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旧闻-拜保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旧时四川乡村,流传一种古老风俗,谁家小孩不好带(爱哭闹或常生小病),便给他(她)拜个“保保”(四川称干爹为保保,保佑小孩健康成长之意)。

    在一般人心目中,“拜保保”并不光彩。

    为人父母者,往往大清早带上孩子,悄悄来到离家不远处,于道旁摆上香烛、酒杯和食碟,静候孩子的“保保”到来。

    缘分天注定。

    路遇首个成年男子,不论是哑巴驼子,还是跛子瞎子,便是孩儿的“保保”了。

    做父母者心甘情愿,不得反悔。

    早行成年男子,但凡见到路旁,有夫妇领小孩跪于地,知自己撞“喜”了,必满心欢喜,上前认了“干儿(女)”,不得有丝毫不快,更不得拒绝。

    男主人呵呵笑着,先敬一杯水酒,吃几筷碟盘所盛饮食,或烧腊荤腥,或花生素豆,再互道庚辰,算是认了哥弟。

    母亲则点燃香烛,领着孩子上前,叩拜“保保”。

    “保保”忙抱起小孩,多少给点钱,说些吉利话。

    身无分文者,呼为“干保保”。

    “干保保”也不尴尬,伸手将小孩高高举起,骑在自己的肩头上,谓之“骑马马肩”。一边不停转圈,有转去百病之意,一边说吉利话,多为祝福语。

    孩子“拜保保”后,双方满意的话,便会长期走动,成为至亲。

    也有外地路过的“保保”,或彼此不满意者,从此断了往来。唯小孩每岁此日,需对着房前屋后某棵大树跪拜,以谢“保保”护佑之恩。

    据考,四川“拜保保”之俗,源于古人正月十六“游百病”。

    蜀人善诙谐,称“游百病”为“走草”。

    “走草”本踏青意,后经民间演绎,谓之春天到了,兽类(特指雌犬)野外发情觅偶。

    最迟清中期,再生歧义。家有小儿(女)者,是日晨结草(打草结)道左,所遇第一个成年男子,则让小儿女拜为干爹,俗呼“拜保保”。

    传清乾隆年间,某年正月十六,有母女进汉州(今四川广汉)城游百病,在文庙前小憩时,遇泼皮无赖纠缠。

    二人慌忙走避,行至州衙前,母亲急中生智,对守门衙役说:“大老爷乃小女干爹,烦请大哥禀报一声。”

    州官是外地人,得报后,甚感蹊跷,见母女俩神色惊慌,几个波皮则嘻皮笑脸,轻薄下流,心里明白了几分。

    当下大声痛斥道:“朗朗乾坤,清平世界,光天化日下,欲行非礼,尔等知罪否?”

    几个泼皮闻言,鼠窜而去。

    州官问明情况,心里十分感慨,忙迎入衙内,当众认了“干女儿”。

    此事传开后,四邻轰动。

    寻常百姓之家,谁不指望自家儿女,有个“干爹”保护?

    “拜保保”之俗,便在汉州城里盛行开来,很快传遍四川各地。

    近些年来,广汉市推陈出新,“保保节”越办越火,被誉为“华夏民俗一绝”,惜早丢了“拜保保”初衷,也没了先人的纯朴。

    蜀先民“拜保保”,原本恭谦有礼。今之广汉所谓的“保保节”,居然变成了“拉保保”,还豢养了大批职业拉手!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强拉硬拽为之。

    哪有一点纯朴古风?

    这种强盗般的行径,既败坏了广汉公众形象,也极大败坏了社会风气。

    实在可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