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铸和谐-真诚赢得的尊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源:《安徽文学》2008年第09期

    栏目:时代精英

    一

    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说过:只有用真诚才能交换真诚。人世间最有力量的,都和“真”字有关系,真实、真诚、真情、真理……所有认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绿化办主任周世友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对事业、对同志、对人民的真情是最让人们感动的。

    是的,吸引和感动大家的是周世友的真诚与真情。近年来,所有采访他的记者、作家,以及前来实地察看并听他演讲的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由这个真情汇集的场面开始认识周世友。

    那是2002年1月29日,农历辛巳年腊月17日早晨,江淮分水岭被浓霜覆盖了,在风寒霜冷的天空中一轮金黄色的太阳冉冉升起,照见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椿树村发生的一幕极不寻常的事。那些在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却又是久已不见的镜头,竟然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椿树村干部和成百上千老百姓的眼前。

    这天一大早,椿树村23个村民组的近千名老百姓,按照农村欢送贵客的风俗,有的提着系着红布条的鸡、鸭、鹅,有的拎着绿豆和芋头,有的背着染上红彩的花生、鸡蛋……从100多个自然村庄不约而同地汇集到村部门口,伫立在浓霜覆盖的场地上、公路旁。一种感激和依恋甚至有点伤感的情绪不自觉地从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来。

    早晨8时,周世友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村部欢送现场。本来,村里只准备召集23个村民组组长开一个简短的欢送总结会,谁知一下子来了许多群众。人们纷纷涌上前去亲切地喊着“老周”、“周主任”……有的人话到嘴边却如鲠在喉,眼噙泪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欢送会上,村支书张定宏代表全村干部群众给周世友送上一面“殷殷百姓情,拳拳公仆心”的锦旗后,群众自发燃放的鞭炮与敲打的锣鼓声便震响在江淮分水岭上……使得爱动感情的周世友忍不住流下了热泪。老周不断地与前来送行的群众一一握别,群众则争先恐后地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硬往老周手上塞:“一点小心意啊,周主任,你一定要收下!”面对一张张真挚朴实的面容和融冰化雪的盛情,周世友的心醉了,他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谢谢大家,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不能收,绝对不能收!”一位白发如霜的中年妇女,被人们称作“白毛女”的杨明遥,用被红鸡蛋染红的手不停地擦着眼泪,固执地要周世友收下她带来的一只鸡和一篮花生,周世友推搡不过,急着要上车,可她竟“扑通”跪在车门前硬是将带来的东西往车上放。“扑通”、“扑通”接着又跪下好几个人,拽都拽不起来。面对此情此景,周世友不禁再次泪流满面。

    从村部到周世友上车的六舒公路不到2公里的路程,群众竟送了2个多小时,可他们还是觉得这距离太短,时间太快。10点多钟了,送行的人们仍围着周世友不肯离去。司机有点着急了,频频地按动喇叭,人们不得已才让出一条狭窄的道来。车子缓缓而行,人们尾随追送。就连邻村的老百姓也闻讯赶来,站在马路边挥手告别周世友。

    这场难忘的送别,成为这个普通中国乡村的不平凡的集体记忆!

    坐在车上的周世友面对依依不舍的群众,也是泪眼朦胧。他心里在想,自己与椿树村联系到一起不过60多天,怎么能让人们付出如此的深情?很多事才刚刚开头,现在就走了,他觉得有点对不住这些患难与共的乡亲。他含着热泪大声地说:“再见了,乡亲们!请你们都回去!我周世友事未完,情未了,我一定会回来的!我的心永远和你们联系在一起!”车子终于驶出人群,向六安城区方向驶去。

    二

    2001年秋末冬初,一场“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全面铺开。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中共六安市金安区委决定选派一批干部沉到基层担任驻村宣讲联络员,把学教活动与扶贫解困、帮助农民办实事结合起来,时间为40天。动员会一开,年届半百的周世友就坐不住了。他知道,按年龄,已是49周岁的人了,肯定难入选派之列,但作为放牛娃出身的他,始终对农村、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也无时不在牵动着他的心。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组织给他一次身体力行到农村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会。组织上被他的拗劲所感动,便决定派他到金安区西南边缘的双河镇参加学教工作。

