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学生心中的楷模——黄昆先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汝琦

    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黄昆先,1960年“五一”节前夕,当时我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四年级学生,系领导通知我,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做黄昆先生的助手;具体任务是担任由黄昆先生主讲的“固体物理”课的辅导教员和半导体教研室的教学秘书(黄昆先生是教研室主任)。从此我就一直是在黄昆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工,虽然1977年黄昆先生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但是我仍然感受到黄昆先生始终就在我的身边。

    黄昆先生对待他的学生和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要求是十分严格,记得1960年“固体物理”课是新增设的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第一批听课的学生就是我的同年级同,在担任辅导工作之前,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我并没有学习过,因而学生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回,我多么希望能尽快从黄昆先生那里得到释疑解惑,但黄昆先生从不正面给我以答案,总是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书上,”“这个问题你应该能自己想明白,”要求我自己去查书,去思考,去同周围的同学、青年老师探,当时,我感到做黄昆先生的辅导教员压力真大。

    有一年黄昆先生患支气管扩张、咳血,仍要带病去上大,陆平校长知道后,到黄昆家中探望并“下令”一定休,黄昆先生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深感不安,就提议让我暂代,并把他已经写好的讲稿交给了我,叮嘱我—定要好好准,我被黄昆先生这种对待教学的负责精神所感动,燃起了甘愿为老师分忧的激情,同时也为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所感动,勇敢地接受了任务,并在同事们的帮助下走上了大课的讲,那时我才22岁,虽然只上了两次课,却使我终生难,两年之后北大无线电系也要开设“固体物理”课,黄昆先生安排我去主讲,同时辅导物理系的课。

    黄昆先生是一位严师,从不“溺爱”他的学生,总是把他们放到较重的实践岗位上,对他们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又是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当时我们戏称是“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就是在不断地为完成新任务的努力中,青年人得到了成长。

    再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十年动乱”之后,1980年高校又恢复了中断了十几年的“固体物理”,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建议请黄昆先生改编他在20世纪60年代定稿的《固体物理学》一,那本书以讲解透彻、概念准确而深受读者的欢迎,十多年来固体物理学在广度、深度上都有了迅速发,大家期待着看到黄昆先生的新版《固体物理学》。但黄昆先生却推荐我来承担改编这本书的任务,认为我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又有了一定的经验,应该能独立写书了;他答应审阅书,为了不辜负广大读者和黄昆先生的期望,在改编过程中,我力图保持原书的风貌,希望能立足于80年代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对一些传统的内容和概念赋予更加深刻的阐述,增加了相当多的新的科学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与原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力争在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上有新的突,黄昆先生逐字逐句地、认真地审阅了全部书稿,对每一章都提出了有一两百条意见,密密麻麻地写满好几页稿纸,有选材内容,有系统安排,有概念阐述,甚至公式和语句上的错,当时我们是一章一章地边审边改,每当我从黄昆先生家中拿回这一叠叠的、写满意见的稿纸时,心情都十分激动,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按黄昆先生的意见修改好,一定不要让黄昆先生失,黄昆原著、由我改编的《固体物理学》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好评,992年在笫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荣获了国家级特等奖,这一荣誉属于黄昆先,对于我个人来说,天资不高,有时努力也不够,工作质量常常不能令黄昆先生满意,因而受到批,有时黄昆先生的批评态度是严厉的,语言是尖刻的,但是事后回想起来,我心中感到的是庆幸,不正是这些教诲鞭策着自己前进吗?

    黄昆先生对待工作总是尽心尽力的,有着一种执著精,在我到黄昆先生身边工作的时候,黄昆先生早已是国际知名的物理系家,但是他总是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去对待工,也许在有些人看来,黄昆先生讲一门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课,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其实不然,黄昆先生每讲一节课都要重新写讲稿,不论这节课的内容是否已讲过了多少次,而且每次写讲稿都要做认真的推,黄昆先生常以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为榜样教育我们,梅兰芳先生上台演出之前,不论多熟的戏路,都要对一遍台词,做一次演练,体现了—位艺术家的职业道,黄昆先生强调讲稿里要准备出在黑板上写出的全部板书,板书要体现出课程的脉络、重点和难点,特别强调重点的、结论性的话,一定要准确、精练;板书的详略要适当,它实际决定了讲述的速度,有时还要对板书的安排做出设计,有些内容不能轻易擦去,需要与后续的内容相呼,黄昆先生虽然准备有讲稿,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看着讲稿,而是非常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察觉授课的效果,及时做出调整。

    黄昆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善于透过学生的问题,抓住学生产生糊涂观念的关键和本质,给予透彻的释疑;对那些超出课程内容范围的问题,也要给出“安民告示”,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性质和应该在哪里找到解,学生特别爱听黄昆先生的总结答疑课,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听黄昆先生讲课有上千次,真是百听不厌,次次有新的收,在“十年动乱”的特殊年代,安排黄昆先生与我讲授“半导体物理”,面对工农兵学员缺乏那么多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我一筹莫,黄昆先生却从这批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半导体技术工作出发,概括出从事技术工作所必要的物理概念,打破传统的系统讲法,从实际出发,避开某些细致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的物理背景,采用类比的办法定性地给出必要的结论,取得了很好的效,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半导体物理基础》一书就是以当时的讲义为基础,本书尽管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较大的局限,但深受广大从事半导体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的欢迎,其中体现出了一位老科学家为培养工农兵学员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

    黄昆先生尽心尽力对待工作的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这里只是我跟随黄昆先生从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昆先生以其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治学精神,教育着他的学生和在他身旁工作的年轻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黄昆先生在他的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各自经历了人生与事业的风风雨雨之后,才更加深刻体会到黄昆先生淡泊名利、献身教育与科学事业的精神之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黄昆教授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上,有17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成立八十周年的庆祝会上,黄昆先生获得了在座千余名返校学生最长时间、最热烈的掌声。

    黄昆先生永远是我心中的楷模!

    作者简介

    韩汝琦,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期从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教学、研究工,著有《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基础》、《非晶态物理》、《晶体管原理》等著作,其中《固体物理学》(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1992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国家级特等,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