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凭借人类的智慧,以后将会有更加先进精密、威力强大的武器不断出现。
轻武器
轻武器一般包括枪、手雷、枪榴弹、榴弹发射器、火箭发射器、轻型纵火武器和单兵导弹等。除枪械之外的轻武器常称为近战武器。主要装备对象是步兵,也广泛装备于其他军种和兵种。其主要作战用途是杀伤有有生力量,毁伤轻型装甲车辆,破坏其他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
轻武器的特点
轻武器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可由单兵或战斗班组携行作战;能单独使用,配套设备少,后勤保障简单:使用方便,开火迅速,火力密度大;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携带方便,人能到的地方轻武器就能到,特别适于在近战和敌后斗争中使用,品种较多,能适应多种作战任务:杀伤人员、毁伤装甲、打击低空目标、引火焚烧、施放烟幕、镇压暴乱等;轻武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便于维护保养,成本低廉,适于大量生产、大量装备,是军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武器。
枪械发展简史
火器的产生源于9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1259年中国制成的以黑火药发射于窠的竹管突火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身管射击火器。欧洲枪械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14世纪出现火门枪,15世纪出现火绳枪,16世纪出现燧石枪(又称燧发枪),19世纪初出现击发枪,19世纪中叶出现金属弹壳定装弹后装击针枪,19世纪下半叶出现弹仓枪,19世纪末出现自动枪械。
枪械
轻武器的主体是枪械,个国家枪械(尤其是步枪)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做是其轻武器发展水平的标志。枪械通常包括手枪、中锋枪、步枪、机枪和特种枪(霰弹枪、防暴枪、救生枪、信号枪)等。
性能的提升
在长达6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枪械本身由前装到后装,由滑膛到线膛,由非自动到自动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19世纪中叶以前,枪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点火方法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方面,19世纪末开始在提高射速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枪械的品种由少到多,重量逐渐减轻,口径由大到小,射程由近及远,射速也逐渐提高才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
手枪
手枪是最常见的单兵武器。它在枪械家族中身材最小,适于携带和隐藏。多用于近战和自卫,使用专用的弹药,能够在50米范围内有效杀伤敌人,因而是最佳的防身武器。手枪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战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手枪的演变
从火器史来看,手枪大致经历了火门枪—火绳手枪—转轮发火手枪—燧发手枪—击发手枪—转轮手枪—自动手枪的发展过程。
手枪的特点
手枪是一种单手握持瞄准射击或本能射击的短枪管武器,通常为指挥员和特种兵随身携带,用在50米近程内自卫和突然袭击敌人。现代手枪的基本特点是:变换保险、枪弹上膛、更换弹匣方便、结构紧凑、自动方式简单。
手枪的分类
手枪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类如下:按使用对象分,包括军用手枪、警用手枪、特种手枪及运动比赛手枪等。
按作战用途分,包括自卫手枪、冲锋手枪和信号手枪等。按结构方式分,包括自动手枪、转轮手枪和气手枪等。自动手枪又可分为半自动手枪和全自动手枪。半自动手枪只能单发射击,而全自动手枪既可实施单发射击,又可实施连发射击,冲锋手枪即属于这种手枪。
燧发手枪
在15世纪,手枪由点火枪改进为灭绳枪,实现了真正的单手射击。到17世纪,燧发式手枪已具备了现代手枪的特点,它的保险机构、扳机机构和发火机构更加完备,当然全枪外形也紧凑多了。因而燧发手枪的出现是手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击发手枪
1814年,英籍美国人乔舒亚·肖发明了铜火帽使枪械技术有了突破现代枪械的雏形已经显现。1825年,着名枪械设计师亨利·德林杰发明了单管击发手枪,在1865年初,正在剧院观看演出的林肯被人刺杀,而凶手用的就是德林杰手枪。从此以后,美国海陆军一直拒绝使用这种手枪。
左轮手枪
左轮手枪是一种带多单膛转轮的手枪。公认的第一把左轮手枪是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于1835年改进前人的设计后发明的。由于左轮手枪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很快受到各国官兵的喜爱,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枪更是风靡全球。
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左轮手枪而自豪。
自动手枪
所谓自动手枪是指在射击过程中能自动完成开锁、抽壳、抛壳、待击、再装填、闭锁等动作的半自动手枪,人们一般都习惯干将半自动手枪称为自动手枪。自动手枪使手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动手枪包括半自动手枪和冲锋手枪,它是现代手枪的标志。
步枪
步枪是步兵的基本武器,其枪管内刻有膛线,故又称线膛枪。在现代战争中,步枪的主要作用是:在近战或夜战中,在解决战斗的最后阶段,杀伤敌人和轻型装甲目标;在山岳、丛林,城镇等特定条件下歼灭敌人;在敌后袭击敌人。
发展历程
步枪最早起源于中国发明的突火枪。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和手枪类似都经过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前装枪—后装枪—线膛枪等阶段,以后又由非自动改进发展成半自动和全自动等。
步枪的分类
步枪的分类,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非自动,半自动(自动装填)和全自动三种现代步枪多为自动步枪。按用途分可分为普通步枪突击步枪(又称自动步枪)、骑枪(卡宾枪)和狙击步枪;按使用的枪弹分,又可分为大威力枪弹步枪,中间型枪弹步枪小口径枪弹步枪。
膛线
膛线是枪管的灵魂。早期的枪炮都是没有膛线的,因而射击距离近、精度差。
自从17世纪有了膛线之后,射击的距离和精度才有了明显的提高。膛线也叫来复线枪膛内呈螺旋形凹凸的线。凹下的部分称为阴膛线,凸起的部分称为阳膛线。
膛线的作用是使弹头旋转运动,以保持飞行稳定,提高命中精度和增大侵彻力。
燧发步枪
实际上,燧发枪在1550年就出现了一直用到1848年才消亡,大约装备了300年。时至今日,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枪种大量使用这么长时间。燧发步枪具有射速快、口径小、枪身短、重量轻、后坐力小的特点。到17世纪末,燧发步枪普遍装上了刺刀,将冷兵器和火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当时欧洲各国的主要作战武器。
前装枪
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而且多是前装滑膛枪,虽然也有人试用后装的结构,但是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烧气体和操作不便而被放弃。前装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一般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
后装枪
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是纸壳定装枪弹。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
自动步枪是指借助于火药气体压力及弹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弹、闭锁、击发,退壳和供弹等一系列动作的连发步枪,又称突击步枪。
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是一种特制的高精度步枪,一般只能单发,配有高精度的光学瞄准镜或夜视瞄准装置,有的还有两脚架,用于杀伤400~1000米以内的重要有生目标,如指挥官,联络员、侦察兵、机枪射手等。大口径狙击枪主要用于对付技术装备一类的目标,如摧毁敌观察,搜索和指挥等仪器及支援火器,还可用来打击装甲运兵车、直升机和飞机,摧毁油库,弹药库、地雷和水面浮雷等,所以有人也称其为反装备步枪。最准的狙击步枪是现代美军要逐渐替代现役M82A3狙击步枪的XM107。
狙击步枪的特点
狙击步枪在结构设计上有许多与众多不同之处。首先,它的枪管由上乘的铬钼钢或不锈钢制成,内膛加工精度和光洁度都比一般枪管高。狙击步枪射击时枪机处于安全闭锁和静止状态,机匣所受的张力和弯曲力都很小。此外,狙击步枪还有复杂的膛口装置以减少后座力,并配有精度高,视野开阔的专用瞄准镜。
SCD
SVD是前苏联军队在1963年选中的由德拉贡诺夫设计的狙击步枪用于代替服役多年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SVD实际上是AK—47突击步枪的放大版本自动发射原理与AK—47系列完全相同,但结构更为简单。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现仍在俄罗斯、埃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服役。在车臣武装恐怖分子的心中,SVD永远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俄罗斯狙击手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予恐怖分子以致命打击。
M40A1
M40A1是一种很精确的武器,发射M118特种弹头比赛弹,最大有效射程为800米,不过海军陆战队称其最大有效射程为915米,有人称专门用M24SWS在900米距离上与其进行对比试验,发现M40A1和M24SWS的精确度相差无几。美国人认为M40A1是现代狙击步枪的先驱。
狙击手的作用
狙击手已经成为今天特种战斗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狙击手常常是特种战斗行动决定性的关键因素,甚至,各出色狙击手的行动本身,就可能是次特种作战的全部。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几乎是一枪毙命。
狙击手的伪装
现代的狙击任务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通常包括一名狙击手和一名观测员后者有时候也是第二狙击手。一般来说除了必备的狙击步枪外,狙击手的装备还可以包括手枪、伪装服、伪装油彩、望远镜、无线电通讯设备、红外或微光夜视仪、地图、指南针和食物等。为了保持长时间潜伏的隐蔽性大部分的狙击手们都使用水袋和吸管,甚至食用流质高热量食品。