    11月27日天一亮,周世友辞别了正在住院的母亲,和区国土资源局、组织部等部门下派的一行6人坐车赶到百里之外的双河镇报到。

    这天上午,双河镇党委为区委工作队召开了欢迎会,各村支部书记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镇党委书记程耀全和周世友谈了他即将驻点的椿树村的情况:这是一个负债近百万元的贫困村。前任村支书因贪污挪用公款被逮捕法办,村委会主任也因经济问题被免职,另外两个成员也受了党内警告的处分。新班子上任后,面对成堆的问题,信心不足,作为不大,所以才把它列为“三个代表”学教重点帮扶村。程耀全书记真挚地对周世友说:“老周,40天你只要帮助椿树村办好两件事就行了。一是发挥林业干部的优势,替村里办好2亩成材林砍伐的手续,为村里筹点正常办公经费;二是抓一抓村班子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打打气,鼓鼓劲。至于其它的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听了程书记的一番话,周世友的心情很不平静。他感谢镇领导对自己的关心。程书记的话并没有错,但自己下来决不是“走过场”的。在长期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那种敷衍了事,和尚撞钟、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式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常见的,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清除的,因此也形成了危害极大的“不作为”。“不作为”就是放弃执政的资格。他周世友这次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党把因少数基层干部不作为和乱作为失去的民心赢回来。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情绪催促着他。吃过午餐,镇上本来安排他们熟悉熟悉情况休息休息,第二天再进村,可是周世友决定提前行动。前来开会并迎接他的椿树村支书张定宏,没有像其它村那样带车来接周世友,而是骑着一辆快散架的自行车来的。老周说,你在后走吧,我先去。他立即租了一辆三轮车,驮着行李,径直奔向十几里外的椿树村。他急切地渴望把远大理想向现实拉近再拉近些。

    椿树村,1999年周世友因为林业工作曾经来过。他知道这里条件差,但不知道几年过去还是这样差。这个村地处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西南边缘,境内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错落地罗列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丘峦,散布着23个村民组和100多个自然村庄,让人感受到一种雄浑一种苍茫。只有一条狭长的土路,表明它与现代文明还未完全失去联系。春风难度椿树村,江淮分水岭似乎隔断了村民们通向岭外的幸福之路。

    三轮车刚进村,周世友看见一些村民正在忙着修路,于是把行李一放便跑上去对他们自我介绍:“我叫周世友,金安区林业局干部,受领导派遣,来这里帮大家化解困难,共谋村里发展。今后大家有什么困难只管找我,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说罢,抄起工具就和大伙边干边拉起了家常。村民们说:“这个干部挺实在的!”

    干了一会儿活,周世友看到村支书骑着自行车回来了,提出想召开干部党员大会,传达“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精神。村支书张定宏出去喊了一圈,来了几个村支部成员,其它党员一个也没有来,会没有开起来。周世友拎着行李在村部内外转了一圈,看到一间半屋的村部,铁门锈迹斑斑,周围是杂草、砖块。外墙脏旧,里面的桌子、凳子上全是尘土,看样子很久没有进来过人。周世友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提出不在村部住,而是住在离村部较远的一户关姓农民家里。

    周世友没有想到,这个村的真实情况比镇领导介绍的还要严重得多。问题真的是一大堆。最突出的有四个:一是由于前任班子的祸害,给集体留下近一百万元的沉重债务,位居全区之首,而惟一的村办企业砖瓦窑厂年亏损20多万元,这叫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村财政如何承受得起?二是干群关系差,互相埋怨,这种信任危机让人揪心。三是椿树村太穷了!生产条件差,贫困人口多,全村人均收入不到千元,不少人家住的还是茅草房,不仅贫困户、困难户多,同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也不少。四是社会风气败坏了,群众人心涣散,集体活不愿出力可是烧香求神、吵嘴打架、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然而,更令周世友没有想到的是村两委干部在陈述了一大堆问题和困难后,几乎都表示出一种撂挑子的思想。

