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的季节-聆听土地的呼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盘古嚯嚯挥斧,混沌初开,清升腾为天,浊沉落为地。从远古洪荒到现代文明,土地孕育着芸芸众生。

    聆听土地的呼吸,感受厚重历史。株洲是一个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前三国时期吴孙亮太平二年(即公元257年)置建宁县,县城就是今天的株洲。《宿凿石浦》、《过津口》、《早行》、《次空灵岸》等9首名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先后四次到株洲,对这里和风、春日、枫林、峻石的歌咏,“回帆凯尝延,佳处领其要”的精湛诗句,至今仍常被人吟诵。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来到风景秀丽的湘江岸边,在一个小镇结亭聚徒讲学,留有“龙潭书院”遗址,这个小镇也因此被称作朱亭。1951年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为专辖市,1953年被列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56年升为省辖市。经过40多年的建设,株洲已成为拥有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电子和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

    聆听土地的呼吸,感受源远文化。株洲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作;普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交易;耕而作陶,冶陶为器;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相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盖宇造房,安居乐业”。炎帝的这八大功绩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最早文明,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依赖兽肉野果为生的历史,使古老的先民迈进了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炎帝晚年采药来到炎陵县,不幸误食断肠草中毒身亡,葬于“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鹿原陂。为纪念炎帝而建的炎帝陵,吸引华夏儿女前来拜谒,寄托对炎帝的景仰。茶陵铁犀,700多年来,忠心耿耿,倚江而卧,降伏洪魔。绚丽多彩的烟花,晶莹剔透的瓷器,闪烁着醴陵人民的智慧之光。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还有炎陵县东风乡挖掘出的一批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和部分彩陶等文物,说明株洲地区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劳动和生息繁衍。揭示了株洲深沉厚重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明。

    聆听土地的呼吸,感受沉重记忆。在土地博大的胸怀里,城市携着人类的文明,从荒漠里缓缓走来:一幢幢摩天大楼,一条条宽阔街道,一片片灯红酒绿,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流。城市从记忆中款款走来,远离了稻田、森林和村舍,远离了青蛙、麻雀和松鼠。人类繁衍、生存,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生物克隆,从树叶遮体到现代时装,从藏身山洞到别墅花园,从粗蛮到文明,从原始到现代的变迁。同时,土地承受了多少创伤。残酷的战争,是对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开采,是对土地的索取。一条战壕的挖掘,带给土地的是脱筋断骨的痛楚;一个油井的钻探,留给土地的是抽血割肉的记忆。人类一次又一次发展,使茂密的森林被砍伐,广阔的田畴被填埋。山体崩塌,河水漫泻,村庄塌陷,土壤沙化。城市扩张,良田锐减。深埋着石刀石铲的农田,长满杂草和荆棘,微风乍起,耳畔响起神农悲戚的怨诉;大片大片的良田沃土,长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昼夜不息的铲土机的轰鸣,是土地丢魂失魄的呻吟。亘古千年,以水土养命的农民兄弟,失地之后奈何生存发展?

    聆听土地的呼吸,感受和谐发展。境内崇山峻岭与丘陵盆地相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株洲农业相对发达,醴陵在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株洲煤铁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要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和谐株洲,国土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供应是根本保障。当前,株洲人均耕地仅0.83亩,接近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资源大多短缺,资源形势严峻。站在这片热土,思索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维护稳定,千斤重担在肩。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以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肃的态度,切实保护耕地。认真落实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切实为高新区、“三化”、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同时,维护好群众合法利益,确保征地补偿到位,探索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机制,预防地质灾害,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坚持理性执法、人性执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杜绝野蛮、粗暴的执法。以资源保障、优质服务和维护权益来推进和谐株洲的建设发展。

    虔诚地俯贴在土地的胸口,聆听土地深沉而厚重的呼吸。我感觉到,自己的脉搏正和着土地胸口的起伏,产生和谐的共鸣。

    (原载2006年8月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6月27日《株洲日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