冲锋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铁丝网和战壕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当时无论是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的士兵,都在寻求一种能在狭窄的壕沟战斗环境中进行高射速射击的全自动武器。他们希望这种武器能够拥有如同机枪一般的连射火力,但在体积上比步枪要小,于是冲锋枪便应运而生了。冲锋枪是介于步枪和机枪之间的一种火力较猛的单兵近战武器。主要装备于步兵、伞兵、侦察兵、炮兵、摩托兵、空军、海军等。冲锋枪是冲击和反冲击的突击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特点
冲锋枪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体积小,重量轻,灵活轻便,携弹量大,便于突然开火,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或冲锋。
发展史
早在1915年,为了适应阵地战的需要,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了一种发射9毫米手枪弹的双管连发枪,从而奠定了现代冲锋枪的基础。1918年,德国人H,施曼塞尔设计的第一支适于单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毫米冲锋枪问世,同年,其改进型MP181式冲锋枪正式装备德国陆军使用。
波波沙PPSh41式冲锋枪
作为前苏联红军的标志性枪械波波沙PPSh41式冲锋枪共生产了500多万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的主要步兵武器,并为其他许多国家所采用。PPSh41式冲锋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性能优良、火力猛烈而且造价低廉,最出色的设计就是其71发的大弹鼓。在德军士兵眼中,一把配备71发弹鼓的PPSh41式冲锋枪实在是一种完美的武器,他们都想方设法要搞到一把PPSh41式冲锋枪及其弹药,给自己的生命增加几分保险。
二战中的辉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冲锋枪发展处于全盛时期。在1939年,全世界装备的冲锋枪不过6万支,而到1944年时,这个数字变成了1000万支以上。着名的型号有德国的MP38/40、前苏联的“西蒙诺夫”和英国的“司登”型冲锋枪。
MP38/40式冲锋枪
整个二战最具传奇色彩的冲锋枪当属德国MP38/40式,被誉为“二战德军士兵的第二生命”。MP38/40式冲锋枪的金属组件主要是冲压而成,采用简易的折叠枪托,传统木制组件都由塑料代替,这个设计理念影响了美国的M3,苏联的波波沙以及英国的司登。
MP38/40式冲锋枪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这种枪在二战战场上出尽了风头,一时成为纳粹军队的形象标志。
汤普森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是以美国汤普森将军命名的,但实际上是由美国人佩思和奥克霍夫设计的。有“堑壕扫帚”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汤普森冲锋枪生产量达140多万支,1945年停止生产,并逐渐被美国M3A1式冲锋枪取代。该枪的威力大,火力猛,但缺点是结构复杂,质量较大。该枪是美军装备的第一种冲锋枪。
单兵自卫武器P90
单兵自收武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武器。它是为部队中越来越多的非一线作战人员,如驾驶员、无线电员、飞行员、操作人员、后勤人员等设计的武器。1992年P90正式投产,FNP90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单兵自卫武器。它的设计与传统的手枪、冲锋枪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其外形相当紧凑、小巧,很多人还是称呼它为冲锋枪。
乌齐冲锋枪
微型冲锋枪中,以乌齐冲锋枪最为着名。乌齐冲锋枪是以色列在1950年研制的微型冲锋枪。设计者是以色列的陆军中尉乌齐·加尔。该枪结构紧凑,性能可靠,尤其适应中东沙漠地区作战环境。经过中东战争的多次考验,其优良性能已经远近闻名,是举世公认的最可靠的冲锋枪。今天,乌齐冲锋枪已经遍布全世界,除作为以色列的制式冲锋枪外、美、英、德、比等国的特种部队都采用了它。
机枪
在步兵轻武器中,机枪是最年轻的枪种,如果从1851年算作其问世的时间,至今还不到150年。机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安在两脚架或三脚架上射击。
现代机枪一般有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坦克机枪与坦克并列机枪、航空机枪、大口径高射机枪等,其口径在15毫米以下。就陆军兵种而言,机枪是步兵连以下主要自动武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条件下用密集的火力杀伤敌人集结的或单个的目标,支援步兵战斗。
加特林机枪
世界上第一挺机枪是由一名比利时工程师于1851年设计的。该枪在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之后,因故障太多,不久就从战场上销声匿迹了。1861年,美国人加特林研制出了4管的机枪,后来又发展到6管、10管。加特林转管机枪是一种结构独特的兵器,在兵器发展史上自有它的特殊地位,马克沁机枪问世后,它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马克沁机枪
在枪械发展史上,世人通常把马克沁机枪作为第一种成功地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该枪是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在1880年发明的。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是马克沁机枪,数量超过了12500挺。马克沁机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它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后来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机枪的机动性愈加重视,因而轻型机枪随之产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勃朗宁机枪。
在此后的近30年间,各国都努力研制轻机枪,出现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英国布伦轻机枪和前苏联的DP式,RDK—74式等着名的机枪。
重机枪
重机枪发射的子弹像流水一样,半分钟内可以连续发射300发,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火力网。机枪的射程比步枪、冲锋枪都远。使用普通枪弹时,在3000米距离仍有定的杀伤力。用特种弹、射程可达到5000米。它靠大容量弹链箱供弹,枪架可以调整为平射,高射两种状态,在500米高度内,重机枪打击伞兵非常有效。着名的重机枪有德国的M1919A4、A6式,美国的勃郎宁M2HB式机枪等。
通用机枪
所谓通用机枪(又称轻重两用机枪),是一种既具有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连续射击时间长的优势,又兼备轻机枪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优点的种机枪,是机枪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普遍用通用机枪取代了轻机枪与重机枪,如今,轻重两用机枪已经是基本取代了重机枪的地位。着名的有德国的MG34、MG42/43,美国的M60等。
米尼米轻机枪
米尼米轻机枪是比利时FN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机枪。作为美国班用自动武器的预选方案之一,1982年,美军决定采用该枪,作为陆军班用自动武器型号定为M249。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亮相,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自1986年以后,美军大量定购了米尼米机枪。据不完全统计,米尼米机枪已产销60万挺,除美国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装备了该枪。
特种枪械
特种枪械就是专为特种人员装备的,主要用于执行一些特殊的任务,尤其受到各国间谍以及特警的青睐。特种枪械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与传统的枪械相差甚远。有的发射是无声的,有的带有毒素,有的像打火机,有的像香烟盒,有的像雨伞……
微声枪械,
微声枪械就是在普通的枪管上装上消声器来起到消音的作用。由于特种作战的需要,世界各国军队的特种作战部队,都装备有特种微声枪械。微声枪械即使在寂静的环境中射击,一般也不会引人注意。微声枪械具有微光,微烟等特点,它是突击、侦察、反恐怖部队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防暴枪(各种霰弹枪和发射器)
仿暴枪(各种霰弹枪和发射器)是一种特殊的单人用武器,主要用来杀伤近距离目标,制服暴徒或驱散骚乱人群。警用防暴枪由于能发射霰弹、催泪弹、致昏弹等低杀伤性弹药,一直是世界各国警察、治安和执法部门使用的主要防暴武器。
烟斗枪
看上去像一支普通的烟斗,在烟管中插进一根金属管作为枪管,能发射5毫米或8毫米子弹。发射时将烟管上的一个小销子向上拉再松开,子弹从烟嘴射出。另一个射击方法是吸烟者咬紧烟管上的击发钮,子弹从烟斗处射出。
军用霰弹枪
军用霰弹枪又称战斗霰弹枪,是种在近距离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由于近距离火力猛、命中率高、杀伤力强、使用方便既可用于近战,尤其是城市巷战和建筑物内的战斗,又可用于密集、饱和射击的伏击战和反伏击战,特别适合特种部队、守备部队、巡逻部队、反恐部队使用。霰弹枪作为军用武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自热兵器问世,它就开始装备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霰弹枪都曾发挥过较好的作用。实战表明,霰弹枪在特种战斗中是其他武器不能完全代替的。
戒指枪
它很像一件笨重的首饰,实际上它的突起部分暗藏一支微型手枪,能发射直径5毫米左右的步枪子弹。射击时只需用拇指按压该柄,而后枪管缩进戒指。
该戒指枪有两种型号,相互不通用。一种发射普通子弹,另一种发射催泪子弹。它被称为“最佳防身武器”。
毒伞枪
1978年9月7日,保加利亚文化参赞大作家乔吉,马科夫因投奔西方在伦敦的大街上被人暗杀,而凶手行刺的凶器就是一把毒伞。其外形与普通雨伞相似,内部装有扳机、操纵索、释放扣、活塞式击锤、气瓶和枪管等装置毒弹直径仅2毫米左右,弹壳用铂铱合金制成,内盛剧毒的蓖麻油。发射时,击锤撞击气瓶放出气体,由气体将弹丸推出。弹头击中人体后,使人死亡,很少留下痕迹。
钢笔
