要目标。
1989年,美丽优雅又威力十足的“白天鹅”终于出现在苏联大众面前,而1989年到1990年也是Tu-160最忙的一年,该年它忙着以自身的重量等级打破44项世界飞行纪录。1995年的巴黎航展上,西方世界第一次能够近距离观察到Tu-160。
与美国的B-1枪骑兵轰炸机相比,速度Tu-160比枪骑兵快80%、体积比枪骑兵大上将近35%、航程比枪骑兵多出将近45%,它的可变后掠翼内收时呈20度角,全展时呈65度角;图波列夫局的设计师在它的襟翼后缘上加上双重稳流翼,这样可以减少翼面上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降低阻力。
Tu-160有两个弹舱,每一个弹舱都能够携带20000千克自由落体式炸弹(以传统250千克炸弹来说,Tu-160就能够携带FAB-250炸弹176枚,比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多4倍,比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多46%,比B-1枪骑兵轰炸机多17%),或者是以滚转式弹舱发射核武导弹。如果B-1B愿意牺牲操控与匿踪性能加上外挂武器的话,B-1B得载重量可达61000千克,然而Tu-160也加上外挂弹药的话,还是比B-1B多携载39%的炸弹(Tu-160外挂载量可达45000千克)。所以说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重型轰炸机宝座非属Tu-160不可。
Tu-160也是前苏联自二战以后第一架“无武装”的轰炸机,亦即它没有自我防卫的武器(Tu-22M逆火战略轰炸机以及Tu-95轰炸机的机尾还有单座单/双管23毫米机炮)。知识点作战半径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它小于二分之一航程。是衡量飞机战术技术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作战半径时,应从载油量中扣除地面耗油、备份油量和战斗活动所需油量。作战半径的大小与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气象条件、编队大小、战斗任务和实施方法等因素有关。军用运输机军用运输机运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的大型飞机,具有载重量大,续航能力强等特点,执行空运、空降、空投等任务。军用运输机军用运输机自卫能力较差,战斗中必须由战斗机护航。军用运输机开始是由轰炸机和民用飞机改装而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机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采用噪音小、耗油低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后动力装置不断革新,性能大幅度提高。美制C—5A战略运输机,装有四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巡航速度871千米/小时,航程4700千米,载重120吨。可搭乘34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军用运输机现正朝多机身、大功率的方向发展。
“环球空中霸王Ⅲ”
C-17“环球空中霸王Ⅲ”是麦道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一种采用上单翼、四发、T形尾、带后卸货扳的新型运输机。机身长53米,机高16.8米,翼展50.3米,外形尺寸与C-141相当。最大起飞重量263吨,最大载荷为150吨。机上带75.8吨载荷时,C-17可从2320米长的跑道起飞,然后在915米长的简易跑道上着陆。该机性能先进,装备部队后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佳的作战能力。由于美军不再订购新的C-17,而外国客户的订购数量不足,C-17的生产线面临关闭的危险。波音公司正努力谋求更多国内外订单,以维持生产线的生存。
C-17采用大型运输机常规布局。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角25度,NASA翼梢小翼高2.90米。悬臂式T形尾翼。垂直安定面与机身连接处向前伸有小背鳍,嵌入式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分为两段。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可靠重力应急自由放下。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六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旋转90度向里收入机身两侧整流罩内。可在铺设与未铺设的跑道上使用。起落架装有碳刹车装置。
C-17刚一出现就凭借先进性能,创造了许多世界航空纪录。C-17运输机曾在1993~1994年在货运类别中22次创造了爬高和速度纪录,这次又刷新了这两项纪录并创造了11项新纪录。2001年底,C-17在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创造了13项航空新纪录。创造的主要纪录是:装载1000-40000千克有效载荷达到最大高度;无有效载荷达到最大高度;装载最大有效载荷飞到2000米;无有效载荷、稳定持久平飞达到最大高度。
C-17容战略和战术空运能力于一身。按能在货舱中2排布置6辆卡车的要求,货舱宽度为5.48米,长26.82米,高3.76米。吉普车可3辆并列,也可装运3架AH-64攻击直升机。各种被空运的车辆可直接开入舱内。机舱中心线和机舱两壁可装折叠式座椅。空投能力包括空投27215-49895千克货物,或空降102名伞兵。为了装载陆军最重的装备——55吨重的M1主战坦克,货舱地板由铝合金纵梁加强,达到了60吨的最高承载能力。
“灰狗”
C-2A“灰狗”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运输飞机,进行海岸设备和海上航母打击大队的人员、后勤物资和邮件的重要运输。
C-2A(R)飞机能够运送重达4536千克的货物飞行超过1852千米。19架C-2A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购,并于1987年逐步被淘汰。39架新生产型的替代C-2A(R)飞机在20世纪80年代采购,如今现役还保有35架,该型飞机进行重大的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的改进。两个舰队后备中队,每个海岸各一个。这两个中队还在每个航空母舰上部署了2架C-2A飞机的分队。
C-130“大力士”
C-130“大力士”中型战术运输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制造。1951年开始设计,1954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6年12月生产型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可以服务于战区内外的空运行动。
美国C-130E“大力神”战术运输机C-130可在前线简易机场跑道上起落,向战场运送或空投军事人员和装备,返航时可用于撤退伤员。改型后用于执行各种任务。C-130能够进行昼夜和不良天候下的行动,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后勤支援。货物运输可以通过伞降、低空伞降系统或者着陆来完成。作为一个战术运输平台,它可以装载92名地面部队或者64名伞兵和装备。它也可以作为医疗撤退平台,能够装载74名伤患和服务人员。
C-130是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战术运输机。已发展了三十多种型别,除用于运输的基本型外,还发展出用于试验研究、南极空运、军援出口、武装攻击、用于发射和控制靶机、电子监视、空中指挥、控制和通讯的型别;此外还有搜索救援和回收型、空中加油型、特种任务型、气象探测型、海上巡逻型,此外还有大量民用型别。
C-5银河运输机是美国现役最大的战略运输机,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运载超大规格的货物并在相对较短的距离里起飞和降落。地面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在C-5的前后舱门进行装载和卸载。
安-12,北约代号“幼狐”,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四发涡桨军用运输机,由安-10民用机发展而来。安-12原型机于1957年3月首飞。定型生产超过900架,军用、民用均有涉及,1973年停产。
安-12BP于1959年进入前苏军服役。其规格、尺寸、性能与同时期的美国C-130大力神运输机非常相似,被视为其对应版本。20世纪60年代,中国从前苏联购买了若干架安-12运输机,并计划在国内设置生产线。但随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撤出技术援助,计划未能成行。直到1975年,中国在其基础上仿制的运输机首飞成功,改变了这一状况。到1981年,中国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制造安-12的能力,并已经以“运8”为投产的运输机命名,此后,运8的发展逐渐跳出安12的框架,并发展出独立的衍生型号和改进型号。
安-22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螺旋桨飞机。主要用于运送部队和大尺寸、大重量的军事装备。安-22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可在边远地区的简易机场起落。
1962年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5年2月27日首次试飞,当年首次在航展上公开亮相。1967年末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共生产85架,其中空军50架,民航35架。该机创造了多个飞行世界纪录。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
