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吕新的小说,我也仔细地读了一下,小字和楷体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搞清楚,但是确实搞不清楚。里面涉及到的人,跟我们现在谈的三个主要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有的是他原来的同事,有的是学习班上的。如果把这些关系理清楚,这个小说可能要五倍的厚度都搞不定。如果有兴趣可以把涉及到的人的名字统计下来应该是50个以上。作为他写作的过程中,究竟是怎么考虑的?杨老师讲,吕新是清楚的,但是他不愿意把那个东西说清楚,确实留了很多的需要你自己重新建构、想象,跟三大块之间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像吕新这样的作家,从早期的写作起,其实变化不是很大。对这样的作家还是要去研究的。我跟程永新谈这样一个问题,作家是不是要做很多的变化。作家能不能沉迷于自己的东西,把同一种东西写到极致?对于吕新这样的作家,我们不能简单的定性,因为有的时候批评也是一个很坏的东西。批评了以后,人多了以后,他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声音,就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权力,然后对这样的作家带来压力,他不是这样写的,就感觉到这样的作家写作是不是出问题了。我觉得对于不变的作家,就是他一直不变,他一直沉迷在自己的语言当中,他觉得他的后记特别好。那种语言的方式,对于时间的感受,那些让人读的内心特别不好受的东西,他是内敛的,隐讳的东西慢慢渗透出来,这个小说还是值得看的。吕新写的小说不是一般地用心。我在读的过程中间看到考究。对这种作家,我们是要尊重的。因为批评家现在动不动就容易写很大的概念、知识,然后希望把这样的作家整合到他的脉络里,一旦整合不到他的脉络里,就认为这个作家写作出问题了。作家没有出问题,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
吕新(作家):没有想到我的小说给各位带来麻烦,各位放下自己的事情坐在这个地方。在座的批评家,我基本上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见到大家还是挺高兴的。大家的意见非常真诚,不管是批评还是称赞,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内心是有高兴,但是我对大家,还有出版社,内心的抱歉和愧疚远远大于高兴,觉得很麻烦大家。谢谢!
朱燕玲:非常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我觉得今天的讨论非常好,很专业。因为我们确实不是一个商业性的推广会。我们会以两个高校的名义组织这个会议,我们希望对问题有一个梳理,提供专家的意见。对于文学作品来讲,我们对任何事情不可能求得完美。我们每本书都有欣喜的部分,北村的书有一种思辩的力量在里面,我看了很喜欢;吕新的作品,抒情的成份很强,但是也能看到他一贯的对历史的关注。这两个作品差异性非常大,不是王婆卖瓜,这两部书是长篇小说里面非常好的作品,值得我们开两次会探讨。今天下午如果再开下去,还会有更精彩的意见,更现实的关系,跟中国政治的关系,也是我自己非常想听到专家们再次深入聊的。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到此了。
谢谢大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