这种特殊手枪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且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它既可以当做贴身防卫武器,又可以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攻击。外形与钢笔十分相似。一般的钢笔手枪的外管是拉机柄笔挂是阻铁按纽。
公文箱枪
公文箱枪是暗杀武器中较常用的一种,用各种各样的公文包或箱包作为伪装,枪管上可以加装消声装置,箱体的背面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孔,这就是枪孔,击发后,弹头便从此孔射出。
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锋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称雄战场,这种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于一身的现代化兵器,在现代战争中获得了“陆战之王”的美誉。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主战坦克和装甲战车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各种新型主战坦克纷纷登台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坦克的出现
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
坦克的特点
坦克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电气设备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驾驶室位于坦克内的前部;战斗部位于坦克中部,有炮塔,炮塔上装有1门火炮和高射机枪;坦克后部装有发动机。一般坦克可乘4人,即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等。
战斗力的三大要素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强大的发动机是坦克保持良好机动性能的保证,防护力主要取决于装甲的技术。
坦克的分类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按重量和火炮口径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60年代以后,多数国家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重型坦克,是现代坦克中的主流。特种坦克是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架桥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喷火坦克等。
坦克的防护
坦克的诞生诞生,也促使了反坦克武器的诞生。当反坦克武器对坦克构成威胁时,坦克必将提高防护能力以对付来自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在坦克防护方面,依靠装甲防护是坦克防护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装甲是均质钢板,比较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工艺的应用,相继出现了复合装甲、贫铀装甲、爆炸反应装甲,屏蔽装甲、间隔装甲等。装甲的厚度从5~16毫米增加到250毫米左右。这个厚度是最早坦克装甲的30倍。
坦克的武器装备
包括坦克炮、坦克机枪和弹药等。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一般为线瞠或滑膛加农炮,通常安装在旋转炮塔内主要以直接瞄准射击对付装甲目标。特点是初速大、弹道低伸、射击精度高、结构紧凑后坐距离短、操作简便。坦克机枪是坦克的辅助武器,通常有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并列机枪用以歼灭近距离的有生力量。高射机枪主要用以对付低空目标和地面轻型装甲车辆。
坦克炮配用的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碎甲弹等。
军用飞机
军用飞机是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种飞机,是空军的主要武器装备,可用于作战、保障战斗行动和进行军事训练等。军用飞机可装航空炮并携带导弹,火箭、炸弹和鱼雷等武器,用于攻击空中、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
机枪时代
自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后,飞机很快被用于军事领域。最初,飞机主要用于侦察机体上并没有装备武器。直到1911年,在墨西哥内战中,革命军雇用的飞行员驾驶美国的飞机与整西哥政府军唯一的侦察机在空中用手枪相互劓击,这才拉开了战争史上空战的序幕。
此后,人们开始在飞机上装载武器,用于空中战斗和对地射击。
航炮时代
1916年,法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了37mm口径的航炮,取代了早期那些随意加装在飞机上的各种机枪。此后参战国相继效仿,为本国飞机上装备30~40mm口径的航炮。这些航炮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对地面实施扫射和空中格斗的主要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机普通装备导弹,但航炮仍是一种有效的近距格斗武器。
机枪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飞机用于作战。有些飞行员将步枪,机枪带到飞机上,以便乘机向敌机开枪。一位法国飞行员在其驾驶的飞机上安装了机枪沿着飞行方向向敌机射击,成功击落了3架敌机。后来其乘坐的飞机不幸被德军防空火力击伤。德军拆下了飞机上的机枪装置,着手仿制和改进,装备德国飞机,并在后来的几次空战中击落了多架法国和英国的飞机。
军用飞机的结构
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机翼机身、起落装置、动力装置和飞行控制装置等。与一般飞机相比,军用飞机上还装有机载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和救生设备,直接参加战斗的飞机装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所携带武器有各种导弹,火箭、航炮和航空炸弹等。这些装置与设备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军用飞机的战斗性能。
军用飞机的分类
军用飞机种类繁多,可按其在军事行动中的用途分为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反潜机、侦察机、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空中加油机、军用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和教练机等多种类型。
歼击机歼击机又称战斗机其首要任务是歼灭敌方战斗机,夺取空中优势,其次用于拦截敌方轰炸机、强击机和巡航导弹,也可用于对地攻击。早期的战斗机是在飞机上安装机枪以进行空战,现代战斗机大多装有20mm以上口径的航空机关炮,还可携带多枚炸弹、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多数为马赫数2左右,实用升限约2万米,带副油箱时的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轰炸机
轰炸机是指用炸弹,鱼雷或空地导弹对敌地面,水面目标实轰炸的飞机。现代轰炸机通常由机体结构、动力装置、起落装置、武器系统、机载电子和特种设备组成。目前,着重发展的超音速变后掠翼轰炸机和亚音速隐身战略轰炸机都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火控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能对战略目标实施远程核袭击。
电子对抗飞机
电子对抗飞机通常由其他军用飞机改装而成,用于对敌方雷达,电子制导系统和无线电通信设备实施电子侦察干扰和攻击作战。电子对抗飞机主要包括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和反雷达飞机,其中电子干扰飞机携带电子干扰设备,可对敌方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实施干扰,使敌方防空体系失效,从而掩护己方的攻击飞机完成攻击任务。
侦察机
侦察机是指装有航空照相机等各种侦察设备,用于从空中进行侦察以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可按执行任务范围分为战略侦察机和战术侦察机。战略侦察机航程远,能深入敌后对其重要目标实施战略侦察,战术侦察机能进行低空高速飞行,获取敌战役战术情报。
舰载机
舰载机是指以航空母舰和其他战斗舰为基地的海军飞机主要用于攻击敌方空中,水面、水下和地面目标,还可用于执行预警、侦察、电子对抗、导弹引导、布雷、扫雷、补给、救护和垂直登陆等任务。舰载机外形和结构与普通飞机基本相同,但其重心较低、机冀可以折叠,便于在舰艇上存放和搬运。执行任务时,舰载机借助舰艇的续航力实施远洋机动作战。
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指能在水面起飞和降落的飞机,主要装备干海军,用于实施海上巡逻、反潜、轰炸、布雷、扫雷和救护等。水上飞机蒹具飞机和船舶的特点,依靠密封结构的船形机身和浮筒在水上飘浮和滑行。其活动不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建造机场,因而在一些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
强击机
强击机又称攻击机,其外形与战斗机相似但机载太多武器后不宜进行空中格斗;其轰炸功能与轰炸机相近,可以投弹攻击但无法远航轰炸大面积目标。强击机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稳定性和搜索地面目标能力,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地面小型目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其机戴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弹、制导航空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炸弹等。
军用运输机
军用运输机是指用于运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的飞机,可按任务范围分为战略运输机和战术运输机。战略运输机用于在全球范围内运送部队和各种重型设备,战术运输机则用于在战役战术范围内执行空运空降和空投任务。军用运输机载重量大,续航能力强机,上装有的通信、导航设备能使军用运输机在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
预警机
