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发明探索知识-生活科技应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总是能激起人们创造的灵感。

    人们为了能够更直接地交流,发明了文字,现在,文字依然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酒的发明,让人们在享受美味佳酿的同时,渐渐品出了酒中的底蕴,使酒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人们感觉到了时间的变化后,就有了钟表,它让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能够清楚地度过每一份每一秒。锁的发明,则让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份安全感。这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眼镜

    眼镜就是人们戴在眼睛上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透镜。眼镜发明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几乎不再受到视力的制约。现在,由于人们看书学习的时间比以前增多,眼睛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对眼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还原一个清晰的世界——眼镜的发明

    10世纪时,中国人发明了用水晶制成的透镜片,当时这种镜片只被当成昂贵的装饰品。1268年,英国科学家培根发明了一种用于阅读小号印刷字的放大镜,但那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眼镜。直到1300年,真正的眼镜才开始出现在意大利。发明者是佛罗伦萨一个名叫萨尔沃德格里阿买提的人。而第一副眼镜是双凸镜片,用来矫正远视,这该是最早的远视镜了。14世纪的上半叶,威尼斯成为当时的眼镜制造中心,眼镜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制作眼镜的新型材料

    在使用眼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玻璃并不是制作镜片的最理想的材料,因为玻璃很重,而且易碎。于是,人们发明了塑胶镜片来代替玻璃镜片。随着眼镜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不断改进,树脂镜片因其轻便、透光性能佳的优点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另外,有些镜片还镀上了加硬膜,防雾和防水膜,有的镜片材料中还加入了防紫外线的成分,这些都使眼睛多了,层保护,使眼镜佩戴起来更舒适方便。

    方便的隐形眼镜

    20世纪30年代时,隐形眼镜已经被普遍应用。早期制造隐形眼镜的原料为玻璃容易破裂,而且镜片太大,包覆整个眼球,戴起来很不舒服。1948年美国光学仪器专家围伊发明了一种实用的隐形眼镜,用塑料替代了玻璃,而且镜片只遮盖眼角膜部分。接着,测量角膜曲度的光学仪器研发成功,隐形眼镜开始被推广开来。不过第一次配戴这种眼镜时需要有个适应期,如果戴的时间过长,镜片就会导致眼睛发炎。

    钟表

    钟表是用来显示时间的仪器。钟通常有支柱使它可以站立或悬挂,表则戴在手腕上。人们用钟表来计算时间。有时针和分针的机械钟表直到17世纪时才出现,但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懂得使用计算时间的计时器了。

    让时间留下足迹——钟表的发明

    人类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时就已懂得用木棒投影来计算时间了。随着太阳在空中移动,木棒的影子也因此有不同的长度和方向。早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能计时的水钟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计时工具。在中国汉代时,当时的科学家张衡结合天文观测的实践发明了天文钟,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钟。那时的天文钟已经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时间。

    最贵的怀表

    100多年前,钟表的价格还十分昂贵尤其是小巧的怀表更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1783年,法国着名钟表匠布尔盖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涅制作了一块独一无二的怀表。这块怀表的动力是白金重锤的自动上条机械,并且有显示发条转数的记号:表的轴承是用蓝宝石做的,表盘是用水晶制作的,里边的机件许多都是用黄金或特制钢制成。它可以作秒表用还带有万年历和金属温度计等功能。此外,那个时期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怀表:有星形的、蝶形的、书形的、心形的、百台花形的、十字架形的、甚至还有骷髅形的。怀表不但是计时工具,还成了时尚的装饰品,常绘有精致的图画,涂着珐琅,镶着宝石,配有金链;把这样的怀表藏在口袋里,主人是不甘心的。为了显示自己,当时的人往往把怀表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胸前,甚至有人则把几块表同时挂在外衣上。

    现代的钟表

    19世纪时,首次出现以电力驱动的钟。到了1918年,钟还可利用电源传来的信号计时。今天,很多钟表都利用石英晶体内的自然震动(每秒10万次)来计时并用电池推动。有些很小的表,还可以设计制作得像部小电脑,在内部设置闹钟和秒表,及其他一些先进的附加功能,时间则以电子显示器用数字来显示。

    精巧方便的石英表

    所谓石英表,就是以石英振动器取代机械表中的摆轮,利用其正确的高速摆动来计时的手表。石英表又可以分为指针式及数字式。指针式石英表是将石英振动器正确的高速摆动作电力分周再进一步通过马达驱动一系列的齿轮而后带动时、分、秒针,作精确的时间显示,数字式石英表则是将石英脉动通过电子回路,直接在液晶显示器上以数字显示时间,也就是说数字式石英表是完全没有机械性传动的全电子化石英表。