    虽然这里没有硝烟,也不会有流血牺牲,但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它却实实在在地考验着一个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是贪图享受,随遇而安,还是勇于走向基层,艰苦奋斗?是敷衍塞责,还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周世友觉得有必要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做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群众在困难中两眼看着村两委,村两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要想把椿树村面貌改变,必须首先改变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如果村两委班子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不好,挑战困难的合力不能形成,不仅注定这次学教活动要走过场,而且谋划改变椿树村落后面貌也无从谈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句老话没有过时。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路来。

    为了让大家心贴心,周世友对村班子成员说:“今晚我们不开会了。作为‘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联络员驻村后,蒙大家不弃,多有照顾,都对我说了心里话,今晚,我想请大家喝一杯。”周世友反客为主的做法使几位村干部感到不好意思。按说,村里来了领导应该招待一顿是没有话说的,可是现在村里实在没有这个钱。拉到家里去吃吧,非亲非故也没有这个理由。无力做东请客的村干部顿时感到一种捉襟见肘般的失落,他们连声说,老周,应该是我们请你,可是村里没有条件,哎……推拒的同时,他们又不知道老周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然,他们也感到一种被尊敬的荣光,最近几年椿树村的干部已没有这种荣光了。

    这天晚上,他们在村东两公里处的九十铺小街“长乐饭店”,挑了一张桌子坐下来,宾主双方互敬几巡之后,借着几分微醺,个个倾肠倒肚作了一番自我解剖。周世友说,自从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不管是在红军革命,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它都在社会中发挥了支柱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后共产党员在各个方面都起了带头作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现在搞‘三个代表’教育,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帮助群众发家致富;发展先进文化,就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注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帮人民办事,让人民幸福。通过学习教育,我们要解决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制度不落实、财务不健全、村风不正等问题……周世友把警示、规劝、鞭策、鼓励等都掺和在他那古道热肠、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像一股暖风直吹得几位想撂挑子的人坐立不安。

    刚上任不久的村支书张定宏也是一位转业军人,前任村班子出事后,他由村民组长选任村支部书记。他说:“我也当过兵,和你比我是新兵蛋子,按部队习惯,我该叫你一声老首长了。老首长啊,这两天,我一直睡不好觉,心里憋得慌。不干吧,你和镇上程书记都和我谈过心;一些党员也对我说,你是我们选出来的,不干不行;干吧,老周你也看到了,椿树村问题确实多,不好干。哪有在家单独致富舒服?还有,我仍然把你当成‘点水’的‘蜻蜓’,混几天就走,没有把你当成‘自家人’。现在我要把你当成自家人,捆在一块干!”周世友说:“椿树村穷、乱,不怪群众怪干部。现在当务之急是抓班子、促生产、解难题。我们每个党员都要以身作则,领着群众干,重新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周世友看了看大家又说:“党把这个村交给我们,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战胜困难,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我们家都住在本乡本土,搬不动,走不掉,不干没有出路,不干就过不上小康生活。我们不带头,谁来带头呢?”

    周世友的一席话,像刀刻一样刻在每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激动得想说话也说不出来了。村干部都是朴实的庄稼汉,他们也都借着酒意,一个个敞开了胸怀,掏心掏肺地倒实情、摆想法、表态度,心贴得越来越近,话说得越来越亲,终于拉着手、拍着胸脯,异口同声地说:“干,谁不干谁是孬种!谁不是他娘养的!”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在江淮分水岭小街上一个饭店里,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支部,以郑重的态度,讨论着如何带领一个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落后村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样一个极端严肃的话题。这是何等发人深思的话题啊!

    班子形成共识,有了信心,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椿树村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周世友得到莫大的安慰。

    紧接着,周世友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进一步了解村情。要想战胜贫困,必须详尽地掌握贫困底细,了解贫困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看到满山遍野的荒山丘,他说,把树栽上,让这里变成绿色银行;看到这里地处江淮丘陵,严重缺水,从低洼处提水要有3至4级才行,打井也要100米以上才能见水。他说,这里洼地多,两山夹一洼,中间打个坝,修水库,蓄水灌溉,又可以养鱼。根据椿树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实际情况,他说,当前要办几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把丢掉的党的形象重新树立起来,用真情为党赢得民心。

