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之歌
陈常见
山比云高
水比天蓝
山山水水交响天上人间
风比树绿
雨比花香
风风雨雨相伴岁岁年年
问气势磅礴九龙漈
问婀娜多姿仙凤山
世外桃源
舍我其谁
听狮城儿女多少时代凯歌响彻天外天
啊,周宁
你龙腾天下
凤鸣朝阳
人比山高
梦比水远
后发赶超书写旷世荣光胸比海阔
脚比路长
跨越崛起铸就盛世辉煌问中华奇观鲤鱼溪
问八闽首景滴水岩
人间天堂
谁与争锋
看周宁大地多少世纪传奇震撼山外山
啊,周宁
你鱼跃龙门
福满人间
河滨抒怀
天涯
出差在外,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寂寞乡村,总时不时想起那座远在高山之巅的小城,不仅仅因为那里有家,更因为自己早已熟悉了那里的安逸、宁静与和谐。
每逢晴天傍晚,我总是携着家人一起步入街头,伴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来到昔日熟悉的河滨广场。逢夏夜,凉风习习,一家人在东洋溪畔的河滨广场上,或坐、或站、或偎依着那一座座活灵活现的鲤鱼雕刻,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嬉戏玩乐,大人们载歌载舞。高楼霓虹闪烁,一派繁华景象。河两岸,垂柳竞相迎风摇曳,东洋溪潺潺的流水在夜幕下散发出柔光,偶尔还可以见到水中央绿色小丘上排成一线,宛若街灯倒影的萤火虫穿梭嬉戏,我的心中真有一股说不出的愉悦。
这是一个和谐而富有灵性的小县城。和谐的不仅仅是那个叫做鲤鱼溪的地方。鲤鱼溪在八百年前就有了人鱼嬉戏、和谐共处的历史,所以这里有世界唯一的鱼祭文、鱼塚和鱼葬。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和风雨之后,它们至今依然焕发着光华,引来游人如潮,风光更胜当年。而在它的另一侧,被誉为“华东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经过这些年的开发,犹如一位正在淋浴的妙龄少女,琵琶遮面,半遮半掩,明媚中透着高雅,似娇羞又奔放,引得九州游客连连驻足。更有那隐藏在高山褶皱里的奇妙风光,或险峻、或幽雅、或脱俗,时不时让探险的你在不经意间获得异样的惊喜。
人鱼和谐相惜相戏,人与自然更是融洽与共。靠山吃山的人们,不再只是对土地单纯的利用。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人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生活的富足,也将对家乡的热爱留在了举手投足之间。为了更好地保护家园,保护这一片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将建设家乡与美化家乡的口号化作默默无言的行动:污水清理、生态旅游建设、文明创城、新城区规划……更值得称道的是民生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不断地刷新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和谐的滨海高山生态旅游县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地灵人杰,在周宁,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闻名遐迩的鲤鱼溪与九龙漈,更有那年年结伴而行,闯上海、下广州,走遍祖国南北,扎根九州大地,闯出了名儿的周宁商帮。周宁商帮的杰出,不仅表现在他们个体的优秀,更源自于他们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和对家乡亲友的无私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仅20万人口的周宁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就超过了8万,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类企业近万家,年销售额近2000亿元,创税利30多亿元。事业成功,生活富裕,他们依然不忘留守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们配合政府,反哺家乡。短短数年间,教育基金会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乡镇,让众多贫困学子不再为学费烦忧。在农村,各种各样的农民广场、农民书屋建起来了,宽阔明亮绿树成荫的广场上,农妇们载歌载舞,不再只是手把围裙猪圈绕……
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了,和风拉回我散漫的思绪,重新回到我熟悉的河滨公园那个凉爽宜人的夏天的傍晚。广场上喷泉交织,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孩子们欢呼着,在大人们缝隙间如鱼儿般钻来钻去,让我想起鲤鱼溪里那一尾尾五彩斑斓、自由自在的鲤鱼。
隔着一条马路,在略显昏暗的亭子里,七八个年近耄耋的老人和着铜钹子、二胡与铙,吟唱着一曲曲或悠扬、或忧伤、或轻快的民乐,这是县里老人们自发成立的民乐队。每到夜晚,他们就来到这儿,拨动手中的乐器,带着几分迷恋,陶醉在袅然乐音中。伴着隐约的流水,那曲子仿若带你走进古老尘封的往事。这让我想起儿时听过的一首童谣:“周宁三件宝,番薯当粮草,蓑衣当被倒,火笼当棉袄。”而街对面,连成片的商铺,更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东西街两家豆腐店,放个屁都听得见”的俚语,不禁哑然失笑。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样的变化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想象的资本,可是十年后呢?再过十年,当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科学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富足,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所有的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那时的周宁是不是同样也让我们无法想象?