    新型的光动能手表

    光动能就是可以使用任何环境的光源,通过太阳能晶片和充电器,把光源转化为能源,使物体即使在微光下依然能够运作正常。这个设想今天已经实现,科学家运用先进科技,制作了可以利用自然和人工光源运作的光动能手表。光动能手表的关键在于其后备电池,它可以储存由表盘太阳能晶体片发出的电力,将其转为能源,推动手表运转。不同型号的光动能手表,可以储存2~6个月不等的电力。光动能手表不但易于使用而且功能齐备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外还有多重指针警号报时等特殊功能。此外,光动能手表不用更换电池因此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环保。

    不宜带夜光表睡觉

    把夜光手表戴在手腕上睡觉,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夜光表的指针和刻度盘上涂的发光材料,主要是镭和硫化锌的混合物,镭放出的射线能激发硫化锌晶体发光。睡觉时,如果戴着表,人体就会受到8~9小时的镭辐射,对人体有定危害。因此,睡觉前,最好把夜光表取下来放到其他地方。

    肥皂

    肥皂是洗涤去污用的日用化学制品。一般洗涤用的肥皂用油脂和氢氧化钠制成。肥皂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家庭用品,但是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

    它对洁净人们的生活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神通广大的清洁夫——肥皂的发明

    肥皂是由尼罗河谷的埃及人最先发明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开始用油脂和草木灰煮制肥皂了。约公元前600年,腓尼基海员学会了古埃及人制造肥皂的技术,并把这项技术带到地中海沿岸。1世纪时,最优质的肥皂是将山羊脂肪和焚烧毛榉木材得来的灰末混合而制成的。18世纪末,人们发明了由食盐制成的碱取代木灰,用橄榄油、棕榈油、麻油等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制造肥皂的方法,清洁效果非常好。

    肥皂的制造过程

    各种用来洗涤物品的肥皂都是在强碱中加入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制成的。制造肥皂时需要高温和高压,这个过程能够制造出肥皂和甘油物质,接着用浓盐溶液洗掉甘油,再把熔化了的肥皂倒进搅拌器,加入香料、防腐剂和增白剂或颜料。熔化了的肥皂冷却后便可切成合适的大小或用梗子成型,从而制成肥皂成品。

    肥皂的缺点

    肥皂的发明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有很多缺点。它在稍带酸性的水中便不能发挥作用,甚至在“硬”水中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硬水含有大量溶解的钙盐和镁盐,用硬水和肥皂洗涤物品时,肥皂跟钙盐和镁盐发生发应,制造出“渣滓”,会在器皿上留下环形污渍,或是在玻璃器皿上留下一层白色的薄膜,反倒弄脏了东西。

    牙膏

    牙膏是一种清洁牙齿时使用的膏状物,被装在金属或塑料的软管里,方便取用。牙膏问世前,人们用牙粉刷牙。牙粉是碳酸钙和肥皂粉的混合物,其功能只是保持牙齿清洁,除去污渍。牙粉PH值高,经常使用会引起口腔组织发炎。二战以后,有治疗作用的牙膏才纷纷上市,深受大众青睐。

    口腔清洁的好帮手——牙膏的发明

    牙膏发明前,西方人都是用牙粉刷牙。他们先用牙刷在一个小瓷罐里蘸些牙粉,然后再放进嘴里。虽然牙粉的发明使清洁牙齿的方法进步很多,但是美国的一位牙医华盛顿·谢菲尔德觉得这种刷牙方法不够卫生。当时,有些食物已经采用金属软管包装了,只要轻轻一挤食物就出来了。受此启发,谢菲尔德决定制造一种管装牙膏,取代原来的罐装牙粉。1892年,谢菲尔德医生牌管装牙膏一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牙膏的成分

    牙膏是由粉状摩擦剂、湿润剂、表面活性剂、黏合剂、香料、甜昧剂及其他特殊成分构成的。摩擦剂具有洁齿的作用,最常用的有碳酸钙细粉末或磷酸氢钙细粉末等。湿润剂可保持膏体水分,防止牙膏在软管中固化变硬。表面活性剂采用的是中性洗涤剂,这种洗涤剂可以清洗口腔中的污垢。黏合剂能增加牙膏的整体黏度,起稳定膏体的作用。多数牙膏有一种微苦的味道,因此常加入少量糖精或木糖醇作甜味剂。香料加入到牙膏中会留下清香、爽快的口感,常用的有冬青油、薄荷油、留兰香油和丁香油等。为了防治口腔疾病有的牙膏中还加入了防治龋齿的氟化合物,既能抑制口腔中残留物发酵,又使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强化。

