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黄昆先生的大学教育带我走上半导体科技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俞忠钰

    从1958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先后在研究所工作24年,在企业工作6年,在政府部门工作13年,这几年又在半导体行业协会工作了6,不管在哪里工作,始终离不开半导体科技和产,可以说,49年来,我与半导体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源自黄昆先生的大学教育。

    黄昆先生是我的半导体启蒙老师

    记忆把我带回到五十多年,1953年9月我从绍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幼稚而且天,卡车载着我们新生进北大西校门时,觉得一切都很新奇,也搞不清大学该怎么,当时正值大学“院系调整”之后,黄先生亲自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他对物理概念的清晰分析和引人入胜的讲授方法,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我对物理的钻研兴趣。

    之后,我被分在半导体物理专门,1956年“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材,黄先生与谢希德先生亲自编写讲稿,讲授“半导体物理”。黄先生讲课的风格是,讲清物理概念,尽可能用物理模型建立形象思维,用逻辑推理代替数学公式的推导来得出结论,因此课后复习的难点常常要放在对物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我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了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方法。

    进入大学五年级,黄先生又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论文的题目是《极化子理论》。他指定了参考文献,每隔一两周给我们做面对面的辅导、讲,记得有一次他讲对文献资料的学习方法,大意是:文献资料不是教科书,不一定要花时间去看懂它的所有内容,而是主要了解作者所作的贡献,获取你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有时可能是一两,可惜的是后来开始了“大跃进”,我们这些人的毕业论文也就不了了之,但这种学习方法,即在学习知识上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始终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大学五年很快就过去,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生活,我常常觉得,黄先生的大学教育留给我的不只是半导体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科技事业的追求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我想,这大概就是现在教育界所倡导的“授人以‘渔’”的方法吧!

    在实践中应用半导体基础理论知识,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1958年,“五校”合办的半导体专门化大约20名毕业生,由江福来和我带队,分配到第十二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这个研究室是第十三研究所的前身,1960年正式组建成为我国第一个产业部门半导体研究所——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三研究所)。这些毕业生分在材料、器件、微波、测试等组,很快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力量,在十三所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当时我分在器件组,课题任务是研制高频晶体管,先后研究开发了锗高频台式管,锗、硅高频功率晶体管和功率开关管,当时唯一的资料来源是国外杂志上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们应用大学时学习的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的知识,搞清器件原,大家动手制作扩散炉、蒸发台、键合台和其他各种专用制造设备,自行设计研制出器件,完成军工研制任务。

    当时虽说在半导体器件发展早期阶段,但在半导体器件模型、制造工艺过程和专用设备的设计、制作中都有大量的物理问题,对我们这些学半导体物理的人来说,是有英雄用武之地,例如,在用于计算机的开关晶体管的开发中,遇到了存储时间问,当时公开资料上报道的方法并不能大幅度减小存储时间,我们做了很多试验,最后想到引进复合中心杂质金,才解决了问,又例如,1966年初十三所组建半导体新器件研究室,领导上要我担任研究室主任,重点研究开发半导体微波功率,当时,国内外都在研究IBM公司的耿氏(J。B。Gunn)发表在1963年《固体通讯》上的名为《在Ⅲ-Ⅴ族半导体中电流的微波振荡》一,我们带着问题再次学习“半导体物理学”中的能带理,实际上用导带结构来解释这种效应的机理是很清楚的,这就是砷化镓材料中的谷间电子跃迁效,有了这样的认识,加上砷化镓材料参数的选择和微波腔体的制作,我们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设计和研制完成了S波段连续波输出接近10 mW的耿氏效应振荡器。

    现在,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新器件、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从微米技术发展到纳米技术,从集成电路发展到包括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MEMS)和微光机电系统(micro-optic-electro-mechanicalsystem, MOEMS)在内的集成系统,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我们学习,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需要我们去发明创,有人说,半导体科学技术是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科学和自动控制学等多门学科发展的结晶,又具有多种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规模生产的大生产技,黄先生和许多大学老师传授的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的基础知识,仍然是半导体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他们言传身教的科学分析方法,仍然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黄先生在教育工作中还十分注意教育与国民经济需要结合,教书育,记得20世纪60年代,黄先生曾到十三所调研,询问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了解半导体专门化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研究所科研工作的需要,探讨学校与产业部门研究所的合作关,调研中,他还详细询问了我在十三所的工作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十三所的工作很重要,你是我的学生,一定要把科研工作做,”黄先生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在心,后来我在机械电子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任总工程师,曾有几次到半导体所,也见到了时任所长的黄昆老师,但可惜没有机会再向他做详细汇报。

    作者简介

    俞忠钰,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化,分配到第十三研究所工作所长,北,曾任第十三研究所副878厂厂长、总工程师,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电子工业部总工程,长期从事半导体科研和技术管理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电子科技进步奖多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