周宁雄峙于华东诸城之上,平均垂直落差达1441米。境内有溪流18条,湖瀑、溪涧密布,绮丽多彩。这里的水或飞流直泻,惊涛汹涌,白练垂空;或水平如镜,碧波千里,山水共长天一色;或溪流如带,飘落溪谷,环绕山间。
“当代钢铁商帮”
周培建 林平风雨十年路,商海立潮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带着摆脱贫困的梦想,带着对大都市的向往,带着对浦东改革开放的追寻,带着对小康生活的追求,一群山里的年轻人,毅然舍弃平静的田园生活,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他们艰辛而又坚韧、执著的经商历程。他们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纷纭芜杂险象环生的资本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求索着,时而从容洒脱,时而拘谨慎微。但始终都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追求。
他们,就是被世人誉为“当代钢铁商帮”的上海福建周宁人!
异军突起
周宁上海商帮的崛起过程,与上海的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
1985年至1990年,当时上海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阶段的关键时刻,和对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探索阶段。就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已对闽粤改革开放有所见识的周宁人充分把握了这一机会。据统计,当时在沪周宁企业仅15家,经商人员不过80人,主要经营上下水管道,大多是前店后库的形式。他们能吃苦,靠诚信打拼市场,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为后续周宁商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至2000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腾飞,福建企业在沪的数量剧增,仅周宁县就有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所经营的钢材贸易企业迅速占领了上海各个区域。尤其是在1996年2月,由郑维雄、肖志成、周华瑞、郑克用、周伦滔牵头,成立了周宁上海商会,该会成为福建省首家县级在沪商会,从此周宁上海商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同年,周华瑞先生创办了第一家钢材现货市场,周宁人在钢铁行业中异军突起,一改传统的交易方法,集交易、仓储、物流、加工、信息、网络为一体,依托地区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和钢铁生产企业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受到客户的欢迎。周宁人竞相效仿,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周宁人开始崭露头角。
商帮形象
饮水思源,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树立商会对外形象,这是周宁商帮的共同心愿。近几年来,商会企业家所表现出来的家乡情结,浓重而坚实;所涌现出来的拳拳爱心,真切而感人。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累计投入光彩事业资金达2.8亿元。
投资旅游项目,助推旅游事业。“鲤鱼溪·九龙漈”风景区保护开发是周宁上海商会企业家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回归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于2007年11月8日动工。目前已建成了鲤鱼溪上游河道、水库,增强防洪抗洪能力,同时建成了茶楼和停车场,使之与古老的鲤鱼溪相映成趣。2008年10月1日,总长1300米的九龙漈瀑布栈道以及夜景工程顺利竣工,提高了景区档次,增添了景区的神秘色彩。
情注光彩事业,心系弱势群体。慈善总会成立伊始,就有93企业家热情参与捐赠活动,捐款总额达到850多万元,占当时慈善基金总额的81%,推动县慈善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宁德市率先成立第一个县级慈善总会,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截至2010年10月,又有100多人成为慈善总会理事,注入善款800多万元。
踊跃参与周宁县“环境建设年”活动。2005年,由商会企业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砖桥钢市广场”、“塔山共公园”、“狮子山曹安休闲广场”、“南坂桥”、“仙溪公园”、“西环桥”等相继竣工或开工建设,总投资达600多万元,为县城环境的美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热情参与扶贫救灾活动。2006年8月,闽东地区遭受“桑美”超级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商会企业家身在上海,心系灾区,以不同方式支援灾区重建。在2006年9月23日于上海举行的“情系宁德———福建省书画名家赈灾作品展览会”上,82家闽东在沪企业向宁德市红十字会捐资233万元,其中,周宁籍企业家55人捐资136万元,分别占捐资总人数和捐资总额的67%和58.3%。当日,周宁上海商会捐资10万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会员企业表现出空前的爱心和爱国热情,大家通过不同渠道,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计1100多万元。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善家乡环境。2008年3月,由商会企业家发起的“周宁县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在外萌源籍企业家捐赠该基金1000万元,服务该村发展;同日,由上洋在沪企业家投资300万元兴建的“上洋农民文化广场”胜利竣工,为该村提供健康、休闲的活动场所。此外,近5年来,在沪企业捐赠周宁农村道路硬化资金达3000多万元。
捐资助教,相继成立教育基金,支持周宁教育事业。2005年9月,周宁二中毕业的在外16位企业家,向母校捐款50万元,成立了“周宁二中教育资金”;2008年5月,泗桥乡40位在沪企业家,捐赠103万元,成立“泗桥乡教育资金会”;2010年8月,纯池镇在沪企业家32人捐赠320万元,成立“纯池镇教育资金会”,9月,周宁十中毕业在沪企业家已筹集80万元计划成立“周宁十中教育资金会”,以表彰该校优秀教师和学生。此外,周宁上海商会还积极参与福建的援疆项目,2009年8月向呼图壁县第四中学捐赠20万元,修建教学楼———“周宁楼”。此外,2008年9月,周宁在沪企业和商会还向宁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80万元。
