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璀璨的光芒——文化之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早的文字

    迄今为止,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刻画的符号,乃3万年前中国殷商王室的占卜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汉文字,是早期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带有普遍性的象形文字。在造字法上,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等特征,它与古巴比伦文字、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最早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源于商代。当时人们为了记载现实中的有用信息,将竹子和木头削成细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其中用竹子削成的小片叫做“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小片叫做“木简”。而“简”是它们的古称,所以“简”便是我国最早的书籍。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作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厘米)。

    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纂,《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中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地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

    (第一篇)抒情长诗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第一篇浪漫主义诗作,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上的痛苦与彷徨,表现出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作者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象,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泽被甚远。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它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迂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诗成之后,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该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

    这首叙事诗共356句,3565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感慨。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也是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而不按照时间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为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迂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完整和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本书为东汉许慎所撰,全书共分14卷(加上序目15卷)。今本为宋初徐铉核定本,共30卷。每卷分上、下,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即古籀异体字)1163个。书中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文字形体和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另有重文。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字义。

    本书从创稿到定稿历时22年,新印本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番禺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并两页为一页缩印,并在每篆字上端增加楷体。书后附有新编的检字表,称“大徐本”。

    《说文解字》对后世影响很大,它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泽被深远。

    最早的词典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除了被当做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以及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尔雅》还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清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收录汉字最多的大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帝圣旨编纂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6年,因此书名叫做《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12集,以12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是我国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

    最早的笑话集

    《笑林》,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所撰,共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最早的小说总集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当然也不妨说,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神怪故事所占比例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

    《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失,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加以敷演,说话人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可谓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尤其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由施耐庵所著,该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是我国最早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其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水浒传》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最著名的长篇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嘉靖(1522~1566)时期。其作者吴承恩将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美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此可谓精当之评。

    最早的史书

    《尚书》又称《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首次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时期宝贵的历史资料,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先秦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早的断代体史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为“二十四史”之一,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后人划分为120卷,共八十余万言。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较完整地采纳录用了大量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等不少原始史料,因此本书比《史记》更具史料价值。

    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亡)、七十列传(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简述历史大事或不入列传的著名人物)、八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及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做《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所以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中国首部目录学著作

    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共二十卷。

    书中著录图书603家,计13219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不可不知的世界之最

    浩瀚宇宙,时空无限,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也永无止境。随着科学及时的突飞猛进,人类的发明发现以及创造的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百花争艳。你知道吗?最小的狗还没有人的巴掌大,最大的花朵却比吃饭的圆桌还要大,最长的汽车可以在里面设置一个游泳池……每一个世界之最都标示出一个极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成为科学史上的奇迹,成为人们长谈不衰的话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