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女儿还没觉得什么,我和妻子打电话或发短信催促,她都是言语轻松,说已在网上订了车票,实在不行,还可以找同学帮忙。
可等元月12日考试结束,再去问她,女儿就有些慌了,说车票仍然没有着落。这个时候,同在北京上学的儿子回家都已好多天了,埋怨妹妹不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说如果提早打算,就不会搞得全家人如此紧张。
儿行千里母担忧。最着急的自然还是妻子,似乎发短信和打电话不解决问题,干脆直接打开电脑,同女儿通过QQ聊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硬座票也买不到吗?”妻子都忘了打听女儿考试情况,开口就问车票之事了。“整个北京城一票难求,火车站连站台票都停售了!”我和儿子屏住呼吸,通过妻子的耳麦,依稀听到女儿的声音。“其他同学都走了吗?”妻子又问。“都走了。”女儿回答。“这可咋办呀,这可咋办呀!”妻子眼里好像噙着泪花,甚至连声音也有些变了。
我马上找出通讯录,开始和北京的熟人联系。然而这个时候,因为自北向南的大面积低温雨雪和冰冻影响,全国的交通异常紧张,买到一张车票几乎成了一件最难的事情。熟人都说换作平常是小事一桩,而如今实在是力不从心了。我又托人请铁路上的朋友帮忙,想通过先想办法挤上车,然后再补票的方式把女儿捎带回家。可是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回音,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着急的等待之中,妻子忽然打听到一个好消息,说是一位小学老师的儿子就在北京的交通部门工作,如果能同他取得联系,女儿回家的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于是通过迂回战术,妻子就和我妹妹取得联系,因为是同学关系,由她先将情况告诉老师的女儿,再请她转告哥哥给予帮助。很快我妹妹就回了电话,说老师的女儿已经和北京的嫂子通了话,说她哥哥不分白天黑夜已连续多日在单位加班开会,等晚上回家一定转告。
我们悬了多日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考虑到女儿这几日担惊受怕,而且此时已是夜半三更,就不再把女儿从梦中叫醒。可等第二天再和女儿联系时,宿舍电话就一直没人接了,发了几次短信也不回。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刚刚平静下来的心,复又开始变得紧张和不安了。
就在这时,儿子的手机突然接到一则短信,紧接着他的脸上掠过一丝喜悦的笑容。原来儿子离校前就给一位同学作了交代,说无论如何帮妹妹买张车票。他说同学告诉他妹妹已经上车,两天后即可与家人团聚。看来在老师的儿子帮忙之前,已经有人解了女儿的燃眉之急。就在这时,女儿的短信也随之而来,说之所以没有告诉我们,一是时间比较紧,她急着出去买些车上吃的东西,二是手机快没电了,怕快到家时和我们联系不上,让我们放心好了。女儿上大学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担心是在所难免的,何况女儿还是孤身一人呢。我们就开始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祈求西行的列车不要因为天气原因而受阻,期盼朝思暮想的女儿早日平安归来……
当我们还在回忆冰冻影响之时,一场更大的自然灾害突然袭来。“5·12”汶川特大地震,顷刻之间让一幢幢楼房变成了废墟。老人失去了孩子,儿女没有了父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全国人民和灾区同呼吸、共命运。
那些日子,我们的心揪得紧紧的,眼里时常噙着泪水。上班的时候,听谁讲到一个关于灾区抗震救灾的动人故事,我们便会铭记在心,回到家复述给亲人,让尽可能多的人一起为此感动。那些日子,平时最爱看韩剧的妻子,却不由自主锁定了电视新闻频道,一遍一遍看着新闻报道,一遍一遍流着眼泪。因为一整天都在流泪,眼睛已经红肿,嗓子也几乎哑了。我还发现,那些日子妻子除了中央台,看得最多的就是四川电视台,许多第一时间的独家新闻,就是我在妻子那里听说的。
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到了14时28分,我们全体机关干部在办公大楼15楼会议厅肃立默哀。音乐响起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两腿都在战栗,全身的血液往上汹涌,双眼不知不觉间已经模糊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屋,遇难的同胞;看到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抗震大军和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奋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从未见过的山崩地裂的大灾难/从未见过的惊心动魄的大救援/从未见过的东西南北中的总动员/从未见过的全国一家人的心相连”。
我们虽然去不了灾区抗震救灾,可我们却有一颗爱心。在和全体机关干部一起捐款之后,我还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自愿缴纳了一份特殊党费,表达了一个少数民族党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片心意。
少小离家的侄女归来,也是2008年的一件难忘之事。侄女米拉出国的时候,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这年回国省亲,已是二十出头的大姑娘了。弟弟还是8年前父亲去世之后回来过一次,之后这些年,除了通电话,再也不曾见过弟弟一面。
母亲已是上了岁数的人了,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对弟弟总是牵肠挂肚。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弟弟才打发侄女从大洋彼岸归来。“就让米拉替我拥抱母亲和你们吧!”弟弟说。当我和侄女亲切拥抱的一刹那,我真的仿佛又看到了弟弟的身影。而且令人高兴的是,侄女在说一口纯正的英语的同时,依然能用娴熟的母语和汉语与人交流,这就显得难能可贵。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而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更是弘扬奥运精神,点燃爱国激情的大好机遇。作为一个超级粉丝,平时我就对贝克汉姆、姚明等大牌明星情有独钟。因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遇上球类和拳击比赛,除非特殊情况,遥控器不会掌控在别人手中。
所以说,当6月17日奥运火炬在乌鲁木齐传递的时候,天麻麻亮我就起床了。然后兴致勃勃来到北京路,与众多的欢迎队伍汇合在一起,在一阵紧似一阵的“中国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声中,激动而又焦急地等待火炬手的到来。
当时我们每人手中都举着两面小旗,一面是五星红旗,一面是奥运会会旗。我们簇拥在绿树成荫的北京路中间林带,仿佛部队战士进行拉歌比赛一样,一个方队口号刚一停下来,另一个方队立刻接上,声音响彻云霄。
身临如此振奋人心的场合,我周身的血液在沸腾,激动的心怦怦跳个不停。我忘了自己知天命的年龄,和身旁的俊男靓女们一道,情不自禁又喊又唱,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真是手舞足蹈、激情澎湃。
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奥运火炬手来了!”所有人的热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人们挥动着旗子,踮着脚尖,伸着脖子,用最饱满的热情,高呼最响亮的口号,一时间整个北京路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同样,2008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从1978年的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到今天自己的孩子业已大学毕业。我和我的家庭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今年也是我在文学写作方面收获颇丰的一年。先是短篇小说《出远门的少年》在北京《民族文学》发表,后有2万余字的散文《父亲》在《绿洲》亮相。值得庆贺的是,我的中篇小说《儿子娃娃》入选由矫健先生主编的新疆作家作品选《亚心文萃·2007年卷》,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还是我在《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和《乌鲁木齐晚报》发表作品最多的一年,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写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岁末,我受邀走进亚心网直播室,畅谈30年变化和文学创作之路,给我的2008年增添了一抹光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