安-22投入服役时,是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可载重80吨飞行5000千米。货舱容积639立方米,除可运载T-62坦克外,还可运载“飞毛腿”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桥梁以及汽车等重型军事装备。苏联曾使用安-22执行战略空运任务,飞往西半球、非洲和中东,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时所使用的主要运输机就是安-22。
安-22曾多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1967年10月26日,创造了14项有效载重-高度飞行纪录。由于安-22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好,订货不多,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安东诺夫设计局60年代末曾试图将安-22机身加长,改型成双层客舱的民用客机,载700名乘员,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又没有适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
伊尔-76“耿直”式中远程大型运输机,是前苏联伊柳申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大型运输机。
1971年3月试飞,1975年服役。乘员7人,动力为Л-30KД涡扇式发动机4X12000千克推力,翼展50.45米,机长49.59,机高14.76米,最大时速850千米,巡航时速750~800千米。巡航高度9000-12000米,实用升限15500米,航程5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70吨,载运量40吨或150名士兵,可载运各种装甲车辆、高炮或防空导弹。有近10种类别。
中国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其最大载重量约40吨,可空投1个连的伞兵,或3辆伞兵战车。
60年代末,由于苏联军事空运主力机型——安-12已经显得载重量小和航程不足,苏联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决定研制一种类似于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的运输机。第一架伊尔-76原型机于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机场首次试飞,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公开展出。1974年由苏联空军航空运输司令部进行验收鉴定,认为飞机达到要求。试飞持续到1975年结束,随后投入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和民航。到1992年初,共生产700多架,年产量在50架以上。除俄罗斯空军和民航使用数百架伊尔-76运输机外,还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
安-225式重型运输机安-225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为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六发涡轮风扇式重型运输机,用于在飞机外部装运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货物。1985年中期开始设计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次飞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作了背负“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飞行。至今只生产了1架飞机。
90年代末,由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以及乌克兰Motor-Sych公司共同改装这架飞机,以符合国际航空标准,改装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于2001年5月试航成功。
安-225运输机机身采用普通半硬壳式轻合金结构。最大起飞重量600吨,最大商载(内部载货或外部载货)250吨,最大载油量超过300吨。最大巡航速度850千米/时,航程(内部载货200吨)4500千米,最大燃油量航程15400千米。驾驶舱内6名空勤人员。机翼中央段后底层货舱上方为运载60~70名人员的客舱。底舱从机头至机尾贯通,地板用钛合金制成。货舱长43.00米,宽6.40米,高4.40米。货舱内可装载16个标准集装箱、80辆“拉达”型轿车和各种重型自动卸货卡车,外部挂载所需要的地面试验设备和现场维修设备。在机翼中央翼段上方有两根载货用的纵梁,机背上可负载超长尺寸的货物,如俄罗斯“能源”号航天器运载火箭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等。
由于安-225是在安-124基础上加大,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与安-124相比加长了翼展,货舱长度增加,取消了后部装货斜板/舱门,使飞机总重和载重能力都增加50%。知识点最大起飞重量指因设计或运行限制,航空器能够起飞时所容许的最大重量。最大起飞重量是航空器的三种设计重量限制之一,其余两种是最大零燃油重量和最大着陆重量。
起飞时航空器必须能产生大于航空器本身重力的升力,才能使航空器离开地面升空。由于航空器只能产生有限的升力,因此航空器本身的总重必须受到限制,以保障能够正常起飞离地。
在实际应用中,最大起飞重量还要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如跑道长度、大气温度、起飞平面气压高度和越障能力等。在确定民用航空器最大审定起飞重量时需要满足一定的适航标准,一般在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下测定。飞行前,飞机的总重都会被计算出来,飞行员会根据总重计算飞机所需的起飞速度并确保总重在最大起飞重量以下。预警机与侦察机侦察机专门用于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现代空中主要侦察工具之一。按遂行任务可分为战略侦察机和战术侦察机。战略侦察机一般具有航程远和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略情报,多是专门设计的。战术侦察机具有低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役战术情报,通常用歼击机改装而成。
侦察机一般不携带武器,主要依靠其高速性能和加装电子对抗装备来提高其生存能力。通常装有航空照相机、前视或侧视雷达和电视、红外线侦察设备,有的还装有实时情报处理设备和传递装置。侦察设备装在机舱内或外挂的吊舱内。侦察机可进行目视侦察、成像侦察和电子侦察。成相侦察是侦察机实施侦察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可见光照像、红外照相与成像、雷达成像、微波成像、电视成像等。预警机是装有远程预警雷达、能用于监视和警报敌方飞机或导弹活动的飞机,有“千里眼”之称。新型预警机除监视、警报功能外,还具备地面指挥所的职能,形成“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
在现代军事活动中,通常都有预警机的身影:1982年叙利亚、以色列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空军之所以能取得79∶1的辉煌战果,主要是依靠E-2及时提供的战场空域情报。1982年6月9日开战之前,以军首先在地中海的安全空域9000米高空部署了两架E-2C“鹰眼”预警机,居高临下监视叙利亚导弹发射场和空军基地的行踪。只要叙军飞机一起飞,就被E-2雷达发现,依靠其电子设备及时把叙利亚机型、航速、航向、高度等数据,连续不断地传送给以军战斗机。E-2C预警机中3部由操纵员控制的显示台的荧光屏上,显示着100多架参战飞机的飞行航迹数据,把双方飞机清清楚楚地区别开来,向以军及时提供“制定威胁”和15个最佳截击建议方案,确定攻击来袭目标的先后顺序,使以色列飞机眼明手快,迅速占领有利位置,采取适当机动,从而能大量击落叙利亚飞机。而叙利亚飞机由于没有预警机通风报信和指挥,犹如瞎子跟明眼人打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991年海湾战争是一次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多国部队共出动11万多架次飞机,平均每天2600多架次,最多的一天达3500架次。如此大密度的飞行活动,多国部队靠34架预警机,组织十分严密,指挥得心应手,基本上没有发生差错。在为数不多的空战中,多国部队击落伊拉克44架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对方击落,这其中预警机功不可没。1991年1月18日深夜,多国部队4架F-15C护航一批攻击机队通过巴格达东南方一个机场上空时,预警机向F-15C机长通报,有一架可疑的飞机正尾随他的机队。接着又通报可疑飞机是伊拉克的“幻影”F-1战斗机,已爬升到20400米,机头向西。F-15C根据预警机提供的情报找到目标,在距“幻影”F-1的19千米距离上用火控雷达锁住目标,接着发射“麻雀”中距空对空导弹击中目标。
预警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美国海军将警戒雷达装到飞机上,用于提前发现躲在舰艇雷达盲区内低空飞行接近舰队的敌机。这种空中预警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探测到地面雷达不能达到的隐藏在地平线下面目标的俯视能力,由于地球是球体,地面雷达对7万米以外的目标,因位于水平线之下而捕捉不到,而空中预警系统在约1万米高空飞行,能同时捕捉半径460千米范围内贴近海面或地面飞行的飞机、导弹以及海上舰艇等多种目标。空中预警机就像老鹰一样,有一双能从高空瞄准猎物的锐利的眼睛。