预警机是指装有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用于搜索,监视敌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导引己方执行作战飞行任务的飞机,通常由大型运输机改装而或。预警机能大大增加雷达的搜索范围和探测距离,增长预警时间,及时发现低空超低空和海上飞行目标。
空中加油机
空中加油机是指专门为飞行中的军用飞机补加燃料的飞机通常由大型运输机或战略轰炸机改装而成。其加油设备多数装在尾部或机翼下的吊舱内,由飞行员或加油员操控,及时为飞行中的飞机加油,使受油机增大航程,延长续航时间,增加有效载重,提高航空兵的远程作战能力。
反潜巡逻机
反潜巡逻机是指用于执行海上巡逻和反潜任务的海军飞机,通常可携载反潜鱼雷、深水炸弹和空舰导弹等武器。
反潜巡逻机装有反潜搜索雷达、红外探测仪、磁力探测仪微光探测仪,水质分析器、气体分析器和电子监视器等设备,能在低空对潜艇进行全天候搜索、跟踪和攻击。
教练机
教练机是指专门用于训练飞行人员的飞机,其座舱内一般安装有两个座椅和两套联动的飞机发动机操纵装置,分别供教员和学员使用。学员位于前舱教员位于后舱,后舱座椅比前舱的高便于教员观察飞机前方,适时指导学员的驾驶技术,飞行技巧和战斗技能。
直升机
直升机是指依靠发动机带动旋翼产生升力和推进力,可垂直起落、宅中悬停,定点回转的飞机。直升机应用于军事领域后,促进了合同战术的发展,使合同战斗的立体性和机动性大为增强,因而有“空中坦克”、“空中大炮”之称。军用直升机包括武装直升机、反潜直升机,扫雷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等。
直升机的诞生
1907年9月,法国人布雷盖研制成的四旋翼直升机首次载人离地升空。同年11月,法国人科尔尼首次驾驶其研制的双旋翼直升机,维持了约20秒钟的自由飞行。1923年,西班牙人西尔瓦研制带有铰接桨叶的旋翼机,为直升机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1939年美籍俄国人西科尔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旋翼直升机VS—300,并于1940年研制出其改进型VS—316,该机被美国陆军采用,直升机从此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直升机的结构
直升机通常由机身,旋翼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起落架、操纵系统以及机载设备等部分组成。用于直接作战的武装直升机还携带机枪、航空机关炮、炸弹、火箭和导弹等多种武器。
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是指装有机载武器系统并执行战斗任务的直升机,可为运输直升机护航,也可与敌方直升机进行空战。武装直升机通常配属陆军航空兵,对航空兵实施直接火力支援,在低空超低空抵近攻击敌目标,能在运动和悬停两种状态下开火。在与坦克、装甲车辆等对抗时,武装直升机在视野、速度、机动性及武器射程等方面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直升机的悬停
空中悬停是直升机特有的飞行性能。旋翼做水平旋转时产生的作用力使空气向下做加速流动,同时空气给予旋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两种力的共同作用几乎使直升机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因而悬停在空中。在不便着陆时,直升机能在低空实施悬停,即可放下悬梯供人员上下机,又可用吊索向目标地点投放物资。
运输直升机
早期的直升机主要用于空中运输,现代的一些直升机专门用于运输。直升机具有起落便利,机动灵活,空中息停等特点,因而可用于在数百千米内运送人员车辆、工程设备及其他军用物资。大型运输直升机可吊运一些机舱无法容纳的大件物资,如坦克、装甲车辆等,以便协助部队实现一远距离快速机动。
军用舰艇
军用舰艇是海军的主要装备,包括在海上执行攻防任务和勤务保障任务的军用舰船,主要用于海上攻击、保护海上交通线、参加登陆作战以及完成海上运输、修理、救生等各种保障任务。舰艇种类繁多,可根据其用途分为战斗舰艇和勤务舰船两大类。在现代战争中,军用舰艇是交战国双方争夺制海权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舰艇的命名
通常情况下正常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军用船舶称为舰,正常排水量在500吨以下的军用船舶称为艇。舰名是海军现役和预备役舰艇的名称,通常用同类名称命名同类舰艇,如美国“长尾鲨”号核舰艇等。艇号是标志在舰艇两舷水线以上的编号,水面舰艇通常将艇号标示在舰首部水线以上两舷的显着位置或船尾,潜艇则将艇号标示在指挥室围壳上,用以确定其在海军序列中的位置,便于识别。
舰艇的动力装置
现代舰艇多数采用蒸汽轮机燃汽轮机或柴油机等常规动力装置其航程受所采用的动力装置和所载燃料量的限制少数舰艇使用核动力装置,如航空母舰潜艇等几乎不受航程的限制。
舰艇的结构
舰艇通常由船体、动力装置、导航设备、武器系统、防护设备、生活和工作舱室等部分组成。其船体常由主船体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主船体多以钢材为材料主要用于航海指挥和通信导航等;上层建筑通常采用钢材、铝材玻璃钢和木材顶部装有各种雷达天线和通信导航等设备。
舰艇的武器装备
现代的军用舰艇多数都装有舰炮,导弹、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舰载武器以便执行对岸攻击、防空、反潜和反舰等任务,航空母舰还装载有各种类型的舰载机,但是不担负直接作战任务的勤务舰船通常只配装少量武器用于自卫。
舰艇的战术性能
舰艇的战术性能主要指标包括舰艇波、舰艇续航力作战半径等。
舰艇耐波性是指舰艇在定风浪条件下的运动性能;续航力是指舰艇一次满载燃烧、机械用水和燃油、以给定速度航行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作战半径通常指舰艇按设计规定装足燃油、淡水、食品、弹药及各种消耗品,从基地出发中途不补给,进行作战活动所能达到的最大平均直线距离。
战斗舰艇
在军用舰艇中,战斗舰艇担负着主要作战任务,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驱逐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艇和登陆舰艇等多种类型和用途的军用舰艇。
战列舰
战列舰是指带有装甲防护装有大口径火炮,具有较强突击火力,能实施远洋作战的水面舰船,主要担负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
19世纪中期战列舰诞生并开始应用于海上作战。20世纪30年代,战列舰发展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列舰的地位逐渐被航空母舰所取代,各国不再建造战列舰,现代的战列舰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战列舰改装而成的。
巡洋舰
巡洋舰是指在排水量、火炮、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面战舰,能较长时间、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远洋机动作战。巡洋舰装备有与其排水量相称的攻防武器系统,精密的探测计算设备和指挥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好的耐波性。巡洋舰通常由数艘组成编队,或参加航空母舰编队,常作为编队的旗舰。
驱逐舰
驱逐舰是指以导弹和舰炮为主要武器并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舰船,主要用于攻击潜艇,水面舰船,还担负护航、侦察、巡逻、布雷和支援登陆作战等任务。
1893年,英国建造的“哈沃克”号鱼雷驱逐舰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该舰既能攻击鱼雷艇,又具有鱼雷的攻击能力。现代的驱逐舰则以导弹为主要武器,具有防核、化和生物武器的能力。
护卫舰
护卫舰是指以导弹、舰炮和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反潜护航、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对岸对舰攻击等作战任务。
护卫舰一般比巡洋舰吨位小,火力弱航速低,但是应用更为广泛。早期的护卫舰排水量约为1000~1400吨,航速为16~18节;现代的护卫舰排水量增至2000~1000吨,航速为24~35节,续航能力为4000~7800海里。
扫雷舰艇
扫雷舰艇包括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等,专门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担负开辟航道,登陆作战前打雷以及巡逻警戒护航等任务。舰队扫雷舰排水量为600~1000吨,航速为14~20节。舰上装有各种扫雷具,可扫除布设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基地扫雷舰排水量为500~600吨,航速为10~15节可扫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
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舰艇是指携载直升机,用于输送登陆作战部队及装备的登陆舰船,主要使用直升机输送登陆兵进行垂直登陆以提高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机动性。其舰载装备停放在飞行甲板下方的机库和登陆车辆库内,使用时由机库内的升降机升至飞行甲板上。其飞行甲板能同时起降7—8架直升机。舰载登陆兵可从住舱沿特有通道直达登陆部位。
“艾奥瓦”级战列舰
“艾奥瓦”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吨位最大的战列舰,共舰全长270,4米,宽33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改装后的“艾奥瓦”级战列舰安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3座三联装406mm火炮、6座双管127mm火炮、4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此外,舰上还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署名的战列舰,其舰全长241,55米,宽36米,吃水10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最大航速30,1节,续航力1,5万海里。其火力非常强,舰上装有4座双联装381mm主炮、6座双联装150mm炮,8座双联装105mm重型高炮,8座双联装37mm中型高炮,40门机关炮以及6具533mm鱼雷发射管。
“弗吉尼亚”级巡洋舰
“弗吉尼亚”级巡洋舰是美国海军第四级核动力巡洋舰,其舰全长为178,3米,宽为19,2米,最大航速30节。其舰载武器设备有两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两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两座MK—26型导弹发射装置两座三联装MK32型反潜鱼雷发射管、两座MK—45型127mm全自动火炮,两套MK—15型20mm“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金刚”级驱逐舰