    周世友特别注意从察民情、问民意、解民困入手,让群众感觉到他们遇到困难时,党员干部总在他们的身边。周世友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关怀,在贫困户中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到驻村的第七天,他就和村两委班子走访了54家困难户。

    2001年12月5日这天,严冬里的风雨彻骨地寒冷。老周担心村小学教室出问题,就冒着寒风和冬雨,步行10多里赶到学校,当他看到有5处教室漏雨时,便痛心地对村干部和校长们说,建国50多年了,我们的孩子还在这样的条件下读书,我们当干部的应该寝食不安,我们的工作必须只争朝夕啊!他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690元交给了校领导,让他们立即找人维修校舍。后来他又发动干群修好了学校的危房。小学生的家长一传十,十传百,都说村里来了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好干部。

    周世友在第23村民组了解情况时,得知过塘村民组组长陈长敏因患乙肝不治于近日去世,死者的妻子尹德珍和儿子也因感染乙肝,卧病在床,村里人想帮助他们又害怕被传染,没有一个人敢登门看望。周世友一听此情心里一沉,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众人阻拦,硬是让人指路直奔尹德珍家。一跨进尹家的大门,一种凄凉惨淡的情景直令周世友喉管发硬、鼻子发酸:母子俩僵卧床上,面色蜡黄,瘦骨嶙峋,已经无力欠身招呼来人了。丈夫的遗像还在堂屋正中供柜上放着,很是凄凉。望着这对母子,一种深深的同情与疚痛,紧紧地攫住了周世友的心。他知道,这一带有些老百姓本来就很穷,可是偏偏得上这种病!这家人这么困难怎么办呢?“得赶快救人,否则他们就要被死神拽走了!”建国这么多年了,还有这样因病返困的农户,这让他心痛。这时,周世友忽然想起当年为他一个亲戚治好乙肝的合肥中医院老中医张教授,他未作多虑,立即奔向公路,搭上去合肥的汽车。可是,当他赶到合肥中医院一打听,才知道张教授已于两年前去世了。周世友不甘心白跑一趟,经过多方咨询,终于在琥珀山庄的一家诊所里找到了张教授儿子的门诊点。他掏尽腰包,留足路费后,拿出780元钱为尹氏母子俩买回了一个疗程50包中药,用一个蛇皮袋装着,旋即搭车赶回椿树村。

    周世友赶回椿树村时,天已经黑了。尹德珍家离村部有十几里路远,要翻几个山包才能到。周世友背着装中药的蛇皮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的山道上,路上栽了好几个跟头,衣服扣子扯掉了,腿上划了好几道血口子。当他跨进尹家大门时,母子俩又惊又喜,往日无神的眼睛里露出希望的光芒来。周世友细心地交待了煎服方法,又考虑到尹氏母子身弱体虚,常服中药恐怕承受不了,便掏出身上仅有的80元钱,嘱咐她们买点肉和鸡蛋补补身子,因为他知道,吃中药特别“剐人”,身体不好也受不了。周世友的举动如同一盏灯,照亮了母子俩几乎绝望的心,也照亮了这个被人们遗忘的家庭。驻村期间,周世友又先后三上合肥,总共花了2100多元为尹氏母子买了150包中药,每次都是扛着药包步行十多里路送到尹家。告诉他们药怎么熬,而且还丢钱给他们买点肉菜,以增强体力。母子俩每次接过周主任送上门来的救命药和接济的钱款,总是直溜溜跪在他面前叩谢不起,流着眼泪连声呼喊:“周主任,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周世友扶起他们说:“我也是穷苦人出身,是共产党给我的工资,拿出一点来帮助你们,也是应该的。”经过4个疗程的调治,尹德珍母子俩的肝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孩子也重新回到教室读书了。久违的欢笑又回荡在尹德珍的家里。