早期的预警机采用普通脉冲雷达,下视能力很差,一般只能用于杂波强度比较弱的海上,担负有限的警戒任务,也就是只能警戒不能指挥。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装备的TBM-3W、AD-3W、WV-2、EC-121C和“塘鹅”等均属此类。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微波技术的迅速发展,预警机雷达多采用以动目标显示或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良好的下视能力等技术,加上数据处理能力和导航、通信技术的进步,预警机的功能由单纯警戒发展到可同时对多机目标实施指挥引导,于是发展成为高度机动的空中警戒和指挥系统。美国E-3A是这类高级预警机的典型代表。
预警机在结构上分为飞行平台、雷达天线罩和航空电子系统3大部分。
飞行平台即容纳各种预警专用设备的载体。大部分预警机由运输机或直升机改装而成。雷达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线孔径的尺寸,预警机便多选用大型飞机作载机,可以安装较大的雷达,探测距离远,有足够的覆盖范围,续航时间也长,并且可安装较多的操作台。若选用小飞机作载机,则安装的航空电子设备较少,功能也较少,价格相对也便宜些。
雷达天线罩是使预警机在外形上有别于其他飞机的明显特征。按雷达天线罩形状不同,分圆基式天线罩、平衡木型天线罩、锅型天线罩和加大机头机尾式天线罩。
典型的预警机的电子系统分为监视雷达、数据处理、数据显示与控制、导航、通信和敌我识别6个子系统。其中监视雷达是最关键的部分,它能在严重的地空或海空杂波环境上探测与跟踪远距离的高低空、高低速目标,有很大的覆盖范围,能够处理与显示数百个目标。
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北约组织拥有空中预警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都有自己的预警机;德国、意大利是北约成员,也间接拥有预警机。除上述国家外,日本、俄罗斯、埃及、以色列、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瑞典、印度、澳大利亚、伊拉克、南非以及智利也已经装备了预警机,其他国家如韩国、土耳其、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文莱以及菲律宾都有购买和研制预警机的意向。我国也引进和研制了自己的预警机,如在运8基础上研制的预警机。
各国现役300多架预警机中,数量最多的是E-2C,超过总数的1/2;性能最好的是E-3A,有近70架。
E-2绰号“鹰眼”,于1956年开始设计,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1964年1月正式交付美国海军使用。
E-2预警机E-2的布局十分独特,其尾部有4个垂直安定面,机翼和垂直安定面前缘都有充气式防冰罩。为了方便舰上停放,其机翼可以折叠。飞机背部的大圆盘是旋转雷达天线罩,可探测范围达到480千米,能自动和连续跟踪250个空中目标并能导引飞机或导弹对其中30个目标进行截击。
E-2“鹰眼”舰载预警机服役已超过了40年。现在的E-2C飞机拥有世界领先的空中指挥控制能力。“鹰眼”预警机能够同时进行对空中和对水面的监视、打击和拦截控制、战斗管理以及搜索和营救。
首架生产型的E-2C,于1973年交付使用,装备了APS-145雷达,能够同时跟踪超过2000个目标,并能控制拦截20个空中目标。美国海军现在使用四种外形的E-2CGroupII飞机,在服役的时间内经历了重大的改进。
现在E-2C的生产型是鹰眼2000,首架于2002年进入现役,包括一台改进型商用任务计算机、一台新的操作员显示器、升级过的制冷系统、改进型卫星通信和USG-3联合接战能力(CEC)系统。装备有CEC的鹰眼2000和E-2C飞机于2002年在阿富汗首次部署。E-2C飞机已经完全胜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打击控制和加油控制行动。海军持续采购鹰眼从2000年一直到了2007年。
同时,海军于2002年开始部署一种新版本E-2D先进鹰眼飞机。主要是进行了重要的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的升级。E-2D飞机希望能够在2011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E-2D飞机的核心是ADS-18电子扫描阵列雷达。E-2D将进行多项改进和升级,包括座舱内战术显示器、一个改进的机身、新的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和新的发动机传动箱。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希望在2007年开始进行2架E-2D飞机的测试,并于2008年开始生产试验性生产飞机,于200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201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E-2C是E-2系列的第三种型别(前两种分别是E-2A和E-2B)。E-2的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预警和空中导引指挥,自1977年换装新型雷达以来,E-2C也可在陆地上空执行预警和指挥任务。由于其独特的战术技术性能、显赫的战绩以及适中的价格,它成为预警机中最为畅销的一种机型。E-2C由载机和监视雷达、数据处理、数据显示与控制、敌我识别、通信、导航和无源探测七个电子系统组成。以色列曾经在1982年的中东战争中应用E-2C预警机和其他电子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电子战,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国海军正在实施E-2C预警机改进计划。通过改进后,E-2C将一直可使用到2015年,甚至可延续使用到2030年。
E-3是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计划研制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指挥飞机,有下视能力,能在各种地形上空执行空中预警任务。从1963年提出要求,经过几年研制,1975年以波音707客机为基础改制的原型机首次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
E-3预警机E-3的主要机载设备有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6个分系统。雷达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板隙缝式天线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天线罩直径9.1米、厚度1.8米、重6.8吨,装在后机身上4.27米的地方。天线可根据不同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分成32个扇形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模态和抗干扰措施。敌我识别器是以AN/APX-130询问机为基础的高方向性询问接收式敌我识别系统,其天线在雷达天线的背面。通信系统装有14种高频、甚高频和超高频设备,在第三批飞机上装有三军通用的分时数字传输系统。导航系统装两套“轮盘木马”Ⅳ惯导系统,ANR-99奥米加导航仪,ANP-200多普勒导航仪,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为9台多用途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用以显示目标与背景信息,在显示器的下方用表格显示目标的各种数据。显示器还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挥多机作战。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为IBM公司的CC-1中央计算机,具有存贮量大、运算速度快(每秒运算74万次)、故障自检和多重处理能力,最多能同时搜索、发现600个目标,并对其中200个目标进行识别和跟踪。
E-3预警机上通常有17名工作人员,其中驾驶员4名、系统操纵人员13名。E-3能执行与地面拦截控制中心相同的任务,实际上也是一个空中指挥所。它可直接向己方执行任务的战斗机发送目标的方位和高度等数据,并实施正确的引导,使己方占据有利位置。E-3在离基地1850千米处执行警戒任务的留空时间为8小时。当飞行高度为12200米时,警戒范围为445千米。如等高中加油一次,留空时间可延长到14小时。
U-2侦察机U-2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单发动机涡喷式高空侦察机,可在21000米的高空飞行、照相、使用雷达侦察及截听通讯。主要用于执行战略或战术的照相和电子侦察任务。1956年开始装备美空军。机长15.11米,机高3.96米,起飞重量7384千克,最大飞行速度804千米/时,最大升限2.134万米,航程4180千米。机载设备有:8台照相侦察用的全自动照相机,能全天候工作且分辨率高,4部实施电子侦察的雷达信号接收机、无线电通信侦收机、辐射源方位测向机和电磁辐射源磁带记录机等。
U2于1955年试飞,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类别A、B、C、D、R、S型。乘员1人,装备J75-P-13B涡喷式发动机,1X7714千克推力。翼展31.39米,机长19.13,机高4.88米,最大时速692千米,巡航速度692千米/小时。爬升率25.5米/秒,实用升限21000米,最大起飞重量18597千克,作战半径2800千米,最大航程8000千米。继航时间:12小时。能够携带各类传感器和照相设备,对侦察区域实施连续不断的高空全天候区域监视。
在1960年之前,U2一直凭借高空优势在中国和前苏联上空横行。不过好景不长,1959年10月7日,解放军刚成立不久的防空导弹部队二营使用苏制SAM-2低空导弹,击落1架由台湾飞行员驾驶的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拉开了解放军打击U-2的序幕。1962年9月9日,导弹二营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区首次击落了1架U-2,之后又于1963年11月1日,二营再次击落1架U-2。1964年7月7日二营第三次击落U-2。1965年1月10日,导弹一营击落1架U-2。1967年9月8日,导弹十四营击落1架U-2。这样解放军合计击落了五架U-2,残骸均在国内做过公开展出。当时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只有三个营,每个营的拦截正面只有几十千米,而且主要用于保卫首都北京。面对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仅靠3个营去抗击到处飞蹿的U-2,难度确实很大。解放军为此设计了重点埋伏战术,并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击落U-2时,由于美方轻敌,解放军没有花什么大力气,但后来双方日益激烈的斗争锻炼了解放军防空部队。美方在U-2第一次被击落后,很快设计了绕弯、电子干扰、电子迷惑等战术和设备,解放军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技术,继续取得击落U-2的战果。
