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康乃馨-说说我的小小说评论——答谢志强先生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汝荣兴

    2004年,谢志强先生在《小小说月刊》杂志上主持一个名为“小小说茶馆”的专栏,让我谈谈自己的小小说评论,以下便是我对他的有关问题的回答——

    问:理论和创作是小小说飞翔的双翼。新时期小小说的创作近二十年的积累,已经趋向成熟。但是,一种独立的文体,需要理论去支撑,也就是从理性高度去总结概括小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规律、独立品质。这也是小小说繁荣的重要标志。应当看到,与创作相比,小小说的理论还显得滞后和薄弱,这对小小说持续的发展和广泛的影响已经显得十分急迫了。这些年,荣兴,你在创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实践了小小说评论,这方面,你的收获不少吧?

    答:我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尝试小小说评论的。记得我写的第一篇小小说评论,是发表在1990年第11期《百花园》上的《小小说要有“味”》。这些年中,我始终不渝地在做着“小小说的铁杆哥们兼痴心情人”,坚定不移地在进行着一边搞小小说创作一边作小小说评论的实践。概括说来,我的小小说评论主要可分为这样三个类型:一是一系列的准理论性文章,如《小小说的困境》(《短篇小说》1992年第1期)、《小小说的误会》(《福州晚报》1994年1月25日)、《小小说还应“大”一些》(《百花园》1995年第9期)、《小小说的“脾气”》(《百花园》1997年第5期)、《如火如荼的事业——小小说文坛概观》(《小小说研究报》1995年8月)、《话说讽刺小小说》(《小小说月报》1997年第2期)、《话说幽默小小说》(《小小说月报》1997年第5期)、《形式的走俏及其启示》(《微篇文学大观》1999年9月)等;二是那些针对具体作家或具体作品的整\体性评论,如《高质量的收获——读“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小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百花园》1992年第5期)、《非白·非小·非易——读(绝境)兼论白小易式的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选刊》1994年第1期)、《幽深的哲理性立意——读(凶手)》(《小小说月报》1995年第7期)、《内涵·用语·构思——读(1935年的羊)》(《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2期)、《宽广的艺术视野精致的艺术构造——读董农政(没有时间的雪>;》(新加坡《锡山》2000年5月)、《别具一格的“非常小说秀”丛书》(《全国新书目》2001年第10期)、《平凡的日常生活与丰厚的人生意蕴——马新亭小小说创作论》(《微篇文学》2003年第10期)等;三是大量的针对具体作品的局部性点评,这些点评散见于《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报》《微型世界》等报刊和《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佳作赏析》(同上)、《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书籍。

    问:你从小小说创作的宏观(总体发展)和微观(技术要素)实践了理论思考。小小说评论,目前可由两类组成:一类是专业评论家,例如刘海涛、凌焕新、顾建新等大学教授,他们比较系统地概括着小小说创作的特点、规律;另一类是小小说作家,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直接去指导创作,表现形式是片断式偶发式,但往往又与自己的创作实践很贴近。小小说的发展,可以看到评论相伴的轨迹。你认为小小说评论对小小说创作有什么作用?

    答:在《小小说的困境》一文中,在谈到“理论太弱”的问题时,我。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出现、确立和发展,都需要有理论为之鸣锣开道、摇旗呐喊,都应有它的‘导游’、‘后盾’、‘律师’、‘医生’。”我以为,对小小说创作而言,小小说评论的作用,就如同导游、后盾、律师、医生的作用一样。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游客,虽然没有导游你也照样可以看到一些美丽的风景,但如果有那些对景区情况了如指掌的导游的指引和介绍,你肯定就不仅会更便捷地看到更多的美景,还能够更深入地增强对这些美景的了解和认识。同样,对一个病人说来,要是没有医生对你进行望、闻、问、切,并给你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你的后果就很可能是……这里,我一点也没有夸大小小说评论对于小小说创作的作用的意思。我坚持认为,无论到什么时候,作家的创作实践是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局限,难免会缺乏那种理性的、既客观又宏观的把握的,而评论(理论),便是解决那种局限、实现那种把握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武器。

    问:有句俗话:旁观者清。还有一句:小孩都是自家的好。可见,还是要理论来诊断作家的实践。你刚才用了个比喻:导游。很贴切。平时,我也弄点所谓的评论,我知道,那纯属我的视角,一个创作小小说的人的视角。同样,你这个“两栖”,这些年,一定摸得了些评论的门道了吧?

    答:有感而发,是我进行小小说评论的出发点,也是我的那些所谓小小说评论的“特色”——假如能称之为“特色”的话。我这里所说的“有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有感于一直以来的小小说创作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及其在此背景下的总体的小小说创作状况;二是指有感予一些具体的小小说作品。如在我的小小说评论处女作《小小说要有“味”》这篇文章中,针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当时的小小说创作现状,我提出了小小说要努力写出情味、趣味、意味、韵味、风味这样“五味”来的观点,希望我们的小小说能像雀巢咖啡一样“味道好极了”,从而“成为长留世上的文字”。在此后的《小小说的困境》《小小说的误会》等文章里,我则对当时可谓方兴未艾的小小说创作泼了不少的“冷水”,提出了“旗号太多”、“理论太弱”、“专家太少”、“阵地太小”是当时的小小说创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小小说不‘小”、“小小说不像‘小说”、“小小说纯粹是‘消遣品·、“似曾相识的小小说太多”是当时的小小说创作所存在的主要误会的看法,引起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至于在那些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点评)中,我所一直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那些好作品(至少是我所认为的好作品)摇旗呐喊、鸣锣开道,以一孔之见,尽一己之力,将它们推荐和介绍给广大的读者。记得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我从1995年第12期的《百花园》上读到孙方友的《满票》后,便立即写下了《似小实大发入深省》的评论,并将它推荐给《微型小说选刊》,后来,《满票》不仅很快就连同拙评一起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还以高得票率获得了《微型小说选刊》那一年度由读者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

    问:搞小小说评论,要有眼力,有发现的眼力,去发现精品,发现个性。现在,小小说创作有个趋同现象,同一个题材,同一种手法,往往反复重现。我对此常常保持着警惕。我们不要笼罩在别人的、特别是国内外那些名家的阴影里,要闯出属于自己的路子,而且,小小说到底是小说,要放在小说的古今中外发展状况中去考量。我近期出版了所谓理论专著《小小说讲稿》,完全是从一个创作小小说的实践者角度来思量小小说的。那么,你的小小说评论对你的小小说创作具有何种作用呢?

    答:著名小小说理论家刘海涛先生在他的《立异的新奇和叙述的变化—一汝荣兴微型小说创作论》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论述:“汝荣兴既能搞小小说创作,也能兑评论……创作实践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课题,理论研的成果又刺激和导引了他的创作活动。双向的良性循环,使汝荣兴的作品和论文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觉得,刘海涛先生的这一论述既是对我的创作和评论实践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莫大的鞭策。事实上,因为从事小小说评论,因为时常要对小小说说三道四甚至是指手画脚,所以,在自己的小小说创作中,我便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份小小说的文体意识;对小小说的文体规律、功能特点及具体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等,我也不能不尽可能地保持着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一切,无疑为我这些年来的小小说作品确保一定的质量并在小小说文坛立足,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同时又是可靠的保障。当然,创作与评论又毕竟不是一回事,而且有时候还是一对矛盾,因此,一方面是我多年来的小小说创作显然得益于自己的小小说评论,另一方面,在我的小小说创作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说是这样说的、做却又是那样做的之类的情况。这,大概便是一个既搞创作又搞评论的人最大和最无奈的苦恼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