    周世友义救尹德珍母子的善举在椿树村迅速传开,老百姓一下子觉得共产党给村里派来了一个救星,把希望和期盼都集中到他身上。一天早晨,周世友和大伙正在修路,一个满头白发的妇女突然跑到他面前跪下,大放悲声。周世友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懵了,放下手中的活连忙将她搀起,和蔼地说:“大娘,你有什么苦情只管对我说,可千万别这样。”旁边有人说:“大娘?她才40多岁,比你还年轻呢!”“40多岁的人怎么满头白发,像60岁的人?”“还不是急的!”原来,这妇女名叫杨明遥,才40多岁,因受债务困压,平时生活拮据,几年前就急白了头发,人们都叫她“白毛女”。

    1982年夏天,结婚不久的杨明遥和丈夫宣圣保赶着改革的春风,想通过运输致富,便贷款3万元买了一辆小型客车跑运输。小夫妻俩由于勤奋能干,在当地也算富户,别人住草房时他家已经住上瓦房,可是这次买车却失算了。这是辆二手车,机械性能不过关,三天两头修,更谈不上从事运输了,本钱还不上,累计借贷20年还一下子背上4万多元的利息,连本带息已欠下7万多元,债台高筑,从此陷入困境,把本来富裕的家庭折腾得老鼠都要搬家了。这些年来,为了祈求走出困境,杨明遥的婆婆几乎天天到村庄附近的一棵“老神树”下磕头烧香。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神灵并没有帮她脱离苦海,眼下一家三代人真是度日如年。

    周世友听完情况便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到杨明遥家去看看。快到村口时,周世友看到有棵百年老榆树,根部枝杈上凌乱拴挂着几条红布,老周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神树下烧香磕头,停下一问,知道她是杨明遥的婆婆,是为儿子的事来求神的。原来,附近的村民将这棵老榆树视为“老神树”,谁家有什么难事,就来烧香许愿,求神灵保佑。到了杨家,眼前的情况令周世友心头一阵紧缩:这哪里像家呀!三间瓦屋的墙壁开了七八道裂缝,只是用几根树木撑着才未坍塌。家徒四壁,室内摆着一个腌菜的罐子和一口装粮的缸,周世友揭开缸盖看看,缸内仅剩几升玉米。周世友那双充满同情的目光又扫了一眼才40多岁便满头白发的杨明遥,神情异常凝重地说:“哎呀,这日子实在是难熬啊!”周世友叹了口气,安慰安慰杨家老小便出了门。

    从杨家出来,老周眼前总是晃动着那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白毛女”的形象。他想,组织上既然派我到这里来宣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就不能漠视人民的疾苦而辜负组织的期望。一个党的干部就要在这个时候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从而为党赢得民心,赢得群众的拥护。老周下了决心后,就跑信用社、跑镇政府替杨家办好了挂账停息。然后他争取有关部门解决一部分,亲朋好友帮助一部分,自己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等办法,替杨家还上了本钱,终于解除了杨明遥家的债务,使这个被愁云笼罩了20年的家庭第一次有了笑声。当2002年春节前,周世友看望贫困户带着50斤猪肉,两袋大米到她家时,杨明遥又跪在了老周面前,这次,连她的婆婆也跟着跪了下来。周世友连忙摆手说,不要这样,我是党派来的干部,帮助你们是应该的。老人却说:“周主任,我家在不幸时有你这么好的人来看我,这是我家前世求来的福。我给‘老神树’烧香磕头这么多年也没有用,我只给你磕头还不行吗?”此后,杨明遥的婆婆逢人就称周世友是“共产党派来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观世音转世”。

    事后,杨明遥重返学堂的儿子,写了一篇作文《党的化身》,文中说:“以前我不知道共产党长的是什么样,现在我从周叔叔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他就是一个把老百姓看得比天还大的好人!”

    党的领导干部当然要抓大事,可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认识党、衡量党的领导干部最多的是看你是否关心他们身边的事,是否与老百姓贴着心连着筋。周世友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解囊救困,使椿树村的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无限关爱,从而也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信任和爱戴。村民们开始自发地向他靠近。周世友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引导群众在椿树村实施脱贫致富的初步计划:把水留住,把路修通,把树栽上。憧憬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上小康生活的椿树村村民从村民大会和村广播站大喇叭中听到了村两委的小康宏图,听到周世友激昂的号召和铿锵的决心。