而在前苏联方面,1960年6月1日苏联防空军使用SAM-2导弹首次击落了U-2飞机,飞行员鲍尔斯被俘。飞行员的被俘使苏联掀起了巨大的反美舆论攻势,为此美国从此取消了U-2在苏联领空的侦察任务。在这次战斗中,苏联防空军还出动了米格-19战斗机和刚刚出厂的苏-9战斗机进行拦截,可悲的是导弹部队后来把一架米格-19误认为U-2,击落了这架自己人的飞机。
U-2采用正常气动布局,机翼为大展弦比中单翼,其动力装置为一台J57或J75-P-B发动机。飞行时高度是25千米以上的平流层,是普通机的两倍以上。飞机外表为了避免反射阳光涂成黑色,并加大机翼使其具有滑翔机特征。
机体为了减轻重量,机身采用全金属薄蒙皮结构,机身十分细长,也导致了U-2具有明显缺点。在1969前苏联红军使用地对空导弹攻击时,导弹在机体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气浪导致飞机坠落,在坠落前机体已被严重破坏。飞行员穿有特殊的增压服,根据报道增压服为宇航员用服装,具有生命维持装置。
EP-3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电子侦察机,它是美国海军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的改造型。美军从1969年开始使用EP-3电子侦察机。
EP-3侦察机EP-3是美国的一种陆基情报侦察机,机上配备了尖端的电子信息拦截系统,它可以探测并追踪雷达、无线电以及其他电子通讯信号。它具有全天候侦察的能力,机动性较强,能迅速地提供所需情报。该型机的主要缺陷是无法进行空中加油,因此不得不依靠他国的基地才能进行空中侦察。冷战时期,EP-3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提供服务。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EP-3用于窥探敌情。除美国外,日本也用P-3C改装成EP-3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一架EP-3侦察机侵入中国海域上空对我国实施间谍活动,并撞毁我国战机,飞行员王伟壮烈牺牲。
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备程控系统操纵的无人驾驶飞机。无人机有一次性和多次永久性两种。着陆或降落伞回收。根据用途,机上载有各种电子设备。它主要用于科研、军用高空侦察、训练靶机、核取样等任务。随着现代化电子遥控技术的提高,无人机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出现遥控无人机,由操纵人员地面或空中通过电视摄像机、数据传输等电子装备实施遥控。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研制骚扰机,对地攻击机,目标探测机,遥控直升机,有些速度可达M4.0。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前景及用途必将越来越广。
无人机还可降低成本。一架“影子”无人机造价仅55万美元,还不到F-15战机的1%。按美国空军审计机构的评估,培养一名F-15战机飞行员的费用更是高达260万美元。同时,无人机的战场存活率高。即使是非隐形设计的无人机,由于其尺寸小,发动机功率低,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1平方米,很难被发现。而最新研制的无人机更是采取了各种先进的隐身技术,使其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声隐身等方面都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大量使用无人机对高价值或者是防御严密的目标进行侦察,以减小人员的伤亡或是被俘虏的风险。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无人机第一次扮演攻击者,逐渐由战争“配角”转变成“主角”。2003年,美军遥控“捕食者”无人侦察机,发射2枚“地狱火”导弹,击毙了拉登高级保镖、“科尔”号爆炸案主犯阿布·阿里。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正大力研制装备无人机。国际宇航公司预测,到2010年,全球将拥有12万架军用无人机。显然,随着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飞行状态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将广泛地用于空战,并最终引起空战模式的革命。
“苍鹭”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拉特子公司研制的大型高空战略长航时无人机。该机的研制计划始于1993年底,1994年10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整个研制时间为十个月,1996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苍鹭”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以及海上巡逻等任务。它可携带光电/红外雷达等侦察设备进行搜索、探测和识别,进行电子战和海上作战。在民用方面还可进行地质测量、环境监控以及森林防火等。
该机装有大型监视雷达,可同时跟踪32个目标。采用轮式起飞和着陆方式,飞行中则由预先编好的程序控制。“苍鹭”无人机曾在1995年巴黎航展和1996年的范堡罗航展上展出。知识点雷达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以及高度等信息。
雷达一般包括: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处理部分以及显示器。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以及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军用直升机直升机的发展简史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3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千米/时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千米/时,使用升限可达6000米(世界纪录为12450米),一般航程可达600-800千米左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千米以上。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吨,有效载荷20吨)。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以及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以及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直升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直升机草图,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我们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道:这种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意大利人达·芬奇在1483年提出了直升机的设想并绘制了草图。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在1475年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西方人都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1907年8月,法国人保罗·科尔尼研制出一架全尺寸载人直升机,并在同年11月13日试飞成功。这架直升机被称为“人类第一架直升机”。这架名为“飞行自行车”的直升机不仅靠自身动力离开地面0.3米,完成了垂直升空,而且还连续飞行了20秒钟,实现了自由飞行。
保罗·科尔尼研制的直升机带两副旋翼,主结构为1根V形钢管,机身由V形钢管和6个钢管构成的星形件组成,并采用钢索加强,以增加框架结构的刚度。V形框架中部安装一台24马力的antainette发动机和操作员座椅。机身总长6.20米,重260千克。V形框架两端各装1副直径为6米的旋翼,每副旋翼有2片桨叶。
1938年,年轻的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在柏林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飞行表演。这架直升机被直升机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
1936年,德国福克公司在对早期直升机进行多方面改进之后,公开展示了自己制造的FW-61直升机,1年后该机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是一架机身类似固定翼飞机,但没有固定机翼的大型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它的2副旋翼用两组粗大的金属架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上方支起,两副旋翼水平安装在支架顶部。桨叶平面形状是尖削的,用挥舞铰和摆振铰连接到桨毂上。用自动倾斜器使旋翼旋转平面倾斜进行纵向操纵,通过两副旋翼朝不同方向倾斜实现偏航操纵。旋翼桨叶总距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改变旋翼转速来改变旋翼拉力。利用方向舵和水平尾翼来增加稳定性。FW-61旋翼毂上装有周期变距装置,在旋翼旋转过程中可改变桨叶桨距。还有一根可变动桨距的操纵杆来改变旋翼面的倾斜度,以实现飞行方向控制。FW-61就是靠这套周期变距装置和操纵杆保证了它的机动飞行。该机旋翼直径7米。动力装置是一台功率103千瓦的活塞发动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具有正常操纵性的直升机。该机时速100~120千米,航程200千米,起飞重量953千克。