    锁

    探寻锁的源头,可以知道它是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的。而锁的发明,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人有意或无意地侵入以及私人财物的丢失。由此可以断言,锁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出现的。

    锁的发明演进

    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和埃及人已使用一种木制的锁来保护他们的财产。

    第批安全性较高的锁于18世纪80年代由英国人巴伦和布拉默发明。圆柱形销栓锁于1865年由美国人耶尔发明,这种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锁。人们今天还在使用由这种锁改良成的转柱锁。现在人们已经发明出用电子操作的安全性更高的电子锁。

    各种锁的工作原理

    锁用来防止门、抽屉以及箱子等被打开。如果把门、抽屉或箱子关上栓柱就会从锁里滑出来,进入门框的小洞里,将东西锁起来。锁里面的销针穿过门栓落在一定的位置,防止它往后滑开。如果在钥匙洞里插进正确的钥匙就可以举起销针将锁打开。某些锁的设计必须用磁性钥匙打开,钥匙中的磁铁可以将制栓反弹出来,使门栓打开。电子锁则是在钥匙盘上输入正确的号码或数字,即可以控制制栓的位置。

    抽水马桶

    抽水马桶是放置在卫生间里的一种卫生洁具,多用木头或搪瓷制成。抽水马桶的发明使城市的环境卫生得到了保障,净化了空气,让入厕变成了一种文明的行为。现在,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抽水马桶已经是任何房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设备,没有抽水马桶的住宅是难以想像的。

    抽水马桶的发明

    1584~1591年间,英国教士约翰·哈林顿在流放地凯尔斯顿盖了住房。在那里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他将马桶与储水池相连装置在房子里。但在当时,抽水马桶没有任何排污的主管道,没有自来水,人们也没有什么钱来支付管道装设费用,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项发明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当时的英国公众并没有接受这项发明。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

    他采用了一些构件,诸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以及保证污水管的臭味不会让使用者闻到的U形弯管等。他在1778年取得了这种抽水马桶的专利权。

    直到19世纪后期,欧洲的城镇都已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的排污系统后,大多数人才用上了抽水马桶。自此,抽水马桶开始被人们接受。

    抽水马桶的水箱的工作原理

    马桶水箱是靠浮子和杠杆来控制进水的。水箱供水是自动控制的。当水箱里的水放掉后,浮子(金属空心球或塑料空心球)就会随水面一起落下来,金属连杆(实际上是个杠杆)的另一端就会自动抬起,自来水就会源源不断流入水箱。当液面升高,浮子也随之抬起杠杆的另一端就会向下,压住进水口的橡皮垫。由于这是一个动力臂很长、阻力臂很短的杠杆,杠杆的阻力臂端头就能产生很大的力压住进水口。另外,进水口的管口很细,檬皮垫在这个管口上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把进水口死死地堵住。调节浮子球在杠杆动力臂的高度,还可以调节水箱的蓄水量,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

    方便面

    安藤百福开发方便面获得巨大成功后,认为亚洲人的主食是大米,如果开发方便米的话一定会受到欢迎,于是他便投入巨资开发方便米。但方便米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原来人们之所以购买方便面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和便利的食用方法,而方便米却价位过高、食用起来不便。最后安藤只好结束了方便米的开发。

    有人因为留恋温暖的被窝而不愿起床吃早点,有人因为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里不愿再开火做饭,有人吃腻了大鱼大肉想换点清淡的口味……没问题,一碗方便面便可以轻松搞定一切!它可以让你简单地就解决口腹之饥。方便面诞生于1958年有人将它评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费藤百福。

    很多人都以为安藤百福是个彻头彻尾的日本人。其实他原名叫吴百福,1910年出生在中国的台湾。吴百福早年在台北经营针织品生意1933年到日本的大阪经商1948年创立日清公司的前身——中交总社食品公司,后来加入了日本国籍。

