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无爱-天塌半边,我非入火坑不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0年4月17日上午,山东烟台市芝罘区法院的法官们遇到了一件更为荒唐的事:这天法官们正在忙碌着审理一件案子,突然门口溜进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身边没有大人。开始法官们并没在意,以为哪家的调皮孩子玩耍到了这儿,可几小时过去了,这孩子还一直胆怯地留在法院门口似乎像有什么事,可又不敢说。法官们便过来问孩子:“谁带你到这儿的?”

    “是妈妈。”孩子说。

    “那现在到哪儿去了?”

    孩子摇摇头:“她说让我找法官叔叔……”

    法官们已经感到了奇怪,问:“为什么你妈让你找我们?”

    “妈妈不要我了……”

    法官感到出了问题,这又是一个不幸的弃儿。

    “你叫什么名字?”法官看来不管这孩子已经不行了。孩子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叫“李海鑫”。

    “那你的爸爸在哪儿?他跟你妈还住在一起吗?”法官问。

    “不,他跟我妈前几年离婚了。”

    法官根据这位孩子提供的这些情况,迅速查阅了前几年离婚案中的李氏,马上找到了小海鑫父母离婚的存档。那民事书上写着:李海鑫的父亲李忠义和母亲陈晓明,于1995年底协议离婚,当时只有半岁的小海鑫判给父亲李忠义抚养。

    “你应该跟父亲一起的,怎么没听到你提起爸爸呀?”法官再问小海鑫。

    “他不要我。”小海鑫说此话时把头低下了。

    “为什么?”

    “不知道……”

    明明是判给父亲的孩子,可父亲又偏偏不要,应该在母亲身边的孩子,而母亲今天又把孩子送到了法院——为了揭开这个谜,法官只好带着小海鑫先找到了李忠义。可当法官们费了一番周折找到现在的李忠义家时,已经另成家的李忠义的一个跟小海鑫几乎差不多大的男孩子拒绝法官进门。

    “你知道他是谁吗?”法官指着小海鑫问李家的那男孩。

    “知道,他是李海鑫。可他不是我爸的亲生儿子。”

    那男孩的话令法官十分惊诧。“你怎么知道的?”

    “我爸做过亲子鉴定,医生说他不是我爸生的。”那男孩子说着用鄙视的目光瞅了一眼小海鑫。

    法官们听这位孩子一说,都觉得李家的事还真是蹊跷。他李忠义怎么做的亲子鉴定?怎么就凭亲子鉴定便擅自把孩子像踢皮球似的给踢出了家门,而现在小海鑫的母亲又怎么就把孩子送到了法院来?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法官们觉得非插手不可。

    他们忍着性子等这事的主角李忠义,一等就是天黑。

    李忠义终于出现了。当法官们问起此事时,他李忠义好像早已料到似的,拉开嗓门便大叫委屈:“我辛辛苦苦拉大他五年,可俺家人都说这孩子不像我。开始我也不信,后来听说现在能做亲子鉴定,我就花钱托人给做了一个亲子鉴定,结果还真发现这小崽子不是我生的,你们说说我这冤不冤?白辛苦养他五年不说,我还戴了五六年的绿帽子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你们法官也可以评评理,世上哪有啥都吃亏的?所以我就把不是我的孩子还给了他妈……”

    法官们还真是第一次碰上这等事,便问李忠义:“你仅凭一份鉴定就断定这孩子就不是你生的?”

    李忠义一听就跳了起来,一把揪过小海鑫,对法官们说:“你们看呀,看看他哪一点跟我一样?哪一点?”

    法官们不得不把李忠义的模样和小海鑫细细对照,但确实无法看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

    “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即使孩子现在看不出有像你的地方,你也无法保证他就不是你生的嘛!”听法官这么一说,李忠义便更来劲了:“是啊,可你们谁也不能保证这孩子就一定是我生的呀!再说了,我有医生做的亲子鉴定书。”

    “你把鉴定书拿出来给我们看。”

    “不能给你们看。”李忠义态度顿时十分强硬。“我是通过私人关系做的,我不能出卖他们。这事我没有错,是他妈不要脸才造成现在这个样的。你们应该找他妈去了断此事。”他指着小海鑫说。

    法官们觉得这事还真有些绕弯,于是当晚就带着小海鑫找到了在农村居住的陈晓明。

    陈晓明一见儿子回来,表情也十分苦涩。她告诉法官,自己也已经成家,又有了个男孩子,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

    “那当时李忠义把孩子送到你身边时为什么你没有拒绝?”法官问。

    “他向我泼脏水,我管不住他。可看到孩子受罪,我心疼,所以就收留了小海鑫。后来我这个家的情况越来越负担重,我没法子了,才把孩子送到你们法院……”

    “那你坦白地说,李忠义说小海鑫不是他生的孩子,你能保证些什么呢?”法官直截了当问陈晓明。

    “那都是他胡说的。不是他生的是谁生的呀?他李忠义现在这么做,都是因为他现在的婆娘挑起的……”陈晓明的观点也很鲜明。

    如此各执一词,小海鑫仍然哪个家都回不了。法官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令李忠义和陈晓明再到法院一趟,确定重新做一次亲子鉴定,由法院指定鉴定地点,鉴定专家,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再断定小海鑫归谁抚养。

    “你同意这样做吗?”法官问李忠义。

    “同意。”李忠义想了想,表示同意。

    “陈晓明你呢?”

    “我没意见。孩子本来就是我们的,可我就是没这能力抚养他……”陈晓明说着,不停地擦着眼泪。

    “好,就这么着!”

