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师范志-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历史的车轮驶到2013年10月,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将迎来她辉煌的90岁华诞。90年的风雨,铸就了大名分院的不屈品质;90年的耕耘,成就了大名分院的赫赫威名;90年的拼搏,积淀了大名分院的厚重底蕴;90年的追求,更放飞着大名分院的美好梦想。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的前身是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简称“大名七师”),1923年建校,1926年建立中共党组织,为直南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直南革命的一个策源地”,1937年学校毁于日军战火。由于大名七师的重大影响,1956年经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大名七师校址重建,定名为“河北大名师范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师资,为邯郸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冀南师范明珠”。2003年3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大名分校”。2004年7月,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校也随之更名为“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招收的专业以师范类为主。目前学校是一所专科层次的院校,以全日制专科为主,也设中专专业。现有30多个教学班,2000名学生,是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

    1923年7月,谢台臣到大名创办七师学校,并担任校长。他提出“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并身体力行参加社会实践,对旧教育制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当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上“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的实施,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思想进步,倾向革命。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大名七师广大师生联合设在大名的省立第十一中学、五女师等学校的师生,召开大会,游行示威,散发传单,进行演讲,为上海死难的烈士家属捐款。不久,他们在大名发起了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经常对城内各商号进行检查,使日货在大名市场上几乎绝迹。

    1926年下半年,中国社会动荡,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使大名七师师生深受鼓舞。暑假后,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开封团市委负责人冯品毅应谢台臣之聘到大名七师任英语教员。冯品毅在学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广大民众的压迫与剥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向学生介绍《唯物史观略释》、《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其他进步书刊。不久,他发起组织了“读书会”,吸收10多名进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经过冯品毅几个月的辛勤工作,学校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10月,在他离开学校的前夕,先后发展了赵纪彬、刘大风、李大山、成润、吴益普五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党团两个特别支部,分别由刘大风、成润任党团支部书记。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北方区委指示:

    不能离开学校,应在校内抓学生运动,在校外抓农民运动和“红枪会”工作,以响应北伐战争。同时指派刘大风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7年4月,北方区委派李素若到大名,在大名七师特支基础上建立大名党团县委。具体负责开辟大名及以南各县的党团工作。

    李素若这次带来中共北方区委的三条指示:第一,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学校转向农村,不要老在学校打圈子,要做“红枪会”工作,抓农民武装,迎接北伐军。第二,以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标准,发展一批左派国民党员,壮大革命力量。第三,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跨党,即以党员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在国民党内起核心作用。4月,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总务主任高韶亭等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大名七师党团员已发展到30余人。特别是学校几位领导人入党,使学校领导权掌握在我党手里,大名七师逐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一个革命教育阵地。此后,在学校加入组织的党团员陆续到周围县创建发展党的组织,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把革命的火种撒向直南大地。

    1927年5月,因直南人民不堪忍受直鲁军阀的残酷压榨,大名、广平、成安、肥乡、曲周、南乐等县的“红枪会”,在会门首领的率领下,举行暴动,围攻驻大名县城的直鲁联军。学校因战乱放假,广大进步师生各自回家进行革命工作。党团员按照县委的布置,开始将在学校内学到的革命理论用到校外的革命实践中去。当时赵纪彬被“红枪会”首领聘请为他们的参谋长。不少同志在家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们还和北伐军取得了联系,当北伐军到达濮阳县时,大力发动群众支持北伐战争。此外,还有大部分学生投入教育战线。分别当了教育局长、督学和教员,对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起了不小作用。在此之前,即1927年放寒假期间,刘大风、石仙洲在家乡南乐县佛善村、石任村发展党员,分别建立了两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

    我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以后大名七师跨党的共产党员大多退出国民党,转向深入基层,开始了我党在直南各县的建党工作。

    七八月间,刘大风同志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归来,被顺直省委委任为特派员,负责指导大名及附近各县的工作。根据党内文件,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在濮(濮)内(黄)沙区工作的赵纪彬、李大风同志一起活动在千口、井店、化村一带,以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彭湃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作指导,创办农民夜校,自编课本,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成立农民协会,利用合法名义从事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们在那里先后发展王从吾、刘汉生、王卓如、平杰三、喻屏、赵子云等入党。不久建立了千口、井店、化村等党支部,领导农民进行反贪污、反苛捐杂税的斗争。以后又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组织包括河南省内黄县在内的几十个村庄的农民群众,与当地土豪劣绅展开激烈的斗争。随着斗争的发展,在内黄县的马集村建立了党支部。