    安藤百福是一个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的人,总思考着如何将自家的买卖做好做大。安藤每天都要乘坐电车,看到许多人在车站旁的饭馆前排队,等着吃热面条。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如果能生产一种只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估计人们都会愿意购买。于是,他确定了要开发“方便面条”。安藤百福买来一个轧面机,在众人的怀疑下开始了方便面条的创新。

    方便面条看似做法简单,但原料配合却非常微妙,安藤又是一个十足的外行,这就给他的创新增添了不少的困难。

    安藤最初的办法是在面粉里加入调料,然后轧成面条,蒸熟烘干,结果就成了一块干面团。后来他又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面粉里加点鸡蛋,把肉汤里的肉来过滤做调料,结果还是不成功。

    几次失败后,安藤改用了新的创意:把面粉先轧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再浸入酱汤,让面条吸入咸味,这样便解决了轧面和加味的问题。但如何解决烘干保存又成了困扰安藤的大难题。

    他考虑过用太阳晒与热风吹,可这样太耗时间,不适宜大规模生产。后来,安藤从夫人做油炸菜肴的方法中得到了启发。油炸食品的面衣上有无数的洞眼就像海绵一样,这是因为面衣是用水调和的,其中的水分在油炸过程中会发散掉了,形成洞眼,加入开水很快就会变软。这样将面条浸在汤汁中使之着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能同时解决保存和烹调的问题。安藤兴奋地把这种制作方法叫做“瞬间热油干燥法”。

    经过长达3年的苦心钻研安藤百福终于研制成功了“鸡肉方便面”。1962年,安藤百福的日清公司获得制造方便面技术的专利权,方便面开始进入市场。这种新奇的商品很快赢得了部分顾客的青睐。

    1966年,安藤百福去欧美进行视察旅行,希望把方便面推向全世界。当他拿着鸡肉拉面来到洛杉矶的超市,让几个采购人员品尝时,却发现他们为难地摇着头,原来是没有盛面条的碗。幸好他找来了纸杯子,于是鸡肉拉面被分成两半放入纸杯中,注入开水,他们用叉子吃着。吃完后把杯子随手扔进了垃圾箱。安藤恍然大悟,脑子里有了开发“杯装方便面”构想。容器决定选用当时还算新型的泡沫塑料,轻而且保温性能好,成本也便宜。杯子的形状做成用一只手也能拿起的大小。在从美国回国的飞机上,安藤发现空中小姐发放的盛放心果的容器上部是一个由纸和铝箔贴合而成的密封盖子。当时他正被如何才能长期保存这个问题困扰,想找种不通气的材料。杯装方便面的铝箔盖在那一刻就这么定了下来。

    1971年,日清公司的碗装方便面上市了。但是,由于碗装方便面的价格是袋装面的3倍多,经销商们都不愿意经销所以,当时的销路并不好。日清公司不得已只得将库存的碗装面以低价格卖给日本的警察局,让他们在外出执勤时食用。

    1972年的冬天,日本突发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进行实况转播。电视观众看到在寒风凛冽的破案现场,警察们吃的都是碗装方便面。由于这个实况转播收视率非常高,意外出现在屏幕卜的方便面一下子变得妇孺皆知。此后碗装方便面的销售量猛增。一件突发事件竟成为方便面的活广告,这是日清公司始料不及的。

    在成功地征服了本国的市场以后安藤百福开始放眼全球,计划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他首先选择了美国的市场,并且根据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一番改革。最后举占领了美国市场。

    1999年,日本大阪成立了“方便面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自方便面问世以来各款日清方便面产品其中不少现在已不再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安藤当年发明方便面时工作的木屋以及屋内的摆设被原模原样地挪至馆内。对于自己的一生,安藤百福这样说道:“对我来说,人生已经再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事了。”

    如今,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吃方便面似乎是一件免不了的事,有人甚至对这个食物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种为繁忙的生活节省不少时间的速食产品,正是因为受藤百福的杰出贡献,才把一种方便、快乐的美味食品带给全球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们。

    口香糖

    口香糖除了能够清洁口腔,保持口气清新,强健脸部的肌肉以外,有关专家还为口香糖开发出新的功设。比如药用口香糖,就是患者在咀嚼口香糖的同时,让口香糖中含有的药用成分慢慢地进入到病者的体内,以达到治愈病患的目的。