“金刚”级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艘装备“宙斯盾”防空导弹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新型导弹驱逐舰。
其首舰“金刚”号全长161米,宽21米吃水6,2米,标准排水量7250吨,航速30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其舰首装有MK41型29单元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舰尾装有MK41型61单元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此外,其舰载武器还有鱼雷和舰炮。
“拉菲特”级护卫舰
“拉菲特”级护卫舰是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护卫舰,其舰全长125米宽15,4米,吃水4,1米,满载排水量3500吨,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9000海里。
该舰装备了众多先进的电子设备,如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多普勒跟踪雷达舰空导弹制导雷达,舰载噪声与欺骗雷迭干扰机、红外监视和搜索系统等,具有优越的隐身性能。
“复仇者”级扫雷舰
“复仇者”级扫雷舰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远洋型反水雷战舰,目前是美国反水雷作战的主力舰型。其舰长全长68,28米,宽11,89米,吃水3,45米,最大排水量1312吨,最大航速14节;舰上装有多种反水雷装备,包括变深声呐系统、灭雷系统、扫雷系统、精确导航系统及一些辅助设备,兼具猎雷和扫雷能力。“复仇者级”扫雷舰共有12艘其首舰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指载有各种作战飞机并能作为其起降基地的军舰,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各类舰船,袭击其海岸设施和陆上战略目标,支援己方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一艘航空母舰通常可搭载各种舰载飞机数十架甚至数百架,能在半个小时内起飞20多架飞机,一昼夜可航行500多海里。
前苏联“基辅”级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空母舰是前苏联建造的常规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后为俄罗斯所用。该级舰共有4艘,即“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戈尔什科夫”号。该级航空母舰全长274米,宽47,2米,吃水10米深,标准排水量为3,6万吨,满载时为4,35万吨装载垂直起降飞机33架,装有导弹发射架6座,火炮发射装置10座,鱼雷发射装置2座,火箭发射装置2座、电子干扰装置8个以及各种雷达设备和火控系统。
美国“小鹰”级航空母舰
“小鹰”级航空母舰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其舰全长319,3米,宽39,6米,标准排水量为6,01万吨,满载时为7,97万吨,最大航速为32节。“小鹰”级航空母舰可措载80多架各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装有3座导弹发射装置、3座火炮发射装置。
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舰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作战能力最强的航空母舰,它可搭载85架各种类型的军用飞机,并装有先进的导弹装置系统和近防系统。由“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领衔组成的战斗群通常由4~6艘导弹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补给舰构成。目前,已有9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美军服役,第10艘建成后可停放75架战斗机。
英国“无敌”级航空母舰
“无敌”级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种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采用滑跃起飞技术的轻型航空母舰。该级航空母舰其3艘,全舰长206,6米,宽27,7米,标准排水量为1,6万吨,满载排水量为2,03万吨,最大航速为28节,其建成时的标准载机为8架“海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和12架“海王”直升机,后根据作战需要加载了3架“海王”预警直升机。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一艘最大的航空母舰,战后服役于美国海军。同级航母共有3艘其舰长2963米舰宽725米航速33节标准排水量为51万吨满载时排水量为64万吨,配有4部飞机升降机和3部飞机弹射器。其首舰可同时搭载130多架螺旋浆式舰载机。
潜艇
潜艇是指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军用舰艇,属于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将潜艇的实战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潜艇战已经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潜艇的各项性能也在不断地改善。
艇体结构
现代潜艇艇体结构通常分为基本结构和专门结构。基本结构包括耐压结构和非耐压结构耐压结构包括耐压艇体,耐压液舱和耐压指挥室等,能在深水中直接承受外部高水压并保证艇体水密;非耐压结构包括主压载水舱、燃油舱等水密结构和上层建筑、指挥室围壳等非水密结构。专门结构是适应特殊需要专门设置的局部性结构、包括耐压艇体上的开口加强结构、非耐压艇体上的突出物和凹穴结构,核反应堆防护屏蔽结构等。
作战能力
现代潜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强的自给力、续航力和突击威力,可用于袭击敌方海岸设施和陆上重要目标,打击海上各种运输船只,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输送人员等任务。潜艇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应用于实战,发挥出了破坏运输舰船的显着效果。
分类
潜艇可按动力来源不同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的多寡分为大型(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中型(排水量为600~2000吨)、小型(排水量为100~600吨)和袖珍型(排水量在100吨以下)潜艇、还可按作战使命不同分为攻击潜艇和导弹潜艇等。
核潜艇
核潜艇是指以核能燃料为动力的潜艇与常规动力潜艇相比具有航行速度快,能在水下长时间潜航等优点,可按作战使命不同分为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导弹核潜艇一般可携带12~24枚潜地弹道导弹并装有4~6具鱼雷发射管,攻击核潜艇的续航能力可达数十万海里,可连续航行90天,主要用于搜索和攻击敌方潜艇,航母战斗群和水面舰艇编队,为己方战略导弹潜艇、航母战斗群或海上机动编队扫清航道等。
常规动力潜艇
常规动力潜艇是指以柴油发动机蓄电池为动力来源,能在水下隐蔽活动和战斗的潜艇,既可攻击敌水面舰船和潜艇,也可实施水下布雷,侦察等任务。早期的潜艇均为常规动力潜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后来随着核能源的开发及应用,续航能力和作战能力更强的核动力潜艇逐渐取代了常规动力潜艇的辉煌。但是世界各国仍非常重视常规动力潜艇的建设,因为其造价相对较低,而且适于浅海作战。
潜艇的雏形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贝尔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般能够潜入水下并能在水下行进的潜水船。其船体酷似个木柜,采用木质结构,表面覆盖着涂有油脂的牛皮船内装有作为压载水舱使用的羊皮囊使用时以多根木桨来驱动,可承载船员12名,能够潜入水中3~5米。这艘潜水船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德雷贝尔因此被称为“潜艇之父”。
潜艇实战的首次胜利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部邦联为了打破北军对南军的封锁,在实战中使用了“亨利”号潜艇。该潜艇由一台铁锅炉改装而成,由8名水手摇动一种类似辘轳的曲柄推动潜艇前进。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号在灯光的指引下成功地炸沉了北军轻巡洋舰“休斯敦”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潜艇第一发实战胜利的先例。
近代潜艇的发展
1796年,爱尔兰裔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对“海龟”号潜艇进行了改进,后于1801年5月在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支持下建成了“鹦鹉螺”号潜艇。“鹦鹉螺”号在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但在实战中却没有效果,富尔顿因此被驱逐出境。后来,富尔顿赶到英国,在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的支持下继续进行试验,并在表演中成功击沉了双桅战舰“多罗西”号。但在皮特死后“鹦鹉螺”号又被保守的英国人拒绝了。
潜艇实战的序幕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潜艇首次作为进攻性武器应用于海战。作战时美国的“海龟”号潜艇成功地潜到了英国战舰“鹰”号的尾部,艇员试图用钻头在敌舰上穿孔以便固定炸药包。但由于打钻的地方是一块金属板,艇员历时半个小时仍然难以钻透敌舰,只好上浮返回。虽然“海龟”号没有取得战果,但它揭开了潜艇实战的序幕。自此,战场从陆地,水面扩展到了水下。
机械动力潜艇的出现
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名为“潜水员”的潜艇,第一次使用一部功率为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但由于潜艇在水下时蒸汽机需要的空气无法保障,并且潜艇稳定性很差,最终以失败告终。1893,法国研制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下水,采用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但在当时,电动潜艇存在着无法在海中充电的缺陷并且稳定性普遍不好,所以潜艇仍然处于研究阶段,无法投入实用。
现代潜艇时代