    1927年秋后,大名县委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刘大风任县委书记,赵纪彬任宣传部长,李大山任组织部长、成润负责团的工作。他们都是大名七师的党员学生。当时县委领导大名、南乐、清丰、濮阳各县的工作。冬季,县委机关迁到南乐县佛善村刘大风家里后,他们帮助佛善村、石任村、古寺郎、近德固、留固店一带贫苦农民开展了年关卖公地、向富人借钱等斗争,并在城内学校及农村建立了党支部。1928年县委机关迁回大名,大名七师党员曾则西回村发动群众成立杠子会,团结农村群众,在农村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左右了村政权,对附近村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8年秋,赵纪彬、刘大风在清丰县发展党员,在县城成立了支部。不久,又在大张家、铁炉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从1927年5月到1928年末,是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时期,而直南的革命形势依然在发展,大名七师党团员深入到直南乡村,分别在濮阳、南乐、清丰、大名和内黄等县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928年,刘大风向顺直省委汇报工作,蔡和森同志给予热情鼓励,称赞这一带工作做得踏实,有基础。

    1929年初,因连续不断遭受战争而停课一年之久的大名七师开学,党团员人数增多了。这时大名单独建立了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大名的工作。其他各县也都先后建立县委,大名县委不再领导清丰、南乐、濮阳等县的工作。经过近两年实践的严峻考验,大名七师党团员大都积累了不少斗争经验。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开学后学校党组织和学校领导密切配合,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者来校任教,讲授马列主义,废除国民党教育部审订的一部分文科教科书。从1926年秋到1932年夏,先后聘请的教师有冯品毅、王痴吾、李梦龄、王冶秋、千家驹、张友渔、王真、原政庭、臧恺之、张衡宇、张苏、刘龙文、王颂咸、王显周、袁效之、李秀夫等。国文课选用李大利、鲁迅、郭沫若等革命人士的著作,并讲授高尔基等苏联作家的作品。历史课由谢台臣先生担任。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俗扼要地讲授从原始社会到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课选用《中国经济地理》。教育学讲授李浩吾的《教育学大纲》。伦理学则讲授唯物辩证法。各班次的课程先后虽有所不同,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等内容,大都可以学到。此外,教师讲课时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实际,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我党的主张,讲解国内外形势,使学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同时,图书馆订购了大批进步书刊,供学生课外阅读。当时上海、北平新出版的进步书刊在大名七师很快就能看到,如被国民党列为禁书的《共产党宣言》等,学生们则竟相传阅。学生自治会的学术部、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组织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为了向校内工人和校外农民进行文化政治教育,学校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的“平校部”组织了平民夜校。聘请党团员讲课,启发工人和农民的阶级觉悟。由于党组织执行了正确政策,学校领导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党团员的努力,到1930年上半年学校中的党团员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连同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等,革命力量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国民党员仅有极少数人。这种状况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是极少见的。

    1929年后,由于大名七师学生积极开展工作,在直南的大名、清丰、南乐、濮阳各县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党员人数普遍增加。各县先后建立了县委,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1929年至1930年间,解蕴山、曾则西、裴志耕、成润等同志承担了大名县委的领导工作。在他们的领导和组织下,大名七师周围的十多个村庄开办了农民夜校,在全县6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20多个,党员人数增加到200余人。1929年冬,成润等同志根据大名县委的决定发起成立了大名学生联合会,并发展了党员、团员,建立了党组织。1930年春,在大名县委领导下,林恒非同志领导万堤、黄金堤一带20多个村庄的农民进行反对“华洋义赈会”修筑大(名)馆(陶)公路,无代价侵占农民土地的斗争,迫使对方偿还农民部分地款。在清丰县,1928年建起了城乡支部,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1929年建立了县委,接着开展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反帝运动。至1932年已发展了大批党员。在南乐县委领导成员中,主要是大名七师学校出来的党员。他们领导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特别是1932年领导的盐民斗争,曾发起全县盐民包围南乐城,迫使时任县长不得不答应盐民提出的条件。