    流行乐、牛仔裤、口香糖……如果我说是这些构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时尚生活的话,你大概不会反对吧。虽然口香糖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可是在100多年前刚问世时,问津者却寥寥无几,与今天的受欢迎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其实,人们尝试利用口香糖来清洁口腔的历史之久超乎你的想象。考古学家曾经在德国南部一处新石器时代旧址发现过9团咀嚼过的桦树脂。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黏性物质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有消毒或麻醉作用。到了古希腊时代人们经常咀嚼一种从针叶树中提取的“胶粘剂”;而美洲的玛雅人则喜欢用从大常青树汁里提取的奇口树脂锻炼咀嚼能力。1933年,人们在瑞典西部埃洛斯附近发现了一团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胶姆糖”,这块距今9000年的树脂含有蜂蜜成分,上面还残留着原始人的牙印。它的发现使我们眼前隐约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个以树皮裹身的年轻人在即将与心爱的姑娘见面之前,紧张地向嘴里塞进一块圆球状的东西,这样好使自己给对方留下最佳印象。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仿佛就像是发生在今天。好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来说说现代人为之倾心的口香糖是怎样问世的。

    1848年之前,寇蒂斯还是缅因州一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他负责清扫马路,每月只收入5美元。在寇蒂斯进入制造口香糖这个行业时,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随后模仿他们的欧洲移民者也早就有了咀嚼云杉树脂的习惯,有些伐木工甚至还会顺便采集一些树脂去换点零花钱。不过为了改变贫困的状况,寇蒂斯已经打算尝试推销一种叫做胶姆糖的小东西,这是一种用云杉树脂加工的咀嚼物。为了便于携带,寇蒂斯将树脂切成片状,然后撒上玉米粉,使之不会粘在一起。虽然第一批“胶姆糖”每片售价仅为半美分,但寇蒂斯很快发现自己找到的是一条大财路。这个年轻人第一年就挣了5000美元。1852年,寇蒂斯在波拉德创建了全世界首家胶姆糖工厂——寇蒂斯缅因州立天然云杉胶姆糖公司。

    但是随着造纸业对云杉需求量的增加口香糖的原料来源受到了极大限制。后来,寇蒂斯又试制了一种以石蜡为原料的胶姆糖,这种产品的创意在于添加了香草和甘草,胶姆糖由此改称为“口香糖”。

    不过随着造纸业对云杉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口香糖的原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869年,墨西哥流亡独裁者安东尼奥·桑塔·安那将军带着晒干了的人心果树胶来到了美国,想找人一起研究能否以此代替橡胶来从中获取暴利。

    因为他仍然梦想着政权能够东山再起。

    安那将军见到了美国新泽西的一位冒险家托马斯·亚当斯。亚当斯对这个主意很感兴趣,但是以树胶代替橡胶的试验失败了,安那将军因欠债返回了家多。

    然而,善于观察的亚当斯却从中觉察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在和将军谈话时,亚当斯发现他不时地从口袋里掏一小块树胶放进嘴里嚼咬,亚当斯的儿子对这种可以咀嚼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亚当斯在一家药店看到店主将寇蒂斯公司的白山牌石蜡口香糖卖给顾客,这事使他想起将军的树胶和他儿子的兴趣,亚当斯顿时来了灵感。回去后,他把将军带来的树胶搅进热水调成黏糊状加入香料后揉成一个个小圆球,称作奇口树脂。亚当斯将这种圆球状的嚼咬物送到药店去卖。他的奇口树脂嚼起来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将第二炉树脂做成条状,包上漂亮的包装纸再加上一个响亮的牌子——“亚当斯的纽约1号”。两年后,亚当斯又发明了种专门制作口香糖的机器,口香糖从此转入大批量机器生产。亚当斯的公司在巅峰时期一度拥有过250名工人,而最先打奇口树脂主意的安那将军却一无所获,1876年病死在墨西哥城。没有人甚至包括亚当斯自己也没有预见到,口香糖会在短短的100多年里不知不觉地身价倍增,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亚当斯父子开始批量生产这种口香糖,起初一度遇到阻力。不少教师家长和嗜烟人士把嚼口香糖斥为“恶习”,是“无聊女人所为”。但更多的青少年却非常喜欢,因而仍有市场。于是,亚当斯花样翻新,在口香糖中加黄樟油、甘草,生产出甜滋滋、香喷喷的“黑杰克”口香糖,形状和包装也有很大改观。改进后的口香糖更加风靡城乡,购者剧增,一时间口香糖生产蓬勃发展,产商云集。1875年,约翰·科尔甘制成芳香型胶姆糖,5年后又有人在其中加入薄荷,使口香糖具有清凉爽口的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期间物资匮乏,糖、薄荷等添加剂成了配给品,口香糖原料供应也因战事而中断,于是便出现了每块口香糖开价高达1美元的“畸形”交易。许多痴迷口香糖的人甚至养成了把嚼过的口香糖放在清水里过夜的习惯,这样他们第二天就可以接着嚼了。战争结束后,人们又能享用口香糖了。一位居住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老人至今仍记得第一船口香糖运抵当地糖果店时的情形:“人们排起的长队足足有一个半街区,虽然价格比战前涨了10倍,但无论是太人还是孩子都在队伍中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它让我们又找到了往日和平生活的感觉吧。”