产业精英
从2000年至今,周宁人的钢铁企业规模有序发展,并加强与闽沪两地银行合作,通过现货市场和成立担保公司两种模式,立足长三角和环渤海、珠三角地区,并辐射全国。
进入21世纪,上海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景象,跃上新的台阶。这时期,周宁在沪企业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企业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闽沪两地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2004年以来,先后组建了20多家金融担保公司,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2005年以来,周宁人为适应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开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向江苏、浙江、山东等长三角区域以及天津、广西等环渤海湾和北部湾地区发展。截至2010年10月,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就有7万周宁人,创办大小钢材、木材等专业市场120多家,从2006年起销售额每年都突破1500亿元,成为钢铁经济领域的一支稳健的主力军。
信誉金牌
众所周知,投建一家钢材市场并非易事。它除了需要很大的场地、资金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更需要极大的魄力与成熟的市场管理经验。周宁上海商帮之所以能够大力投建钢材市场,是有诸多优势和条件的。
周宁上海商帮具有牢固的“乡缘”纽带,具有良好的信誉度、融资环境,拥有商会的大力支持,这是周宁上海商帮的巨大优势。
首先,周宁上海商帮在上海善于以“乡缘”作为纽带。起初他们多以建材为依托,互帮互助,共同创业。应该说,他们领会了改革开放精神,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既而带动另一部分人一起致富。据统计,自1985年至今,周宁县已从当时的15家企业,不足80位经商人员,发展到1万多家企业,抵沪工作人员5万多人。可以说,“乡缘”是每一个周宁人最为看重的。
其次,周宁上海商帮拥有着良好的信誉度。“信誉”二字,周宁人把它看作自己的“金”字招牌,甚至把它当做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加以爱护。比如与上游厂家的履约合同,与下游终端客户的供货契约,与银行的信贷合作,周宁人讲的就是“信誉”两字。据悉,周宁上海商帮与各商业银行签约的上万笔贷款,没有出现过一笔死账和坏账。
其三,周宁上海商帮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否拥有良好的融资信贷是每一个企业家走向成功最为关键的问题。企业只有有了资金渠道,才能不断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或者投建新的项目时,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点,正是每一个周宁人值得庆幸的地方。
其四,周宁上海商帮拥有周宁上海商会的大力扶持。每个县市都有驻地商协会,但周宁上海商会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对于每一个在沪经商的周宁人,商会都会给予不同的帮助支持。譬如,在诚信方面,周宁上海商会特成立20个分会,督促会员企业遵守国家与上海市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还鼓励企业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文化素质及受教育程度。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将企业与个人能力提高到更高水平。通过商会这一平台,更多的同乡企业彼此互助合作,相互帮衬,实现共赢。
鱼跃龙门,化为巨龙。如今,周宁商帮在上海已经成为具有重要行业影响的商业力量。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耕耘,“上海周宁人”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美誉度的品牌、成为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
【廊桥制造工艺】
木拱廊桥,又称飞桥、虹桥,周宁人称“虾蛄桥”。周宁境内现存三仙桥、登龙桥、七仙桥等木拱廊桥10座,数量居福建省第三位。早年有何氏、彭氏、张氏、徐氏、许氏等五大廊桥建造世家,其中以秀坑村张氏最为出名,现有第十八代传人张昌智。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的三仙桥被列入201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狮城展新姿
肖林盛蓝天、白云———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小康。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稻浪涛涛,漫步周宁县城,满街桂花飘洒,清香四溢,让人快意无比。宽敞畅通的进城公路、气势恢弘的县塔、充满现代气息的高速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别墅、人头攒动的河滨公园、返乡“闹”节的豪华轿车、笑容洋溢的村姑老伯……一个又一个镜头,处处彰显出这座县城的绰约新姿与无穷魅力。
绿色
太阳羞涩地从奇仙岗的树梢上探出半个红脸。飘洒的晨曦,犹如滑腻如脂的水波,泻进由朦胧渐次清晰的原野。东洋三十六村的田野,就像巨幅风景画,从东洋溪两岸向外铺展开去。画中那满田满垄闪金光的稻田,黄澄澄,金灿灿,惹人心醉。突然,一群白色的飞鸟进入画中,时而掠陆降落觅食;时而聚枝嬉戏玩耍;时而天空翩跹起舞,可谓是:振振风生柳,沾沾雪点矶。白鹭秋日立,青映暮天飞。据当地农民说,以前也曾发现过白鹭的踪迹,但像今年这样400多只成群结队的还是多年来少见的。这应归功于近年来周宁县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森林覆盖面积的日益增多,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绿色植物的葱绿繁茂,各种野生动物也就纷纷重见于山林树丛中。
千余年的狮城醒了!“东洋村”的早晨活了!