    1929年濮阳发生“温邢固事件”,赵纪彬、李大山、刘汉生、王卓如四同志被当地土豪劣绅掌握的反动民团逮捕,刘、王取保释放,赵、李二人被河北高等法院大名分院各判两年徒刑。县委机关遭破坏,群众也死伤10余人,运动暂时受到一些挫折。1930年2月重组县委,王从吾同志任县委书记。此后濮阳县的工作又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32年5月濮阳盐民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滑县、内黄、清丰、南乐、大名、东明、长垣等10多个县盐民的斗争士气。不久,“两河(河北省、河南省)盐民总会”成立,选举王从吾为主席。于是号称“十万盐民大军”的10多县盐民群众在我党领导下开展了驱赶盐巡的斗争。

    此外,大名七师党员还在直南的一些县如东明、长垣、南和、巨鹿、威县、沙河、成安、磁县、邯郸、曲周以及山东省的馆陶、濮县、范县等地开展了新区的工作,在那里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领导各县群众进行斗争,为党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6年10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创建,到1930年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师生员工中一大批先进分子加入了党团组织,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

    1923年到1937年,大名七师共招收20个班次、915余名学生。在他们当中,有40多人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140多人担任过省军级、司局级以上领导职务,还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1945年5月,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宋任穷等军政领导同志路过大名看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听了大名七师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称赞谢台臣同志是革命教育家,大名七师是一所革命的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河北省委、河北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大名七师校址上重建,定校名为“河北大名师范学校”,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邯郸地区教育局双重领导。大名七师毕业生贾培元出任校长,招收邯郸地区13个县的初中毕业生292名,编为四个中师班、两个速师班。由此开始了学校重新建设和创业的艰难历程。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发展被打断。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期间,从1972年开始招收二年制中师保送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高中学历两年制中师生。

    1981年开始恢复招收三年制普师班,重点培养小学教师,一直到2000年,20年间,招收的都是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这个时期,国家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标准化建设,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继承大名七师光荣革命传统,把德育放在首位,取得了非常成绩。1989年,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和学校特点,学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大胆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两线教育加五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对此省委《快报》作了报道,原省委副书记李文珊同志亲自批示,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总结了学校的经验,联合下文在全省进行了推广。《河北科技报》、《河北宣传》、《邯郸日报》等先后作了报道,后来又在全国中师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同时,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德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由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广大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是继承“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走上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同学以县、乡分队编组,深入农村、厂矿、学校,了解国情、乡情、校情。通过社会调查,提高了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增强了终身从教的责任感,巩固了专业思想。1988年学校社会实践被评为省地“红旗单位”,1990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3年被省教委、团省委命名为“先进单位”,2001年被省教委、团省委命名为“先进小分队”。

    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学校这块文化净土办成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阵地。学校配备专职党务干部,加大投入,建立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站,市委组织部、县直工委多次在学校召开现场会,党员电化教育被市委评为先进单位,党总支被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办好业余党校,积极发展学生党员,《河北机关建设》、《共产党员》、《河北工人报》、《邯郸日报》等报刊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由于加强了领导,以党建促文明,学校文明之花竞相开放,拾金不昧、雨夜送迷童、勇救落水儿童、踊跃捐款等典型事例不断涌现。1988年以来,学校一直是市县文明单位,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连续四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四是一直把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当作体现师范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1995年以来,学校认真进行了素质教育研究,率先搞好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除注重45分钟课堂教学外,还设有3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和特长班,音体美、“三笔字”、小制作、普通话都成为学校的强项,手抄小报在全国目。