    为了解决当时树胶的短缺,人们变开始试验用各种合成剂来合成口香糖随后发现合成的树脂的质量容易控制就算是人吞下去了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因此,今天人们所咀嚼的口香糖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合成的树脂作为基本原料的不过生产厂商在为自己的口香糖做宣传时,对合成树脂的口香糖的宣传显得十分小心,因为大多数人们对于从原始树林里取得的树胶制成的口香糖更觉得是一种浪漫的神秘色彩。

    成千上万人用零钱买来口香糖咀嚼,孰不知,从他们口中嚼出了多少富翁!一个名叫威廉·怀特的爆米花小贩,因误将玉米糖浆与树胶混杂,竟制造出风味独特的上好口香糖,怀特因此摇身变财主,盖起庄园甚至还当上了议员。

    如今,口香糖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人们不仅用口香糖休闲,而且还用它来缓解晕机,防蛀牙等病症。各种添加了肉桂、丁香、人参等新口味的口香耱令人们的选择更加丰富了。口香糖它赢得了整个世界。

    信号灯

    好莱坞最着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住在价值800万美元的大房子里。由于出入他家的电影圈人士、演艺圈人士、政界人士过多,加上大导演自己拥有9辆汽车,交通繁忙,门庭若市,斯皮尔伯格便在家中设置红绿灯交通信号,以维护交通安全。

    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信号灯再普通不过了。今天,它被安装在各个道口上,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假如某个路口的信号灯出现了故障,会发生什么状况?让我来猜猜:车辆与行人胡乱穿行肯定会引起交通堵塞,或是交通事故频发。所以,交通信号灯在今天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历史上,伦敦第一次交通大发展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1829年,一位名叫乔治·谢勒比的人在伦敦尝试用大型马车在固定路线提供出租车服务,之后陆续出现了有轨双层马车。这些车辆的出现解决了交通紧张状况,但是也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由于没有可以依赖的交通规则,所以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

    19世纪初的英国约克城,女人们的穿着很有意思,着红装的都是已婚者而着绿装的则是未婚者。英国机械师德·哈特受到红绿装的启发,设计出了红、绿两色的煤气交通信号灯,由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通过牵动皮带来转换灯的颜色。

    1868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盏交通信号灯。

    其中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注意”。后来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它的前面有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然而,信号灯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德·哈特的信号灯在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仅仅出现了23天,就因为煤气灯突然爆炸自灭,使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因此送命而暂时退出了交通史的舞台。从此,安装城市交通信号灯计划就告吹了。

    19世纪后半叶,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一项就是汽车的工业化。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凭着坚毅的品质,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使美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信号灯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1914年,阿尔弗雷德·贝尼施开发出一种红绿灯系统,并且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进行了第一批安装。不过,这时已是”电气信号灯”。这种红绿灯由红绿黄三色圆形的投光器组成,安装在纽约市第五大道的一座高塔上。红灯亮表示“停止”,绿灯亮表示“通行”。1918年世界上第一个用手工操作的电气照明三色信号灯出现在美国的纽约街道上。这种带控制的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装在地下,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色;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动红绿灯,司机过红灯时按一下喇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还有一种是红外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信号灯的红灯延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1928年,人们将信号塔改成像现在这样的柱头式信号,英国对三色信号灯作了规定,绿灯表示通行,红灯表示禁行,黄灯表示警告。

    要说这交通信号灯的完善功能,还得说说我国一位叫做胡汝鼎的人。胡汝鼎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后来在通用电气公司任职,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高徒。1925年的一天胡汝鼎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红灯而正要过去时,一辆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遍及全世界交通领域了。

    在20世纪60年代初,计算技术成了交通信号灯的盟友。很多国家出现了多程序的控制器,它能根据变通的紧张程度来改变信号灯亮的时间长短,而装在路面下的灵敏的传感器则能把从不同方向驶来的汽车数量记录下来,这样这种信号灯可以自行决定需要首先放行哪个方向的车流。