1897年5月17日,爱尔兰人约翰·霍兰成功研制出了“霍兰”号潜艇。该艇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机,采用双推进方式,在水面航行时用汽油机,在水下潜航时用电动机。“霍兰”号上装有一具舰艇鱼雷发射管和可以水下发射的3枚鱼雷,另有2门火炮,靠操纵潜艇自身去对准目标,该艇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综合性能良好揭开了潜艇发展史新的一页,被公认为“现代潜艇的鼻祖”。
声呐
声呐是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装置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和通讯任务的设备。如今,无论在海面、水下,还是在地上、空中,都布置着各种反潜兵力,他们在三维空间共同构成了立体反潜体系。作为反潜战尤其是水面舰艇的“水下耳目”的声呐,目前仍旧是探测潜艇的最为有效的工具。
水下的耳目——声呐的发明
声呐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早在1490年意大利的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就注意到了声音能在水中的传播。他把根管子放到水中,结果听到了远方的船航行时螺旋桨击水发出的声响。这可以说是最初的原始声呐。三个多世纪后,瑞士物理学家柯拉顿和德国数学家斯特模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以后,许多科学家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1880年,英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等成功地制造出换能器,实现了电、声信号的转换。通过换能器,可将电波变成声波,并向海里发射:声波遇到物体后,又反射回来,换能器接收到声波,并把它变成电波显示出来,根据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就可以测出发射地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代声呐诞生了。
声呐的工作原理
声呐的工作原理是回声探测法。声呐按其工作方式分为被动式声呐(或称噪声呐)和主动式声呐。现在研制的声呐兼有以上两种声呐的特点。以被动式声呐为例:当水中或水面目标运动时会产生机械振动和噪声,并通过海水介质传播到声呐换能器,换能器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后传给接受机,经放大处理传送到显示控制台进行显示和提供测听定向。被动式声呐隐蔽性好,识别目标能力强,但不能侦察静止目标。主动式声呐可解决这一问题,但主动式声呐易暴露自己且探测距离短。
声呐的应用
按照搜索方式,声呐可以分为:多波束声呐、三维声呐、扫描声呐、旁视声呐等。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水面舰艇声呐、潜艇声呐、海岸固定声呐、固定翼机声呐和直升机机载声呐等。声呐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声传播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的发展,声呐技术必将增加更多的智能化、更强的探测性,在海底发挥着“海底望远镜”的重要功能。
水雷
水雷是一种在水中爆炸的武器,由舰船或飞机布设在水中,能炸毁敌方舰艇或阻碍其行动,也可破坏桥梁和水中建筑物。水雷具有隐蔽性好、威胁时间长、布设简便、扫除困难、用途广、造价低等特点。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水下攻击手——水雷的由来
水雷最早出现在中国明代。在当时抗击倭寇的海战中,中国抗倭将士们使用了一种能漂在海面或沉在海中,既可定时爆炸又可触发引爆的武器,重创了敌人的战船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水雷。西方国家使用水雷的历史,要比中国迟200年。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第一次使用水雷子,1777年11月在特拉华河河口使用水雷反制英国海军的封锁战舰。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海军装备的发展,在海战中出现了一种以水雷为主要武器的水雷艇。当水雷艇驶近敌舰后,就将船舰撑杆顶端的炸药包撞到敌舰上引爆,从而重创敌舰,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水雷艇,用缆绳将炸药包拖在艇后,水雷艇在海战中围着敌舰绕行,使其拖带的炸药包撞击敌舰后引爆。
水雷的种类
水雷的种类很多。按水中状态区分,有锚雷、沉底雷和漂雷。按引信类型区分,有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按装药量区分,有大型水雷中型水雷和小型水雷。锚雷入水后,由雷锚和雷索将水雷系留在一定深度,当舰船碰撞或进入水雷作用场时,即引起爆炸;沉底雷通常由雷体和仪器舱组成,沉底雷的装药量较大,入水后便沉入海底处于战斗状态,当舰船驶近水雷时,由于舰船的磁场和声场的作用,引爆水雷,爆炸后产生的压力波和碎片能毁伤舰船;漂雷可在水面或水中一定深度上呈漂浮状态。此外,还有一种控制水雷,也叫视发水雷,当敌方舰船驶近时,由岸上人员或舰船,飞机通过有线或无线遥控引爆。
航空飞行
航空是20世纪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飞行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对人类来说,天空无疑是最神奇莫测、变幻无常的。
美好的飞行幻想
古代那些美丽动人的飞行神话传说,就是人类这种美好幻想的体现。西游记、封神演义、嫦娥奔月、还有希腊神话中总是头戴翼帽、脚穿飞鞋、翱翔天空的赫尔墨斯神,这些故事把人类飞行幻想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们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也孕育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
会飞翔的风筝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出现了风筝,风筝是利用空气动力升空的最原始的飞行器。公元前200年我国古代的将军韩信,曾经用放飞风筝的方法来测量敌人营寨的距离。风筝曾经被科学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公元1752年,着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利用风筝研究天空中的闪电就是其中一例。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海军军官莫扎伊斯基,曾乘着用三匹马拉的大风筝“飞”上天空。
第一个氢气球
热气球引起了法国科学院的注意法国物理学家查理认识到对于提供升力来说,氢气比热空气更有效,他用涂有橡胶的丝绸制成了氢气球。1783年8月27日氢气球在巴黎上升到约915米,飘行了约25千米后降落。查理后来又制造了一只更大的气球,球下系着可载人的吊篮。1783年12月1日,他和一位同伴乘这只气球在空中飘行50千米,留空时间超过2小时。
热气球漂行试验
1782年,孟格菲兄弟在法国进行了首次热气球飘行试验,他们用厚纸粘成一个气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这次飘行的乘客是一只羊和一只鸭子热气球飘行高度达33米,时间为10分钟。1783年,罗泽在法国完成了首次热气球载入飘行。
飞艇载客
飞艇是一种利用空气浮力飞行的航空器,它装备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飞行方向和速度可以由驾驶员来调节,因此和热气球相比,它更具有满足人们飞行意愿的潜质。
飞艇的装备
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飞艇的出现
最早的飞艇是法国吉法尔于1852年制成的蒸汽气球,其气囊形如雪茄,下悬吊舱,上装蒸汽机,带动三叶螺旋桨,并有方向舵。1852年9月24日,吉法尔驾驶这艘飞艇由巴黎飞到特拉普斯,航程约28千米。早期的飞艇都是软式或半硬式的,19世纪末有人用铝作骨架制成了硬式飞艇,上面装一台8.8千瓦的四缸汽油内燃机,于1897年11月3日升空飞行。
最早的空中定期航线
德国的齐柏林伯爵1900年制成了LZ—1号飞艇,1909年齐柏林创设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1910年6月22日开始用L2—7号齐柏林飞艇在法兰克福、巴登和杜塞多夫之间作载客定期飞行,距离共193千米。L2—7号飞艇可载20人,装有3台88千瓦的活塞发动机,巡航速度为60千米每时。
商业飞艇的衰退
20世纪初期,德国建立了齐柏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远程轰炸等军事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齐柏林公司又造了两艘巨型飞艇——“齐柏林伯爵号”和“兴登堡”号,在欧洲到美洲的商业航线上飞行。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停落场降落时,尾部突然起火,导致飞艇被毁,36人遇难,从此飞艇的商业航行结束了。
早期真差飞艇
飞艇的飞行高度大约为1500~2000米,因其具有载荷能力大、续航时间长、工作环境无震动、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所以早期很多国家都在利用飞艇,作为军事侦察之用。
军用飞艇的优点
军用飞艇般都使用氦气保持浮力,因此能安静,平稳地完成升降和飞行,这对其携带高科技监视设备至关重要。飞艇可以在其气囊中携带大型雷达天线,形状和尺寸几乎也都不受限制。
军事用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飞艇发展较快的时期英国和法国使用小型软式飞艇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德国则建立了齐柏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远程轰炸和空运等军事活动。
军用飞艇的优点
NS级飞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使用的最大最好的飞艇这些飞艇具有24小时的续航时间,可装载6个230磅的炸弹以及3~5挺机枪,被用于侦察排雷和反潜任务。
美国飞艇
从1942至1945年,美国海军生产了154架飞艇,其中133架K级10架L级,7架G级和4架M级,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美国沿海巡逻和护航,也用做护航指挥中心,指挥船只的运动,并且还在进行海上搜索救援任务时使用。
飞跃大西洋
五百多年前,哥伦布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欧洲航行到美洲。从那以后,人们都想缩短在两个大洲之间穿行的时间,飞机的诞生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圣路易斯的黑马