    2000年以后,由于全省师范体制改革,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普师班停招,开始招收专业班,主要有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等师范专业。2004年学校招生人数日趋减少,招生不足200人,为历年最低。2004年底,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狠抓纪律,提升形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得到了恢复,学校的发展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2007年,学校再次被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总支多次被邯郸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8月,学校的“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被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以上成绩的取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明确办学方向,走多元化办学之路2005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调研,明确了以师范教育为依托,发展高中教育,增添成人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构建广阔的就业网络,向社会输送多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一是创办了“邯郸大名台臣中学”,揭开了高中教育的新篇章。2005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立“邯郸大名台臣中学”,面向全市各县招生,当年就招收高中学生360人。2008年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一本上线17人,二、三本上线54人,专科上线260多人,升学率达到80%以上。二是继续招收五年制小教大专班,不断发展成人职业教育。三是调整机构,增设招生就业处,开始向北京、天津、青岛、苏州、石家庄等地输送毕业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门路。同时建立毕业生生源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2008年以后,在自主择业和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生就业率每年都达到90%以上。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学校每年在4月份举办幼教毕业生招聘会,大名、魏县、馆陶等周边各县的小学和幼儿园纷纷前来学校招聘。学校还经常举办文艺演出,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让学生展示各种才艺,形成了幼教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四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幼儿教育专业。五是2007年开始招收专科生,设立了英语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等教育三个专业。六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教育形势发展,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邯郸学前教育学校”,开始重点培养幼儿师资。这样多管齐下,及时调整专业,形成了多元化办学方式,使学校在转型时期仍然得到发展。

    2.强化载体,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注重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多种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利用每周三晚上的主题班会进行政治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又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求广大同学立足岗位学雷锋,发挥主人翁精神,从自身做起,立足学业,努力学习,做学习的标兵,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个人素养,维护个人和学校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加强党团系列教育。每年举办两期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几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0名,发展110人光荣加入党组织。四是开展成人系列教育,每年学校举行年满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和“火红十八”演讲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五是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六是利用“五四”、国庆等节日举办征文比赛、演讲、读书等活动。七是开展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八是举办“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九是开展母亲节征文活动。十是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一系列载体,让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校注重德育建设,不断发扬光大大名七师光荣革命传统,2007年以后,学校一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

    3.强化纪律,实施科学化管理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在学校管理中,一是对青年学生继续实行严格而又灵活的管理方法,实行封闭和半封闭管理。平时注重强化纪律观念,抓重点、堵源头,抓典型、严处理,起到了“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同时学校根据青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二是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每周召开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查看自习、早操出勤情况,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同学们的行为,大力宣扬“十不准”、“十提倡”,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行为规范。

    在职工中强化责任感、危机感,严明各种纪律,制定各处室岗位责任目标,并分解到个人,谁出问题谁负责。学校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定时或随时查岗,狠抓落实,兑现奖惩。在科室和工勤人员中,主要是转变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校定期召开各班生活委员座谈会,对学生提出有关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内部管理,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教师考核实施细则》、《科室和工勤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和《科室考核实施细则》,从而使大家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4.强化技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广大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一是为了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近几年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较差的实际,自编教材,大力度深化课堂改革,降低课程难度,以市场为导向,开设能为日后就业服务的课外活动小组,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二是经常开展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组织观摩课、公开课,实行听课、评课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并进一步抓好落实。教师实行全天坐班制,每天对教师坐班、上课、辅导自习情况进行检查。坚持每周一次教研组长例会,加强日常教学检查,要求广大教师明确各专业、各学科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大胆改革,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5.筑巢引凤,招生工作成效显著招生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每年4月,学校就制订招生工作宣传方案,印制招生简章、彩页、临时录取通知书等材料。5月份招生宣传工作全面展开,到各县市电视台做广告,到各中学发放宣传资料。特别是暑假期间,广大教工牺牲休息时间,不怕热、不怕累,走乡串户,充分利用各种关系,积极联系生源。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生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招生人数每年都达到650名。同时学校顺应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于2011年创建了“邯郸学前教育学校”。学校举办了揭牌仪式,邯郸市教育局的领导,大名、魏县、成安、馆陶、广平等县的教育局及招生办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这一庆典,邯郸市电视台、《邯郸晚报》播发了这一消息。

    6.创造条件,学校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以来,学校多方筹资,投入2700多万元,建起了两栋学生宿舍楼及教学楼、教工宿舍楼、艺体馆和“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同时硬化了地面,扩大了绿化、美化面积,从而使校园布局更加合理,校园环境更加美观。目前,学校正在实施校安工程,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设计建筑面积21503.8n,投资3123万元,主要建设教学实验楼、艺术楼、图书办公楼、宿舍楼和食堂学识报告厅。2012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2013年上半年完成剩余工程,10月份,高规格的校园,将以其特有的风采迎接90年校庆盛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