1939年春,美国的伊戈尔·西科斯基完成了VS-300直升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同年夏天制造出一架原型机。这是一架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装有3片桨叶的旋翼,旋翼直径8.5米,尾部装有2片桨叶的尾桨。其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由V型皮带和齿轮组成传动装置。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驾驶员座舱为全开放式。动力装置是一台4气缸、55千瓦的气冷式发动机。这种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型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直升机构型。
西科斯基不断对VS-300进行改进,逐步加大发动机的功率。1940年5月13日,VS-300进行了首次自由飞行,当时安装了66千瓦的富兰克林发动机。
R-4是美国沃特-西科斯基公司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一种2座轻型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批量生产的直升机,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海军、海岸警卫队和英国空军、海军使用的第一种军用直升机。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51、S-55/H-19、贝尔47;前苏联的米-4、卡-18;英国的布里斯托尔-171;捷克的HC-2等。这一时期的直升机可称为第一代直升机。
贝尔47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1941年,试验机贝尔30于1943年开始飞行,1945年改名为贝尔47,1946年3月8日获得美国民用航空署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2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
卡-18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于1957年年中首次飞行,此后不久投入批生产。采用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三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装一台202千瓦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旅客。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61、贝尔209/AH-1、贝尔204/UH-1,苏联的米-6、米-8、米-24,法国的SA321“超黄蜂”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专用武装直升机,如AH-1和米-24。这些直升机被称为第二代直升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三阶段,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70/UH-60“黑鹰”、S-76、AH-64“阿帕奇”,前苏联的卡-50、米-28,法国的SA365“海豚”,意大利的A129“猫鼬”等。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专门的民用直升机。为了深入研究直升机的气动力学和其他问题,这时也设计制造了专用的直升机研究机(如S-72和贝尔533)。各国竞相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促进了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出现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典型机种有:美国的RAH-66和S-92,国际合作的“虎”、NH90和EH101等,称为第四代直升机。
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主发动机同时也输出动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桨,机载陀螺仪能侦测直升机回转角度并反馈至小螺旋桨,通过调整小螺旋桨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不同转速下的反作用力。
通过称为“倾斜盘”的机构可以调整直升飞机的旋翼的螺距,从而在旋转面上可以产生不同象限上的升力差,以此升力差来实现改变直升飞机的飞行方向,同时,直升飞机升空后发动机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转速下,控制直升飞机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调整螺旋桨的总螺距来得到不同的总升力的,因此直升机实现了垂直起飞及降落。
单旋翼直升飞机:单旋翼带尾桨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尾部一个小型垂直旋翼(尾桨)负责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欧洲直升飞机公司制造的EC-135直升机。
单旋翼无尾桨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机身尾部侧面有空气排出,与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侧向力来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国麦道直升飞机公司生产的MD520N直升飞机。
双旋翼直升飞机:纵列式两个旋翼前后纵向排列,旋转方向相反。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CH-47“支努干”运输直升飞机。
横列式两个旋翼左右横向排列,旋翼轴间隔较远,旋转方向相反。例如,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Mi-12直升飞机。
共轴式两个旋翼上下排列,在同一个轴线上反向旋转。例如,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50武装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因为有许多其他飞行器难以办到或不可能办到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直升飞机由于可以垂直起飞降落不用大面积机场。主要用于观光旅游、火灾救援、海上急救、缉私缉毒、消防、商务运输、医疗救助、通信以及喷洒农药杀虫剂消灭害虫和探测资源等,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能有广泛用途。世界直升机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
装有武器并执行作战任务的直升机,亦称攻击直升机或强击直升机。主要用于攻击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标,为运输直升机护航,也可与敌直升机进行空战。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适于低空、超低空抵近攻击,能在运动和悬停状态开火等特点。多配属陆军航空兵,是航空兵实施直接火力支援的新型机种。武装直升机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种。专用型武装直升机是专门为进行攻击任务而设计的,其机身窄长,机舱内只有前后或并列乘坐的2名乘员(甚至1名乘员),作战能力较强;多用途武装直升机除用来遂行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运输、机降、救护等。反坦克作战是武装直升机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武装直升机又被称为“坦克杀手”;它与坦克对抗时,在视野速度、机动性及武器射程等诸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舰载武装直升机还可扩大舰艇或舰队的作战范围,增强作战能力。武装直升机一般携带机枪、航炮、炸弹、火箭和导弹等多种武器,最大平飞时速300千米以上,续航时间2~3小时。武装直升机广泛用于现代局部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十分关注。
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是由德国科学家福克于1937年设计制造的FW-61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该机首次由女飞行员莱西驾驶,以68千米/小时的速度由柏林飞到伦敦,震动了整个航空界。
世界上最小的直升机是日本研制的一种单人超小型直升机。直升机安装有一台37千瓦的强制冷发动机,主旋翼直径约6米,自重仅为115千克。
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是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生产的米-12“信鸽”重型运输直升机。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05吨,主旋翼直径为35米,机身长达37米,货舱长28米,可运送中型坦克和火炮,安装有4台4.78兆瓦的发动机,载重40吨。