1919年的一天,美国一个名叫雷蒙·奥泰格的饭店老板宣布他将出资2.5万美元,奖励第一位驾驶飞机从美国纽约不着陆飞行到法国巴黎的飞行员。此后的8年中,先后有数人为争得这份奖金而身负重伤,甚至丧命。直到1927年航空邮政飞行员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跃跃欲试。
“圣路易斯精神”号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认为,只要有一架性能良好的飞机,他一定能成为第一个不着陆越过大西洋的人。他说服圣路易斯9位商人为他提供资金,并由当时设在圣地亚哥市的瑞安航空公司来制造这架飞机。他将这架自己参与设计的飞机命名为“圣路易斯精神”号。
为检验飞机性能,林白在飞越大西洋之前单独驾驶飞机从圣地亚哥直飞圣路易斯,而后又直飞纽约,这在当时的飞行史上是第一次。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1902年2月4日生。在得克萨斯州陆军飞行学校学习后,1926年担任航空邮政飞行员。他在完成飞越大西洋的壮举后,又先后驾驶飞机到许多国家访问。他曾任航空公司的技术顾问,一些航线试航即由他完成,后由于他发表过一些言论与接受过德国政府的勋章而到谴责,于1941年退出美国航空兵团后备队。
一飞成名天下知
1927年5月20日是一个永载世界航空史册的日子。上午7点52分,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驾驶着“圣路易斯精神”号从纽约长岛的罗斯福机场起飞,开始了他的越洋飞行。在这次飞行过程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甚至因为天气的突然变化被迫采用超低空飞行,险些失去生命。最终他战胜了各种困难,在经过33个小时的艰苦卓绝的飞行之后,他成功地飞越了大西洋。
空中交通
航空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基于航空业的空中交通也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方式,这是因为空中交通具有地面交通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是空中变通制雕的王牌。
安全的旅程
人们对航空安全非常关注,航空程师们更是如此。一趟飞机在起飞前它会被仔细地检查,确保能够完成飞行任务。而且有专门的气象监测设备,为每一趟飞机提供及时的天气情况报告为飞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飞快的发展
人类的交通发展史十分漫长,从马车到蒸汽机车大约经历了3000年时间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经历了百余年时间,而从飞机诞生到建立起初步的空中交通网络只用了大约20年时间,空中交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繁忙的空中交通
时至今日,空中交通负担了相当一部分的运输任务,尤其是洲际间交通人们大多选择速度快的空中运输方式,因此空中交通也非常繁忙,每一天,每一座大型机场都会起飞和降落多趟航班。
制定航线
飞机飞行的路线称为空中交通线,简称航线。在很多城市之间存在着航线,但是飞行航线的数量并不是无限多的,这就和陆地上,的高速公路一样。
为了保证飞行的安全,一条固定航线的制定需要做大量的考察和探测工作,才能确定。
航线的制定
飞机的航线不仅要确定飞机飞行的具体方向,起讫点和经停点,而且还要根据空中交通管制的需要,规定航线的宽度和飞行高度,以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证飞行安全。
实际探测
航线的安排一般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之间建立干线航线,支线航线则是由大城市辐射至周围小城市;在我国,首都到各省会城市或省会城市之间的航线是干线,支线则是指一个省或自治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航线。
航线的安排
航线安排一般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之间建立干线航线,支线航线则是由大城市辐射至周围小城市是。在我国,首都到各生活上会城市或省会城市之间的航线是干线,支线则是指一个省或自治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航线。
偏航
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实际上有着看不见的一条条空中航线,如果飞机在飞行途中偏离正常航线太远,就有可能失去联络和迷航的危险。
空中运输
从1911年起就有人尝试用飞机开展运输和邮递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剩余军用飞机很多,又有大批飞行员退役。德国战败后采用举办民用航空运输的手段,以保存技术力量,继续发展航空工业。
飞机民用运输的创建
在飞机具备一定的运输能力后民用运输机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早期的民用运输机主要用于为需要快速传递货物的客户服务,但当时飞机的运载量有限,而且很多人担心飞机的安全性问题,所以早期飞机运输发展得并不快。
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飞机的性能越来越好,运输能力也越来越强,民用航空运输才开始大步前进。
速度与安全
速度和安全是民用运输机的两项重要指标。飞机的速度是所有民用交通工具中最快的,它的安全性也有极好的保证,这使得航空运输成为一些客户的首选。像波音公司早期的247客机,道格拉斯公司的DC—2客机,都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旅客和货物运输两用飞机。
DC—3型客机
DC—3型采用全金属结构,光滑金属蒙皮、收放式起落架、张臂式单翼、带整流罩的多台大功率活塞发动机、变距恒速螺旋桨。它于1935年12月17日首次飞行,可载21,28或36人。它装有两台880千瓦的星型气冷活塞发动机,巡航速度290千米每时,航程2415千米。
最大的民用运输机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运输机是俄罗斯的安—225型运输机,它装有6个发动机,载重量很大。安—225型本来设计用于运输航天飞机,后来转为民用货物运输,是民用运输机中的“巨无霸”。
航空探测航空探测是物探方法的一种,它是通过飞机上装备的专用物探仪器在航行过程中探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
探测方法
航空探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找矿和地质调查的方法,主要探测手段有航空磁法、航空放射性法、航空电法、航空重力法等。其中航空磁法主要用来勘探具有磁性的矿藏,如磁铁矿。
航空探测的优缺点
航空物探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大面积工作精确度比较均一,可在一些地形条件比较困难的地区工作等优点。其缺点首先是对一些异常值较小的异常体反映不够清楚,分辨力要低些;其次是异常体的定位目前还不够十分准确,需要地面物探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
专业飞机
航空物探通常使用低速的小型飞机,并要求飞机的爬升性能好,转弯半径小,操纵灵活,以及低空和超低空性能好,以适应复杂的地理条件。飞机上有各类探测仪器,还装有导航和无线电定位系统,以保证飞机在指定空域做精确的扫描飞行。
寻找矿藏
现代地质科学和遥感技术为航空探测提供了基础。比如通过研究区域构造和沉积盆地的特点,结合其他资料可以大致找出矿藏的大致地区。在确定该区域某些地方具有成矿条件后,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探测,以寻找确定矿藏存在的证据。在获得确定数据后,就可以进行人工实地探测。
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反应产生的各种效应的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通常所说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变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即利用能自行维持原了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
原子弹
原子弹是指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也称裂变武器。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该试验弹重6,1千克爆炸威力相当于2,2万吨TNT当量,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同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开创了核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先例。
中子弹
中子弹是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主要用于杀伤人的小型氢弹。其主要特点是爆炸释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辐射很强,因而适于杀伤装甲目标内的有生力量,大幅度减少非直接攻击目标的连带毁伤,因此又被称为加强辐射弹。中子弹不像原子弹那样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沾染物沾染大片地区,因而又被称为“干净”的核武器。
氢弹
氢弹是指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武器也称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1952年11月1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后于1953年8月12日进行了氢弹试验。与原子弹相比,一颗氢弹的爆炸威力往往是同,级别的原子弹的几十倍以至几百倍,可高达几千万吨TNT当量,而且还可通过设计减弱或增强某些杀伤破坏因素。
冲击波弹
冲击波弹是种小型氢弹。该弹通过采取特殊设计,适当选取弹体材料和采取屏蔽措施,以减少核弹爆炸所产生的剩余放射性,同时使光辐射效应的破坏作用相应减少,增强冲击渡效应。所以,冲击波弹又被称作减少剩余放射性弹,简称RRR弹,目前,冲击波弹还处于研究、试验过程中。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指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及器材的总称,如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枪榴弹、地雷和布雷车等。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具有杀伤途径多、杀伤范围大、杀伤作用时间长、效费比高以及受气象、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等特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都曾用于实战。
化学炮弹