    可当法官以为这样调解就能了结问题时,法庭上所有的人猛然发现小海鑫不知什么时候独自溜出了法院,一时不知去向……

    小海鑫没有走得太远,但像海鑫这样因为父母之间突如其来猝发的矛盾和问题被无辜抛弃,失去亲人恩爱和起码的生存条件者,在今天绝不是仅仅他小海鑫一个苦命孩子。

    在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家庭与婚姻的发生和发展的状态,也在不断出现新的情况。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出,大人们在坚决地选择与追求自己的幸福或者舍命摆脱心灵的痛苦时,则极少顾及孩子们在面对失去父母与完整的家庭时的那种感受,那种忧伤,那种无望、无奈和无边的苦海滋味……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面对离婚了的父母和破碎了的家庭,是怎么一种心境——

    夏琪,北京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夏琪心目中的父亲因此是这样的:

    我没有见过我爸。确切地说,我有记忆以来,他就不曾以父亲的身份出现过。虽然我一直知道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爸爸妈妈,但很小的时候,我便懂得不要提起自己的爸爸。长大后,才从大人谈话中慢慢明白,我也是有爸爸的,但他离开了我和我妈。在我8岁右手骨折时,我没有见到他;在我14岁打着点滴考中考,考试后马上动手术,手术大出血时,我没有见到他;在我17岁高三时因肺炎住院一个月时,我没有见他;在我15岁拿到钢琴六级证书,甚至在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我也没有见到他——我的父亲听说就住在距我家18公里的城市,但我始终一直没有见到他。爸爸对我而言,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名词。在填写表格时,我总会残忍又坦然地写上“父亡”……

    房煜,北京男孩,也是位大学生了。他的父亲离婚后虽然都对他不错,但作为儿子的他依然有颗“流浪的心”:

    许多人都说我是所有离婚父母中幸运的一个孩子,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很爱我。特别是我母亲,一个人支撑我读完高中三年。当我到大学报到的那天,父亲和母亲都去学校送我,3人在时隔12年后才第一次一起吃了一顿饭。我父亲早在我10岁时就再婚了,母亲结婚后又因我而离婚。从6岁至22岁我一共有过六个去处,住的时间长则几年,短则几个月。有的同学通讯录上同时有我的3个电话,同学们因此笑我是属兔的。

    离婚极大地影响了我父母后来各自的生活。他们明显地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我也小小年纪就变得心事重重。那种无从依靠无可寄托的感觉最终导致内心世界的压抑与封闭,并在之后渐渐显露。别人以为我应该“知足”,毕竟父母还在照顾我,没有不管我。作为男孩,我也常蔑视自己的脆弱。曾经相信“书是最好的朋友”,于是我从小就爱看书。在大学我的专业是法律,我相信法律让人理智,理智可以战胜感情……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书读过之后,电视里精彩的球赛之后,电话里老友的声音逝去之后,我孤独依旧。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人晚上瞎逛的习惯,我特别喜欢看长安街上两排长长的街灯,一边走一边数,数一串开怀的日子,再数一串阴郁的日子……

    多少年来我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使我的心一直处在一种流浪的状态下,渐渐觉得住哪都无所谓了。我失去了家。然而我知道家是人的一方乐土,父母是大树,我们是树上的鸟儿。人的肉体感到累时需要有个地方休息,精神疲倦了同样需要有栖息之所。在这一点上,家无可替代。而身处一个残缺的家中,我的心则永远没有一种安全感与归宿感……

    汩山,江西学生。因父亲离婚后,心头满怀对家庭和社会的仇恨,17岁那年曾三次想自杀,并连自己的母亲都想一起砍死——

    我10岁那年父母离婚。从那以后我再未和他们在同一张桌上吃过饭,每一次看见别人一家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而生活的漂泊、寄人篱下的酸楚让我仇视周围的一切。

    怎样叙述儿时的孤苦呢?敌视他人,报复社会,少年时偷盗,青年时打架斗殴,砍别人,也被别人砍。还记得少年时的那段流浪日子,白天在外乞食,晚上就躲在停车场里的公共汽车上过夜。有一次深夜的暴雨顺着车壁流在椅子上、一直浸透我的冬衣将我惊醒。我坐在那儿把所有的衣服裹在身上,可依然无法抵御寒冷而瑟瑟发抖。那晚我一直哭到天明,可天明后的依然无家可归……那种“天地之大竟无我立足之地”的孤苦使我3次自杀。一次是在大年三十听到满街的鞭炮而我自己身无分文地躲在破屋里,我吃下积蓄下来的安定片,昏睡3天3夜;之后两次割脉皆因只割到静脉,真不知是运气还是悲哀。当看到鲜血像喷泉一样涌出时,我没有痛感也不害怕,只有一种解脱感。

    那年我17岁。

    之后母亲接我回家,可在一次切菜时,当她弯下腰捡东西时,那一瞬间我突然想拿刀砍下去,她的头就在我刀砍下……“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将我带到这个人世的那个人。那时我对她和她对我的所作所为恨透了,思想里那种仇恨、报复在那一刻要用行动来实现。因为我恨透了包括母亲在内的整个世界,甚至包括自己……

    上面三位父母离婚的子女吐露的心声,不难让我们联想到他们的父母对其孩子而言是些有罪之人,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离的婚,天真的孩子们总是最不幸的。因为一旦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们不仅物质生活和环境会发生巨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使得他们顿然间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亲人都产生了仇视与漠然,这种可怕的后遗症将对他们一生的信念与追求都是毁灭性的。但生活中常常是那些一心想摆脱婚姻纠缠的成人们在他们决意向婚姻决裂时,极少把孩子的真实愿望考虑在离婚因素之列,这必然导致有一天亲生的儿女会向自己举起屠刀……如此一件血淋淋的恶果,难道不值得引起那些正在向妻子和丈夫开列“离婚通牒书”的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与后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