飞得最快的直升机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S-67型直升机。1970年12月14日,飞行员库哥特·坎农驾驶S-67型直升机,创造了飞行速度355.49千米/小时的世界纪录。
飞得最高的直升机是法国的SA-3158型“美洲鸵”直升机。1972年6月21日,飞行员吉恩·鲍莱特驾驶“美洲鸵”,创造了飞行高度达1.2442万米的世界纪录。
飞得最远的直升机是美国的OH-6型直升机。1966年4月6~7日,该机由飞行员费瑞驾驶,创造了直线航程3561.55千米的世界纪录。
最早的直升机机降作战是1951年3月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旺方山战斗中实施的。此次战斗中,美军使用直升机将20余人机降在阵地上,配合地面部队夺取对方阵地。这也是直升机参加实战的最早记载。
世界上第一架武装直升机是由H-13直升机改装而成的。1953年美国在H-13直升机上安装了无控火箭、榴弹发射器、机枪和反坦克炮进行试验,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战斗性能,为以后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世界上第一种隐形直升机是美国研制生产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该机是美国陆军未来的主力机种,可执行武装侦察、反坦克和空战等多种作战与保障任务。
第一种使用弹射救生系统的直升机是苏联研制生产的卡-50“噱头”直升机。该机同时还夺得了第一种单座攻击直升机和第一种共轴式攻击直升机两项世界第一。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
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量生产。19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量生产。共生产了545架。
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以及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6是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也开始考虑独自研制能装载1个加强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机产品。根据部队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直升机的编号为直-7。1970年3月,直-7研制工作开始,承担研制的有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和2个工厂。
直-7的研制方案是:装2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他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197l年9月,直-7改舰载的工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0%。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吨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的基础上仿制直-8。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直-8曾经被看做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
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1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千克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1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1台液压救生绞车和2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呐、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1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2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直-9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以及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以及侦察校炮及通讯.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1982年完成了首架飞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2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2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型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
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直-9C舰载型实际上是以直-9为基础改进的,和法国“海豚”的舰载型“黑豹”无太大关系。1987年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2月24日在舰上顺利降落,采用中国直升机设计所研制的快速着舰系留装置。定型后的C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
直10计划主要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40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九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
WZ-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用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千克。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WZ-10未来配合设有顶置瞄具的Z-11轻型直升机取得目标,可完全在接近敌隐蔽处发动进攻,故战场生存能力极强。该机除部分光电瞄准系统可见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Z-11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7年开始交付使用。Z-11主要用于教练、通讯、救护、侦察、护林和旅游等。
哈飞与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三国四方按照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联合开发研制了EC120直升机。单发5座多用途轻型EC120B“蜂鸟”直升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1.5吨级直升机之一。在同级别直升机中,“蜂鸟”具有更先进的性能,大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维护性好、易于操纵、乘坐舒适且成本低廉的直升机。
EC120直升机通过了法国DGAC及美国、英国和欧洲适航当局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适航认证。
EC120直升机适用于载客和公务运输、新闻采集、外挂运输、农业喷洒、电力巡线、治安巡逻、航空医疗运输、观测、联络以及培训等多种用途。
2003年11月20日晚6时,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有限公司四方在北京王府饭店签订合同,在中国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建立EC120总装生产线,EC120直升机将更名为HC120直升机。
在我国使用的国外直升机有美制“黑鹰”直升机、法制SA341“小羚羊”轻型直升机、俄制米8/米17/米171直升机、俄制米6直升机、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等。
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近60年来,已生产交付军用、民用直升机1000多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直升机科研生产能力并拥有完整战斗机系列的国家。美俄欧把直升机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国家大力支持,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据统计,发达地区通用飞机与客运飞机的应用量比例大约是五到六倍的关系。目前我国直升机较少,民用直升机更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直升机领域的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未来中国对直升机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
“河马”米-8