    椿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穷在水上。通过调查,周世友知道该地区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2%和35%。农业靠天吃饭,在2000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几乎颗粒无收。椿树村治贫的艰苦探索是从修塘开始的。周世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决定在村西南边第一和第二村民组的两个山丘间挖土筑一道大坝,修一口水库式的当家塘。这样,正常年景,塘里可以养鱼;一旦遇上干旱,下面两个村民组的110多亩田地也无缺水之忧。可是,当时村里青壮年劳力均已外出打工,修这样的大塘谈何容易!一向不怕困难不言输的老周,凭着自己披肝沥胆的真诚,凭着老百姓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很快便在两个村民组组织起一支15人的“妇女挖塘队”开进工地,挑土打夯;同时动员老人上阵烧水送饭;没有机械,进度太慢,老周从市里有关部门借来一台推土机,把人员分成4班,24小时4班倒连续作业。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战,建成一口蓄水6.2万立方米的大塘。为了纪念这次修塘中妇女们的功绩和奉献精神,周世友把这口塘取名为“三八”大塘。第二年江淮分水岭又遭旱灾,一、二组却破天荒地丰收了。看到修塘的好处,不用老周再做工作了,椿树村23个村民组一呼百应,组组修塘蓄水。实现了“一村一口大塘,一组一口中塘”的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椿树村几条土路是“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特别难以行走。在解决水的问题的同时,老周抓住国家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的契机,集中力量实施“把路修通”工程,带领群众日夜奋战,修通7条机耕路。他和老队长肖忠明等村两委班子有时在一起指挥修塘,有时又分开指挥修路。每天,周世友起早贪黑在两个战场间穿梭指挥战斗,可谓是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周世友心脏不好,连日劳累,晕倒两次,被村民们抬到医院救治。

    水留住了,路修通了,老周又想解决电的问题。该村6平方公里生产照明仅有一台50KW的变电器,不但常断电,电灯光也暗得跟蜡烛差不多;有些先富起来的人购置了彩电、冰箱,由于电压低带不动,就放在家里作装饰品;抗旱用的水泵更是带不动,隐患很多。周世友经过多方争取,很快使椿树村列入区农网改造工程。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把3台大变压器,88根水泥杆抬到山间地头,架杆拉线,在安装电线杆时,周世友不顾自己高血压、心脏病,拖着沉重的身躯,走在最前面。有一次,放杆子不小心,把他的脚趾甲砸翻了,痛得几天走不了路。电网改造终于完成了,村里的电价由原来的每度2元多降到0.59元。送电的那天晚上,一个个偏僻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老人们拉着老周的手说:“感谢你给我们送来了光明,送来了党的温暖!”

    第一战役,周世友在椿树村人民中间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40天的驻村宣教活动对一个只争朝夕,矢志为民办实事的人民公仆来说是多么短暂,而在这短短40天内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又是多么可贵可歌!按规定,到2002年元月7日,周世友就可以离开椿树村了,和他同到双河镇的其他同志也都按时回城了。可是椿树村的老百姓舍不得周世友,他也舍不得椿树村的老百姓。特别令他去意不决的是村里的发展规划才刚刚理出点头绪,未来的路还很长很坎坷:债务尚未清还,村里窑厂的经营体制没有理顺,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生活还缺少保障……再留些日子吧,于是一留又是20多天。在这20多天里,他帮助村里修订了发展规划,又组织人把砂石路修到386户群众家门口,同时在塘畔路边栽上了5000棵意杨。岁尾年头,正是嘘寒问暖的时候,他又细心地把全村的五保户、困难户一个不落地挨家走访一遍……

    路修了,塘挖了,树栽了,灯亮了,当初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也算超额完成了。2002年元月29日,完成“三个代表”学教任务规定时间的周世友决定离开椿树村。于是便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周世友以他的努力显示了共产党员克己为人的宽广胸怀,赢得了善良庄稼人的敬佩和尊重。

    周世友因为这次“三个代表”宣教活动所做的积极贡献,被评为六安市金安区优秀宣教队员,并在全区干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六安市委下派办也发出一号通令,号召所有下派干部向周世友同志学习,立足基层作贡献。这也算是周世友60多天下派农村工作的一个有效总结。对一个五十知天命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