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到黄昆先生,那还是1953年的,他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学的“力学”、“热学”和“电学”。应该说,那时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大都很出,虞福春先生的“光学”、褚圣麟先生的“原子物理”、王竹溪先生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徐献瑜先生的“高等数学”等,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昆先生的课了。
黄昆先生讲课的特点是:物理概念清楚,物理图像清晰、准确、精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
黄昆先生的“普通物理”课是我们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物理,对于学物理的人来说,普通物理是基础的基,在讲授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中,黄昆先生总是引导我们通过从根本上进行思考来接受这些基础知,他不仅自己十分注意物理概念的准确表述,而且十分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形成基本物理学概,在讲“力学”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微积分的基,虽然“力学”中不少内容常常要依靠微积分来表述,但由于黄昆先生更强调基本概念方面,因此在不依赖微积分的条件下,黄先生却将“力学”讲得十分成,通过黄昆先生的“普通物理”课,我们逐渐养成了不被数学表述所淹没的习,在黄先生的课程中,基本物理概念和与之相关的物理定律严密地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些构成了后来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扎实的基础。
黄昆先生还十分注意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实际掌握和运,课程一开始,不少同学学习的注意力常常放在一些主要的公式上,不大懂得通过认真和深入的思考来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的重要性;而课下则常常像在中学时那样,只会套套公式做做习题,不会在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来解决实际问,黄昆先生在丛树桐老师的协助下,通过习题课花了很多的精力来纠正上述倾,不少同学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不太理,这在入学时都颇为自负的同学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但这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却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学习方法上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转,我们很多同学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转变对以后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昆先生讲课声音洪亮,不紧不慢,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我们的一位老同学林俊伯教授在回忆黄先生讲课时说,黄昆先生讲课有一种气势,给人以“宏论滔滔”的感,我们认为这是说,逻辑严密、思考深入、论据充分、常常还很精彩的论述,准确、流畅地进行着,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这些特点使得黄昆先生的课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感觉到值得付出全副精力来听讲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虽然黄昆先生讲授“普通物理”已经是第二次了,而且“普通物理”的内容也并不复杂,但我们从丛树桐老师那里了解到,黄先生为了准备一个星期的六堂课,常常几乎用掉他全部的工作时间,甚至还要加上业余时,实际上,我们从黄先生讲课的情形就可以推断,他必定花了不少时间来对所讲的内容和讲授的方法进行锤炼和推,李瑞伟教授回忆黄先生如何讲表面张力时说,黄先生的讲法是独特的,比当时的参考书上的讲法要深刻得,黄昆先生对于讲课的内容和对它们的表述都进行了再创造。
黄先生讲的课,又常常是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听过他讲“力学”的同学大概不会忘记,他配合实际演示,用芭蕾舞中收臂加速旋转的例子来讲解动量矩,用跷跷板中常常见到的现象来讲解支点和力矩,等,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回国不久的黄昆先生对教学工作投入了全副的热情和精力。
后来,我们进入最早一届“五校”联合的半导体专门,有幸直接聆听他和谢希德教授讲授“半导体物理”,黄昆先生分讲的是非平衡载流子以后的内,直到如今,黄昆先生讲授的一些重要内容仍然历历在目,在我们的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这些对我们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影,我们后来因为教学和科研上的需要,也阅读了不少国外的这方面的参考书,但相比之下,感觉到黄先生对于同样内容的分析和表述总是那么透彻、深刻,所做的一些结论总是那么鲜明,他所着力强调的那些地方总是让我们难,用“受益匪浅”来评价听黄先生的课是不够,在黄先生和谢先生的讲稿的基础上,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半导体物理学》,就是和当时国际上的同类书相比,这本书也是高水平的。
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听过黄昆先生的“固体物理”课,但却认真读过他晚些时候出版的《固体物理学》。这本书虽然并不厚,但却是我们所读过的获益最多、印象最深的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可以用“准确、精练”这四个字来对这本书加以概,直至几年以前,我们还从清华大学物理系一位教授那里听到了对他对这本书的类似的评,不仅是当年那些听过黄先生的“普通物理”、“半导体物理”或“固体物理”课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黄先生在教学上所花费的心血,他的心血也凝聚在他为教学所编写这些书中,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作为个人来说,黄昆先生的这些课程和教科书,对于我(叶良修)编写后来出版的《半导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帮助,我是直接的受益,这本书实际上是在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的《半导体物理学》的基础上编写,那时黄先生虽然已经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去了,但他还是花费了许多宝贵时间认真审阅了这本书的稿子,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黄昆先生一生中对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一丝不苟,但作为对比,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是极为简单,除了烟(后来也戒掉了)和茶,有时还听听音乐以外,黄先生没有其他的嗜,黄先生喜欢爬山,后来身体差了,但还坚持在家附近散,直到他去世前,黄先生还住在20世纪50年代搬进去的北京大学中关园那套老的公寓楼房里。
1998年在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的北大物理系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上,当黄昆先生出现在讲台上时,他赢得了最为热烈的长时间的掌,这些掌声主要是来自当年得益于他的课程的学生,他们那时都已是六十多岁,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我们深深知道,这些掌声源于他们对黄昆先生的崇敬和爱戴。
黄昆先生对待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作者简历
叶良修,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1958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化毕业,留校在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任,1960~1963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物理系留,1969~1979年在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半导体专业工作,1979以后在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工,1984~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Davis)分校做访问学,著有《半导体物理学》。张绮香,研究,1958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化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1~1964年攻读研究,1983~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工作,1985~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1993~1995年在中国高等科学和技术中心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