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智慧的硕果——科技之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它长23.86厘米、横切面直径是0.23厘米。到公元六七世纪的隋朝,算筹长度缩短,圆棍改成方的或扁的。根据文献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如六千七百零八表示为上,遇到零的时候用空位表示),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最早的活字印刷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中国的毕升在宋仁宗庆年间发明的。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长柱体,在一面刻上单字,然后用火烧硬,这便是一个个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用火在铁板下烧烤,使松香和蜡熔化,另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压一压,把字压平。撤去火以后,待松香和蜡凝固,一块活字版便制成了,只要在字上涂墨即可印刷。

    毕升发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最早的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些过程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来的纸,可谓现代纸的渊源。

    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最早的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制造的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根据专家的研究,司南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这把非凡的“勺子”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由此来辨别方向。底盘可以用青铜做,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因为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副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可见,司南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最早的毛笔

    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1954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的战国楚墓里,各发现了一枝竹杆毛笔,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代毛笔实物,也是最早的毛笔实物。左家公山的毛笔,出土时套在一节小竹管里。笔管很细,径0.4厘米,杆长18.5厘米。笔毛是质地很好的兔箭毛,毛长约2.5厘米。此笔的做法是:将笔杆的一头劈成数开,笔毛夹在中间,用细丝缠住,外面在上一层漆。

    秦朝蒙恬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书法家,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最早的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5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为4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最早的立体地图

    宋代科学家沈括绘制了一幅名为《出使契丹图钞》的地图,并创造性地用木屑和蜡做了一套立体模型地图,这一创举比18世纪瑞士制造的地图模型早600多年。

    最早的机器人

    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诞生在中国,中国人是发明制造机器人的先驱。《列子·汤问篇》中记载,西周穆王时期,有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制作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木质机关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

    三国时期马钧设计了一种叫“水转百戏”的木偶玩具,他用水力使木轮转动,轮子设置的木人都一起动弹起来,有的击鼓吹箫、有的唱歌跳舞、有的爬绳倒立、还有的舂米磨面、斗鸡杂耍,设计精巧、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变化无穷、壮观多姿。

    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其原理据说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如果说,上述记载还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活,那么,汉朝发明的指南车,利用齿轮定向机构,使车上的人的右手始终指向南方,则可以认为是迄今为止得到证实的世界最早的机器人,这比欧洲发明的报时机器人早了1000多年。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机器人的“祖先”在中国。

    最早的冰箱

    人类用冰为自己服务的历史十分久远,这在我国史籍中多有涉及。《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据考证,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

    远在几千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冰酒器——铜冰鉴,其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

    铜冰鉴是曾侯乙墓青铜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其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可使酒凉。所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最早推算圆周率的人

    世界上最早算出精密圆周率的科学家是南北朝时的祖冲之。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圆周率π的计算,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数学水平。中国古代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开发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样,人们最早使用的园周率是3,这一误差很大的数值一直沿用到汉代。入汉以后,对圆周率的改进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注意,都作了一些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他用“割圆术”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4。

    关于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工作,其史料仅见于《隋书·律历志》,其中记载到,祖冲之给出了园周率的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π=355/113,小数点后6位准确;约率:π=22/7,小数点后2位准确。可见,他精确计算出了圆周率π的真值(小数点后第7位)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而在欧洲,1100多年后才算得355/113这一数值,被称为“安东尼兹率”。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1912年提出,为纪念祖冲之的贡献,应称π=355/113为“祖率”。

    第一个攻克汉字输入大关的人

    王永民,高级工程师,1943年生于河南南阳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78~1983年,以5年之功研究并发明了“五笔字型”,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进而又发明了25键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首次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输入大关,获得中、美、英三国专利。曾5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10余年推广普及“五笔字型”,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笔字型”的输入法。他的发明,冲破了为汉字输入设计大键盘的“主流”思想,使得汉字输入能像西文一样方便、一样共享标准键盘、避免了中国PC的畸形发展。不难想象:假如每一台PC都需要配上一个特制的汉字大键盘,那么,汉字必将在计算机领域被淘汰。

    中国第一个巨型计算机系统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78年3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运算速度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使中国加入到世界上拥有巨型计算机国家的俱乐部之中。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内地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于1984年12月21日开始在上海动工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公路全线通车,是一条全立交、全封闭、设施齐全的高等级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的高速路段南起上海市区祁连山路,北至嘉定南门,全长15.9千米。加上两端人城道路,全长20.5千米,宽45米,4车道,设计时速为120千米。

    中国(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于2006年7月1日9时全线通车。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3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1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2010年7月19日,三峡水库迎来峰值接近每秒7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峰值超过1998年洪水的峰值,是三峡工程建成以来迎来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洪水。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中国(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千米,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8日奠基,2008年5月1日试运营通车,届时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千米,缩短了120千米左右,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大桥桥宽33米,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大桥设有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宽325米,高47米,可通航3万5千吨级船舶;南航道宽125米,高31米,可通航3干吨级船舶。在离南岸约14千米处,设计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交通服务救援海上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休闲观光平台。

    这座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工程创6项国内或世界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抵挡12级台风。

    中国(世界)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由王应睐组织,我国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北大化学系及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通力合作,于9月获得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