米-8直升机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米-8河马战术运输直升机家族可谓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设计产品。自从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后,米-8河马直升机已经被出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米-8不光在苏联、东欧国家和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服役,而且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大量购买。使用者对于米-8的评价是:寿命长,坚固耐牢,能够承担各种军用和民用飞行任务。在其庞大的家族中,既有火力强大的“炮艇机”,又有舒适豪华的VIP专机。截止到2003年年底,米-8已经在70个国家的空军和陆军中服役,产量超过了12300架。目前,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河马直升机数量大约在3650架,其中俄罗斯装备了1950架,其他国家装备了1700余架。
米-8的原型机于1961年6月24日首飞,当时米里设计局称其为V-8。这架V-8安装了一台发动机,被北约称为河马-A。1962年8月2日,装有2个发动机的V-8A(北约代号河马-B)改进型进行了首飞,并成为后来量产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米-8河马-B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运输。紧随其后,米-8的第一种军用型M-8TV也于1968年进入苏联军队服役。米-8TV可装载2个或4个16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或是200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1973年,米里设计局又设计成功米-8TV的改进型,北约称为河马-E,和米-8TV相比,河马-E的火力更加强大,它可以装6个32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20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4枚9M17P(AT-4)反坦克导弹。在随后的几年里,米里设计局又以米-8TV为基础,陆续推出了多种特殊用途的直升机,诸如电子侦察,通讯侦察、电子干扰和战场指挥直升机。
1971年,米里设计局开始对第一代米-8进行系统的现代化改进,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米-8的推重比。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成功了代号为TV3-117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原先米-8使用的TV2-117发动机相比,功率提高到1874千瓦,并且拥有全新的主变速箱和机械部件。在改进发动机的同时,米里设计局还对米-8的外形和机体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河马显得更加简洁洗练。这些改进,使第二代河马与前身相比更加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1975年,米里设计局将改进完成的米-8命名为米-8MT(北约称之为河马-H),并在当年的8月17日进行了首飞,1971年,米里设计局又赋予了米-8MT全新的代号——米-17。1979年到1989年间的阿富汗战争让米-8MT声名大噪,一时成为许多国家争先购买的直升机。由于加固了其机体,改善了飞行能力,米-8MT在遭到阿富汗游击队攻击的时候,依然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可靠性。
“雌鹿”米-24
米-24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1973年装备部队。约有1250架在独联体服役,并装备包括阿富汗、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国家。
米-24武装直升机现有型别:米-24A,早期型别;米-24D,武装型,用于空对空及空对地攻击,座舱重装甲,武器系统有USUP-24机关炮,机头装12.7毫米机枪,KPS-53A光电瞄准具;米-24V,类似米-24D,改进翼尖发射巢及4个翼下挂架,最多可携带8枚AT-6“螺旋”无线电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翼下挂架可选装AA-8“蚜虫”空对空导弹,类似米-24,但机头换装双管30毫米机炮;米-24R,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以供NBC战分析(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米-24K,在机舱安装更大照相机;米-24BMT,扫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装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为满足俄罗斯军方最新机动性要求而升级,米-28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减轻了重量,装备新的电子设备。
米-24武器系统包括一挺遥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机枪,储弹量1470发,4枚AT-2“蝇拍”式反坦克导弹,多种火箭、炸弹、布雷器,最多可装1500千克常规炸弹,试装AA-8“蚜虫”、AA-11“射手”空空导弹。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500米,作战半径(最大军用载荷)160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噱头”卡-50
卡-50,原编号为卡-136,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新型共轴反转旋翼武装直升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噱头”,俄军将其命名为“黑鲨”或“狼人”。卡-50于1977年完成设计,原型机于1982年7月27日进行首次飞行,1984年首次公布,1991年开始交付使用,1992年底获得初步作战能力。
卡-50武装直升机卡-50主要用于完成反坦克任务,此外还可用来执行反舰/反潜、搜索和救援、电子侦察等任务。卡-50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如红外抑制技术、红外诱饵撒布装置和装甲、先进的火控技术。1996年,卡莫夫设计局公开了卡-50的双座型卡-52,俄军将其命名为“短吻鳄”。卡-50与卡-52协同作战,形成黄金搭档。
“光环”米-26
米-26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米-26已发展有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多种型别。
米-26直升机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他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2008年5月25日15时50分许,由俄罗斯支援中国四川抢险救灾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将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仅用两架次就将唐家山堰塞湖230名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2008年5月26日上午11:05,一架红色米-26直升机吊装了一台重约13.2吨的重型挖掘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2008年5月29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形成的最危险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岷江主汛期到来之前,为确保天府之国的平安立下汗马功劳。
“眼镜蛇”AH-1
AH-1武装攻击直升机
AH-1“眼镜蛇”是贝尔公司为美国陆军专门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专用的”武装攻击直升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实际需要,迫切要求迅速提供一种高速的重装甲重火力武装直升机,用来为运兵直升机提供沿途护航或为步兵预先提供空中压制火力。因为当时用普通运输直升机临时加机枪改装的火力支援直升机不仅速度慢,而且无装甲保护,火力也不强。
AH-1“眼镜蛇”直升机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并几经改型。AH-W“超眼镜蛇”直升机是新近推出的最新型反坦克直升机。该机更突出了高温高原性能,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和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贝尔公司1989年又发展了四桨叶的AH-1(4B)W“毒蛇”直升机,采用了先进无轴承旋翼,载运能力将提高一倍,飞行性能也将有较大提高。
“黑鹰”运输直升机
S-70是西科斯基飞机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双发单旋翼战斗突击运输直升机。美陆军编号UH-60A、UH-60C,绰号“黑鹰”。1972年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1974年10月首飞,1977年8月开始生产,1979年4月开始交付使用。该机的主要任务是战斗突击运输,伤员疏散、侦察、指挥及兵员补给等任务,是美国陆军20世纪80年代直升机的主力。
S-70战斗突击运输直升机