化学炮弹是指装有化学毒剂的一种炮弹,通常由弹体、毒剂、炸药爆管和引信等部件组成,采用常规武器发射。使用时,化学炮弹借助炸药的爆炸能量将弹体炸开,使毒剂分散成蒸汽、气溶胶和液滴等状态,造成空气和地面染毒,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迟滞敌方战斗行动。化学炮弹除毒剂具有杀伤作用外,其爆炸弹片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化学炸弹
化学炸弹是指装有化学毒剂的由飞机投射的航空炸弹,通常包括弹体、毒剂、炸药、引信和安定器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触发爆炸和空中爆炸时可造成地面和空气染毒。该炸弹还可通过改变毒剂种类和引爆方式增强染毒效果。
化学火箭弹
化学火箭弹是指装有毒剂的火箭弹,通常由弹体、毒剂、引信、炸药爆管、燃烧室和点火系统组成,由火箭炮发射,能突然、集中、大量地杀伤较大区域内的有生力量。触发爆炸或空中爆炸时,引信引爆炸药,将弹体炸开毒剂被分散成蒸汽、气溶胶或液滴等各种状态,使空气、地面和物体染毒。
化学地雷
化学地雷是指装有化学毒剂的一种地雷通常由雷壳毒剂炸药和引信等部分组成。引爆时,化学地雷借助炸药的爆炸作用将毒剂抛洒出去,造成地面和空气染毒,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化学地雷可按引爆方式不同分为操纵式和非操纵式,又可按爆炸地点不同分为地爆式和空爆式。
二元化学武器是指不直接装填毒剂,而是装填两种或两种以上毒剂前体的化学武器。所谓的毒剂前体通常是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分装在二元化学弹内小筒装料筒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装料筒以膜片隔离开。使用时,毒剂前体借助弹体的旋转运动和弹药爆炸力量冲破膜片,相互混合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剂,产生毒害作用。与其他化学武器相比,二元化学武器具有安全性强毒剂来源广、生产的隐蔽性强等特点。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人。动物及植物的各种生物武器和器材的总称,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杀伤范围大、作用持续时间长且准防难治等特点。生物战剂可分为细菌战剂、军用毒剂和炭疽战剂等。生物武器曾在战争中多次使用,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军用毒剂是指有毒的战剂,一般装填于各种弹药,布洒器内,弹药爆炸或布酒分散时能使空气、地面、水源和物体染毒、经呼吸道、皮肤、眼睛和口腔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常见的军用毒剂有神经性毒剂、窒息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等。
炭疽杆菌生物战剂
炭疽杆菌生物战剂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属生物安全管制标准(BSL)第三级,为致死性生物战剂。炭疽杆苗主要存在于牛、马、羊、骡等食草动物身上,用作生物战剂时可通过气溶胶或跳蚤传播,在动物体内或入体内可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一种毒素,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甚至致命。自然死亡率高达95%~100%。
布氏杆菌生物战剂
布氏杆菌生物战剂曾被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布氏杆菌,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杆菌用作生物战剂时,一般通过气溶胶传播。病菌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使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
登革热生物战剂
登革热生物战剂是一种病毒类生物战剂,由登革热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自然条件下的登革热病毒通常由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人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登革热病毒作为生物战剂使用时,一般通过气溶胶或人体传播经由人的呼吸道或皮肤侵入人体。
球孢子苗病生物战剂
球孢子苗病生物战剂是种真菌类失能性生物战剂,由一种粗球孢子苗侵入人体肺部并扩散而引起全身性真菌感染。球孢子菌用作生物战剂时通过气溶胶传播,经由人的呼吸道侵入人体。经约2周的潜伏期后,被感染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痰、低热等,有时会有胸膜炎、急性关节炎、皮肤和内脏病变,侵犯脑及脑膜者可出现脑膜炎及脑水肿症状。
防护装备
在军事上,防护装备是指用于常规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袭击时实施防护的各种装备和器材,可以使人员免受或减轻伤害。防护装备种类较多,既包括观测,侦察和防护器材,又包括洗消器材和预防急救器材等。
个人防护器材
个人防护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以及个人用于防毒、治疗毒剂中毒的药物等,其中防毒面具和防毒衣为主要防护器材,应用最为广泛。防毒面具能防止各种毒剂和核爆炸后的放射性灰尘进入人的呼吸道,防毒衣能防止人的身体直接接触毒剂以及放射性灰尘。
集体防护器材
集体防护器材是指安装在掩蔽部、地下工事、帐篷以及战斗车辆、飞机、舰艇等地方的用于集体防护的器材,主要包括气密设施和滤毒设施,所有三防工事中通常还设有报警控制和防化监测设施。集体防护器材能使现场人员免受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灰尘伤害,在不使用个人防护器材的情况下能正常执行任务。
化学侦察器材
化学侦察器材是指用于对毒剂进行侦察报警化验和分析的工具和设备主要包括侦毒器、化验器材,化学侦察车和毒剂报警器等。侦毒器主要用于侦检毒剂,化验器材用于对未知毒剂和放射性物质进行取样、分析和预处理、化学侦察车能侦毒,分析染毒程度标志染毒区域边界并能抢救伤员和进行防御等。
三防洗消器材
三防洗消器材是指用于对武器技术装备进行消毒、灭菌、消除放射性沾染的各种器材,主要包括洗消车辆(如淋浴车、喷洒车等),轻便洗消器(如坦克洗消器、车辆洗消器等),高压清洗机以及洗消剂(包括消毒剂和消除剂)。其中高压清洗机是一种军民两用的洗消器材,既可供防化专业分队对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军需品进行消毒,又可用于清洗地面和墙壁等。
防化侦察车
防化侦察车是指防化专业分队执行化学和辐射侦察任务的专用车辆,车上配有毒剂报警器、侦毒器、辐射仪和剂量仪等化学侦察器材,以及标志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主要用于检验空气、水源,植物和武器装备是否受染、查明毒剂的种类和染毒范围,标志受染地域,通报化学侦察情况,并能对未知毒剂和毒物进行采样,以供化验。目前,许多国家都着力研究新型装甲型防化侦察车,以便为军队提供自动,快速和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核化侦察装备。
生物战剂检验车
生物战剂检验车是指用于检验分析和鉴别生物战剂的专用车辆,通常由驾驶室、检验室和洗消室组成,三室之间有密闭门相通。检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灭菌器、冰箱、恒温箱、显微镜、细胞培养器具、诊断试剂。以及检验细菌和病毒的工作台各一个。有的野战用生物战剂检验车还携载采集和保藏生物战剂标本的检验箱。
尖端科技武器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军事科技的发展更是不断有新突破,趋向于研制尖端武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军事领域。武器专家们在原有军事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积极开展尖端武器的研究和试验。
生物基因武器
生物基因武器是指利用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制造出的新型生物战剂,通过把致病力强,耐药性高的基因或多种有害基因转移到同种生物的活性细胞内渗入或组合在它的脱氧核糖核酸或基因组中,改变它的遗传特性,以达到有选择地对某些人进行杀伤的目的。生物基因武器如果应用于未来战争中,其带来的后果将是具有毁灭性的。最新研究认为,世界上约有10~15个国家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基因武器与生物战计划,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放射性武器
放射性武器是指用非核爆炸方式散布放射性物质,以其衰变产生的核辐射作为杀伤因素的武器,因此又称做放射性战剂。该武器通过炸药爆炸等方式散布放射性物质,沾染地面、水域、空气和军事技术装备等,主要用于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还可与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结合使用。放射性武器可造成对人员的急性损伤,还可能产生不良的遗传后果等远期效应。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用人工手段影响局部天气,以保护己方袭击对方,或者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方军事行动的新型武器。通常情况下,运用人工手段影响大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或者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以制造恶劣天气,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
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高精度制导系统,命中概率很高的导弹制导炮弹和制导炸弹等武器主要用于打击敌方装甲目标,飞机舰艇雷达指挥控制通信中心等点目标。1972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制导炸弹取得了惊人的作战效果。自1974年以后,西方军界把这些导弹和制导炸弹统称为精确制导武器或精确制导弹药,并直致力于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
环境武器
环境武器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人工手段改变自然环境,诱发巨大的自然力,创造出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敌方的作战条件,或对敌人造成严重破坏的新型武器系统,如人工制造地震、海啸、暴雨、雪崩和山洪等。
1976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1978年10月5日,公约生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