    人们之所以采用红、黄、绿这三种颜色作为交通信号灯,是因为红色的光的波长很长,穿透力也很强,可以作为禁行的信号。而用绿色作为通行的信号是因为绿色与红色的区别很大,很容易分辨,并且其显示的距离也较远。

    黄色光的波长仅次于红色光,其穿透力也较强,显示的距离也较远,所以被用做警告的信号。

    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1968年,联合国《道路变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各种信号灯的含义作了规定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一种标志禁止某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正在路口内行驶的车辆和过人行横道的行人先通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车线后停车。黄灯是警告信号,面对黄灯的车辆不能越过停车线,但车辆若已十分接近停车线而不能安全停车时可以进入交叉路口。此后,这一规定在全世界开始通用。

    时至今日,现代交通信号灯已改由计算机来控制,此外,各种具有先进功能的信号灯也纷纷问世,新型太阳能可以有效地节约电能;通过感应系统自动测算车流量的智能信号灯可以合理安排放行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通行能力,起到缓解拥堵的作用;自助信号灯可以接受通过的请求,然后根据道路情况做出判断,保障横穿马路的行人的安全……

    速溶咖啡

    咖啡是用烤过和磨碎的咖啡豆加沸水制成的有浓郁香味的饮料。因生长的地域不同,咖啡分为很多种,每种咖啡都具有不同的味道和香味。现在,咖啡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而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更是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速溶咖啡的发明

    早些时候,要想烧出一壶可口的咖啡是需要许多工夫的。咖啡豆必须磨成细粉,还要用过滤器把咖啡渣留在杯外。许多发明家都在寻找一种省事的制作咖啡的办法。1901年旅居芝加哥的美籍日本人佳藤悟里发明了速溶咖啡。

    1938年,雀巢公司第一次将速溶咖啡推向市场,至今,速溶咖啡的口味和品种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改进和变革,所以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速溶咖啡冲调出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

    速溶咖啡的制作

    与其他咖啡产品一样,速溶咖啡也是从咖啡豆生产出来的。第一道程序需要浓缩咖啡,将咖啡豆中的水分提取出来,可以用热的所谓射“线干燥法”,也可以用冷冻的方法进行浓缩,生产出可以溶解的咖啡粉或者咖啡颗粒。在整个脱水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咖啡精华,但在后来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这些精华可以再次回到产品中去。

    咖啡中的咖啡因

    咖啡因是咖啡所有成分中最为人注目的。它属于植物黄质(动物肌肉成分)的一种,性质和可可内含的可可碱,绿茶内含的茶碱相同,烘焙后减少的百分比极微小。咖啡因的作用极为广泛它会影响人体脑部、心脏、血管、胃肠,肌肉及肾脏等各部位。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判断记忆、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较活跃,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机能。咖啡因也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利尿。咖啡因不会像其他麻醉性,兴奋性药物一样堆积在体内,约在两个小时左右,便会被排泄掉。咖啡风味中的最大特色——苦味,就是咖啡因所造成的。

    笔

    笔是人们用来书写、绘画的工具。笔被发明以后,书写便成为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的内容和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虽然现在已经有打字机、电脑等机器可以代替笔进行书写,但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笔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古人曾用坚硬的“石笔”和“刀笔”,在石头、骨头、木头、竹子或其他坚硬的天然物体表面直接刻出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为着传播、积存和书写的方便而尝试在树皮、兽皮、丝帛和纸张上留下标记时,就使用相对较软的书写工具。在古代中国,人们开始使用毛笔书写。而欧洲人有自己独特的书写工具——鹅毛笔。鹅毛笔由古代的埃及人发明。它既能蘸墨水,又能较长时间连续书写,但不便于长期使用,于是便有了以后的铅笔、钢笔及圆珠笔的出现。

    钢笔的诞生

    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这样写起字来很不方便。1829年,英国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制出钢笔尖。它经过特殊加工,圆滑而有弹性,书写起来相当流畅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这种笔必须蘸墨水书写,十分麻烦。到1884年,美国人沃特曼,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他给钢笔加上了具有弹性的薄皮橡皮胆,只要把内部的空气挤出产生负压,插入墨水瓶,笔很快就吸满了墨水。这种设计直到今天仍无多大变动。