“黑鹰”作为突击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低飞作战任务时,极易遭受地面火力攻击,故该机在提高生存力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其机身及旋翼在制造上大量使用各类防弹材料,驾驶舱和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均设有装甲;两台发动机由机身隔开,相距较远,如有一台被击中损坏,另一台仍可继续工作。而“黑鹰”的抗坠毁措施尤其值得一提,它采用固定式抗坠毁起落架、机身下部的蜂窝状填料以及高效减震座椅等。
“黑鹰”改进型有SH-60B“海鹰”,反潜/反舰导弹防御型;EH-60A电子对抗型;HH-60D“夜鹰”是空军的战斗支援型;EH-60B远距离目标跟踪系统型;SH-6F美国海军用作战型。
除美国之外,S-70的主要出口装备国有希腊、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泰国、韩国等。
“阿帕奇”AH-64
AH-64“阿帕奇”直升机是美国最先进的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的武装直升机,由美国原休斯直升机公司研制,编号休斯77型。AH-64直升机于1975年开始研制,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与其他直升机相比,“阿帕奇”的突出特点是:1.火力强,它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武器,另外还有机关炮和火箭等;2.装甲防护和弹伤容限及抗坠性能好;3.飞行速度快;4.作战半径大,可达200千米左右;5.机载电子及火控设备齐全,具有较高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较完善的火控、通信、导航及夜视系统;6.具有“一机多用”能力。
AH-6的最大平飞时速307千米,实用升限6250米,最大爬升率16.2米/秒,航程578千米。主要武器:机头旋转炮塔内装一门30毫米链式反坦克炮、四个外挂点可挂八枚反坦克导弹和工具,19联装火箭发射器。最大起飞重量7890千克。机上还装有目标截获显示系统和夜视设备,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搜索、识别与攻击目标。它能有效摧毁中型和重型坦克,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超低空贴地飞行能力,是美国当代主战武装直升机。
AH-6武装直升机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实施大规模空袭前22分钟,8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从750千米外的基地起飞,发射了3枚“海尔法”导弹,导弹沿着波束飞向伊拉克西部2个地面雷达站,不到2分钟,就彻底摧毁了它们,从而为空袭部队提供了安全走廊,保证了空袭成功。其后,AH-64“阿帕奇”直升机又以单机摧毁23辆坦克的纪录载入史册。
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
CH-47“支奴干”是美国波音·伏托耳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双旋翼纵列式全天候中型运输直升机,美国公司编号波音114/414。1956年开始研制,1961年4月28日第一架原型机YCH-47A总装完成。1961年9月21日进行首次悬停飞行。该机是根据美国陆军的全天候中型运输直升机要求设计的,可以在恶劣的高原高温组合条件下完成运输任务。
“支奴干”直升机
“支奴干”直升机的主要型别有:CH-47A,最初生产型,第一架于1962年8月16日交付给美国陆军,共交付美国陆军354架,泰国皇家空军4架,现已停产;CH-47B,CH-47A的发展型,1967年5月10日开始交付,总共生产了108架,1968年2月交付完毕;CH-47C,CH-47B的改进型,加强了传动系统,满足了美国陆军提出的新要求,即在大气温度35℃、1220米高度条件下,外挂6800千克载荷起飞,活动半径56千米,CH-47C于1967年10月14日首次试飞,1968年3月开始交付,1980年夏天交付完毕,共交付美国陆军270架;CH-47D,CH-47系列的最新改进型,第一架标准原型机于1979年5月11日首次试飞,1984年2月28日首次装备美101空降师,达到初始作战能力,能执行各种战斗与支援任务,包括运送部队、火炮装置和战场补给。
“支奴干”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等,我国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购买过6架“支奴干”直升机。
CH-46“海骑士”
CH-46“海骑士”运输直升机首飞于1958年,正式服役于美国海军则在1960年,担任运输物资、人员等任务。虽然并非是特种作战直升机,但它却经常执行一些特种军事任务。
CH-46运输直升机CH-46直升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主要的军用直升机之一,这种直升机外形有点像公共汽车,双螺旋桨。海军陆战队主要用它把部队从舰上运到岸上,或把部队从营地运到作战前沿位置。而美国海军则用这种直升机把装备运到舰上或执行搜索与救援任务。
CH-46直升机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在整个服役期内,CH-46直升机问题多多,命运时起时落。由于事故频繁,加上又不能弃之不用,所以美军只得经常进行检查,而且海军陆战队下令每架CH-46每次只能载12人而不是原来规定的25人,所以每小时飞行的代价比以前上升了75%。
在越南战争期间,这种直升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CH-46初次服役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一开始用于从海军舰只上向陆上运送部队和货物,或者从陆上送到舰上,另外还执行了成千上万次救护受伤陆战队员的任务。自从越战以来,CH-46几乎参加了所有美军大型的军事行动,包括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后来的伊拉克战争。
山猫直升机
“山猫”是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和法国航宇公司共同研制的多用途直升机。该机1968年4月开始研制,韦斯特兰公司领导设计工作。1971年3月21日,第一架“山猫”的原型机首飞。1974年初,“山猫”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在英国海军、陆军和法国海军。
山猫直升机“山猫”作为一种多用途的军用直升机,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种不同改进型。其中主要有:“山猫”AH.Mk1,英国陆军通用型;“山猫”HAS.Mk2,英国海军轻型反潜反舰直升机;“山猫”HAS.Mk2,法国海军型;“山猫”HAS.Mk3,加大功率的英国海军型;“山猫”HAS.Mk3GM,英国海军阿拉伯海湾巡逻型。
韦斯特兰公司与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合并后,又将“山猫”进行重大改进,以适应技术发展和客户的不同要求,推出了最新的“超山猫300”直升机。该机于2002年7月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首次露面。
海王直升机
“海王”是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在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S-61直升机海王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反潜直升机。该机采用了S-61的基本设计,换装了动力装置,并安装了一些专用设备,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可以执行搜索和救援、运输等任务。
“海王”除反潜型外,还有空中预警型、救援型、搜索型、支援型等。除英国外,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埃及等多国均装备了“海王”直升机。
海豚直升机
“海豚”是法国航宇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研制的一种轻型运输直升机。1972年6月原型机试飞成功,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付使用。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型别,主要包括:海豚直升机SA365N,运输型;SA365F,反舰反潜型;SA365M,多用途军用型。
“海豚”直升机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涵道式尾桨提高了安全性,起落架为前三点可收放式,机载设备比较先进,可执行多种任务。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引进了海豚直升机。知识点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是装有武器、为执行作战任务而研制的直升机。
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有说1944年),德国在Fa-223运输直升机上加装了一挺机枪。20世纪50年代,美、苏、法等国都分别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主要用于自卫,后来也用来执行轰炸、扫射等任务。60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直升机(多为运输型)。战争中,其直升机损失惨重,因而决定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是美国的AH-IG,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并用于越南战场。
目前,武装直升机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大类。专用型机身窄长,作战能力较强;多用型除可用来执行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运输、机降等任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