随着“滨海亚高原生态旅游县”的号角吹响,周宁县势如苏醒的雄狮,生机无限。只要你踏上这方热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美妙景观逐日显现:福建省三大民俗风情区之一的中华奇观鲤鱼溪,被选入北京市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海西家园”课程,同时还踏上《走遍中国》舞台,并获得上海吉尼斯纪录———“三个世界唯一”(鱼塚、鱼葬、鱼祭文)。而首批省级“十大风景名胜区”、号称“华东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群,既有山的淳厚,又有水的灵秀,处处透着雄浑、古朴而迷人的魅力。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杜鹃满山红,人入画卷中。载入《辞海》的“八闽首景”滴水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人工高山湖泊的芹山湖,水孕着山,山护着水,山水中荡漾着一股撼人心灵的气息。“闽东西双版纳”后垄溪大峡谷和蝙蝠洞、官山、石门山等一批闻名的旅游景点,更是怪石嶙峋,风光无限。
周宁自唐宋以来,大批中原人士南迁入闽来到这块土地,使得中原文化和当地民俗长期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千年古刹灵峰寺、远近闻名的林公忠平王祖殿、香火旺盛的方广寺等宗教胜迹扬名境外;保存了八百余年的郑氏宗祠,蕴含浓厚人文色彩的肖氏宗祠,存世不多的登龙桥、三仙桥、后垄桥等木拱廊桥,以及一大批建筑风格独特、工艺高超的古庙祠、古民居、古驿道、古遗址,都堪称“世界遗产”。
难怪来旅游的宾客看到景如画卷的周宁,无不由衷地赞叹:“东洋风景好,白鹭来安家!”
发展
狮城,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人民为了实现富裕和兴旺的梦想,一代代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真正脱贫致富,甚至连生活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方热土,使其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共周宁县委、周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周宁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紧紧围绕建设“滨海亚高原生态旅游县”,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融入环三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滨海亚高原生态旅游县”发展定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发展优势逐步显现,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健推进的良好势头。
走进山村,反季节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无患子叶绿枝壮长势喜人,畜牧养殖土鸡鸣山羊欢,村民个个人逢喜事精神爽……借助亚高原生态气候优势,周宁县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高山特色的产业群,基本形成茶叶、蔬菜、无患子、油茶、金银花、食用菌、畜牧养殖等高山特色农业。
走进企业,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双份金奖的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笑逐颜开、龙潭工业园区铸造机器日夜轰鸣、宁德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紧锣密鼓……周宁县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电力资源优势,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实效,投入巨资建成了周宁工业集中区,企业产能进一步提升。
漫步景区,鲤鱼溪—九龙漈开发项目步伐加快,宾馆酒店档次提升,山村景点保护开发此起彼伏……周宁县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先后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和鲤鱼溪—九龙漈、蝙蝠洞、官山等景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加快创建鲤鱼溪—九龙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景区,致力打造“中华奇观”、“华东第一瀑”、“天然空调城”等具有高山特色的周宁旅游品牌……
爱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周宁人,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走出山门。据了解,全县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超过8万人,季节性流动人口2万多人,劳动力转移比重大,在外非公企业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创办钢贸市场200多个,注册企业1万多家,年贸易额2000多亿元。特别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有5万多周宁人经营建材,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周宁上海商帮”。
这几年,中共周宁县委、周宁县政府以浓浓真情呼唤“回归”;以优惠政策吸引“回归”;以优质服务感召“回归”;以优美环境承接“回归”,形成一个浓厚的回归热潮,促使回归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管是萌源村的文化广场、泗桥乡的教育基金会,还是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无患子生物能源林基地的特色产业……都凝聚着周宁企业家浓浓的爱乡之情。
未来
以项目为抓手,实际可持续发展。周宁的今天变化和明天即将发生的变化,都让人倍感振奋,让人充满希望。
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取道周宁的宁武高速公路通车;城区“四横五纵”路网格局的构建;百余个农村道路硬化的完成;周宁新城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周宁一定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闽东后花园”。
周宁地处洞宫山脉南端,鹫峰山脉东部。境内山脉逶迤,沟深岭峻,有大小山峰661座,千米以上高峰282座,西部主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这里的山或峰峦叠翠,云海苍茫,巍峨壮丽;或峰峦如林,平地拔起,峥嵘雄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