    铅笔的历史

    14世纪时,石墨在英国苏格兰边境的坎伯兰被发现,为铅笔的发明创造了条件。1792年,法国工程师孔代设计了外包松木,里面为石墨泥土芯的铅笔。1793年,法国人康德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提高石墨纯度,并在石墨中掺入黏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既好又耐用的铅笔芯。后来,美国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打字机

    打字机是用按键或把手把字和符号打印在纸上的机械。打字机的发明让人们可以不必再慢腾腾地书写信件和文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不断改进的打字机成为非常重要的办公用具。

    打字机的问世

    19世纪初,人们只能用手抄写各种文件。许多人试图发明一种使这个工作变得容易些、快速些,并且更为有效的机器。早在1714年,英国工程师亨利·米尔便获得了一项关于写字机器的专利,但后来没有留下这部机器的任何图样。1868年,美国人肖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打字机。与现在的打字机样,这台打字机有一个键盘,一些铅字连动杆和一条油墨丝带。

    打字机的原理

    打字机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都需要靠手指敲击按键来操作。手动打字机有许多又长又细的小键锤(叫作打印杆),每个小键锤有一个不同的字母。

    按一下按键,小键锤便往外翻,打在染有油墨的带上,把字母打印在纸上。电动打字机的字母环排在一个球形字头上。每打一个字,球形字头会先转到适当的位置,然后打在墨带上。现在许多打字机都被文字处理机取代了。

    不同类型的打字机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百种不同类型的打字机,如上行打字机,前行打字机带打字轮的钟型打字机,带打印杆的打字机等。现代精巧的电动打字机,比原来怪模怪样的手动打字机前进了一大步,但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却几乎毫无改变地保留了下来。

    条形码

    商品也有“身份证”。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具有外包装的商品上都有一种黑白相间的条纹图案,这种条纹图案叫“条形码”,它就是商品的“身份证”。

    商品的条形码

    商品条形码是实现商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商品进凡超级市场、POS扫描商店的入场券。在商店,当顾客采购完商品在收银台前付款时,收银员只需将带有条形码的商品在装有激光扫描器的台上轻轻掠过,就可把条形码下方的数字快速输入电子计算机。通过查询和数据处理,计算机可立即识别出该商品制造厂商、名称、价格等信息并打印出购物清单。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售货、仓储和订货的自动化管理,而且通过产、供、销信息系统,使销售信息及时为生产厂商所掌握。

    条形码是什么

    条形码是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编制成的,用以表达一组数字或字母符号信息。条形码在商品流通,邮电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品条形码编码遵循唯一性原则,即一个商品项目只能有一个代码,以保证商品条形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重复。

    谁发明的条形码

    19世纪20年代,一位名叫肯德姆的发明家“异想天开”,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拣,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形码标记,条形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像今天的邮政编码一样。为此肯德姆发明了最早的条形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简单,即一个“条”表示数字“1”,两个“条”表示“2”,以此类推。但真正意义上的条形码则是由美国的布兰德在1949年发明的。

    条形码的通用性

    商品条形码具有国际通用性,由13位数字组成。一般由前缀码、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前缀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是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如00至09代表美国、加拿大,690至692代表中国大陆制造厂商代码的赋码权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商品代码是用来标识商品的代码,赋码权归产品生产企业。校验码是用来校验商品条形码中左起第1至12个数字代码正确性的。

    信用卡

    凡是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信用证明,持卡人可凭卡购物、消费或享受特定服务的特制卡片均可称为信用卡。信用卡是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提款卡(ATM卡)、支票卡及赊账卡等。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的种类还将不断增多。

    刷卡时代的来临——信用卡的发明

    信用卡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餐饮娱乐业和汽油公司。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这些商店有选择地发给一些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筹码作为消费凭证,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50年代后,有人设计出了几乎在任何地方都有效的“通用”卡。1958年,第一张银行卡——美洲银行的“邦加美利卡”正式使用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信用卡。

    信用卡的广泛使用

    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信用卡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首先应用于商业,这意味着顾客的账目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归拢在一起并贮存起来。从那时起,其他许多发明使信用卡使用更安全,更便利。

    例如,把磁条加到卡上的想法,卡上可录入顾客的身份及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现在这样的信用卡已用于各种途径,像银行贷兑现款,担保支票,当然还有像最初打算的那样用卡来购物。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内装集成电路的信用卡越来越流行,集成电路上可以贮存持有人的银行账户和其他信息细目。这类卡以“智能卡”而闻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